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UBC善終中心考驗留守媽媽
( 2011-06-10 )





鬧得滿城風雨的UBC善終中心事件,最近塵埃落定,在校董會常務委員會通過該計劃後 ,6月8日由校董會正式通過。旁邊將建善終中心的海角大廈(Promontory),近半住戶是華裔留守媽媽,她們組成的“媽媽團”為自己的權益抗爭了幾個月,遇到了很多理解幫助和批評攻擊,在風風雨雨中接受了洗禮。

      記者來到位於UBC的高層建築海角大廈前,這裡環境優美,非常寧靜。今年1月,要在大廈南面3米多的位置建聖約翰善終中心(St. John Hospice)的消息,擾亂了居民生活的安寧,其後的幾個月,以華裔留守媽媽為主的“媽媽團”,為此進行了明知可能沒有結果的抗爭。


      盼第三方機構重新評估
      6月3日,海角大廈居民組成的“媽媽團”舉辦了新聞發布會,6月6日,她們的代表又到UBC校長辦公室遞交了請願信。留守媽媽的代表張揚指出,委員會較早時呈交大學校董會的報告,有很多不實之處,以該報告書作出的將是錯誤決定。她們要求指派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善終中心可能給柏文居民造成的影響,重新評估。
      住在海角大廈的留守媽媽們,幾個月來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她們的這段經歷對新移民更全面地瞭解加拿大社會或許會有幫助。
      一直為維權而奔波努力的張揚,在記者表明采訪意圖時卻一再婉拒,她很疲憊,壓力很大,也擔心自己的安全。從今年1月以來,一起努力抗爭的同伴一再收到恐嚇留言和恐嚇電話。作為留守媽媽,在與同住在海角大廈的“媽媽團”同伴們努力抗爭了幾個月後,面對UBC一意孤行仍堅持在該住宅附近建善終中心的決定,她感到內心憔悴,但會抗爭到底。


      媽媽恐懼孩子也害怕
      張揚告訴《加拿大都市報》記者,這座樓有95戶居民,80%是亞裔,亞裔中以華裔為主。其中41戶是留守媽媽帶孩子的家庭,占整座樓住戶的4成。這些媽媽們住在UBC校園內,主要原因是為了孩子們在好學校讀書。很多媽媽們英語不好,平時生活是上上ESL,接送孩子上學。因為丈夫多在國內,媽媽們獨自在加拿大帶孩子是不容易的。
      她來加拿大5年了,過去只是專心做媽媽,接送孩子,做家務,自己也上學讀書。現在面對不公正對待,覺得有必要站出來發出自己的聲音。
      當張揚和鄰居們聽說要在樓旁3米多的位置建善終中心的時候,心裏充滿了恐懼。華人歷來對死亡有禁忌,這些留守媽媽們更不能像很多當地人一樣把墳場當公園。善終中心將建在大廈的南面,華裔喜歡買朝南的房子,她們的臥室和飯廳就對善終中心,一天24小時與死者為鄰。
      她說,每當想到自家旁邊每年平均有200人死去,就影響到心情,這種感 覺,對40多個獨自與孩子居住在柏文裏的母親來說,更是特別強烈。
      留守媽媽們帶的孩子大多在上中學和小學,媽媽們的情緒對他們影響很大。媽媽害怕,孩子也害怕,這對孩子成長期間的心理有負面影響。
      張揚對《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說,她們是在努力地融入社會,接受本地文化,但要改變根深蒂固的死亡禁忌是很難的。
      她說:“我們不是反對善終中心,而是反對它的不當選址。善終中心是好項目,我們以後老了也需要它。但不希望它建在家門口,不希望整天對它。”


      7成居民簽名反對
      住在海角大廈的留守媽媽們普遍英文不好,遇到不公正待遇,有些人不會為自己抗爭,只能哭泣,有媽媽不願意影響孩子,無奈搬走租房住。還有人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張揚和幾位女士被推舉出來做代表,她說:“我們只能站出來,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
     “反對是民主程序,我們要求被公平對待。”張揚說。她們用的也是民主程序。白天帶孩子很忙,就用晚上的時間挨家挨戶敲門,收集簽名。海角大廈95個住戶中,有71戶簽名反對在住宅附近建善終中心。

      維權遭誤解 壓力重重
      今年初,在寒冷的冬夜,她們還用兩三個星期的時間,到臨近的社區鄰居家敲門,收集到400個家庭的簽名。另外,UBC就善終中心開放日發出的146份問卷中,有108份反饋意見。12個支持在此建善終中心,96個反對。在大多數人反對的情況下,UBC仍堅持在海角大廈建這個項目。


