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父母溺愛 孩子“缺德”
( 2011-09-23 )



生活中很多事情,家長應放手讓孩子自已承擔。圖為陝西一所小學門口,接孩子的老人幫孩子背書包。

近兩年,每逢開學,總有一些中小學生的家長,會定時帶掃帚、抹布,到學校替孩子打掃衛生,見不得孩子吃一丁點苦,受一丁點累。一些高校附近的家政公司負責人也表示,近兩年,也有父母幫大學生孩子僱請鐘點工,洗衣服、打掃房間。有人說,透過現象,應該看到父母長輩與子女晚輩在家庭中的地位錯位,需要人們給予更多關注。

      在一次調查中,當問到你最高興的事是什麼時,90%的家長回答是:孩子學習好;你最擔心的是什麼?92%的家長回答是:孩子學習不好。這些做父母的,苦苦憂憂、歡喜悲戚,全都繫在子女的學習上了。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考分都知道得很清楚,但對孩子的個性、特長、心理素質等卻不很瞭解。心理學家一再呼籲,過高的期望值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若再加上教育方法不當,將可能引發心理障礙、精神疾病。


      商家:學生花錢最大方
      在物質享受掛帥的當今社會,充滿各式各樣的誘惑。有的家長忽視了子女品德教育,而以金錢、物質補償,加上鋪天蓋地的名牌廣告,令青少年盲目追求潮、型、威以滿足虛榮感。孩子們的奢侈揮霍,使不少中老年人瞠目結舌,長輩們憂心忡忡,這種大手大腳的習慣對年輕人的今天和將來都未必是好事。
      時下在中學生中最流行的是生日派對、宴請聚會、卡拉OK、旅遊等等。談到吃,許多大中學生已儼然成了美食家,小學生也都成了品評零食的專家。一些學校附近的商家直言,學生的生意最好做,他們出手大方,從不還價,有的派頭還大得很。
      在穿上,不少大中學生都熱衷於追潮流、追名牌。玩,更是當代青少年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從變形金剛到網絡遊戲,林林總總,浪潮真是一浪高過一浪。穿要名牌,吃必佳餚,行要打的,還哭鬧買私家車兜風。
      古人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儉以養德”。養成刻苦節儉習慣,可以避奢侈,取道義,去邪心,有利培養高尚品德和堅韌意志。有道是“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和個人,無不是興於勤儉,敗於奢靡。面對花錢如流水的一代新貴,不少人表示憂慮。
      家中的音響、DVD、電腦,老人不會擺弄,五六歲的孫子卻很在行。現代年輕人滿口新名詞:派對、貼士、粉絲、PK,從影星、歌星到球星談個不完,卻不知文天祥、李時珍為何人。


      生活狀態更需要關注
      近兩年來,不少家長呼籲社會各界對年輕人生活狀態給予關注。現在的年輕人,寫的是火星文,聽的是周杰倫,理的是彩虹髮,穿的是奇異裝……這是當今都市里掩遮不住的另類風景。老年人看青年荒誕不羈,青年看老年人如同古董;老人看孩子膚淺怪誕,孩子看老人落伍守舊——家庭中老少缺乏思想交流,彼此不瞭解不理解,一旦認識上的差異擴大到行為上的變異,就矛盾突出,小則爭吵,大則家變。
      繼“你媽喊你回家吃飯”之後,“我媽嫌我”系列又開始走紅網絡,此外,“囧”的出現也很讓父母懵懂驚詫。“囧”的本義原指光明,但卻被現在的網絡少年賦予了鬱悶、悲傷、無奈之意。“囧”透露出當代青少年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的另類抱怨,表明當今年輕人其實活得也有點兒“累”。除了就業難、買房難、結婚難、生兒育女難、升職難,也包括養活父母難、孝敬父母也難……

