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尋根之旅 萬水千山總是情
( 2011-07-01 )



喜愛旅游的忻怡在希臘的古文明遺址前。

在海外生活多年的移民們,對故鄉的眷戀是心底永遠吟唱的歌:多少歲月凝聚成這一刻,期待舊夢重圓。……一年過了一年,一生只為這一天,讓血脈再相連,擦干心中的血和淚痕,留住我們的根。對根的探索和尋訪,是一代代炎黃子孫薪火相傳、孜孜不倦的追求。生活在大溫區的新移民後代們,也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于每年的七月初,開展尋根之旅,去北京登長城、到上海逛世博、訪四川看國寶並資助汶川地震災區、回山東曲阜拜孔廟,等等。且聽他們一一對《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講述的旅途故事。

      單身女練成了“孩子王”
      忻怡是個典型的山東女孩,說話快人快語,辦事精細認真,為人熱情爽快,絕對是“她辦事,我放心”的類型。移民來溫哥華不過3年的忻怡,一直很熱心山東同鄉會的活動,學外貿專業的她英語也不錯,組織能力很強,所以加入山東同鄉會之後很快被推舉為候補理事。2010年春,本就計劃回山東看望獨居母親的忻怡,受同鄉會各位理事和家長們的重托,請她擔任2010年山東同鄉會“中國尋根之旅”的領隊,她稍加考慮後便答應了。
      需要考慮的原因不是忻怡害怕擔責任,而是由於她自己還是單身,從來沒有過與小孩子打交道的經驗,擔心辜負同鄉會的期望。
      而山東同鄉會在尋根夏令營開始之前,組織已經報名的營員見面互相熟悉和瞭解情況,使忻怡打消了顧慮,增強了信心。
      海外的尋根夏令營一般都是從北京開始,進行活動,然後由各個省僑辦送營員們登上回程的飛機結束。忻怡參加的這次也不例外,當她獨自一人于報到日到達北京機場時,到處設立的尋根夏令營接待處和標志醒目的接待人員令她大感意外,一種祖國人民張開熱情的雙臂迎接海外游子的溫暖感覺油然而生。


      開營儀式 激情洋溢
      讓忻怡還感到幸運的是,她們去年參加的這次尋根夏令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參加團體分布最廣、夏令營活動最豐富、北京接待規格最高的一次。這次尋根夏令營活動由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中國海外交流協會主辦,各省市僑辦協辦。
      尋根夏令營的開營儀式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開營儀式上致辭,歡迎來自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近6000名的尋根者。
      忻怡感慨地說:“現在我還記得夏令營開營儀式那天的很多場景,儀式組織得有條不紊,那麼多的人,大多是第一語言不是漢語的孩子們,卻沒有一點點的混亂和延時,整個儀式場面宏大而莊嚴,氣氛熱烈而歡欣,每個人心裏都是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平息。作為普通百姓,我的父母輩鮮有機會能夠進入人民大會堂去參加活動,由此我也格外珍惜這次夏令營的經歷。”
      雖然忻怡本來只是山東同鄉會的領隊,她的“兵”也只有9名,有男有女,年齡從13歲到18歲,都是青少年,但在北京坐同一輛巴士參加了開營儀式和奧運場館游之後,她就自動升級為他們那個50多人巴士      的“頭”了,孩子們都比較聽她的話,有事情也愛找她商量,而忻怡也覺得敞開心胸與孩子們交流,也讓她有收穫。“現在的小孩子們,都是有想法的,而且有些想法和做法對成年人不無啟迪。”忻怡說。


      皇帝後妃的生活令人同情
      記得在北京參觀故宮時,孩子們對皇帝奢華的臥室讚歎不已。忻怡信口問一個年約13、14歲的男生:“你羨慕皇帝的生活嗎?”小男生脫口回答:“我才不羨慕呢。皇帝沒有電腦用,不能上網,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太孤獨無聊了。” 忻怡又問一個年約14、15歲的女生:“你覺得當皇帝的妃子好不好啊?”女生斬釘截鐵地說:“不好。一個皇帝有幾百個妃子,他對她們沒有愛情,這對妃子們是不公平的。”