      UBC咨詢過程不民主
      張揚說,UBC既然可以在之前兩次在師生反對後更改選址,為何這次不能更改?她認為UBC的咨詢過程不民主,沒有考慮居民的意見。她說:“我們請求他們到來,他們來了一小時,但根本不想聽我們的意見。”她說,其實UBC有14個地點可以選擇,不明白為什麼偏選在海角大廈旁。
      UBC出了一些技術報告,證明此項目可行,張揚認為,他們只關心技術因素,不關心人類因素。
     “媽媽團”表達了自己對這件事的反對,卻招來了很多的來自西人社區和華裔人士的批評。有人說她們住豪宅,為了保障房價不要建善終中心,是為富不仁,沒有愛心。張女士說:“海角大廈雖然是高檔住宅,但價格在百八十萬。不少人還是用銀行貸款買的。溫西的很多房子都值幾百萬,難道他們就更沒有民主權利了嗎?”張揚說,生活富裕是因為機會和努力,不是偷來搶來的。民主與經濟狀況沒有關係。


      西人在博客上威脅反對者
      社區內有一位西人女士在博客上留言:“這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區,我們的校園!我們一定要在此建善終中心!”也有人在博客裡說:“滾回中國去!(Go back to China!)”還有西人說:“不要遷就這些富有的亞洲人!”
      年初帶頭反對建善終中心選址的方小姐,還被西人在博客上威脅:“我知道你住哪兒!”
      華裔社區內也有一些人對她們提出批評。有人說她們自私,有人說注重風水是東方文化的糟粕,是垃圾文化,等等。
      張揚說,留守媽媽這個弱勢群體,是需要被關心和關懷的,卻被一些人斷章取義地扭曲了。她們本來就很脆弱,現在面臨更大的壓力。她說:“我雖然也軟弱,但還是站出來。不希望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況下,還被冤枉、抹黑。”她知道反抗成功的機會不大,但即使這樣,維護自己的民主權益也是有意義,值得做的事。她不後悔。她說:“民主是累積的過程,我們這樣做,也是為使加拿大更加民主、平等而努力,為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


      支持者帶來溫暖和希望
      留守媽媽們也遇到了一些真心幫助她們的人。讓張揚感動的是,UBC 鄰居協會ESL委員會原主席泰勒(Jim Taylor)就是她們的支持者,職業是律師的泰勒為她們做義工。因為鄰居協會需要中立,泰勒就辭去了ESL主席的職務。雖然是西人,他理解華裔新移民的處境,向UBC校方寫了40頁紙的報告,指出選址決策中存在諸多問題。
      UBC校長Stephen Toope也在2月的董事會上表示要理解居民的文化敏感。只是他的意見在手下執行時走了樣。
      華裔社區的僑領蔡宏安、董達成、葉吳美琪曾多次與她們溝通,分別帶她們參觀了兒童善終中心、中僑老人院,接受中僑心理咨詢。僑領們讓她們瞭解善終中心,本意是消除她們對死亡的恐懼。但在她們仍不能改變自己對死亡的禁忌的情況下,僑領們對她們的維權行動表示理解和支持。
      時事評論員姚永安也在第二次聽證會上接受媒體採訪,公開支持海角大廈居民的維權活動,還呼籲華裔社區對她們予以支持。
     “這些支持讓我們感到很溫暖,感到華裔社區團結的力量。雖然我們不一定能讓UBC改變選址,但這次努力的過程,使我看到了社區的希望。”張揚說:“新移民來到加拿大,需要民主和平等,需要被尊重和接納。”

