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留守媽媽系列之二
( 2011-05-20 )



蘇慧文(左)在參加選美決賽時,邀請媽媽Helen(右)一起上臺。

      跟孩子一起成長
      丈夫回原居地幹事業、賺錢養家,妻子在加拿大帶孩子。本來朝夕相處的一家人,卻被太平洋分為兩邊,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這種“太空人”家庭的生活模式,最初往往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一些留守媽媽在加拿大呆久了,適應了當地生活,也找到了自己的樂趣。她們脫離原來的生活軌道,開始了一段嶄新的生活。有些人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找到了滿足和成就感。還有人融入新環境,活出了精彩人生。
溫哥華的華裔人群中,明顯女多男少,陰盛陽衰。一般來說,夫妻中的妻子往往比丈夫更喜歡溫哥華。在溫哥華生活,男的覺得沉悶無聊,女的卻是如魚得水。留守媽媽帶孩子在溫哥華,不單會是有相思之苦、孤獨寂寞,還會有新鮮精彩的生活體驗。
      留守的生活,有落寞無助,也有無限精彩。請看幾位留守媽媽的分享。

      婚姻结束  事业开始了
      留守的歲月並不是牧歌般浪漫,不少夫妻就在留守中變成了“分飛燕”。獨自在溫哥華帶女兒留守五年後,李迎的婚姻結束了。幸運的是,在漫長的留守中,她自強自立,闖出了事業的新天地。來加拿大第三年,她的年收入就達到了六位數,現在還擁有了自己的公司,在2009年,被溫哥華華人婦女協會評選為加拿大杰出女性。

      時空距離隔開心靈距離
      李迎是外語學院畢業的,在國內時做外貿,業務做得非常出色,是遼寧一家國有大公司內最年輕的經理。丈夫也是做外貿的,工作很忙,晚上經常應酬。李迎覺得忙碌的工作影響了家庭生活,也為了使女兒受到更好的教育,就作為主申請人辦了加拿大移民。
      他們一家是1999年移民的,帶12歲的女兒。不久,丈夫覺得在溫哥華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就回流了。李迎自己帶女兒在溫哥華開始了留守生活。那時候,丈夫兩邊跑,他們一般一年可以見一兩次面。
      “時空的距離隔開了心靈的距離。”李迎說。遇到事情想跟丈夫商量,電話打到國內,丈夫往往正在忙,說不了兩句話。什麼事都得自己擔,跟丈夫商量不上。慢慢地,她和丈夫沒有共同語言了,夫妻關系變得有名無實,養家的擔子也落到了李迎的肩上。為了能夠出去工作,李迎請母親過來幫助照顧孩子。
      剛來時,李迎帶了一些積蓄,但如果沒有工作,帶來的錢是會花光的。她開始想搞自己熟悉的外貿,在做過市場調查後,發現行不通。買了一些基金,遇到市場大跌,投資失敗了。到了2000年7月,她考了保險牌照,轉行做了理財顧問。
      在國內時,她在大公司工作,走出去都很風光,開始做保險時,總有求客戶的感覺,讓她覺得落差很大,有挫折感。有一天晚上冒大雨去談客戶,還沒有談成,深夜開車回家,心裏是說不出的失落;有時候約了客戶,對方卻在最後一分鐘打電話給她,說臨時有事不能來了。“有些客戶不把你當一回事。”她說。
      做到了三四年後,客戶穩定了,慢慢地得到了客戶的尊重和感謝。幾年後,她成了某些保險產品的頂級經紀,事業慢慢上了軌道。
在事業漸有起色的情況下,夫妻關系卻走到了盡頭,她和丈夫辦了離婚手續。當時女兒在上高中,為了不影響女兒,李迎建議暫時不告訴女兒。因為本來夫妻就不在一起,離不離都是一樣的生活狀態。但前夫還是      跟女兒說了。讓女兒未成年就經歷這樣的變故,李迎覺得心痛,但這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既當爹又當媽難以完美
      為了讓女兒受到好的教育,來加拿大半年後,李迎就將女兒送到了私校,也在私校附近買了房子。為了應付家用,她起早貪黑地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就少了。女兒對此並不理解。
女兒說,她並不需要大房子,只是需要媽媽陪在身邊。媽媽整天跑在外面,跟一群人吃吃喝喝,是想自己風光,是為了虛榮。李迎很傷心,覺得既當爹又當媽很吃力,女人當男人用,確實有力不從心的時候。
      孩子長到十幾歲,就有逆反心理了。在加拿大長大的孩子與思想傳統的媽媽時不時會有沖突。比如,女兒出去參加派對,如果回來晚了,李迎就很急。女兒說,當地的孩子都是這樣,覺得媽媽管得太多。
現在,女兒上大學了,住在學校附近,李迎也放手讓孩子獨立,母女彼此留了空間。

