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攝眼看世界 與貓頭鷹有約
( 2011-07-22 )



葉榕湋的攝影作品《冬之飛》,榮獲2008年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銅獎。

五光十色的攝影生活
新移民不遠萬裏來到加拿大,放眼一看,溫哥華的山山水水皆如畫,卑詩省的春夏秋冬都是景。于是,在工作之余,在假日期間,不少人扶老攜幼,走出家門,去領略大自然的美妙,去探索花鳥魚蟲的神奇,去感受溫哥華閑暇生活的美好……更有一些有心人,流連于山水之間,與大自然談情說愛,手裏握“長槍”、“大炮”(專業攝影器材的昵稱),瞄準一朵妖嬈美麗的花,盯一隻展翅翱翔的鷹,“喀嚓”一下,留下一幅幅難忘的畫面,讓瞬間的美妙變成永恒的經典!

      擺在記者面前的,是一本2008年英國皇家攝影學會(The 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的攝影獲獎作品集。裏面收錄了葉榕湋(James Yip)獲得銅獎(Bronze Medal)的作品“冬之飛”(Winter's Flight)——紛紛揚揚的雪花中,一群鳥兒在展翅飛翔。作品展現的勃勃生機與千鳥奮進的壯觀,讓觀眾震撼,那是一種充滿美感、自然感和藝術感的美妙融合之一瞬,真可謂可遇不可求。


      作品獲英國皇家攝學會銅獎
      James對《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解釋說,能夠捕捉到這難得的一瞬,既是他的運氣,也是他多年堅持不懈進行攝影創作的必然結果。
      祖籍印尼的James,幼年隨父母回到中國大陸廣東的新會,參加新中國的建設。雖然在大陸生活的時間不長,但是相對艱苦的生活環境,卻磨練了James不怕苦難、豁達開朗的性格。
      當時,他的一位堂叔葉維泰也從新加坡回到中國定居,這位堂叔在新加坡的職業是記者,所以擁有一台照相機,在節假日時帶James出去拍過照片,那是他對攝影的最初瞭解。
      1959年,James隨家人移居香港,在中學就讀期間,他真正開始喜歡上攝影,不僅花“巨款”跟隨香港的攝影名家鄧雪峰做學徒學習,還立志以後要做電影攝影人,而其初衷除了對攝影的喜愛之外,竟然主要是為了避免將來子承父業——做家族五金生意的小伙計和小掌櫃。讀書之余,他跟鄧雪峰學習攝影的基本技能,從相機的構造到畫面的取捨、燈光的使用、人物的表情表現等,一點一點地學,學了一年半,收穫很大。1962年,James加入了香港中華攝影學會,成為該學會的永久會員。
      1969年,James舉家來到溫哥華,先是投奔做餐飲生意的二哥,另外還自己做些兼職工來養家糊口。不過,回憶那個年代的生活,James的感慨是:“那個時候的溫哥華,工作很好找,生活很容易。七十年代初期,在本地工作的時薪大約是1.25元,在溫東買一棟獨立屋大約需2萬元,而溫西的同樣大小的房子價格與溫東相差3千到5千元,不像現在的價格差別以倍數計。”


      70年代買獨立屋僅2萬元
      他接說:“那個時候我們在溫東買房居住是圖生活的方便,也是為了和華裔住在一起有一種踏實感。我們當年買的房子就是兩萬多一點,有7個Bed room,因為我的孩子多,在香港生了一個,來溫哥華後生了三個,兩子兩女。也是因為孩子多,我做一份全職工,一份兼職工,所以那段時間暫時沒有時間和精力出去攝影了。”
      James的太太葉蘆琳也補充介紹說,她那個時候一個人在家帶四個年幼的孩子,就經常去唐人街買菜和生活用品,感覺很方便和親切,去肉鋪買豬肉時就對店員說:“買一個Quarter的肉。”店員就會割下一條肉,夠一大家子吃一天的了。
      葉太太還記得一個單身的朋友,申請住一個合作社的廉租房,租金是每月4元錢,所以那個朋友直到成家後才買房子。那個時候出門也不用鎖門的,有的時候外出歸來,朋友端坐家中抽煙等主人;有的時候下班回家,桌上放朋友路過時送的一捆蔬菜。真的是夜不閉戶,治安良好。
      初步適應後,James開始考慮自己的事業。于是,他離開哥哥的餐館,成立了一家進出口公司,專門出售照相攝影的沖印原材料和一小時衝曬服務。後來隨數碼相機的誕生,照相的沖印原料業務日漸蕭條,他卻根據自己的愛好悟出了另一門生意之道——為攝影作品提供裱畫相框和裱畫服務。


