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移民每人年僅花政府450元
( 2011-07-29 )



移民是促進加國經濟的一股強大動力。圖為菜市場購物者。

究竟移民是“製造財富”還是只會“享受福利”?加國社會對此一直存在爭論。兩個月前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發表報告,指移民每年所享福利較賦稅多出6,051元;但兩位卑詩西門菲沙大學(SFU)經濟系學者新近反駁,指該報告誇大其詞,其實只是450元,並強調移民對本國社會的貢獻絕不限於納稅。

      SFU經濟系教授彭達庫(Krishna Pendakur)和博士生賈達尼(Mohsen Javdani)共同撰寫《加拿大的移民財政轉移》(Fiscal Transfers to Immigrants in Canada),駁斥菲沙研究所月前發表報告,兩位學者指移民每年所享福利,較本身賦稅只多出450元(每年共約20億元),非如菲沙研究所研究員所指的6,051元(每年共約230億元)。


      把調查的年期擴大
      據彭達庫表示,菲沙研究所有關的報告,除數學上錯誤以外,更只基於1987年後才抵加移民的賦稅及所享福利來計算,忽略這些新移民抵埠數年間收入較低、賦稅也較低的事實。他指如果把年期擴大,由1970年至2004年間計算,移民賦稅就會增加。此外,按他們計算,移民比一般加國居民所享福利也較少。
      賈達尼說,雖然移民所享福利仍較賦稅多450元,但這不代表他們是社會負累,因移民還帶來許多貢獻,包括增進國際貿易、提高工人生產效率,以及提升不同行業的專門化與創新等。他又指出,很多研究顯示,移民收入較低,賦稅就較低,但這不表示他們的能力低;這可能出於勞工市場歧視、學歷不獲認可或其他原因,有關方面應該再作研究。


      兩者都未全面反映貢獻
      前任溫哥華經濟發展委員會(Vancouver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mission,簡稱VEDC)主席蔡宏安稱,無論菲沙研究所提出移民每年花費政府的6,051元或SFU的450元,都不能全面反映移民在加國作出的經濟貢獻。他也提醒市民要高度警惕,避免被一些有偏見或預設立場的機構誤導,得出錯誤的判斷。蔡宏安指出,移民的經濟貢獻分直接與間接,賦稅屬直接貢獻,間接是指他們在本國買樓、車及家具。他說移民初抵埠時,通常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很多時是被迫地接受一些低薪酬的工作,以致收入較低,賦稅也較少。而移民在買樓、車及家具時,所花費與本地居民卻有天淵之別,支持大批本地居民的工作機會,但這些間接貢獻卻沒有被計算在內。
      蔡宏安說,其實本國很多省份如大西洋及草原省份,對卑詩、安省及亞省,移民帶來的經濟碩果,是十分羨慕,故此不要因部分機構發表的言論,以為大部分國民都反對移民。



SFU經濟系教授彭達庫(Krishna Pendak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