• 字體:

首屆清華女百年人生傳奇
( 2011-10-07 )



103歲的葉葉琴精神矍鑠,談笑風生。

好山好水、享譽世界的溫哥華,不僅是屋裏吹喇叭——名(鳴)聲在外,也實實在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名人奇士來此定居。最近,《加拿大都市報》記者在溫哥華邂逅了清華大學第一屆錄取11位女生中的一位——年已103歲、曾任中國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42載的葉葉琴。這位有男兒豪邁性格、極其敏銳的思想、極度敏感的身體的女性,跨越兩個世紀,縱橫海峽兩岸,融匯東西方文化的百年人生,堪稱傳奇。
圖文:記者靖蓮英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出生於1908年的葉葉琴,雖然已經年過百歲,但記者面前的這位穿碎朵玫瑰花襯衣、月白細格子背心的老人,卻精神矍鑠、談笑風生。她看到記者說的第一句就是:“我坐是個好人,只有站起來才是老人。”言談風趣而幽默,讓人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朝氣和睿智。
      葉葉琴是母親生的第三個孩子,前面兩個都是姐姐。在上個世紀初,在湖北省嘉魚縣離三國赤壁磯不遠的葉家灣裡,她們家既是書香門第的望族,也種植大片的農地,她的父親葉蘭彬是家中的長子,父母望子心切,一心盼這第三個孩子(第六次懷胎)是個兒子,母親也感覺到這個腹中的胎兒與前兩個大不相同,便滿懷欣喜與希望地等待“兒子”的出生。


      盼兒子盼來第三個“千金”
      等到葉葉琴呱呱落地後,父母雖稍有失望,但依然非常疼愛這個像“兒子”的女兒,葉媽媽更是對眾多的親友說:“這個孩子肯定不一般,她從來都不哭不鬧的,餓了就吃,吃了就睡,和其他的孩子都不一樣啊。”
      在葉媽媽的心中,葉葉琴就是個“兒子”,而開明的葉葉琴的祖父母和父親,也絲毫沒有歧視她是個女孩子。當葉葉琴剛滿5歲時,就被喜愛她的叔父背去家族祠堂裡的書館去旁聽讀書,和家族裡的其他堂兄弟們一樣接受啟蒙教育。


      不學針線愛讀書
      在她剛有些記事的年齡,長她10歲的大姐要出嫁了,父親送了一張幾畝地的地契給大姐做嫁妝,看哭哭啼啼的大姐被一乘轎子抬走,葉葉琴心中暗想:“我長大了不要嫁妝,也不要嫁人,我要讀很多很多書,做個讓人尊敬的教育家。”
      葉葉琴三歲時,她的弟弟——葉家的長子長孫出生了,她非常喜愛這個弟弟,也有了與弟弟一比高低的心願。舊式大家族中對長子長孫的期待和培養,激發了葉葉琴的好強心,在母親的支持下,她不學針線活,也不去廚房,就一直和弟弟比讀書,先是和弟弟共一個私塾老師,後來又要求和弟弟同一所中學,最後終於得償心願,進入首屈一指的清華大學學習,這是後話了。
      1922年,葉父葉蘭彬獲選進入國民政府第一屆國會第三期常會(1922.10—1924.11),和韓玉辰、張漢、董昆瀛、廖輔仁、彭介石、高仲和、鄭江灝、周兆沅、牟鴻勳等一起成為第三期常會參議院的湖北省議員,與他同期的還有湖南省議員章士釗、浙江省議員沈鈞儒等。


      隨參政的父親北上求學
      葉蘭彬被委任為國民政府湖北省政府江漢關監督,葉葉琴也離開家鄉,追隨父親一起到武漢生活,並進入武昌女子師範學院附屬小學讀書。後來父親又到北京赴任,葉葉琴又跟到北京,進入北京女高師範附小插班學習,期間幾次因病輟學,但病癒後又立刻回到學校,直到小學畢業,並繼續升入北京女高師範學院的附中學習。
      期間聽說弟弟要去當時享譽津京的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葉葉琴也動心了,她向父親要求去南開中學,父親很開明,答應了她的請求。正好從1923年開始,南開中學開始招收女生,葉葉琴大膽參加考試,竟然一考就中,如願成為南開中學的學生。
      能夠進入南開中學學習,是葉葉琴人生中取得的第一個小成就。這個小成就激勵她不斷向更高的目標努力,也讓她懂得好的教育對一個人的重要,還讓她明白,這個世界真的變化了,女子也可以上好的學堂,也可以為社會服務,而不只是象她的母親和大姐那樣嫁做人婦、生兒育女。