      根據愛好 想出創業之路
      創業之初,James腳踏實地,從一點一滴做起,接訂單、送貨、做畫框等都是親歷親為,而且喜愛攝影的他,有自己獨到的藝術眼光,所設計、生產的相框深受顧客喜愛,因此生意不斷擴大,越來越紅火。本地一些有名的商家如London Drugs、Superstore、Costco、Save on foods等,都是他們公司的老主顧。
      而在James的企業有所成績後,他及時地回饋社會,經常免費為一些慈善機構和藝術界的朋友提供畫展的場所和畫框。
      等孩子們長大後,James重新投入到喜愛的攝影行業裡來。初來溫哥華時,要取一個英文名字,James就取了這個與好萊塢著名的華裔攝影師James Wong Howe(黃宗霑)同樣的名字,因為他不僅是黃宗沾先生的崇拜者,也曾經懷有一個做電影攝影人的夢想,只不過種種原因,他沒有做成電影攝影人,卻執地延續攝影的夢想。


      為提高技藝 加入4攝影學會
      為了督促自己和不斷提高攝影技藝,他陸陸續續加入了四個攝影學會:香港中華攝影學會、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加拿大攝影學會、加拿大溫哥華中藝攝影學會,並擔任了中藝攝影學會的副會長。James說:“學攝影就要找組織——加入攝影學會,一方面為了和同好們交流,另一方面組織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包括攝影比賽、攝影活動、攝影作品研討等等,對初學者尤其重要。”
      現在有些攝影愛好者經常在網上炫耀自己的攝影器材及其相應的作品,而且是追新產品走,新器材的各種特异功能讓人眼花繚亂的同時,也讓初學攝影者望而卻步——太貴了。對此,James的看法是,攝影不是有錢人的愛好,愛攝影也不是愛攝影器材。
      James說,他在5年前配備了一套算是專業攝影器材的設備,機身是以前購置的,配上600mm的長鏡頭,價值一萬元左右,合起來就可以拍出比較滿意的作品了。而且這套設備起碼可以用十年,折算下來一年花費不到一千元。
      James覺得拍照片時,主要應注意的是構圖和曝光。他喜歡的照片都是反映積極的、美好的事物,而不是怪异的獵奇場面。他認為一幅好的照片在作者巧妙的構圖和精確的曝光下,不僅可以反映作者的情感,而且是有靈魂的,並能引起觀者的共鳴,還要能牢牢地吸引觀者的眼球。


      好作品反映情感有靈魂
      James指一幅照片(鷹媽媽抓魚喂食小鷹,圖)說:“比如你在看這幅照片時,首先就被這隻鷹犀利的眼睛吸引,然後是它矯健的身體、有力量的翅膀、爪中的魚、嗷嗷待哺的小鷹、虛幻的天空,接因為沒有多余的雜物幹擾,你的眼神又自覺地回到鷹的頭部,與它對視,體會它翱翔的力量美。如果一幅照片看來看去看不到焦點,就是一張失敗的照片;而一幅有焦點的照片,最後把觀者的眼睛引到了畫面之外,也不能算是好照片了。”
      四十多年的移民生涯,培養了James的兩大愛好:攝影和游泳。而游泳的愛好幾乎是為攝影的愛好服務的。他現在工作日的作息時間是:早上5點起床,6點去游泳,7點去工作,下午3點就扛上照相機出去拍照片了。一般一周出去3-5次拍照,一年有一到2次的攝影旅遊——專為攝影而去的旅行。
      所以James的鏡頭所攝,從東非、南非到南美、北美,東南亞的印尼、印度、越南、新加坡都曾專程去過。另外一個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中國大陸,黃山看冬雪,東北拍霧淞,北京看奧運,上海觀世博,江南游水鄉……太多太多了。
      至於本地的景點,James更是如數家珍:上山拍雪景,下海拍日出,公園裏拍白頭鷹,內陸拍桃花林,也是多得數不過來。


