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長江中下遊大旱 鄱陽湖變草原
( 2011-06-03 )



中國兩大淡水湖同遭干旱威脅,江西九江鄱陽湖底現萬畝大“草原”,成群牛羊在吃草。

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干旱持續,當地民眾生產生活受到影響。據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民政廳最近的報告,共有3,483.3萬人遭受旱災,423.6萬人發生飲水困難,506.5萬人需救助。其中,湖北、湖南兩省受災較為嚴重。繼鄱陽湖因干涸變成大草原的照片曝光後,洞庭湖區也出現類似景象。

      近日,在湖南省岳陽君山風景區,附近原本是湖面的地方成了一片廣袤的草地。
      70歲的岳陽市民彭大爺說,往年這個時候,洞庭湖水位已經到了君山腳下,遠遠望去,整個湖區全是水面,白茫茫的一片,十分壯觀,現在的景象是數十年來從來沒有碰到過的。
      熊建軍是一條快艇的船長,跑岳陽輪船客運站至君山島航線。
      洞庭湖大旱,快艇生意慘淡。熊建軍坐在快艇上歎氣,“再不漲水,飯都沒得吃了。”
      中午12時,陽光毒辣,熊建軍的船上,一個人都沒有,旁邊另外一條快艇上稀稀拉拉地坐了幾個遊客。
      熊建軍說,他的艇出發時間是下午2時半,但還不知道到時候會不會有人。熊建軍的船是16座,“一個來回的成本要300元,如果只坐6個乘客,就要虧本。”
      影響快艇生意的主要原因,還是缺水。熊建軍是土生土長的岳陽人,在湖區已經生活了40多年,這麼干旱的情況,他還是第一次遇到。“去年這個時候,湖水已經到了碼頭了,現在只有11月份的水位。”


      湖水旱 生意淡
      熊建軍介紹,今年3月4日本應該是快艇開班的日子,但湖中沒有水,開班時間推遲到了3月26日,然而,僅僅在營運了幾天之後,因為水淺,他又不得不休了5天才重新運營。
     “五一”小長假,本來是旅遊旺季,熊建軍卻因為航道水淺再次休息。前段時間湘江稍微漲了一點水,快艇才恢復營運。儘管恢復了營運,但情況並不樂觀。“現在的遊客跟去年相比少了一半以上。”
      據介紹,此次旱災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持續時間長。二是農作物、養殖業損失嚴重。三是人畜飲水受到嚴重影響。
      因水源枯竭,部分丘陵崗地和山區的民眾已完全靠送水或需遠距離取水解決飲水困難。由於水庫供水能力不足,城鎮居民生活供水形勢十分嚴峻。
      據新華網報道,針對當前南方部分地區發生的嚴重旱災,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快速反應,周密部署,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切實幫助南方重旱災區做好民眾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加強與氣象、農業、水利等部門的溝通;緊急對各地旱災區進一步做好救災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緊急啟動國家救災應急預案;迅速安排中央救災資金;指導地方落實各項救災措施。

      村民放棄40畝螃蟹
      因長江中下游地區降雨異常偏少,導致湖北、江蘇等沿江五省旱情嚴重,經濟損失近150億元人民幣。在洪湖碼頭,陸續有漁民送來魚,大的賣給魚販,小的賣給養螃蟹的人,粉碎成飼料。村民余澤富,已把在湖中養殖的40畝螃蟹全部放棄,現在力保的是在池塘養殖的10畝。往年,螃蟹只能吃外地運來的冰凍魚。今年,干旱逼得漁民將魚苗撈起,以1.5元每斤賣給像余澤富這樣的養殖業者。


      漁民竭澤而漁
      日前下午,洪湖挖溝子河漁港,數條漁船伴夕陽從洪湖魚貫進入河道,雖然沒有滿載而歸,但漁民同樣沒有失望。78歲的老漁民蘇哲席伸出右手說,“打了10多斤黃骨魚”,一公斤黃骨魚能賣20多元,這在眼下實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洪湖中原村52歲老漁民何忠說,打上來的都是小得可憐的野生種魚、魚苗,第二年洪湖漁情如何,往往取決於這些種魚的生長,但現在連一兩重以下的小魚都快被捕盡了。
      從岳陽過來收魚的張老闆,也知道其中利害,“現在就是竭澤而漁,都捕光了,明年就什麼也沒了”。
      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的洪湖是湖北最大、中國第七大淡水湖,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全球最重要的238個生態區之一,正常年份的水面約400平方公里,被譽為“中南之腎”。據《中國青年報》報道, 洪湖市境內湖泊眾多,河渠如織,池塘遍布,有小湖泊近百個,大小河渠240余條,池塘一萬余處,其中重點水域有長江、四湖總幹渠,內荊河和洪湖等四大水域。“從來沒想到洪湖會缺水,”洪湖市一位官員如此感歎。
      不過據專家分析,今年汛期及夏季,長江流域降雨總量基本正常,但時空分布不均,可能出現旱澇並重情勢,夏季長江上游地區降雨正常偏多,局地可能有洪澇發生。國家防辦有關負責人指出,要提高警惕預防旱澇急轉。

      江湖關係改變“長江恐變水溝”
      今年大旱雖與降水量減少有直接關係,但地區抗旱能力卻因江湖關係變化而減弱。
      從歷史上看,荊州地區有長湖、洪湖、三湖、白鷺湖——四湖之說。歷史上,四湖曾首尾相連,“守望相助”,浩浩盪盪,加上其他中小湖泊,構成長江中游的“北肺”,與南邊的洞庭湖水系隔江相對,共同形成長江中下游的氣候調節。然而時至現代,“四湖”中的兩個湖白露湖和三湖已經完全消失,上游的長湖也被圍墾得身形盡失,面積僅剩下一半;而面積最大的洪湖,也在被圍墾之後,又被人們將周邊水域圍上篙網養殖水產,真正的自然湖區所剩無幾。
      洪湖是歷史上長江泛濫破堤之後形成的“洪泛湖泊”,起初一直與長江自然相連,汛期豐盈、旱季枯水,與長江之水同漲落。但後來,由於當地居民圍墾爭地,洪湖變成為一個內緣湖,斷絕了與長江天然的聯繫。“四湖”水系由此有名無實,其可蓄水量銳減的同時,水質也急劇下降。
     “江湖關係是天然所成,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是有生態學上的道理的。”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說,許多水利工程,不管是壩也好,還是閘也好,都是阻斷了江湖的這種自然聯繫。
      洪湖汛期是“水窩子”,旱時又成了“墊鍋子”:大旱之下,“四湖”地區縣市又紛紛築壩搶水,致使流經洪湖地區的東荊河與洪排河幾近斷流。洪湖抗旱能力的減弱,也與傳統“江湖關係”被徹底改變有關。“地方上這一連鎖式的反應,上面很難全部遏止。這種叢林做法不解決,以後長江哪天變成一條水溝也說不定。”一位地方水利部門官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