      溫暖家庭劇走紅
      2010年,是家庭劇在中國走紅的一年。《媳婦的美好時代》、《老牛家的戰爭》、《金婚風雨情》等家庭劇先後都創下不低的收視率。一項調查顯示,61.0%的人表示喜歡看家庭劇。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北京市倫理學會常務副會長葛晨虹認為,家庭劇走紅,說明劇中表達的婚姻家庭生活價值取向,和他們心中的價值取向相吻合。網友春天稱,“看這些溫暖人心的家庭劇挺好的,至少激勵我們去相信一些東西。”她說,如果螢屏上全是小三得逞、大奶遭殃,只會讓已面臨危機的婚姻家庭倫理更快地崩潰。
      家庭劇為何走紅?調查中,61.6%的人首選“可以滿足人們對美好家庭的夢想”,47.9%的人選擇“家庭關係變得物質化,希望重建家庭價值”,而“社會家庭觀念淡漠,人們期望在螢屏上捍衛婚姻家庭倫理”排名第三(46.3%)。
      “現在的誘惑太多了,80後的婚姻不穩定是很自然的事情。”北京市某公司職員陳蓮說,80後尤其是80後女性,事業心比上一代強,而且很多人覺得生活已經很有情趣了,沒有必要非得有家庭。年輕夫妻婚姻家庭不穩定的原因是什麼?調查中,“家庭關係被物化,很多人一切從利益出發”成為首選,佔到68.0%;62.3%的人認為原因在於“很多年輕人更自我,不會遷就”;54.3%的人選擇“經濟基礎差,生活壓力大”。其他原因還包括:“家庭越來越缺乏安全感”(48.2%)、“年輕人處理家庭問題的能力差”(45.4%);“年輕人以事業為重,無暇顧及家庭”(35.8%)等。
      此外,生活壓力大、家庭觀念較傳統觀念有所變化,也使不少年輕人對家庭變得淡漠。不過,也有人指出,其實這一代年輕人比上一代人更孤獨、更敏感和更脆弱,但同時也更渴望擁有穩定和溫暖的家庭。工作壓力大,外界誘惑大,也注定年輕人必須付出更多,才能擁有美滿家庭。

      父母干預子女婚姻生活"
      一項來自社會的調查稱,目前中國有70%的家庭是老人幫子女帶孩子;另一項來自法院的調查,獨生子女離婚時90%有父母陪同。婚姻家庭學家陳新欣和法官助理高慶,不約而同地認為:社會家庭觀念很混亂。
      北京市東城區法院的陳琳表示,她曾經遇到一起離婚案。因為只讓當事人出庭,他們的父母就在過道上偷聽裏面的動靜,感覺子女有說得不恰當的地方,其中一個母親突然推門走進法庭,衝法官喊:“不是這樣的!”北京市海澱區法院的法官助理高慶也有同感。一人離婚,一家人,甚至叔叔、舅舅、姑姑、姨媽都跟來了。
      據《法律與生活》報道,從眾多離婚案中,高慶發現,本來80後離婚率就攀升很快,而因為父母的干預婚姻破裂的勢頭也已經顯山露水。她印象深刻的有這樣一起離婚案:年輕夫婦與女方父母住在一起,老人幫他們看孩子。但漸漸地,女方母親發現女婿有個習慣,不時會夜不歸宿,去跟朋友玩個通宵。老人認為這是女婿不負責任的表現,都當爹了怎麼還跟孩子一樣。在母親的提醒下,女方越來越不能忍受丈夫的這個習慣,提出離婚。
      “父母表現得比子女還上心。”高慶說,現在年輕父母生了孩子,或者請老人過來幫忙,或者就全扔給父母。一旦離婚,撫養孩子的老人會比自己的子女對下一代更不捨他們往往會委託子女向法庭表達自己要繼續撫養孩子的意願。
      婚姻家庭專家陳新欣表示,根據倫理關係學,現代社會是以夫妻為軸心的,也就是說,在所有的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是排在第一位的。父母與子女應該有生活的界限,以禮相待。子女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始終把自己的夫妻關係作為生活核心,如果發覺父母有越界行為,一定不能縱容,而是要意見一致地告訴他們。
      她承認,目前的種種家庭矛盾的產生,社會關係的混亂,都是獨生子女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歐美國家很少出現類似家庭問題,因為那裏約定俗成孩子18歲後就離開家庭,過自己的生活。