      泰勒報告:校方決策過程問題多
      根據卑詩大學鄰居協會(UNA)英語為第二語言(ESL)委員會(下稱委員會)今年2月完成的一項報告表明,校董會批准在西林蔭大道(Weat Mall)2688號的柏文大廈隔鄰興建有15個床位的善終中心,整個決策過程存在許多問題,例如:上址並非屬於原來的9個最佳地點選擇之一,以及上址似乎是臨時才加入最後考慮地點名單內。
      該項由委員會主席泰勒(Jim Taylor)撰寫的報告說,2008年1月,善終中心發展項目的首選地址,位於植物園(Botanical Garden)停車場西邊的地皮,而這個地點也獲得善終中心捐助者聖約翰會的支持。
不過,校方最後以在這裏興建物業,須由大溫當局修訂官方社區計劃(Official Community Plan,簡稱OCP)為由作罷。
      泰勒表示,2009年3月,校方又提出另外8個地點選擇建議。經過詳慮研究之後,在建議名單上列的第4號選擇,被認為是最佳選擇,這裏坐落於西南海旁大道(S.W. Marine Dr.)夾大學路(University Blvd.)交界處,因鄰近聖約翰書院(St. John's College)而被稱為“聖約翰選址”(St.John's Site)。
      同年秋季,反對在“聖約翰地址”興建善終中心的聲浪日大。太平洋精神公園會社(Pacific Spirit Park Society)、爛船灘會社(Wreck Beach Society)等指稱,讓該處保持原貌,較為適合作為大學與太平洋精神公園之間的分界。
      此外,聖約翰書院師生和校長,以及瓦尼埃宿舍(Vanier Residence)的學生也都反對。他們的主要論據是,善終中心講求寧靜和平的氣氛,而這和學生校園生活的嘈雜環境格格不入。結果,“聖約翰地址”連同其他7個選擇全遭否決。
      泰勒認為,當時校方主要考慮不想在學生社區當中,挑起有關善終中心的潛在心理影響爭議。
      最後,校方再另外提出6個可供考慮的地點。但據泰勒指出,目前選定的善終中心地址,又稱“海角選址”(Promontory Site),根本不屬於這個6個地點之一,而是臨急“創造”出來的。
      泰勒還表示,根據善終中心的最新設計方案,建築面積約為原來的一倍。

      離開傷心地 帶孩子搬家租房住
      一個多月前,高明帶兩個兒子搬離了海角大廈的家,到別處租房暫住。她花了一個月收拾東西,當她最後回頭看一眼自己的客廳時,她流下了眼淚。“我沒有選擇,只能離開”她說。


      高明:孩子發噩夢睡不
      高明是帶兩個孩子的留守媽媽,她丈夫在國內工作養家。當她在今年初第一次聽到要在自己家前面建善終中心消息的時候,她整夜都沒有睡。她家的每一個房間都對將建善終中心的位置。7歲的大兒子Tony聽到這個消息後晚上就做噩夢,白天情緒也不穩定。或許是媽媽的情緒影響到孩子吧,1歲的小兒子Ryan也哭得更多了。她無法處理這種局面。
      當她移民加拿大時,她相信這是個民主的國家。當她找到校園和社區計劃的負責人哭訴時,她的訴說被打斷。當3個月後UBC舉辦開放日聽取居民意見時,她感到居民的意見沒有被尊重。她說:“難道新移民就沒有人權嗎?在海角大廈中,像我這樣的留守媽媽很多,我們需要幫助。”


      Jiang Yan:挂牌賣房打算搬家
      來自北京的Jiang Yan說,當10歲的兒子從同學處得知善終中心將建在家對面的消息後,就非常害怕,不敢在自己房間睡了,一定要和媽媽睡。她家的窗子正對將建善終中心的場地,建善終中心的這個決定對她心理影響很大。她有腦溢血和高血壓病,當想到將整天與死者為鄰時,她幾乎崩潰了。現在她每晚都需要服安眠藥才能入睡,有時深夜醒來就再也不能入睡了。
      因為失眠,也因為社區內一些人對她們的歧視言論,Jiang Yan不願在海角大廈住下去了,現在她已經把房子放盤出售,決定搬離此處。


      洪女士黃女士:要想搬家不容易
      洪女士和黃女士都是留守媽媽,洪女士來溫哥華4年了,她的兒子13歲,黃女士的兒子14歲。她們在UBC住都是為了孩子上好學校。洪女士家的臥室和陽台都正對善終中心的選址,她說:“離得太近了,讓人心裏不舒服。”她的兒子也不喜歡。
      黃女士來溫哥華10年,住的房子雖然不是對善終中心,但對於在離住宅這麼近的地方建善終中心也很反對。她說,兒子上學是要路過善終中心的 ,兒子說,以後上學繞道走。
      雖然她們都不喜歡與死者為鄰,但如果UBC執意在大廈旁建善終中心,她們還是無可奈何。“是想搬家,但搬家那麼容易嗎?”她們說。