      女人要自強自立
      這麼多年獨自支撐家庭,艱難走出困境,活出精彩人生的李迎,最深的體會是:“女人一定要自強自立,不能失去自我,這樣在遇到家庭變故時才能挺得過去。”
      做留守媽媽的日子裏,她最大的難處就是當家裏出事時,沒有人可以幫忙和商量。有一次,她正在和客戶談業務,忽然接到女兒學校的電話,女兒上體育課時把胳膊摔傷了,被送到醫院急診室了。她急忙放下手裏的事務,趕到醫院。
      女兒胳膊骨折,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專門護理。李迎的母親年邁,很難擔此重任。她當時剛剛開始工作,業務正處在爬坡階段,如果停下來,就有可能前功盡棄。她打電話讓丈夫來幫忙,丈夫只來了三天,時差沒倒過來就走了。李迎只好自己照顧女兒。每天把一應事情處理完畢後,才去工作,中間再回來帶女兒換藥或看醫生。壓力和辛苦,都要由自己柔弱的肩頭扛住。
      除了忙碌工作,李迎還參加了很多社會活動,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做義工。她在2010年曾任溫哥華華人婦女協會的會長,今年是該會榮譽主席,還在2008年後一直擔任加拿大東北同鄉總會副會長。做義工是回饋社會,同時也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李迎說,只要你總是抱很積極的心態,就可以一步一步走出困境。就如名言所說,成功是一種習慣。無論時空變幻地域變遷,你只要能延續這種成功的習慣,相信自己無論做任何事都能成功,就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艱苦的日子,咬牙挺過來了。現在,孩子大了,她的事業也越走越順。記者問到她對未來生活的打算,她說,經常忙得沒時間考慮這個問題,順其自然吧。

      我和儿子都找到了乐趣
      從登陸到現在,岳群在溫哥華已經10年了,期間曾回流過近3年。對做留守媽媽,她已經很習慣,而且現在丈夫Jack Huang的工作靈活性比以前大多了,經常可以飛過來看她和兒子。每年暑假,她都會帶兒子回國。“我像孩子一樣,整天盼放假,放假才能回中國。”她說。

      經濟蕭條丈夫回流
      2001年9月9日,他們一家三口來到溫哥華。當時她和Jack是辭了職來的,打算在溫哥華找份工作,扎下根。沒想到幾天后就發生了911事件,經濟蕭條,找工作不容易了。這才使丈夫不得不回國尋找發展機會。
      岳群和Jack是從大連來的,Jack在海事大學當老師,她在同一家學校做行政工作。Jack一直有出國看看的想法,他們就申請了技術移民。當時Jack在學校是好教師,很受重視;還在法國一家大公司中國分公司做兼職,收入不錯。岳群說:“當時丈夫同時有三個選擇,一是到法國公司做全職,二是被學校派去歐洲進修,三是移民溫哥華。”最後,他們決定移民溫哥華。當時他們三十多歲,很想出來看看。
      Jack在國內工作的那家法國公司,在溫哥華有辦事處,亞太區經理還為他寫了推薦信。岳群一家先熟悉了溫哥華的環境,兩三個月後,Jack給溫哥華辦事處的老闆打了電話,老闆熱情地請他吃午飯,Jack很高興地去了,希望能謀到一個位置。
      老闆家在北溫,Jack到了他家才發現,那家大公司的溫哥華辦事處,竟然在老闆家的地下室——本來是在溫哥華市中心租辦公室的,市場太差了,為了節約費用,就搬到家裏樓下了。公司的員工,除了老闆就是一個秘書,老闆太太兼職幫忙。一看這架勢,Jack心裏就涼了半截。
      這份工作沒找到,Jack就想第二條路。他在中國有船員證,就想在加拿大換成本地的,再找工作。于是就進學校培訓。有的課程在北溫上,有的在高貴林的偏僻區域。
      當時他們住在溫東,租房子,也沒買車。岳群清楚地記得,丈夫去高貴林上課的那天,大雨傾盆。岳群和兒子也陪去,一家三口早晨5點鐘出門,倒幾次公共汽車,來到上課地點時已經是快中午了。一進教室,老師半開玩笑地打招呼:“下午好!”跟老師解釋了是轉了幾次公車才趕到後,老師說:“中國人真偉大!”
      同班上課想當船員的,都是粗胳膊粗腿的,Jack顯得太瘦弱了,很不相稱,自嘲說:“在他們中間,我簡直像個小耗子。”
      學了一陣子,Jack也與一些同行聚會,探討找工作的前景。他聽到的所有聲音,都是北美市場不好,他所在的行業在中國卻紅紅火火。剛好,他過去工作的那家法國公司又在不同的城市開新公司,他就回去應聘了,並成功得到那份工作。那是2002年。