      子女不孝 父母無尊嚴
      “這年頭,有了兒子,咱就成了'兒子';有了孫子,咱就變成了'孫子'。”老楊無奈地自嘲和歎息說,“過去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現在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草'。老人就是醬盤子,兒孫們都來蘸,醬蘸完了,盤子也就扔了。”
      據《南方日報》報道,老楊曾任單位一把手大半輩子,家境富裕,四世同堂,兒孫繞膝,老伴兒操持家務,最多時每天吃飯近十口人,每頓炒菜七八個,生活費全由老楊支出。但是前年老楊退居二線後,收入銳減,物資匱乏,老伴兒也中風偏癱,臥床不起,家中不再有美食佳餚,不再有香煙美酒和水果茶點,而且老太婆需要天天護理,端屎倒尿,兒孫們登門日益稀少,甚至千呼萬喚也不來,弄得老楊手忙腳亂,焦慮不已,抱怨聲聲,哀歎連連。
      社會上流傳這樣一支民謠:“父親是傭人,母親是僕人,兒子是主人,媳婦是客人,孫子孫女是先人。”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斷下降,他們往往剛剛從職場上凱旋——退休,征塵未洗,又奔赴家庭事務這一戰場,身份轉成了保育員、採購員、炊事員、衛生員甚至是保姆和傭人……尊老愛幼這一優良傳統現在已經被部分年輕人所摒棄,並嬗變成只愛幼不尊老,甚至是啃老了。“親情都是向下的。”這句話由老人口裏說出,透深深的無奈和悲酸。
      家庭關係的錯位現象不僅出現在大城市,在偏僻農村也同樣。河南省內鄉縣夏館鎮胡楊村有個王大山老人,老兩口育有一男兩女,都成了家。前些年,老兩口既能下地勞動,又能照看孫子,可以給兒子頂扛半壁江山,兒子就讓兩位老人跟自己在一起生活。等到給孫子也蓋上了上四下四的小洋樓並娶了孫媳婦後,老兩口也到了人生的晚秋,成了只能吃不能幹的廢物。兒子在村南路邊的一塊兒菜地裏給老人蓋起了兩間小草房,讓兩位老人在此孤獨度日。王大山的老伴張氏自嘲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但願媽媽不要老;媽媽年輕是個寶,媽媽老了像棵草。”

      圖個人方便 與父母分開住
      39歲的范群(化名)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為父母買了一套新公寓,也曾帶他們到中國其他城市旅遊。但他總是感覺自己與父母之間很難再有共同點,也沒什麼話說。
      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一直都把家庭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幾代同堂的大家庭中晚輩總是對長輩恭恭敬敬、言聽計從,父親更是一家之主。但在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造就了一大批新的富裕階層、新的社會階層,也帶來了新的社會壓力。每個人都在努力向前趕,希望不要被自己的鄰居或親戚落在後面,家庭紐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社會問題隨之出現。
      人們開始注重個人隱私,不喜歡大家庭生活。有些人為父母單獨購買了公寓,其他人則將年邁的父母放到了敬老院,方便似乎比孝順更為重要。10年間,中國敬老院入住人數增加了40%,總數超過了100萬人。

      比起錢來 老人更需人陪
      對於93歲高齡的劉炳娣(化名)來說,農曆新年向來是一年中最快樂的時光,因為“全家人都會聚到一塊。”她躺在北京一所兩居室的床上,牆上掛8年前去世的老伴的照片。
      劉炳娣說她啥都不缺,但她兒子可不敢這麼講。“我媽沒有退休金,因為她是個家庭主婦。”劉世平(化名)今年70歲,是一名退休的電影製片人。他說,北京政府每月給像她母親這樣的老人400元補貼,“這管點用,但照顧她仍然壓力很大。家裏必須還得出錢。”比起錢來,劉世平說,他母親更需要人陪,然而除了他以外,劉老太的其他子孫都不在北京,有的甚至在海外——她太想家人了。
      據《環球時報》報道,劉老太的苦境反映了中國面臨的新挑戰:國家經濟突飛猛進,誘發很多親人背井離鄉出去打拚,人口迅速老齡化給曾經緊密聯繫的親屬們帶來不小負擔。2009年,中國老年人口(60歲以上)達到1.67億,約佔總人口12.5%。這一數字每年還在以300萬的速度激增。
      北京官員們感受到了這一挑戰,甚至手修改法律強迫孩子回家照看年邁父母。但公眾對這一提議反應複雜。劉世平說,“孝道是中國傳統美德。提倡是對的,但用法律強迫實施就太悲劇了。”也有人質疑法律是不是合理的解決途徑,因為家家有本不一樣的經。調查顯示,62.5%的中國高中生打算照看父母;照顧老人也確實是中國的傳統,但計劃生育政策和人們外出打工的趨勢給傳統家庭架構帶來很大壓力。



不少中學生追捧名牌運動鞋。

由於工作忙,不少年輕人都將孩子交由父母帶。圖為河北一位村民邊帶孫女邊做針線活。

更多時候老人需要的是有人能多陪陪他們。圖為呼和浩特幾位老人和戲曲愛好者在公園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