      閉營致辭Thank You成經典
      尋根夏令營在北京的所有活動經費都是由中國政府提供的,營員們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主辦方帶領夏令營的成員們參觀了故宮、頤和園、2008年北京奧運場館鳥巢和水立方,還登上了長城。忻怡所帶的一個巴士的營員們在北京登長城的一些經歷,讓她大開眼界。


      活動經費由中國政府提供
      7月中旬的北京,驕陽似火。忻怡他們登長城的那天,室外溫度達到了攝氏36、37度。登上長城的那一刻,忻怡和所有的營員們一樣歡欣鼓舞,孩子們表現的更熱烈些。他們用不同的語言和誇張的語調,大聲讚美長城的巍峨壯麗;他們用大大小小不同的相機,多多少少不同的組合,拍下了數不清的照片留念。
      看孩子們臉上發自心底的崇敬之情,忻怡覺得他們的家長送子女來參加這個夏令營的決定太對了,對自己祖先的尊敬、對中華文化的憧憬,真的不能停留在思想中,一定要付諸行動。這些站在長城上的孩子們,將來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在他們人生的道路上,對中國、對中華文化的理解都將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體驗,都將起積極的作用。
      在從長城上下來,坐巴士回旅館的路上,又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


      一把扇子 一元錢 一瓶水
      原來,在他們乘坐的巴士上,發現了一把多余的、無人認領的扇子。一位來自德國的12歲男生因為在長城上沒有買扇子,所以他很想擁有這把扇子,但是他並不想就這麼平白無故地將扇子據為己有。這個男生外號“副領隊”——因為他年齡偏小、長相可愛、嗓門洪亮,有時候領隊忻怡需要發布活動指示時,他就象個“小喇叭”似的,大聲地把忻怡的指示“廣而告之”,所以大家都很喜愛他,稱他為“副領隊”。當“副領隊”與領隊商量過後,便開始了他“擁有”扇子的策劃活動。
     “副領隊”站在巴士的前面,向大家簡短敘說了巴士上多余一把扇子,他想通過進行一場“巴士拍賣”,很公開、很公平、很透明的“擁有”這把扇子的事情。然後,“副領隊”從前到後,一一走到每位營員面前,向他們一一問好、拜票;對有扇子的營員,希望他們發揚同情心,讓也想有扇子的自己如願以償;對沒有扇子的營員,他誠懇許諾:“你把扇子讓給我啦,我可以借給你用的。”對那些假裝要和他競爭的營員,他曉以大義:“你作為營員,要支持‘副領隊’一次吧。”……一輪問候過後,“副領隊”成功地以一元的價格“拍買”到了這把扇子,車上的其他營員們全都放棄了與他的競爭,無私地成全了他。
      可是扇子本來是沒有主人的,誰接受這一元錢呢?“副領隊”用一元錢買了一瓶礦泉水,送給真正的副領隊。“一把扇子、一元錢、一瓶水”的故事圓滿收場。
      結束北京的三天活動後,忻怡帶她的“嫡系部隊9個兵”,在山東省僑辦主任和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回到山東,繼續尋根之旅。


      孔孟之鄉領略儒家文化
      忻怡和營員們首先在德州品嘗了山東名吃德州扒雞,隨後游覽了濟南趵突泉、奔赴黃河聽濤聲,登臨泰山十八盤,走訪淄博放風箏,參觀青島啤酒廠……營員們在孔孟之鄉領略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父母祖輩的故裏看到了現代經濟發展的蓬勃與繁榮,既開闊了視野,也加深了對中國的瞭解和感情。
      讓忻怡至今想起來依然激動和興奮的,是她和她的營員們在山東華僑華人青少年海外尋根之旅夏令營青島的閉營式上,代表全體領隊所作的致辭受到的極大歡迎和得到的前所未有的禮遇——該篇文章入選海外尋根夏令營活動佳作集。
      能夠成為佳作,是因為忻怡寫的這篇致辭,角度獨特又新穎、感情真摯而動人。在致辭中,忻怡把“THANK YOU”這句最簡單的謝謝語,分解為8個單獨的字母,每個字母又是一個特殊的與這次夏令營相關意義的單字的頭一個字母,每個字母做成一個大牌子由一個營員舉,8個營員逐個用不同的中文詞語說感謝。