      最長一年半夫妻沒見面
      為了住夠時間拿身份,岳群就留在溫哥華,兒子Vincent Huang當時5歲,一個人很難帶,就送回中國了。一個人在溫哥華呆了一陣子,呆不住了,就回國了,這一回就是近三年。到2006年初,為了保住身份,岳群只好又回到加拿大,這時兒子上四年級了,跟她一起回來了。
      岳群這時候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語言障礙,“出去兩眼一麻黑,就硬頭皮講連比劃帶講,能辦的事就辦,不能辦就拉倒。”她說。
      Vincent適應得快,英語很快就流利了。岳群上了ESL班,也在慢慢進步,出去辦事就沒問題了。只是覺得過節比較冷清,即使是最大的節日聖誕節,也遠遠沒有中國的春節熱鬧。
      岳群盼兒子放暑假,這樣他們就能回國,一家人就可以團聚了。有一年因為中國流行SARS病而沒回國,Jack在國內也忙沒法過來,一年半以後,一家人才見面。
      去教會後,岳群的朋友多了,就不感到寂寞了。幾年前,與Jack一起登陸時,他們一家曾被朋友帶去過一次教堂,當時心情不好,什麼福音也聽不進。等到岳群第二次來到加拿大,她主動請朋友帶她去教會,當天正趕上一些人受洗,聽了講道後,她當天就決定受洗了。Jack也願意讓岳群去教會,說教會的人好,去那兒讓人放心。

      邊工作邊“健身”
      第一次跟丈夫Jack一起登陸時,岳群曾打過一份Labour工(勞工)幫補家用,當時沒感到多少樂趣。第二次回到加拿大半年後,岳群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在一家連鎖快餐店做快餐,她做漢堡、炸薯條,幹得很高興。站幹活、用體力,被她說成是“不花錢還掙錢的健身。”每星期她去工作兩次,每次五六個小時,不是很累,也接觸了社會。
      老闆是華人,對她很好。在店裏缺人手時,岳群就增加工作時間來幫忙;在岳群丈夫來探親時,她就暫時不去上班。每年的暑假,是岳群的長假期,等從中國回來,再繼續上班。
      與同事相處也很有樂趣,學生同事很多,也有一些移民,跟他們聊天,長了見識。她有時會與菲律賓移民同事聊天,練英語。岳群高興地說,過去只能在廚房做,現在收銀也能做了。
      她說,到連鎖快餐店工作,使她瞭解到,西式快餐管理很到位,機械化操作使每個人做的食品質量都一樣,每個店每個餐用的時間電腦都有統計。她說:“管理起來比中餐店省心多了。”
不用上太多班,每天去游泳,孩子也慢慢大了,岳群的留守生活越來越有樂趣。

