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生源銳減 高校倒閉危機
( 2011-06-03 )



面對大學生就業困境,不少人放棄上大學。圖為應聘者們拿招聘資料在招聘會會場外等候進場。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數百萬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機會。然而一些學校由於擴招造成學校升格或教學條件下降而導致教學品質的滑坡,教育本身與社會脫節,許多高校畢業生陷入就業困境。人們開始意識到上大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許多人選擇放棄高考。近年來,高校生源持續下降,部分高校將因此面臨生存挑戰。

      高校擴招,中國高等教育獲得了突破性發展,然而,近年來,不少高校卻面臨嚴峻的生源問題。中國教育部《2011年高招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達歷史最高人數1050萬後,開始全面下降,最近兩年累計下降了兩百萬,並呈現速度加快趨勢,這一態勢將可能延續至2017到2020年前後。


      上大學早成坦途
      數據顯示,上海2010年超過5000名考生最終沒參加高考,棄考率近7%。2011年報名人數較2010年再降12%。考慮到這些實際情況,各地的實際錄取比例可能要比計劃錄取比例高出幾個百分點。上海2011年錄取率有望超90%。而黑龍江在2010年錄取比例就已經突破了90%。部分地方的專科錄取分數線已經很低,平均每門課業的分數不足30分,而錄取比例仍繼續快速上升,生源品質大幅下滑。
      生源品質的大幅滑坡對一些生存困難的高校來說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而生源品質和數量的下降,又給大學的辦學品質直接拉低了起跑線;那些既無法提供精英教育又無法提供平民生存技能的大學,自然陷入招生難的窘境,甚至倒閉。
     《報告》顯示:高校招生規模從1998年的108萬人擴大到1999年的159萬人,到2002年高校計劃招生已達275萬人,從1998年到1999年招生增幅高達154.6%。用飛躍來描繪這段時間中國高校招生規模的變化一點也不為過。然而短時間內大規模的擴招,致使教學設施陳舊、教學模式落後、師資力量不足現象在高校屢見不鮮。


      畢業即失業 萬人棄考
      有教育專家指出,文科類有太多靠幾本書、找幾個老師就可以應付的“軟專業”,如經濟、管理、法學類專業,這些專業投資少、見效快,短期市場需求大,所以一些高校一窩蜂地“大、幹、快、上”;而投入比較大的“硬專業”則不受待見,如核工程與核技術、數控機床等需要較強硬體投入和師資力量的專業,而這些專業的人才恰恰正是市場大量需要的。這種高校專業內容與社會嚴重脫節,或者沒有根據社會需求,或過多招生某專業學生的現象,直接導致部分專業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也有不少大學生對上大學的投入產出比表示了不滿。一項調查顯示,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後悔”。他們認為自己投入了過多的時間與金錢——四年的學習時間與高昂的學費,可收穫的是“沒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念了四年,出來還是找不到工作”。 
      伴隨數倍於以往的畢業生數量,近年來,大學生找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期望也越來越低,一些人甚至不惜“零工資就業”。於是,“新讀書無用論”出現——上大學學費太高,畢業了還是一樣找不到工作,還不如早點兒打工去。
      面對現實,一些想要繼續學習的人,放棄高考後,選擇了出國留學。數據顯示,最近3年,出國留學人數分別增長了24.4%,27.5%,24.1%,其中增長最多的是高中畢業生。還有一部分人則選擇去外地打工,尤其是一些成績不太理想和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據報道,2010年高考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重慶上萬名應屆高中生放棄高考。“這個數字並不算特別,最近幾年大概都是這樣,即使放在全國也不算棄考人數最多的。”重慶市教委的一名工作人員說:“一萬名的放棄者,應該說只是一個小群體。”

