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糾結於婚姻 搖擺在旅途
( 2011-09-16 )



愛情面臨多重現實考驗,只有經得住考驗的人才能走向婚姻。圖為廣東一對新人在舉行水上婚禮。

糾結一詞在中國都市話語中流行已久。為房子、為車子、為票子;為婚姻、為愛情、為孩子;為油價、為肉價、為個稅……面對諸多選擇與顧慮,面對兩難甚至多難困境,人們在理性與感性、慾望與克制、道德堅守與缺失、夢想與現實間掙扎與困惑。糾結正成為一種社會心理標籤,折磨人們脆弱而敏感的神經。

      “要生存不要苟活,要溫飽不要奢侈,要發展不要放縱。”——魯迅這句名言正成為現代都市青年們的追求目標,他們試圖在鋼筋水泥叢林中尋找“詩意的棲息之地”。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房子貴、車子貴、生活貴,票子卻不夠花!”這是中國很多身處“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備感糾結的話題。


      為實現夢想 重回北上廣
      據中新社報道,曾有一項調查顯示,74.1%的人不滿意自己所在的一線城市的生活品質;認為一線城市能提供優質生活的不足15%;而在另一項關於“逃離北上廣讓生活更美好之十大幸福城市”的調查中,超過1萬人參與了投票,成都、杭州等二線城市位居榜上。有人表示,“在北京奮鬥了5年,沒有戶口不說,所有存款連一部車或者一個洗手間都買不起,更別說生孩子……留在北京有何意義呢?”
      正如一首民謠所唱:“有一個人剛失業,有兩個人剛失戀,每個夜裏都有人在收拾行李決定離開。北京是個課堂,中了狀元就衣錦還鄉;北京是個戰場,有人拚得黯然神傷……”不過,最近有跡象顯示,當初一些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又“殺”回來了。從因為高房價、高物價、限購而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繼續打拚實現自己的夢想,頗有戲劇性。何處能安放肉身與精神?在棲居地的糾結中,故鄉與他鄉旅途上搖擺的人們,心頭各有一番滋味。


      愛情面臨現實考驗
      同樣讓人糾結的還有愛情和婚姻。俗語有云:“貧賤夫妻百事哀。”愛情誠可貴,麵包似也不可或缺。在物質豐富時代裏,愛情和婚姻面臨更多的誘惑和考驗。
      剛畢業的大學生因不得不面對職場和婚姻的雙重挑戰,因而成為畢婚一族。許多女生把結婚當出路,緩解即將面臨的就業壓力,以為通過結婚可以共同分擔生活壓力,也算是一種曲線就業。
      如今物價之高,房價飛漲,許多年輕人都已無力買房結婚,但日子終歸要過,婚也還是得結。沒車、沒房、沒鑽戒,只花9元去領結婚證,成為名副其實的裸婚族。
      從媒體盤點的2011年十大潮婚形式來看,除了上述論及的裸婚和畢婚,還包括閃婚、隱婚、N婚、素婚、拼婚、淘婚、試婚、旅婚等。其實,這個盤點還漏了一種形式:離婚。當今社會,婚姻的穩固性已經受到嚴峻挑戰。據中國民政部的資料,2011年一季度,中國有46.5萬對夫妻勞燕分飛,平均每天有5,000對夫妻離婚,離婚率為14.6%。
      “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像力。”有人說,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樣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
      “離婚業務,成了現在律師一個非常重要的業務類別。”在北京執業的呂恩相律師認為:“現在年輕人離婚,原因很多,最重要應該還是整個社會的浮躁和生存的壓力。”而廣州的律師王飆塵分析指出,現在更多離婚問題,反映在年輕人身上,大多是感情和物質的衝突,尤其是獨生子女,他們一方面想找一個感情很純粹的,另一方面又無法割捨對物質的追求。