      兒子迷上了變魔術
      在看了一次魔術演出後,Vincent迷上了魔術,有空就練,坐在車上手也不停。他在網上學,也買書學,還到Granville Island的魔術店與店員交流。暑假回中國,岳群夫婦幫Vincent找到了專業的老師教,他的技術提高不少。現在,學魔術三四年了,不時做做表演。在同鄉會的晚會上,他上臺表演;平時就在學校的走廊裏表演。在學校裏,因為會變魔術,同學們都知道他。
      Vincent最崇拜劉謙了,劉謙的晚會,高價買票去看,還等到深夜找劉謙簽名。讓岳群比較滿意的是,愛好沒有影響學習,兒子的各門功課都是A。
      孩子大了,開始有逆反心理了,不好教育。好在現在Jack在國內自己做生意了,經常可以來溫哥華。每次來溫哥華,早晨就陪兒子走路上學,邊走邊跟兒子聊天,給他講做人的道理。
      現在,他們一家人對加拿大和中國都喜歡。岳群說,她現在留在加拿大,不光是為了孩子,自己也享受在加拿大的時光。即使孩子上大學後,她也不會回流,應該是與丈夫在中國和加拿大兩邊住吧。身心自由的狀態是她和丈夫都追求的。

      带出选美冠军有成就感
      2011年溫哥華華裔小姐冠軍蘇慧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我過去覺得媽媽太嚴厲了,選美之後才理解到她的愛。”從女兒11歲到現在的19歲,蘇惠文的媽媽Helen做了8年的留守媽媽,她生活的中心一直是女兒,可謂用心良苦。

      做虎媽但不能太“虎”
      做媽媽是Helen的“全職工作”,在一般人的想法中,她會整天很悠閑自在。但Helen說:“全職媽媽很累,是保姆、司機,過得幾乎失去自我了,但孩子成熟了,我還是覺得心裏美滋滋的,有成就感。”
      她是那種對孩子管得比較多的媽媽,很嚴厲,有點“虎媽”味道。但她認為,做虎媽一定要掌握“度”,“不能太虎”,切忌把孩子管得不會自己思考了,要要讓孩子有發揮創造性的空間。
      在蘇惠文小時候,出去穿什麼衣服都是媽媽決定。快上高中時,有一次Helen帶她出去買手袋,她不敢自己決定,問媽媽哪一種好。Helen這時候有了危機感,孩子太乖了。“我不希望孩子不會獨立思考:我媽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我媽的決定就是我的決定。”從此,她對女兒干涉少了,讓女兒學會自己拿主意。
      培養孩子獨立性也是Helen慢慢悟出來的。在蘇惠文10歲左右時,Helen幾乎包辦一切,“她在前面走,我拿所有的東西在後面跟。”Helen描述當時的情形。有一次,Helen開車送蘇惠文去一個游泳館,到了門口,蘇惠文才說:“不是這個游泳館。”Helen這才發現,去了很多次游泳館,女兒根本不認路。但Helen發現,與女兒同齡的其他小孩就認路。“我發現自己對孩子跟太緊了,耽誤孩子學習能力了。”

      要女兒靠自己
      此後,她有意思地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獨立性。讓女兒自己想清楚第二天需要什麼,自己帶上。過去女兒有時到學校才發現忘了帶作業了,打電話讓Helen送過去。現在Helen不送了,要女兒靠自己了。女兒放學後要去練跆拳道,Helen也讓她自己準備好衣服了。
      今年參加選美比賽時,泳裝、高跟鞋都是女兒自己準備好的。第二天需要什麼,要自己想清楚。習慣養成了,就不用媽媽太操心了。但選美時太忙了,女兒還是有很多事情是在睡覺之前才想到的,讓媽媽幫忙準備。“她睡覺之前,是我最忙的時候。”Helen說。
      在選美前,Helen為女兒安排了兩種舞蹈課,上完兩小時拉丁舞再上兩小時孔雀舞,女兒很聽話,沒提意見。有一天,她告訴Helen,她在練舞時,吃了巧克力、蛋糕就不頭暈了。Helen這才醒悟到,兩種舞蹈課時間排一起,女兒太累了。于是想辦法把兩個課程分開時間排。