      拍鳥需三次才能滿意
      James說,他最喜歡拍鳥,各種各樣的鳥都拍,拍得最多的是鷹。他介紹說,要拍好一幅鳥的照片(其他的也基本類似),起碼要拍三次才能滿意:第一次就是觀察、等待、拍攝,回來後仔細研究照片的取景和用光,分析可取之處和不足的地方;第二次再去,更多的觀察、拍攝,再研究,並且與同行的朋友的作品做比較,或者聽取他人的意見,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心裏更有數了;第三次去,時間、地點都是最佳的,也知道了怎麼樣揚長避短,再加上一點耐心,基本就可以拍攝到比較滿意和拿得出手的作品了。
     “鳥也是有人性的。” James認為。他給記者講了一個拍攝鳥的故事。去年,James和幾個朋友連續幾天到溫哥華西33街的VanDusen Botanical Garden公園去拍貓頭鷹,他一直喜歡拍其中的一個貓頭鷹家庭——貓頭鷹爸爸、貓頭鷹媽媽和貓頭鷹baby(太小分不出性別),他感覺拍了幾天後,自己就像是成了這個貓頭鷹家庭的朋友了,他們一家配合地讓他拍了好多好照片。
      有一天在拍攝的間隙,陽光正好,大家拍累了休息一會兒,James也坐在公園的一張長椅上休息,突然奇妙的一幕出現了:那個貓頭鷹baby,圍James低飛幾圈後,穩穩地落在他的膝頭,一動不動地陪James休息。旁邊的朋友見狀,趕緊對他們兩個拍照,一連拍了9張,貓頭鷹baby才飛走找父母去了。


      小貓頭鷹落膝頭伴休息
     “我相信這個貓頭鷹家庭認識我,我也認識它們。我和它們約定好了,今年等天氣合適的時候,我還要去拍它們,既看望我的老朋友,也看看貓頭鷹baby長大了多少。”James感性地說。
      從事攝影三十多年,走遍千山萬水,James的攝影作品獲獎無數,攝影精品擺滿了一屋子,可他依然不滿足。很多朋友都希望James能舉辦一個個人攝影作品展,他卻總是覺得現有的作品不夠好。不過,現在他抱給大家提供批評和學習交流的想法,開始籌備自己的個人攝影展了。本來他已有的裱畫好的作品已有兩百多幅,但他決定只選取其中的30到35幅辦展覽,而且全部是20英寸×30英寸尺寸的巨型攝影精品,期待能給其他的攝影愛好者們一個美的享受,也希望普通的觀眾能從他的攝影作品中領略到生活的美好和攝影藝術的魅力。

      伉儷情深 夫攝婦隨樂陶陶
      在溫哥華的攝影愛好者活動圈子裏,盧祥鑒(Cheong Kam Lou )和帥白妮(Pennie Lou)夫婦被大家親切地稱為B哥B嫂(因為盧祥鑑的小名是B仔),在各種外拍的攝影活動中,常常看見他們夫婦的身影;在一些室內的攝影講座與分享聚會上,有B哥在的場合,一定就有B嫂忙前忙後地張羅;他們不僅伉儷情深,而且同樣愛好攝影,志同道合的默契,令許多的攝影朋友們羨慕不已。
      現在從事汽車車身修理的盧祥鑒,1990年自香港移民溫哥華,之前他在香港也是開汽車車身修理鋪的老闆,但是常年累月沒有休息日的工作,令他感到壓力很大。“常常是還在吃晚飯時,接到客戶的電話,立即放下飯碗就帶工具去為客戶救場。後來有一次發現自己勞累過度,工作中手在發抖,不聽大腦使喚了,于是下決心結束這樣的生活,移民來到加拿大。”盧祥鑑對《加拿大都市報》的記者說。