      糾結成生活常態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而言,流行語正是某種社會心理的體現。從“別理我,煩呢”、鬱悶,再到糾結,人們口中用以表達心情的詞語隨時間的遊走也在漸漸變化。
      有些人動不動把糾結掛在嘴邊,有些人則把糾結掛上了網絡簽名作為展覽。比糾結更深一層的是“真讓人抓狂!”若是事態再嚴重些,有些人就會捶胸頓足地說:“我真要崩潰了!”處於紛繁的現代社會,讓人糾結的事情似乎扎堆似地向人們砸過來,有人感慨:“看電視劇《蝸居》時為房子糾結,看《婚姻保衛站》時為婚姻糾結,看《杜拉拉升職記》時為事業糾結。呵,連我們的人生都要成糾結人生了,怎麼一個糾結了得。”
      有網民寫道,上班天天擠公車,擁擠不堪不說,還時常有小偷出沒。“有一回,我一上車,車內就人心惶惶的。有女人嚷說:?珖這小偷真猖狂啊,用刀割別人的包。剛剛被人發現,他們跑下車了。?玼真糾結得讓人抓狂了,一大早我就上了擁擠的賊車。”
      “上班後,單位領導把我叫過去談話。批評了我一通,還咄咄逼人地說我工作態度有問題。我心裏萬分糾結,表面上卻只能忍氣吞聲,任憑領導發泄。現如今,要重新找一份好工作真是相當之難啊,我還不敢輕易丟了工作,只能為五斗米折腰。”
      “下班後,和朋友一起去逛夜市。朋友看中了好幾件衣服,卻因為價格問題,猶豫不決。看朋友的眉頭都擰在一起了,我看都糾結。忍不住喊了聲:'買件衣服都這麼糾結啊,快點決定啦。'朋友勉強笑了笑說:'誰叫我囊中羞澀呢,為了省錢和實惠,我只能多糾結幾次了。'”
      糾結過後,清醒的人便大叫“我要淡定”。淡定,光看就讓人喜歡。不管經歷了什麼,好的,壞的,淡定者都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不過很多人說,“只是該糾結的時候就糾結,該淡定的時候卻難以淡定。糾結成了生活的常態,而淡定是我們永遠的追求。”

      流行於網絡 運用於生活
      糾結,亦作結,纏繞連結。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中,糾結一詞解釋為相互纏繞,作動詞使用。唐朝詩人李白的詩作《古意》中寫道:“枝枝相糾結,葉葉競飄揚。”明代劉基的《述志賦》中,也有“思結而不抽兮,意恍惚以震悼。” 
      從字形上看,糾結是一個極具畫面感的詞匯,它給人們帶來的印象是一團團物體相交糾纏、枝杈重疊的模樣。糾與結有相同的偏旁部首,糾字意為纏繞,結字代表一種凝聚的趨勢,當糾遇到結,既纏繞又聚集。《說文解字》對糾的解釋為繩三合也,意謂擰在一起的三股繩子就叫糾。再用這三股繩子綰成的疙瘩就叫結。原本兩個有動作的詞合在一起,叫它糾結,那就是三股繩子繫了個死結,用來表達人們的一種情緒或心境,也真夠酸甜苦辣無可奈何了。
      在現代社會,糾結一詞在網絡上的流行意思應該是陷入某種境地而心理混亂,網絡上常用“囧”表現,或者搭配糾結一詞。
      更多的人從網絡瞭解這個詞以後又運用到網絡外。還有一個現象延緩了它的傳播,囧這個字有相似的意思,而且形象又有很大的惡搞空間,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在使用糾結的地方出現了“囧rz”等說法。
      在生活中,糾結一詞的使用更加廣泛靈活。它可以當動詞,如“最近的工作讓我糾結”;也可以當形容詞,如“這個電影情節看起來特糾結”;甚至可以當作名詞,如“竟不知心中的糾結如何排遣”。
      2010年8月,《咬文嚼字》雜誌公布了由中國大陸的語言文字專家評選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詞匯,“糾結”榜上有名,可見其廣泛深厚的民眾基礎。此後,糾結一詞不僅見諸主流媒體報道,還成為觀察當下社會、經濟動態的一大關鍵字,如新華社發的一篇2010年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稿,標題即是《複雜內外形勢下中國力破經濟發展“兩難”糾結》;《新周刊》在2010年5月推出封面報道,總題為《100年來,那些糾結於中國的人和事》。