      為女兒“立規矩”
      在蘇慧文很小時,Helen就注意培養她的好習慣,“立規矩”。比如早晨起來不能在被窩裏看畫報,不可以在床上吃東西,用電腦要在書房。即使上了中學,Helen也要求女兒11點之前把所有的事情處理完,11點睡覺。女兒現在做事很有計劃,每天會在睡覺前把第二天的事情計劃好。喜歡看書的習慣也是從小養成的。
      讓Helen滿意的是蘇慧文從小做事認真,負責任。在選美時,佳麗們日程排得很滿,主辦方為她們安排了一個探訪老人院的活動,請大家想主意,送什麼禮物好。這事與能否得獎無關,而且很花時間,蘇慧文並不在意,她很認真地想主意。她的主意是,做一個立體花園送給老人們,花園裏有花有蝴蝶,每一隻蝴蝶上貼上各位佳麗的照片。這個主意被采用了,她又花了不少時間將禮物製作出來。
      Helen認為,自己做母親,要管的是孩子的行為規範,比如,她不贊成女兒跟其他孩子出去住(Sleep Over)。她覺得孩子晚上要在家長面前比較安全。
      有些媽媽希望孩子將來嫁大款,Helen沒有這樣的想法,她希望女兒做一個全面發展獨立的人,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找大款做籠中鳥,沒有自己的翅膀,是很可怕的。”她說:“我是女兒的親媽,不會讓女兒走這條路。我希望她有自己堅硬的翅膀。”

      媽媽唱白臉爸爸唱紅臉
      Helen在國內是做會計的,做事比較嚴謹。平時孩子的生活學習,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是她管,很嚴格。Helen的丈夫幾個月才能見女兒一趟,疼愛都來不及,就溫和多了。Helen說,丈夫一有空就給女兒打電話,父女倆在電話上一聊就是很久。
      蘇慧文的爸爸跟女兒電話熱線聯絡,女兒有什麼事都喜歡跟爸爸商量。“媽媽貼身照顧,爸爸電話遙控。”Helen說。在選美之前,Helen每天下午開車送女兒到培訓地點,女兒坐在車上就跟爸爸一路通電話。商量才藝表演是彈鋼琴呢還是跳孔雀舞。最後,還是女兒自己拿主意,跳孔雀舞,因為她覺得舞蹈是人的第二種表情。

      一丈之內才是“夫”
      做留守媽媽,陪女兒成長,到什麼時候才能放心地回中國陪丈夫?Helen說,最早也是在女兒大學畢業以後才回國。女兒的好習慣培養起來,為人做事挑不出毛病了,她才回國。她覺得女兒剛大學畢業時也很關鍵,還想扶女兒一把。
      記者問,不擔心夫妻分開太長時間影響感情嗎?Helen說,想看住丈夫是很難的,“所謂丈夫,一丈之內才是你的夫,一丈之外誰也看不了,就是給丈夫做秘書也不行。”Helen說,她和丈夫靠多年的感情、家庭責任感而彼此珍惜。
      對丈夫最有信心的是丈夫對女兒的愛。在丈夫心目中,女兒的地位比任何人都重要,他怎麼都不會做傷害女兒的事情。
      在記者采訪時,Helen的丈夫還打電話給Helen,雖然只是幾句話就挂斷了,但還是能夠看出來他們感情很好。

      朋友越來越多了
      在做全職媽媽的過程中,因為女兒的緣故,Helen也交了不少朋友。她經常和女兒的舞蹈老師、模特老師、補習老師交流,也跟女兒同學的家長交朋友。朋友多了,眼界也打開了。
      在女兒去上學的時候,Helen上成人學校學英語,從最低的班學起,現在學到10年級了。每天上午上課,下午等女兒放學就去學校接她,再送她去上鋼琴課、學舞蹈、游泳。孩子游泳,她也一起游。
      在溫哥華生活多年,除了培養女兒,她自己也很享受在加拿大的生活。

