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葉吳美琪:架設溝通主流橋樑
( 2011-06-03 )



葉吳美琪一直服務華裔社區,被評為“最傑出25位加拿大移民”之一。

“社區有事需要做時就去做,不去等別人做。一個人做不了的事情,就跟大家合作一起做。”葉吳美琪(Maggie Ip)對《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說。憑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社區的熱情,她在1973年成為中僑的創會主席,現在是中僑基金會主席。多年來一直投身於社區服務的她,曾得到全國義工獎,也被評為“最傑出25位加拿大移民”之一。

      從葉吳美琪家的客廳,可以望到福溪的無敵河景和溫哥華市中心的城市景。已從教職上退休的她,顯得瀟灑從容,也依然充滿激情。職業生涯結束了,服務社區的工作卻從未停止。在溫哥華生活了40年,她見證了城市的歷史,移民生活的變遷。作為多年的僑領,她也在社區發展的過程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移民服務的開荒牛
      葉吳美琪出生在上海,8歲時隨父母移居香港,上世紀60年代來加拿大留學。在渥太華讀完教育碩士後,在聯邦政府工作了幾年。1970年,她與丈夫一起來到溫哥華。當時因為孩子年幼,就暫時沒出去工作,閒不住的她來到基督教女青年會做義工。
      因為1967年香港曾發生暴動,第一批大規模香港移民在1970年前後來到溫哥華。葉吳美琪回憶說,當時溫哥華的唐人街,很多老華僑都講台山話,因為背景不同,新來的移民與老僑的社團比較隔膜。新來的移民,帶旺了唐人街,新派的粵式餐廳也出現了。1972年,溫哥華出現了第一家推車賣早茶點心的餐廳。當時烈治文還是農村,可以直接跟農民買雞買菜,1萬元可以買到一座獨立屋。烈治文與溫哥華之間只有一條舊橋相通,3號路旁邊是水溝。本地的華文媒體只有《大漢公報》、《僑聲報》,以老僑為讀者,沒有新移民需要的資訊。
      在基督教女青年會做董事的葉吳美琪,與同伴積極幫助新移民適應新生活。他們從黃頁上找到法律、醫療、教育、置業方面的專業人士來,開辦粵語免費講座。講演會常常有幾十人甚至是上百人參加。
      移民來加拿大時間久了,除了安家服務,還需要更多的社會服務和專業幫助。當時,葉吳美琪和一幫年輕的志同道合者,希望成立一個機構,為華裔移民提供幫助,不管他們來自香港、台灣還是中國大陸、新加坡,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資訊服務。
      他們認為,加拿大是移民國家,移民是值得重視的資源;移民帶來了人力、技術、經驗,如果不能貢獻加拿大,是加拿大的損失。葉吳美琪在聯邦政府工作過,知道政府是可以為非牟利社團提供經費的,於是向聯邦政府申請經費。“申請材料就像論文一樣,改了19次。我還專門去渥太華與主管的官員溝通。”她告訴《加拿大都市報》記者,他們登記了中僑互助會的社團,在開第一次大會時,中僑已有一兩百名會員。幾個月後,可以供3年運作的經費批下來了。
      葉吳美琪回憶說,1974年,中僑在緬街租了一家300英尺的小店鋪,這是他們的第一所辦公室,辦公室是自己粉刷的,家具都是舊的。他們請來了第一批專業人士作為職員,開始了移民服務的事業,慢慢發展壯大。
      葉吳美琪是中僑的創會主席,兩年後退位讓賢,仍出任理事至今,多年來,除了在90年代初期獲選溫哥華市議員而離開3年之外,一直擔任中僑理事會理事,期間於1990年至1991年再次出任主席。
      在創會之初,他們設計了中僑的標誌,是兩座橋,一條是新移民走向主流的橋樑,另一條是主流了解新移民的橋樑。多年來,葉吳美琪一直在為架設這兩座橋樑而不懈努力。


      做華裔的代言人
      敢想敢幹的天性推動葉吳美琪不斷地往前走,在華人社區有需要時挺身而出。朋友們說她:“你闖勁兒好厲害!”
      上世紀90年代,大批的香港移民來到溫哥華,形成第二次移民潮。同時期也有不少台灣人移民過來。文化差異造成了華裔移民與當地人的衝突。怪獸屋、砍樹問題都成為矛盾的焦點。當時溫哥華已有幾任華裔市議員,在陳志動卸任後,葉吳美琪參選成為市議員。她認為自己的使命是反映移民心聲。
      在1993年至1996年,葉吳美琪做溫哥華市議員期間,努力使主流了解華裔,為華裔社區爭取利益。例如,她建議,社區中心除了建冰球場館,還要有華裔喜歡的乒乓球場館、練太極的場地。她還提議,市政府要與中文媒體建立關係。她把華裔媒體請來了,帶他們參觀市政府大廈,介紹他們認識各部門主管。中文媒體知道了解哪方面的消息可以找誰。這樣,華文讀者可以及時地了解市政方面的消息。
      在溫西的豪宅區桑那斯(Shaughnessy),因為華人建房問題引起了一些爭執。當時該區域的房子大部分是英式建築,大門是單門。華人蓋房子卻喜歡雙門。有人提出,在該區域建房,都要按現有房子的特色,雙門就不符合這種風格。葉吳美琪在開會時與主流溝通,雙門是華人喜歡的,希望在這方面放鬆規定;砍樹也是華人建房受非議的焦點。過去除非是朽爛或危險的樹,其他的一般不能砍。葉吳美琪告訴西人,很多樹是建築公司砍了建新房的,因為華人喜歡買新房子,所以被人們認為是華人砍的。她還幫助主流了解華人的風水觀念。她建議放寬規定,在自己的房子前後,每年可以申請按自己的選擇砍一棵樹。
      多年來以教師為職業的葉吳美琪說,政治舞台上的工作範圍和壓力,與教學不同。在做教師時,雖然也有教學的壓力,但與青少年相處的單純和輕鬆,使她不願放棄。在當議員的三年中,她有一年沒教書,另外兩年,一學期只教一門課。本來是8點半上課,為了趕得上議會開會,她在學校的安排下,把上課時間改在7點半。8點45分結束上課,馬上開車趕往市政府,9點15分開會。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這麼緊,她是為了防止自己離開教職久了,與教學脫節。

      母語教育倡導者
      做了多年的ESL教師,葉吳美琪接觸了各族裔的學生和家長,了解到移民的後代,不僅需要學習英語,融入主流,還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語言。在上世紀80年代,她成為卑詩主語教育協會的創會會長。除了華裔,還有意大利、德國、印度、西班牙裔教育者參加。
      1987年,卑詩省將中文列入省考,葉吳美琪參與編寫普通話教學大綱。她雖然來自香港,母語是粵語,寫的是繁體字,但她提倡的是普通話、簡體字。她說,普通話和簡體字被聯合國接受,學生寫起來也比繁體字容易。選哪一種語言和文化,要看課程目標和學成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