      降門檻搶生源 註冊即可入學
      各高職院校為搶生源,招生門檻一降再降。《工人日報》報道,福建省從2011年起,在部分教育教學、招生工作管理規範的高職院校的部分專業中開展註冊入學試點。“不用參加高考就能上大學”,這在福建將成為現實。
      普通高校的招生比例不斷增加,而每年的高考報名人數卻在不斷下降,意味學生可選擇性進一步增加。“在生源不斷減少的情況下,特別是一些民辦高職院校的吸引力進一步降低,招生的難度不斷加大。”福州某民辦高職校的招生老師表示。
     “每年高考前,就有一些高職校招生人員來學校推薦專業,達不到錄取線的學生也能收到錄取通知書,這些大都來自民辦高職校。”福建一所中學的陳老師說,學生要想念高職院校已等同於零門檻。“現在省內的許多高職院校都是擴招後由原來的中專校升格的,一些學校的軟硬體根本沒跟上來,生源主要是初中畢業生(五年專)和高考低分數學生。”
     “連考都不需要考的大學還算是大學嗎?這樣的大學上了有意義嗎?”一些家長對高職免試入學表示疑問,認為這樣學校沒啥吸引力,而且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競爭力如何也是很大的問題。
      儘管許多家長、學生以及業內人士對註冊入學模式存在疑義,但也有專家認為這將是高職院校發展的一種新模式。“以往高職院校招生的對象主要是省內學生,實施註冊入學後,只要你具備吸引力,全國各地的學生也將成為你的招生對象。”福州一所高職院校的招生工作人員對此樂觀地說道。
      “但如果單純地為追求生源數量而採取這種模式,肯定會對高職院校帶來負面影響,將進一步降低人們對高職院校的信任度,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專家指出,採取註冊入學對高職院校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高職院校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

      校企合作 多方共贏
      事實上,這種由生源萎縮而引發的辦學危機早已呈現。據報道,2009年,北京市97所民辦院校中,只有40所全日制院校在校生人數超過1000人。就是計劃內招生的民辦高校,當年招生計劃未滿額的現象也越來越多,有的僅達計劃指標的三分之一,還有高校面臨錄取不報到的生源困境。
      面對生源危機,不少高職院校在部分專業中開展註冊入學試點。對此,專家指出,註冊入學只是提供了一種解決方式,要想增強高職院校的吸引力,應從提升教學品質入手,培養和建立一支品質過硬的師資隊伍,只有從軟硬體上提升實力,踏踏實實地提高教學品質,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才是根本所在。
      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嚴峻形勢下,“校企合作”不失為破解人才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有效突圍。通過校企合作,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能夠更好地緊扣市場需求,有效提高人才培養品質和社會服務能力,形成高校與企業間的良性互動,既為企業解決了“用人荒”,又為高校和學生解決了“就業難”,可謂一舉多得。
      2010年9月,揚州大學聯手益海嘉裏集團開創國內首個國際化烹飪研究與培訓機構——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豐益國際烹飪研究院。
      在嶄新的教學實驗樓內,益海嘉裏出資購買了國內一流的烹飪設備,為學生們提供中式、西式烹飪學習實驗室。這種企業出資、高校出智的合作模式,令學生、高校和企業形成了多方“共贏”。 對學生而言,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最先進的軟硬件設備、師資和科研成果,同時有了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在就業市場上自然更有競爭力;對學校而言,有了資金助力,可以更好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同時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就業難給高校帶來的壓力;對企業而言,既是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同時也是企業綜合實力的一種考量。