      投筆從戎譯情報
      葉葉琴在南開中學學習了5年,初次離開父親的庇護去求學,雖然她才15歲,一點也沒有小女孩的膽怯,沉浸在受教育、求知識的氛圍裡,她覺得自己就是一隻在不斷為自己鍛煉羽翼的小鳥。
      當時南開中學的校長張伯苓先生對她的影響很大,張伯苓“教育救國”的主張也讓她終生難忘。由於敏感的體質,葉葉琴經常會生病,外面有什麼流行疾病,她一定會染上,家裡的中藥罐子經常都是在給她熬藥,但是這也沒有耽誤她的學習。


      春遊清華園萌夢想
      大約是在南開中學學習的第三年,她趁春假的時候回北京探親,一幫好同學加好姐妹結伴去春遊,先逛西山八大處,後遊清華園,看到清華校園內花木扶疏,景色清幽,各種建築,美輪美奐,葉葉琴心中暗想:“要是我能在這所大學裏讀書,那該多好啊。”
      不過那個時候的清華大學是不收女生的,她也只能眼饞和只有羨慕的份兒了。
      回到家裡,她把自己春遊的經歷和感受告訴父母和二姐,父母都報之一笑,知道這個有男兒性格的女兒,總是有與常人不一樣的想法。
      機會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就在葉葉琴心心繫念清華園時,清華園裡的維新人士也在積極行動。倡導新文化運動和男女平等理念的清華學子們,到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那裡去請願,請他允許清華大學招收女生。羅家倫也是維新人士,當即就決定向社會招收女生,並且作為試點,第一次只招收11名女生。
      那是1928年,葉葉琴在南開中學五年級(相當於南開大學預科二年級)修業期滿,可以直升南開大學。
      當清華大學招收女生的消息傳到葉葉琴的耳中時,她正因為生病在家裡休養。她的二姐知道她非常想去清華的心思,就鼓勵她去報名。
      葉葉琴沒有猶豫,直接就跑到清華大學去報名了,可是她當時手邊既沒有中學的成績單,也沒有學校的證明信,但是她並沒有氣餒。她請清華招生處的老師先給自己登記報名,再發函到自己的母校南開中學索取成績單和畢業證明等,她還向招生老師表示自己會盡快去南開中學,補充清華所需要的所有資料和證明。


      成清華首屆11名女生之一
      就這樣,葉葉琴報考了清華大學,並且考試合格,被清華大學錄取為第一屆11名女生之一。她們這11名正式錄取的女生和4名預備生、5名轉學生一起,住在校園內古色古香的古月堂裡,開始了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生活。
      她還記得她的一個室友是中國文學系的,她的國學基礎很好,給她們的寢室取名“容與齋”,生動地記錄了她們一群姐妹們在清華度過的安定、愉快的歲月。
      在清華大學學習的葉葉琴,一入校即顯示了她與人不同的追求。當時清華給她們這些女生提供的學科有中文、物理、化學、生物等等,大部分都是工科的,葉葉琴一概不喜歡,她喜歡的是心理學科,但是清華沒有,於是她報讀了法學院政治系,主修政治,輔修文學,四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繼續升讀研究院。


      以父為榜樣 報讀法政系
      對於葉葉琴報讀政治這個被視為男人的專利的學科,她的父母既感到意外,又覺得在意料之中。與生俱來的“男兒”情懷和豪邁的性格,使葉葉琴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弱女子”,她的理想就是做個像男子一樣,可以服務社會大眾的人。
      學科的限制,使她沒有機會成為教育家,卻造就了她的公務員生涯,也成為了家族中第一個國民政府的立法委員,成了參議院議員父親的“接班人”,真的是不枉母親的一番殷切期待,成就了一個巾幗不讓鬚眉的佳話。
      1933年,在清華讀了一年研究院後,因當時時局動盪不穩,葉葉琴的父親時時掛念愛女的安危,非常不放心她一個獨留北平學習,於是函電交加,促她南歸。