      為朋友開眼界買相機
      在準備來溫哥華的時候,親朋好友對盧祥鑑說:“聽說溫哥華那個地方很漂亮,你到那裏之後拍些照片給我們看看,讓我們開開眼界。”于是,從來沒有拍過照片的他,特意去買了一臺照相機,裝進行囊中,帶妻子兒女,一家四口來到了溫哥華。
      來到溫哥華的第三天,盧祥鑑就在本地一個中文報刊上看到了一則招工廣告,招的是車身修理師傅,他去應聘了,以他在香港多年相關的工作經驗,很自然地得到了那份工作。
      移民溫哥華的第四天,他就開始工作了,但是由于缺乏加拿大工作經驗,盧祥鑑幹的是修車師傅的活,拿到的卻是修車徒弟的薪水。不過生性仁厚的盧祥鑑不太計較薪水的多少,反而是感謝車行的老闆(也是華裔)給了他獲得加拿大工作經驗的機會,工作中他也是盡職盡責,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令老闆大幅度地為他加薪。
      一年多後,盧祥鑑得知一個朋友合股參與經營的車身修理行的其中一個東家退休了,便答應朋友的邀請,加入該車行,成了車行的老闆之一,以果斷、迅捷的方式,完成了許多移民幾十年奮鬥努力才能實現的華麗轉身——終日忙碌不停的香港修車鋪師傅到溫哥華世界汽車車身修理公司的老闆。


      業余時間拍照片寄給香港親友
      在溫哥華的工作和生活都步入正軌後,盧祥鑑有了很多的業余時間(與在香港比較)和興致到處走走看看,拍些照片給香港的親友們。就在這走走看看與拍攝之中,盧祥鑑發現了大自然的魅力和攝影的無窮樂趣,于是在晚上的時候到溫哥華教育局主辦、攝影前輩黃覺鐘主講的攝影技術學習班去上課,正式開始學習攝影。
      同時,盧祥鑑還拜攝影界的前輩陳建中、劉序言為師,跟他們從最基本的攝影技術學起,那是1991年,到現在已經整整二十年,盧祥鑑從一個攝影盲,變成了今天在大溫攝影圈內小有名氣的業余攝影師了。
      而嬌小玲瓏的帥白妮是個很有生活智慧的女性,她非常地溫柔賢惠,在任何時候都全力支持和陪伴丈夫,是他們家幸福的移民生活的大功臣。


      主婦偷師 變攝影愛好者
      當盧祥鑑開始迷上攝影時,帥白妮也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對于學攝影初期買膠卷的不菲費用,她一笑置之;對於一到週末盧祥鑑就外出拍照的行動,她全程陪同;對于去攝影前輩家裏學習討論的座談會,她也從不缺席,除了張羅端茶倒水外,還偷偷地“用心”學藝。大約兩年後,帥白妮自己也變成了攝影愛好者,從此夫攝婦隨,成為大溫攝影圈的美談。
      隨後,盧祥鑑和帥白妮這對攝影夫婦,就走遍了溫哥華的各個角落,春夏秋冬都有特殊的景緻可拍,每個周末都是早出晚歸。
      雖然愛好相同了,但盧祥鑑和帥白妮喜歡的攝影對象卻大不一樣,盧祥鑑喜歡捕捉未經雕琢的大自然的淳樸、震撼之美;帥白妮卻喜歡研究看似不起眼的路邊的花花草草、雨點、冰花,從中發現普通事物中那獨特的藝術之美,並且用自己的攝影作品巧妙地表現出來。比如,盧祥鑑為了捕捉老鷹抓魚的鏡頭,可以在岸邊的寒風中苦苦等待四、五個小時,連續幾天不斷;而帥白妮呢,在做完家務事,安頓好孫兒後,在自己家的後院裏,她拿照相機,好整以暇地,可以呆上一整天。