      致詞角度新穎感情真摯
      在這8個牌子中,依次表達的是Trip——尋根之旅;Hope——此次旅行讓我們理解了長輩的希望;Action——我們會用我們的行動來表達;Nice——親身見識了中國之美,中華文化之美好 ;Knowledge——我們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Youth——因為我們年輕;Opportunity——機遇無處不在;Universe——所有海外的炎黃子孫都會融入中國這個大家庭的建設和生活中。
      毋庸置疑,這一次特別的領隊經歷,將深深烙印在忻怡的記憶裡。

      遊長城買扇帽 與小販趣味互動
      在長城上,在販賣工藝品、紀念品的零售攤點上,忻怡還目睹了如下的幾幕場景。
      場景一:售賣5元一把扇子的零售攤子。
      男學生(中文不流利,態度很熱忱,邊看扇子邊詢問):老爺爺,長城真壯觀啊,我們都是第一次來呢。
      攤主:那是!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歡迎你們經常來啊。
      女學生:老爺爺,您這扇子好漂亮啊。我們每個人都想買,您能否便宜一點呢?
      攤主:你們買多少啊?你這小姑娘從哪裏來的。
      女學生:我們從加拿大來的,我們8個人都買。
      攤主:哦,加拿大來的,白求恩的故鄉啊。好咧,賣給你們4元一把。
      男女學生(付錢、挑扇子):謝謝老爺爺。
      場景二:售賣扇子和旅遊帽子的零售攤前。
      女學生:阿姨,今天真熱啊!我們都想買您的扇子和帽子。
      攤主:好啊,你們隨便挑啊,我這裡的扇子耐用又好看,帽子經濟還適用。
      男學生:是啊,您這個扇子真不錯。可是阿姨,我們還都是學生,還沒有掙錢呢,您能否再便宜一點賣給我們呢。
      女學生:是的,阿姨。這是我們第一次來長城,等我們長大了工作了賺錢了,再來游長城的時候,一定不講價來買您的扇子和帽子。
      攤主(開心地笑了):好吧,便宜一點賣給你們。你們都是懂事、孝順的孩子呢,知道不亂花父母的錢。你們這是從哪裡來的?
      男學生:謝謝阿姨。我們從加拿大來的。
      攤主:這加拿大的家長真會教育孩子,你們比我們的“小皇帝“們能幹多了。