      時局不穩 中斷研究院學業
      父命難違,她不得已放棄研究院的學業和一個月三十塊銀元的獎學金,到南京去謀職。未能完成研究院的學業,可說是葉葉琴一生命運中改變航向的重要時刻。若能多讀幾年書,也許她就會以教育為終身事業,實現自己做教育家的理想。
      到南京後,托她的同窗好友的介紹,也由於當時南京政府時興新生活運動,各機關大量任用女性職員。於是葉葉琴在考試院詮敘部謀得一份工作,主要職責是擔任公務員任用審查、在職公務員登記、公務員補習教育等。
      由於清華研究院的學歷,她獲得了高於普通職員大約兩倍的一百塊銀元的月薪,物質生活很豐裕,但在這個大機關中,她感到自己的作用很渺小,像一個小螺絲釘,心中似乎有無限的委屈。
      一次她回到清華園去看浦薛鳳老師,吐露了內心的感受。浦老師語重心長地安慰說:“在一個社會裡,一顆小小螺絲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老師的安慰漸漸平息了葉葉琴心裡中斷學業的遺憾,紮紮實實地開始自己公務員的生涯。


      日寇入侵 攜妹逃難
      期間葉葉琴也經歷了盧溝橋事變和八年抗戰的生涯,為躲避兇殘的日本人,她帶妹妹經過沙市、長沙、衡陽、桂林、貴陽等地入川。一路上經過千辛萬苦,幾乎天天聽見拉警報。警報解除後,走出防空洞,看到處處起火,房屋倒塌,有的人從此就失去了家園。
      在貴陽山區,葉葉琴看到的真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裏平,人無三分銀”的民不聊生的苦況,於是她投筆從戎,在空軍三路司令部任英文秘書。
      當時中、英、美空軍聯合作戰,戰況非常緊急,葉葉琴參與翻譯的重要軍事情報,是直接服務於高級將領的指揮決策的。


      抗戰後留鄉從事婦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佈投降,葉葉琴和全國的老百姓一樣,欣喜若狂,她立即辭職,乘飛機直奔武漢,雖然故居“素園別墅”早已面目全非,好在父母雙親健在,久別重逢,恍如隔世。她決定留故鄉任職,與家人團聚。
      當時湖北省成立了婦女工作委員會,葉葉琴被聘任總幹事,參與戰後地方的社會福利、兒童福利、婦女職業訓練、掃除文盲等工作。

      小小螺絲釘 當選立法委員
      光陰荏苒,“小小螺絲釘”慢慢成長為服務社會的棟樑。1947年1月1日,國民政府公佈中華民國憲法,訂於1947年12月25日為開始行憲之日。根據憲法規定,1948年應該手辦理各項民意代表選舉,如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等。
      當時的國民大會代表,每縣普選一人;立法委員選舉,則由地區的普選,及全國性各種職業團體產生;監察委員由省市議會選舉產生。當時為鼓勵婦女參政,並為了符合憲法規定男女平等的原則,各地區按當選名額總數十分之一為婦女保障名額,而湖北省地區的立法院委員就有婦女名額兩個。


      親友鼓勵 參選立法委員
      基於自己服務社會的決心和多年政府機關工作的經驗,親友們便都鼓勵葉葉琴參加立法院委員的競選,她也躍躍欲試。
      但葉葉琴自清華畢業後,一直在他鄉任職,故鄉湖北的父老鄉親對她似乎有些陌生。加之作為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武昌,政治氣氛濃厚,湖北的教育界和婦女界,更有眾多服務家鄉多年的前輩參加競選,所以競爭相當激烈。還有競選對手批評葉葉琴未曾隨省政府遷避臨時軍政重地恩施縣,也沒有吃過包穀。言外之意,葉葉琴不曾與家鄉父老同甘共苦,如何能夠全心為他們服務。
      不願服輸的葉葉琴,再一次向社會和家鄉父老證明自己的決心和能力。她在競選期間,回到自己的選區——鄂南,到處公開演講,向鄉親們宣傳自己服務家鄉的意願,也說明瞭自己多年來在政府工作,甘願當螺絲釘的精神;既然自己以前沒有機會服務家鄉,那麼這一次更要努力爭取。同時她還多方拜會士紳,表明自己的誠意,希望他們就地緣關係,說服選民給予她支持。