      拍攝對象不同 心得各異
      喜歡的攝影對象不同,攝影心得也各有千秋。
      盧祥鑑說:“每次我在長久的等待後,在那一瞬間——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對的光圈和快門,拍下一幅好照片時,那種快樂是無法形容的。而且,以後每次在看這張照片時,當時拍照的情景又會一一重現,那種快樂感又一次充溢身心。”
      帥白妮卻笑說:“透過鏡頭看到的一滴水,一朵花對我來說都是神奇的,而且每次看到我拍到的那朵花,或是那只鳥,真的以一種特殊的姿態展示它的神奇時,我的心裏洋溢的除了喜悅,還有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崇拜。”
      令盧祥鑑和帥白妮最難忘懷的一次拍攝經歷,發生在1999年。那一年,他們夫婦參加甘肅省文化局組織的一個“甘肅沙漠攝影之旅”活動組,去甘肅的金昌拍攝完全原生態的驪靬古城,以及漢、明長城遺址和巴丹吉林沙漠。
      當他們全隊進入巴丹吉林沙漠一天後,不適應西北酸辣飲食的帥白妮突然肚子劇痛,無法行走。焦急的盧祥鑑趕緊結束拍攝行程,留下來準備帶她去醫院看病。活動組的其他人員繼續往前走了,盧祥鑑萬分緊張,一來擔心妻子的病痛加劇,二是找不到嚮導的話他們夫妻靠自己很可能會迷路,那就會耽誤妻子看醫生。


      二次遠征中國大西北
      好在大西北民風淳樸、民眾熱情,中午時分,他們等到了一對牽駱駝、準備穿越沙漠的當地父女。在得知他們的困難後,那個父親毅然將女兒和駱駝留下來,幫助他們夫妻往回走去縣城的醫院治病。
      在那個西北女孩的協助下,他們很快找到了醫院,原來帥白妮是患了急性胃炎,有少量胃出血的症狀,得到醫生的及時診斷和治療後,帥白妮休息了幾天後康復了,那次沙漠攝影之旅卻泡了湯。
      不過,心有不甘的盧祥鑑並沒有放棄,在第二年,也就是2000年,他們夫妻兩人自己去了甘肅金昌,補上了前一年沒有拍到沙漠的遺憾。
      同樣愛好攝影的生活,不僅令盧祥鑑和帥白妮夫妻情深、日子越過越甜蜜,也讓他們周圍的人受到感染。現在,盧祥鑑的車行合伙人江先生也在兩年前愛上了攝影,成為了他的事業搭檔和影友,和他一樣,開始享受與大自然“談情說愛”的攝影生活。

      記錄生活點滴 昇華親情友情
      業余愛好攝影的田波很謙虛,他強調自己只是喜歡拍些家庭生活照,離攝影愛好者還有些距離,但是“拍些照片”的經歷卻很長,屈指算來也有三十多年了。
      田波第一次接觸照相機是在高中時代——1970年代中期。他的父親是一家醫院辦公室的主任,是醫院的宣傳工具照相機的保管者。那個時代能夠私人擁有照相機的很少。


      高中進文藝班常演出
      田波是陜西人,讀高中時是學校文藝班的成員,需要到學校附近的工廠和農村去慰問演出。每當這個時候,班主任老師就要求田波從父親手中借用照相機,給文藝表演活動拍照片,老師和田波輪流給同學們拍照,那些送到照相館去沖印的黑白相片,一幅幅生動地記錄下田波和同學們流光溢彩的青春,親密無間的友誼和天真爛漫的笑靨,給田波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這讓他產生了一旦賺錢,第一個就要去買台照相機的衝動。高中畢業時,田波又把醫院的相機借出來,拍了一整天,共拍了三卷膠卷,膠卷還是同學們湊錢買的,但是依然要比去照相館拍照片省錢,而且表情也生動自然的多。
      大學畢業後二年,田波有了第一次出國進修的機會,11個月的進修學習,讓他有了三個免稅指標去免稅店購買家用電器,當時一起去學習的同學們都買了最流行的三大件——彩色電視機、電冰箱和組合音響設備;但田波買的三大件卻是:佳能A-1照相機、彩色電視機和組合音響設備。