      甘當中華文化傳遞火炬手
      卑詩中文協會會長王滿霞(Marcia Wang),是個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鐘並且很執的人。移民來到溫哥華後,她先是在卑詩中文協會做志願者,2001年被選為副會長,第二年成為會長,一干就是十幾年。
      卑詩中文協會組織到中國的尋根夏令營,是從2001年開始的,至今整整十年。之所以這麼熱心組織夏令營,是因為王滿霞不僅熱愛中華文化,更把傳播中華文化當成自己的使命,而甘當傳遞中華文化的火炬手。
      尋根夏令營對於海外青少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滿霞表示:“無論這些海外的華裔後代們到中國的什麼地方去尋根,他們總是滿載而歸。”
      她講了兩個夏令營的動人的故事:
      混血孫女了卻爺爺心願
      郭珠瑛是個乖巧的小女生,她的祖父母是上海人,爸爸在本地出生長大,媽媽是西人。在家裏,珠瑛的爺爺特別希望她能夠不忘記自己的華裔血統,並且能夠瞭解和學習中華文化,懂事的她就一直堅持去中文學校學習。
      2005年,當聽說中文學校有名額去中國參加尋根夏令營還要去上海時,珠瑛的爺爺立即出錢給她報了名,但是珠瑛的媽媽一直有顧慮,後來媽媽雖然也同意她去中國參加夏令營活動,但一再告誡她不要輕易與在上海的親戚們接觸,擔心那些“窮”親屬們找珠瑛要禮物。
      整個夏令營活動中,珠瑛都很開心,之前經常聽爺爺介紹的那些好吃的東西都嘗到了,好玩的地方也去了,上海的街景比爺爺介紹的還要美,上海的繁華與媽媽想像的有天壤之別。
      在即將離開上海的前一天,居住在上海的那些珠瑛的表姨、表叔、表舅們通過爺爺的介紹,還是找到了夏令營的領隊王滿霞,希望能夠看看小姑娘珠瑛。王滿霞和珠瑛商量後決定,就在他們下榻的酒店的大堂裏見這些表姨、表叔、表舅們。
      當王滿霞陪珠瑛來到酒店的大堂時,這些衣光鮮、拎大袋小包禮物的表姨、表叔、表舅們,一個個上來噓寒問暖,擁抱牽手,讓小珠瑛很是感動,這些親戚們送給她的禮物在大堂裏都堆成了小山,讓酒店的工作人員和來往的旅客也感動不已,也讓珠瑛的媽媽徹底打消了成見,認識了現在的中國和中國人,已經不是以前的“一窮二白”了。
      第二年,珠瑛第二次參加這個有意義的海外尋根夏令營,而且,這一次,不用動員和說服,她的哥哥郭喬宏也成為尋根夏令營中的一員。
      從中國回來後,珠瑛在中文學校的作文作業中深情地寫道:“我很榮幸地登上了萬裏長城居庸關的最高點,從那裏望下去,心裏有一種特別的自豪感。這次夏令營所看到的大好河山、學到的中國歷史文化和朋友老師們的相處,使我更加心存感激。同時我認識到,我的根在中國!”


      靦腆青年志在中華
      2006年,同樣是在中文學校學習的路光宇是個有點靦腆的青年,那一年他也參加了卑詩中文協會協助組織的海外尋根夏令營。夏令營有一站是去中國的著名景點——四川的九寨溝游覽,神奇的九寨溝區內有湖泊、瀑布、雪山和森林,景色殊异,自然天成,尤其在夏天,湖水和樹葉的顏色隨氣溫而變,五顏六色美不勝收,素有“九寨歸來不看水”的美譽。
      站在九寨溝裏,夏令營的成員們和其他旅游團的外賓們都對面前的美景贊不絕口,但是作為帶隊老師的王滿霞潛意識裏感覺到,那些中國導游們對九寨溝景色的英文介紹不夠生動和豐滿,就建議導游們直接用中文介紹,讓路光宇翻譯成英文給所有的老外游客們。結果,路光宇生動、貼切的翻譯介紹,獲得了幾十個老外們一陣又一陣的掌聲。
      這一次夏令營中的翻譯經歷,讓路光宇由一個害羞的青年,蛻變成一個熱心與人交往的人。在UBC讀大學時,他學的是人文地理專業。讀大學期間,王滿霞介紹他到溫哥華一位自由黨國會議員的競選辦公室做志願者,大學畢業後,他還一度為這位國會議員工作——每天閱讀大量的中文報紙後,將各報紙的主要內容提要用英文寫出來後,交給國會議員閱讀參考;後來,通過努力,路光宇在中僑服務中心設在溫哥華國際機場的移民服務處謀得一份工作,利用他的語言特長,專門為新移民服務。
      這份為新移民服務的工作,既安穩牢靠,收入也不錯。但是仍然胸懷理想和抱負的路光宇,不想就這麼安穩、平淡下去,他渴望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發展。
      兩年前,對中國和中華文化越來越有認同感的路光宇,計劃到中國去讀研究生,努力之後,他現在已經被北京大學的光華管理學院的MBA專業錄取,8月中旬去中國,9月份到北京大學報到,開始在中國的新生活。  