      學政治 當42年立委
      當時的選舉程序是,先由省政府選舉委員會提名,交由中央黨部中央委員會復審,然後發回省裡,公佈候選人名單。在中央委員會復審時,張知本老先生一錘定音:“在三個候選人中,一個學教育,一個學化學,一個學政治。就立法委員的職責而言,以學政治的最為恰當。所以我提議以葉某名列第一。”結果葉葉琴順利當選,並於1948年赴任南京。
      當時立法院委員會共七百七十三人,其中婦女委員八十多人,從此葉葉琴就兢兢業業地在立法院委員的職位上辛勤耕耘。1949年她也隨國民黨政府遷至台灣,繼續在立法院工作,直到1990年82歲高齡才退休。
      成年後的葉葉琴,除了在事業和工作中不讓鬚眉之外,在家裡也是大姐大、主心骨。孝順父母、照顧弟妹的她,唯獨對自己的終生大事退避三舍。


      事業第一 不重婚姻
      還在南京的考試院工作時,一位來探訪女同事的中央政府秘書處的秘書看見葉葉琴後,就對她念念不忘,多次以探訪女同事為名來拜訪她並表達愛慕之心,葉葉琴總是簡單的一句“我們不可能的。”
      當葉葉琴調職到重慶後,這位秘書自己不方便到重慶探訪,就命令自己的下屬替他探望葉葉琴,她仍然不為所動,一心以為“家庭”會成為自己事業的絆腳石,對婚姻就是沒有興趣。
      有一次,葉葉琴休假回鄉下探望父母,這位秘書立即備上厚禮來拜訪,她卻避而不見。秘書在家裡客廳坐等,父親叫家人去喊葉葉琴出來招待客人,她卻告訴父親:“我不認識這個人,你請他走吧。”


      發油太多 婉拒留學生
      還是在南京時,一位剛從英國回來的留學生成了葉葉琴的同事,這位留學生相貌堂堂,身材挺拔,尤其是一頭擦厚厚髮油的亮亮的頭髮引人注目。但葉葉琴對他的時髦髮型很不以為然,這位引人注目的留學生卻經常對她行注目禮,經常找借口來她們辦公室套近乎,葉葉琴只好裝聾作啞。
      另一個女同事以為葉葉琴後知後覺,就告訴她留學生想追求她,葉葉琴聽了大笑一聲:“他的頭髮太亮了,抹的發油太多啦。”
      葉葉琴一共有11個兄弟姐妹,排行第三的她,在兩個姐姐去世後,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父親和母親都是由她送終的,也算是不枉父母對她的厚望。
      當年,葉葉琴要隨國民黨政府撤退到台灣時,她的三弟正在上海念書,所以不願意跟她去台灣。她尊重弟弟的選擇,心裡也想,“台灣那個彈丸之地,也不知道我們這一家人去了之後前途如何?弟弟想完成學業的心願是值得讚許的,另外,萬一我們在台灣有什麼不測發生,留在上海的弟弟也算是給葉家留條路和留個根吧。”她給了弟弟一根金條,讓他暫時去重慶避難,等戰事結束就回到上海唸書。


      弟弟留大陸 數十年不敢相認
      結果弟弟在去重慶的路上,投宿一家客店時,客店被炸起火,弟弟倉皇逃出火海,金條也沒有了。後來這個弟弟還是輾轉回到了上海,在一個做桐油生意的公司裡勤工儉學,繼續學業,最後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律系,但是幾十年都不敢對外人說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台灣。
      父母相繼離世後,葉葉琴身邊的朋友幾乎是強逼她相親和結婚,每一個人都是苦口婆心勸自己,她也就不堅持了,為了完成一個女人一輩子必須完成的“功課”,她被“逼上樑山”似的走進了婚姻,有了小家庭,有了丈夫,有了孩子,之後想起來好像不是真的。
      在台灣的一次總統府舉行的宴會上,葉葉琴對當時的副總統陳誠說:“如果我的屋頂有一個飛機場,我會乘機逃跑的。這看來明明就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嘛(指她自己的婚姻)。”陳誠卻意味深長地回答說:“我們就是要把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變成可能的。”