      面對婚姻與生育80後多迷茫
      “不知不覺的我已經奔三了,成了時下最流行的剩女了。”1984年生的小雪說,她所在的公司多數為80後,而真正成家立業的不超過三分之一,一大部分和她一樣處於奔三年紀的80後,至今還單身。
      “以前也沒想剩,就是找不合適的,然後單單就剩下了。現在的問題是究竟是繼續剩呢,還是找個過得去的人趕緊結了?”小雪稱,她身邊的剩女們反複對比一個人的生活與兩個人的生活,掙扎在嫁與不嫁的邊緣,想要婚姻生活可又不想太早告別單身生活;而身邊的剩男們,也是出於各種原因遲遲未找到合適的另一半,至今仍在糾結中。
      而另一方面,隨80後一代逐漸進入婚嫁生育年齡,新一輪人口生育高潮正在形成。但今天,越來越多的育齡夫婦卻陷入兩難:一方面是高昂的生活成本和養育成本,一方面是最佳育齡時間蹉跎易過,父母家人不停的催促。生還是不生,成了80後們不得不考慮的迫切問題。
      “工作正是拚搏的時候,不想生;自己還沒長大呢,不想生;還有好多生活沒享受呢,不想生;還有那麼多人生計劃沒實現,實在顧不上生……可是,生孩子不是你想生就能生,你的身體也不是永遠都以最佳狀態等待你做決定。到底要不要生?什麼時候生?生了又該怎麼辦?”1983年出生的小雨說:“說來說去就一個詞能形容:糾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擾和麻煩,果不其然。據《半月談》報道,作為80後,西銘(化名)說:“我倒是挺享受這樣的糾結。之所以糾結,其一說明我們面臨多種選擇,其二說明有選擇權在我們手中。比起父輩身不由己的經歷,我們誠然是幸運了許多。另外,我覺得凡事還是順來比較好,世界變化太快,可以控制的太少,不如順其自然,該剩就剩,該生就生吧。”
      網友人可木木也說,糾結只是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有句話說,任何事情,只要你心甘情願,都會變得簡單。結或者不結,要看你有沒有心甘情願相伴過一生的人存在,裸(婚)或者不裸(婚),要看你相伴一生的人是否能讓你心甘情願地無條件跟定他。

      糾結背後 是焦灼的心
      “神馬都是浮雲”,這一網絡風靡的流行語,似乎有一種戲謔的灑脫。然而,面對更多的糾結,恐怕只是看得破,放不下。
      納稅還是不納稅?糾結。個稅起征點上調,6000萬人不用再繳個人所得稅。本該高興,但很多人又犯了愁:不納稅,將沒有個稅證明,這或將使得很多人在購房、買車、辦理居住證等方面受到影響——而這些人很多屬於中低收入的城市外來人口。
      買房還是不買房?糾結。怕當房奴,卻更怕想當房奴都當不了。“生活靠邊,買房搶先”,當初的理想主義者成了徹底的現實派,為了擁有立錐之地,甘願起早貪黑、摸爬滾打、省吃儉用、加班加點,借貸買房——但是,等到有一天,所有的錢都還完了,頭髮也就白了,嘴裏沒有牙了。
      開車還是不開車?糾結。當交通工具從兩個輪子終於奮鬥成四個輪子的時候,擁堵、限行又成為都市上班族們的另一種自我折磨。2011年年初,有媒體曾以“新年願望”為題採訪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多位工作人員,發現陞職加薪自然是上班族所渴望的,而他們最迫切的願望居然是能夠輕輕鬆松去上班,跟堵車、擠車說再見。
      面對諸多的糾結,“神馬”恐怕難以“都是浮雲”,雖然被冠以各種“奴”的頭銜,都市人還是很難不孜孜以求。糾結背後,是焦灼的心靈。於是又有了各種族:“路怒族”、“捏捏族”、“賴班族”……可以說,當下,中國轉型時期的心態問題已經引起廣泛關注,這不但關乎個體身心健康,更關乎社會平穩運行。

      魚和熊掌 害怕做選擇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教授沃爾特.考夫曼研究了這種“缺少勇氣或意志,從複雜多面的事情中尋找真理”的糾結行為,並稱之為“選擇恐懼症”。他認為,說到底,糾結就是害怕做出決定。
      據《生命時報》報道,現代社會誘惑太多,同一時間,如果去海南,必然會錯過哈爾濱的冰雪燦爛,但大家往往魚和熊掌都想兼得,難以取捨。其次,個人定位不明確,可選擇的機會多了,很多人卻茫然了,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最終苦苦糾結。另外,過於追求完美,不允許自己犯一點錯,結果,遲遲不敢決定。最後,可能還有一部分人依賴心理過強,習慣了跟他人的步伐,自己遇到事情後,很難做出決斷。
      哲人說,“智慧和聰明的區別,就在於智慧的人懂得如何選擇”,糾結時,告訴自己有得必有失,選擇西瓜,就要勇敢地丟掉芝麻。另外,可以偶爾相信自己的直覺,直覺是來源於一個人過往的經驗和感受,它做的選擇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業不順心、物價高漲,糾結最能表達人們內心的滋味。圖為海南招聘會現場人山人海,求職者在尋找自己理想的工作。

房價居高不下,想要在城市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實在不易。糾結是一種心理標籤,更體現了當前經濟動態。圖為瀋陽市民在咨詢樓盤情況。

廣西青年男女在參加“8分鐘交友”活動,希望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擺脫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