      參與者父母祖輩需有華裔背景
     《加拿大都市報》的記者採訪王滿霞時,她正在位於烈治文Burnett Secondary中學內的北京中文學校的課堂上,向中文學校的同學們介紹2011年尋根夏令營的主要行程和大概情況以及報名的要求和方法。
      據王滿霞介紹,今年的尋根之旅中,卑詩省中文協會共有25個名額,採取早報名早錄取的方式來體現公平。因為歷年來的經驗告訴她,每年都有超過名額2到3倍的同學來報名,最為公平的方式就是First Come, First Service(先到先得)。
      在介紹會上,王滿霞強調了報名的三個必須條件,第一:父母祖輩有華裔背景;第二:12歲或以上的年齡(低於12歲的無法購買旅行保險);第三:一定要在中文學校學中文的,卑詩省的任何一所中文學校都可以。
      他們今年的夏令營7月5日開始,從溫哥華飛去四川成都,首先去四川都江堰受災嚴重的向蛾中心學校,瞭解大地震後受災的學生是怎樣勇于面對困難,並參觀用BC省捐贈的木材建蓋的校舍;然後去成都看中國的國寶大熊貓、聽川劇看變臉表演等。
      之後是上海,遊覽老城區城隍廟、參觀新都市坐標——東方明珠,還有去上海人家裏體驗真實的上海人生活,做一天上海人;最後一站是赴南京參加“牽手青奧“為主題的活動;夏令營除了有文化學習外,還會參觀中山陵、雨花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還有游夫子廟、蕩舟秦淮河等活動。還將會游覽鎮江、揚州、蘇州、拜訪同裏等,7月25日返回溫哥華。

     “小燕子”興奮度過每一天
      一歲就跟隨父母移民來到溫哥華的谷凌燕同學,在語言上可算是個準CBC。去年,她也參加了山東同鄉會組織的中國尋根之旅活動,現在說起那十幾天的經歷,依然是很興奮的口氣。
     “我那幾天,看了太多的生平第一次看見的東西,比如長城、故宮、人民大會堂、孔廟、泰山、黃河……,也吃了好多從沒吃過的美味食品,有紅燒肉、北京烤鴨、山東大煎餅……,另外還交了許多新朋友。整個旅途中,每天都有新奇的事物,所以我每天都很興奮和開心。尋根之旅,太好玩了!”谷凌燕說。
      其實,最初的時候,谷凌燕的父母也還是不放心她一個人長途旅行,所以谷爸爸陪同女兒一起坐飛機到了北京,親自把14歲的谷凌燕交到了在北京接待的山東省僑辦的工作人員手裏。之後,谷凌燕就獨自全程參加了北京3天、山東8天的尋根活動。
      在山東與當地一所小學聯誼活動時,一個12歲左右男孩子表演的二胡獨奏,給谷凌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比我還小,怎麼能夠把二胡拉的這麼好聽呢?”
      旅行回程路過上海的姑姑家,谷凌燕在巴士上看見一個大約7、8歲的小男孩在和媽媽用英語對話,她的感受是:“他的英語(外語)說的比我的中文(外語)強多了,我回加拿大後要重新好好學中文。”
      去年的尋根之旅活動中,谷凌燕還有一個收穫,就是在夏令營交到了一個很好的朋友——來自德國的華裔女孩,現在她們經常通過msn或電郵聯絡,除了講講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外,也會交流一下學中文的心得呢。