      出國進修用免稅指標買佳能
      由於回國後打算和女朋友結婚,沒了電冰箱怕不好和女朋友交待,他就自己另外加稅買了電冰箱。他記得那時買相機花了大約400美元,當時的市價是7000元人民幣,但他一個月工資不過80多元。
      在1980年代末期,擁有一台佳能A-1照相機,已經算得上是攝影發燒友級的了,于是他拍了大量的照片,那個時候和女友約會的主要內容就是給她拍照片,美人頭、風景照、逆光特技攝影、高調人物素描等等,用田波的話說:“把買電影票、公園門票和去餐館打牙祭的費用都用來買膠卷了,還有自買洗像的相紙和藥水,自己洗相片,也節約了一點費用。甚至我們的結婚照也是自己擺拍的,一點也不比照相館的差。”
      有了孩子後,田波的攝影技術又有了長足的進步,他經常給孩子拍照片,記錄了孩子成長的一個個笑容和溫馨時刻,孩子生日,六一兒童節,春節,春游,秋游,周末游……不僅給自己的孩子拍照,還是幾個好朋友的御用“攝影師”,記得他給自己的孩子拍第一個六一兒童節系列照片時,兩個好朋友抱他們的孩子也來湊熱鬧,其中一張三個孩子一起啼哭而表情各异的照片,讓三個媽媽喜愛不已,收為珍藏。


      拍照片為自娛自樂
      移民來到溫哥華後,田波有了第二個孩子,“多了一個拍照的對象,拍照的頻率直線上升。特別是現在有了數碼相機,拍照的成本大大降低。而溫哥華的山山水水,不去拍下來,實在是有‘暴殄天物’的感覺。”田波說。
      田波說,他拍照片純粹是自娛自樂,而不是為了參加攝影比賽或是追求攝影技術的提高。就是想記錄下來自己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瞬間。“當過了一段時間,再翻開相冊瀏覽時,當時的情景便一一再現,連孩子們都會很有興趣地一邊看自己牙牙學語時的照片,一邊聽父母講一些有趣的故事,無論是調皮的,還是很乖巧的,都能讓家人一起開懷大笑,親情融融,樂在其中。”
      雖自稱是業余“拍照片的愛好者”,田波其實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出去攝影。春、秋天去公園裏賞花、遠足、看鳥;夏天和朋友們約去露營、野餐、采摘各種果蔬;冬天一樣也可以出去,卑詩省的白頭鷹節、Whistler的滑雪活動;他們全家每年都會參加。
      總之,只要是出門,田波就會帶一個相機,全程記錄下多姿多彩的每一次外游。若有同行的朋友,他們都會要求田波多拍照片。而且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小兒子也喜歡拍照片了,時不時拿爸爸當“模特”,練習拍攝技術,並且在爸爸的指點下,拍的照片時不時的有“令人驚喜”的亮點,在同學們眼裏儼然是個“小攝影家”了。
      比較複雜難操作的傳統相機和方便使用的現代數碼相機,田波依然很喜愛自己那台佳能A-1相機。田波總結說:“這台佳能A-1相機雖然已經很老了(二十多年),但使用時的手感、拍照時快門的喀嚓聲、鏡頭的光感依然還是一流的,是現代的普通數碼相機沒法比擬的。”


      二十多年不棄 最愛佳能A-1
      三年前的夏天,他們一家曾經和一些朋友去卑詩省的一個大公園露營,在露營地的帳篷旁邊,孩子們燒起了篝火,他和朋友們都拍了許多篝火的照片。田波說:“我用的是佳能A-1,朋友們都使的數碼機(高低檔的都有),但最後洗印出來的結果,還是我的佳能拍的照片最漂亮——不僅有跳躍的篝火,篝火上方的裊裊青煙在那裡若有若無地飄,真是不一樣的感覺。”



葉榕湋的攝影作品《豐盛的午餐》。

帥白妮的攝影作品《冰之戀》(左)。盧祥鑑曾獲獎的攝影作品(中)。盧祥鑑的攝影作品,曾在香港舉辦的攝影國際沙龍中獲獎(右)。

盧祥鑒夫婦與攝影前輩劉序言先生(中)在一個攝影展覽會場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