      倪小姐:第一次遭遇不民主
      住在海角大廈的倪小姐,來加拿大5年了。她孩子大了,不是留守媽媽,但她是“媽媽團”中的積極代表,在很多公開場合都站出來,爭取公平權益。
      她說,來加拿大多年,平時都覺得這個國家很民主,沒有遇到過歧視。但善終中心選址事件,使她發現,校方的處理沒有遵循人道主義、民主和多元文化的原則。
      如果講人道主義,就不該不顧及這麼多人的情緒問題;如果講民主,就不該在多數人反對的情況下,還堅持原來的選址。“既然提倡多元文化,為什麼不顧華人對死亡的忌諱?”她說,海角大廈沒有4樓和13樓,是因為華人忌諱4,西人忌諱13。傳統禁忌是確實存在,應該被理解的。
      也有住在別處的華裔對她們反對在住宅附近建善終中心不理解,說:“你們鬧什麼呀?建養老中心多好啊。”倪小姐說,很多人不瞭解實際情況。善終中心雖然好,如果建得離居民樓遠一些就沒有負面影響了。她希望批評者設身處地考慮,如果自己24小時面對不斷有人死亡的善終中心,會不會介意?

      雖非歧視但規劃不合理
      住在海角大廈的司雪女士不屬于留守媽媽群體,因為工作忙碌,她也沒有參加“媽媽團”的維權行動,但她很理解和支持她們。司雪是基督徒,認為生死都是生命的一種狀態,從個人來說,她不介意住宅附近建善終中心。但她理解,不是所有人都無所謂,會有一些華裔會為此感到難受。
      她認為,加拿大是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公平的根源在于基督教。但人性的弱點在哪兒都一樣,就是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原則。試問那些斷章取義,抨擊維權住戶自私沒善心的人們:“如果把善終中心建在你家後院,你願意嗎?”
      司雪說,這些新移民留守媽媽,是弱勢群體,需要同情和幫助,帶她們去參觀現有的善終中心,會對她們有幫助。但不是今天教育她們,明天她們就不忌諱死亡了。“死者需要安寧,生者也需要安寧。”她說。加拿大是移民國家,不分來得先後,大家都是為了創造好的新生活。如果傷害了媽媽們,或許會在下一代心中留下陰影。她們好不容易安頓好自己的新家園,讓她們因為害怕而搬走,對于她們也不公平。


      引起民族對立不可取
      在參加第二次公聽會時,司雪寫下來自己的意見:“一個項目即使有再好的理由,如果引起兩個民族的對立,都不是好項目。”她認為,這個項目規劃得不合理。
      華人認為,陰陽不能相交,死亡有負面能量;基督教也認為有靈界的力量。想要改變媽媽們的想法是不現實的,想辦法調和矛盾,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司雪認為善終中心選址在亞裔居民為主的住宅區附近,雖然不妥,但與歧視關系不大。原省長金寶爾也住在這裏,西人住戶大多沒有對死亡的禁忌。

      聖約翰善終中心 將成醫學教學場所
      善終中心是對瀕臨死亡者的臨終關懷機構,可以使將死亡的人,在親友的陪伴下,安然逝去。規劃中的聖約翰善終中心(St. John Hospice)將有15個床位。
      UBC外事、法律及社區關係副校長歐禮文表示,聖約翰善終中心除了為病人提供善終服務,也將成為UBC醫學院的教學場所,醫科學生可以在該中心學習善終護理(life care)。
      聖約翰善終中心地點位於UBC內體育館路(Stadium Rd.)夾西林蔭道(West Mall)的東北角處。整個計劃由UBC提供土地,聖約翰醫院斥資興建,而由溫哥華沿岸衛生局(Vancouver Coastal Health)負責運作。
      在華裔眼中,有關死亡的地方都給人不愉快的感覺。華裔社區僑領董達成表示,可能部分新移民對善終中心不夠瞭解,善終中心是給臨終者人道主義關懷、溫暖和安寧的機構,並非陰森恐怖之地。多次到訪善終中心探訪臨終人的華人牧師盧維溢在媒體上撰文說,每一個善終中心都很溫馨、恬靜,全無恐怖之感。