      山東同鄉會經驗豐富
      在溫哥華地區,由同鄉會牽頭組織的海外華裔青少年到中國尋根之旅的佼佼者非山東同鄉會莫屬。據該會的辦公室主任李海凌(Helen Li)介紹,由于本地的山東裔同胞中的許多人幾十年來都與家鄉有生意往來,也就與山東省對外僑務辦公室(簡稱僑辦)有多年的互動和往來。
      為了增進海外華裔特別是華裔青少年對家鄉的瞭解和感情,山東省僑辦多年前就一直來函邀請和鼓勵大家回中國看看,到山東走走。
      但是,由于家長的種種顧慮和孩子的不踴躍,直到2004年才有一個山東籍的家庭響應號召,做了敢于“首吃螃蟹”的第一個海外尋根家庭——山東籍外公鼎力資助、思想開放的西裔爸爸的探索精神、台灣出生媽媽的故鄉情結、還有一個被好奇心驅使的小姨,再加上在本地出生、對山東幾無概念的孩子,促成了他們家成功的中國之行——四人家庭團成了山東同鄉海外尋根之旅的第一批成員。
      從那以後,2007年,又有兩個家庭和四個孩子參與了尋根之旅;2008年,為了回中國看奧運,山東同鄉會組織了大約10個團員參與《看奧運尋根之旅》,並且那一年的所有團員享受了山東僑辦的免費招待(國際機票除外)。
      不過,2009年,本地的團員都已組織好了,由于正值禽流感肆虐的時期,所以當年的活動取消;2010年,該會的10人(9個團員加領隊)參加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中國尋根之旅》(前文有詳細介紹),團員們從中國尋根歸來後,無一不感到中國的魅力和活動的吸引力,“不枉此行”是團員們共同的心聲。
      另外,山東同鄉會受山東省僑辦委托,今年繼續在本地組織海外華僑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孔子文化”夏令營到訪山東。

      加青年尋老鄉白求恩
      尋根之旅,不僅是華裔加拿大人熱衷的事情,一些土生土長的加拿大青年竟然也參與其中,為這股尋根熱,增添了新的亮點。
      記者瞭解到,每到加拿大的暑假(Summer Vacation)來臨,本地一些大專院校的中文選修專業的學生,便會在老師的策劃和帶領下,去中國進行時間不等的夏令營活動,時間長則一個月,短則兩個星期,行程也很靈活,但都是由中國和加拿大雙方協商擬訂的。這類夏令營有個特點就是,營員們首先會去北京登長城做“好漢”,再就是去尋訪自己的老鄉白求恩當年工作和生活的軌跡,分享這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加拿大英雄的榮譽。
      比如, UFV(University of the Fraser Valley)大學漢語班的學生,幾乎每年都會組圖參加 “中加友好夏令營“活動。
      2007年,該校就有10名全部是加拿大土生的白人青年去中國山西參加夏令營活動,營員們遍游了中國的“煤都”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北京的名勝古跡,而最難忘的就是在山西游覽過五臺山後,還專程來到白求恩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
      當他們瞭解了當年白求恩的事跡以及他在中國的巨大影響時,這些加拿大的青年深深地為這位前輩老鄉的壯舉而自豪。

      中文教師短期班炙手可熱
      除此之外,利用學生的假期,許多本地中文教學從業者都自願報名,參加由中國國家漢辦主辦的海外中文教師短訓班,進行為期大約一個月的密集性學習。在這個學習班裏,來自海外各地的學員們主要探討解決海外中文教師教學實踐上的問題,並開展專業的中文教學研究活動,很好地促進了海外中文教育資訊的流通,為各地中文教師構築了一個教學研討的平臺,也算是中國文化尋根之旅的另一種形式。
      據曾經參加過這個海外中文教師短訓班的吳老師介紹,她有幸參加的那期短訓班在首都師範大學裏進行,學員們學習了中文拼音教學法、漢語口語教學技巧、學生學習心理差异和少兒學習動機激發。



2010年《中國尋根之旅》山東團的營員們在山東青島。

2007年,夏令營營員楊曉(左)和徐雨辰(右)與王滿霞在北京天安門前合影。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後,溫哥華中文協會的夏令營營員們到四川為地震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