      職業教育畸形 跟不上時代
      一位教育界的專家稱,一個國家合理的教育制度應該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相互協調下,讓眾多的學生能夠掌握一門求生的技能,這個才是教育所要達到的任務。而如今,中國教育的形勢是在高等教育膨脹發展,職業教育畸形緩慢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以至於難以生存。
      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成為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是高技能人才短缺,技工崗位招不夠人,由此形成了一個走不出的怪圈。這主要是因為社會觀念和思維定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自古以來,人們把學問看成價值判斷的主要尺碼,認為只有專家、學者才是人才。高等教育停留在重專業知識傳授,輕學生就業所需要的崗位技能培養。更有甚者,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一度把工人視為沒出息,導致青年人不願當工人,更不願意學技能。正是這種狹隘的人才觀,致使學生“就業力”嚴重不足,造成就業市場出現錯位。有95%以上的用人企業認為,剛畢業的學生員工缺乏應有的職業技能培訓,畢業生在企業(社會)的成長基本處於自發的狀態,令人堪憂。
      面對就業困境,有不少大學生表示,後悔上大學,甚至有人感歎,“學的沒用,用的沒學,大學白讀了。”於是以前以招初中生為主的技校現在有了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生,甚至一些大專生畢業後來到技校“回爐”學技術。
      2005屆大學生郭曉亮,毅然辭去白領的工作,選擇進入一家專業模具學校“回爐”。他的理由簡單而又現實:身揣學歷文憑,不如擁有一技之長,尤其是在沿海地區,公司招人看重的是技術。
      郭同學的“回爐”舉動並非個案。畢業於福州大學2003屆機械專業的黃文斌,現在在一家合資汽車生產企業做市場品質管理。他表示,自己在大學所學的模具、數控等知識,根本不能滿足現在的工作需要,“大學的相關教材多是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編寫的,而且多屬於基礎理論知識,但企業注重的是實踐,即使不回爐技校,參加企業內部的專業培訓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遲早會被淘汰。”

      職場新人熱衷培訓 冀擺脫就業困境
      缺少經驗和實際操作的能力,成為眾多大學畢業生以及職場新人擺脫就業困境的最大瓶頸。於是,許多人湧向各種培訓機構,包括一些高中生。
     “我的孩子現在高二,但是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看到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都如此嚴峻,心裏不免有些為孩子急。”王先生稱:“孩子最近一直有意向說要放棄高考,等高中畢業就結合自己的興趣去培訓學校學一門技術。我當時極力反對,說他沒出息。不過現在想想培訓學校有承諾提供就業機會,如果能夠逃過應聘這一關,可能對孩子來說也是不錯的選擇。”

     “錄而不去”催生“誠信報考”
      寒窗苦讀十余載,萬千考生都期待考入理想中的大學。然而,近年來,不少高校普遍存在“考而不上,錄而不去”的現象。2009年甘肅省有15486名考生拿到錄取通知書後沒有報到,其中二本以上的考生就有4094人,造成招生計劃浪費嚴重。
     《蘭州晨報》報道,2009年,甘肅省參加高考的人數為28.6萬人,實際錄取158166人,比原計劃增加了15452人,但是,錄取未報到的人數達到了15486名,比增招人數還要多,佔實際錄取人數的近10%。這就意味,2009年錄取的10個人中就有1個人沒有報到。部分院校未報到率甚至達到了30%。
      為減少招生計劃的浪費,從2007年起,甘肅省招生辦規定:考生按志願被錄取後,如果沒有報到入學,來年高考時,招生部門會將這一情況提供給相關高校,考生承擔因缺乏誠信而不被錄取的後果。2007年未報到人數減少到5282人,但之後“考而不上,錄而不去”現象又有所抬頭,2008年不報到人數繼續上升到8345人,2009年上升到了15486人。甘肅省招委會副主任、教育廳副廳長孫傑說:“被錄取而不報到,是對國家招生計劃的浪費,同時也侵佔了別人上大學的機會。希望考生能誠信報考。”
      針對近年來新疆一些高考考生在被所報考的院校錄取後,到開學時不報到而選擇複讀的現象,2010年,新疆出台了《2010年自治區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規定》明確要求,各級招辦和中學要加強考生的誠信教育,特別是加強在報名、考試、志願填報、錄取等主要階段的誠信教育。新疆自治區招生辦公室主任孫紅新表示:我區考生在申請報名、提交相關證明材料時,須簽訂誠信承諾書,承諾本人所提供的證明材料客觀、真實、準確;承諾參加招生考試時遵守有關管理規定;承諾被錄取後保證按時報到就學。
      新疆一些專科院校招辦的負責人表示,考生承諾被錄取後保證按時報到就學的規定,雖沒有強制性,但也是一種進步,至少對考生是一種誠信約束。



校企合作可大力開展實訓實習,有效破解人才與市場脫節。圖為一名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在調製雞尾酒。

面對就業困境,一些人選擇參加技能培訓。圖為一家美髮培訓機構在演示時下流行的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