      設“清華校友-葉葉琴公共管理教育基金”
      2006年8月,清華大學1928級校友葉葉琴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簽署協定,設立“清華校友-葉葉琴公共管理教育基金”,支持公共管理學院發展。根據協定,葉葉琴向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捐款加幣一百萬元整。基金每年的收益將用於支持葉葉琴在公共管理學院設立的“清華之友—葉葉琴學者資助計劃”、“清華校友—葉葉琴優秀MPA獎學金”和“清華之友—葉葉琴助學金”三個項目,以支持公共管理學院吸引海外優秀青年人才,鼓勵和幫助在校學生勤奮學習、報效社會。現任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在得知葉葉琴心系母校、慷慨助學的善舉後,欣然寫聯稱讚葉葉琴“進清華,古月菁英始創男女一堂;助公管,怡春人瑞再顯水木真情”。

      高齡80歲移民加國 研儒道養生
      走過一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葉葉琴依然對世界充滿好奇,對讀書情有獨鐘。1990年9月,她隨子女移民來到加拿大溫哥華,並且一來就喜歡上了這裡。


      一來就愛上了溫哥華
      她告訴《加拿大都市報》記者:“只要天氣好,我每天會來到院子裡,看到昨天的花苞今天已經盛開,心裡就會充滿了歡喜。剛來溫哥華時,我經常上街去走走,看到與我打招呼的路人,我一定會微笑回禮,要讓有紳士風度的加拿大人也瞭解我們華人的禮貌。在溫哥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卑詩大學的校園,在那裡的海邊,抬頭看看天,再低頭看看海,就覺得這裏就是天堂了。能夠在晚年的時候來這裡安居,是我的福份。”
      為了珍惜這個福份,她還嘗試研究儒釋道養生覺悟的大道,一日三餐很準時,菜蔬果品不可少。
      葉葉琴說,她有一個侄女現在生活在魁北克,年青時讀書不多,現在是個商人。當她們於九十年代第一次在溫哥華團聚時,葉葉琴鼓勵侄女去UBC讀書,由於侄女擔心自己的英文不好讀不了,她就激勵說:“不要擔心你的英文,進入大學就是去學習的,總能一天一點進步學會英文的。如果你還膽怯,那我陪你一起申請讀大學吧。”後來這個侄女還是放棄了讀大學的想法,葉葉琴也為自己最終沒有去UBC讀書而感到遺憾。


      遺憾未去卑詩大學讀書
      在溫哥華的生活,也不僅僅是看花看海看藍天,葉葉琴每天上午會讀華文的報紙,瞭解這個世界在發生些什麼事情。每到週末時,總有幾個侄女輩的忘年交好朋友來聚聚,吃過中飯,搓兩圈衛生麻將,再開心地說再見等下個週末的到來。“搓麻將是個很好的腦力活動,可以保持我的大腦健康,不得老年癡呆癥。”葉葉琴開玩笑地說。
      當記者依依不捨地與她握手告別時,葉葉琴站起來,拿起拐杖準備出門相送,記者趕緊表明不要麻煩她老人家了,否則心裡過意不去。由於已過百歲高齡,她的膝蓋有些老化,走動必須依靠拐杖,且不能長時間站立和行走。但她的看護阿姨已經過來攙扶,並且告訴記者:“葉大姐就是這個脾氣的老小孩,每次有客人來訪,她一定要送到門口,看到客人開車離去,她才肯進屋的。”
      葉葉琴,一位年過103歲的傳奇女性,她的謙遜和執,她的豪邁和真誠,感染和影響她身邊的每一個人。而面對這麼一位睿智、博學、開朗的百歲老人,任何人的心裡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葉葉琴在遊輪上遠眺阿拉斯加冰山(左圖)。清華校園內留影(右為葉葉琴)(中圖)。葉葉琴抗戰時期在四川成都(右圖)。

?窆葉葉琴 的立法 委員證 件照。?窆葉葉琴作為中國婦女代表, 1960年在阿根廷出席聯合 國婦女地位委員會第十 四屆會議。在亞洲議員聯合會上,葉葉琴(右三)與當時的韓國總理握手。

葉葉琴90歲生日照。葉葉琴百歲生日照。2008年,前卑詩省長金寶爾授予葉葉琴100歲生日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