      民主下的歧視暗流 華裔社區需互相扶助
      中僑創會會長,現任中僑基金會主席葉吳美琪在加拿大生活了40多年,親歷了華裔社區的變遷和爭取平等待遇的努力。她說,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很多華僑在加拿大做的是勞工,他們往往回國娶妻生子,在加拿大幹活養家,過夫妻天各一方的生活。現在,很多華裔移民還是“太空人家庭”的狀態,只是反過來了,丈夫在原居地掙錢養家,妻兒在加拿大生活。她相信每個家庭都希望生活在一起,選擇成為“太空人家庭”有他們各自的原因。
      帶孩子在加拿大生活的留守媽媽們,因為丈夫不在身邊,會遇到很多難處和困難。這時候就需要社區的相互扶助,要理解和幫助她們。
      因為住宅附近要建善終中心,她們的抗議引起了很多誤解,有些當地媒體對她們的言論斷章取義,對她們的形象也做了歪曲醜化。葉吳美琪上網看了一些西人的博客,有很多過激的言論,說她們是沒有愛心的富裕的亞洲人,還有人說中國文化是垃圾文化,讓她們滾回中國。葉吳美琪說:“看這些博客,我很吃驚,這是在加拿大嗎?”
      她說:“平時大家看到加拿大是很民主平等的,但底下存在一些暗流,有機會就冒出來。雖然加拿大推行多元文化,種族歧視不嚴重,但一定有。”


      恐懼很真實不誇張
      與住在海角大廈中的媽媽們接觸了兩個多月,發現建善終中心選址問題對她們的情緒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東方人歷來對死亡有所忌諱,何況這些獨自帶孩子的媽媽們。華裔在家有喜事時,不會去別人喪事現場,認為不吉利。西人很難理解這種傳統心理。
      建善終中心本來是好事,有意義有價值,但建得離華裔新移民住宅太近,會對她們造成困擾。很多居民的睡房和餐廳,正對善終中心。每天對,情緒上難以接受。對此,葉吳美琪說:“她們的恐懼是真實的,要理解她們。”

      修改設計 減居民心理壓力
      UBC外事、法律及社區關系副校長歐禮文(Stephen Owen,右圖),早前接受《星島日報》電話訪問時表示,興建聖約翰善終中心計劃不會改變。
      他補充說,這個決定,是出席校董會常務委員會21個成員的一致決定。
      歐禮文指這是很困難的決定,明白會有人為此而不開心。但他表示,校董會常務會議已全面聽過各方意見:專家解釋這是全UBC校園最佳選址,獨立樓房評價專家也以其他地方的善終中心為例,證明建議善終中心不會令樓價下降。
      為了照顧居民的需要,歐禮文稱已為善終中心設計作出修改,包括安裝窗戶,及令西林蔭道(West Mall)2688號柏文居民的住所,看不到善終中心天井,以減低居民的心理壓力。
      他指出,在善終中心建成之前,UBC校園南端將有約200個新柏文單位建成,受影響居民如果想繼續在UBC居民,可以考慮出售現在居所,搬到另一些柏文居住。但他補充校方原意並非要居民搬到別處;事實上,校方以前已做了很多工作,令居民可以在原址繼續居住。
      對於居民指校方漠視他們的意見,歐禮文稱,他們已經把整個諮詢延緩4個月,也安排居民到善終中心實地參觀,並沒有漠視他們的意見。不過,他指就興建善終中心一事,校方不會再與居民對話,而他也不相信,日後會出現居民與校方對立情況。

      11單位挂牌出售
      據《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調查,現在海角大廈的95戶中,有11個房子在放盤出售,有些放盤的屋主(如Jiang Yan)表示,賣房是因為善終中心選址的影響。雖然不能得知屋主們的售房是否都與善終中心選址有關,但高逾一成比例的房子在放盤,也是相當高的比例。
      最近UBC聘請獨立樓房評價專家,對在海角大廈旁建善終中心是否影響房價做出評估,專家以其他地方的善終中心為例,證明善終中心不會令樓價下降。今年初,“媽媽團的抗議中,曾提到房價會下跌的憂慮,成為一些輿論抨擊的焦點。批評稱,這些富人只是關心自己的房價,不關心瀕死者的安寧。
      張揚不願再談房價話題,不對抗這個技術報告,因為不願因為這個話題引起外界不必要的誤會。
      地產經紀Sherry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原來的善終中心在溫哥華東區和北溫,本來房價不高,沒有受到影響。但UBC的海角大廈的房價較高,而且買家主要是對死亡有所禁忌的華裔,如果華人不來此樓買房,房價近期難免下跌。從中長期來看,這座樓住戶的成分會改變,華裔可能會減少,對與死者為鄰無所謂的西人相對增多。


 

 



張揚(中)和倪小姐(右)將請願書交給UBC校長辦公室執行總監史蒂文斯 (Patricia Stevens)(左),請她轉交校董會。

反對在海角大廈旁建善終中心的居民代表(左起)董宇燕、倪小姐及張楊出席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