      夫妻间要换位思考
      在原居地掙錢養家,很長時間才能飛回加拿大享受天倫之樂的爸爸們怎樣處理家庭關係?怎樣看待孩子教育?
      長期在北美公司中國分公司工作的郭英庭,有一兒一女,都是由妻子帶在溫哥華生活,現在女兒在美國名校讀醫學院,兒子在加拿大上小學。他在這方面很有體會。
      郭英庭說,“太空人家庭”都很不容易,夫妻之間要相互理解。一是要相互想想對方的難處,即換位思考; 二是要利用現代技術,如email、skype、QQ、MSN等等多加交流;三是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多和孩子溝通,多關心他們,不要把教育孩子的任務都交留守的妻子, 這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他認為,一個很容易產生矛盾的事情是,丈夫回到加拿大休假,妻子認為你長時間不在家,現在在家了,要多承擔些家務和帶孩子的事,而丈夫長期工作後也需要休息,這時候就需要多體諒對方。

      “空中飛人”歸巢
      在剛移民加拿大的前四年,也就是1999年至2003年,劉祖鷹在中國北京和加拿大溫哥華之間來回走,是“空中飛人”爸爸,他妻子帶女兒Sherry在溫哥華生活。
      移民前在北京時,他經常帶女兒玩,跟孩子很親。他做“空中飛人”爸爸幾年後,發現女兒見到他雖然很高興,但話題少了,這時候女兒已經7歲了。
      劉祖鷹一是覺得妻子一個人帶孩子沒幫手太辛苦,二是覺得不能為了掙錢犧牲與孩子共處的時光。“如果孩子跟你不親了,這個代價太大了。”他說。于是他放棄了國內的生意,來到加拿大與家人團聚。

      留守家庭母子互动挑战大
      中僑家庭與青年服務部代理總監Mary(金佩玲),一直從事家庭問題的輔導工作。她告訴記者,最近一年接受輔導的人士,有30%以上是留守媽媽,他們來尋求幫助的原因,有80%左右是因為孩子教育問題。一是管教孩子遇到難題,二是自己因為與孩子沖突,情緒出現問題。還有少數案例是因為夫妻關系來要求輔導的。Mary這樣分析留守家庭的狀況:

      西化孩子不聽管教
      很多留守媽媽都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原居地良好的母子關系,到加拿大後變壞了。孩子來到加拿大,功課減少了,自由度增加了,責任感減弱了。面對越來越西化,不聽管教的孩子,媽媽們有一種挫敗感。還有一些孩子,不跟媽媽交流,整天對電腦。學習成績不佳,有些還不想去上學。
      媽媽們壓力很大,遇事沒人商量,孩子不服管理。她們會覺得在原居地掙錢的丈夫已經很辛苦了,不能再讓他為孩子的事操心。照顧孩子是自己的責任,移民也是為了孩子,自己卻沒法制止孩子變壞。沒做好本分很沒面子,沒法向丈夫交代。有些媽媽就鉆死牛角尖,情緒就很低落,還有些人有憂郁癥傾向。

      母子交流有障礙
      孩子也面對很大壓力。不懂英文,沒有朋友,學習跟不上。有些孩子因此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但是媽媽往往看不到孩子面對的困難,認為孩子懶,沉迷電子游戲。孩子整天只對電腦,不跟媽媽說話,有時是一種逃避。孩子在MSN或用Skype與原居地的朋友聊天,可能只是渴望朋友的表現,並不是想自閉。
      孩子在與媽媽交流時,就出現一些障礙了。媽媽說:“孩子在國內時跟我關系很好,什麼事都跟我說,到加拿大,不跟我說話了。”孩子說:“媽媽不理解我,她就想自己有多難,怎麼跟爸爸交代,不想想,把我放在這個鬼地方,我語言不通,沒有朋友,怎樣生活?”

      互相理解是關鍵
      Mary說,她和同事們對母子的輔導,是讓他們彼此理解,知道對方面臨的困難。
      對于大人和青少年,可以采用談話的形式輔導,但對年幼不會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怎麼辦?Mary說,他們采用藝術治療的方法幫助孩子。在讓孩子畫畫、做模型的過程中,跟孩子交流。比如,治療師會問孩子,畫上的這個人怎麼看待那個人?通過一些問題,瞭解孩子,教孩子用正確的方法看事情。
      在輔導母子們的過程中,Mary發現,很多母親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把孩子交給治療師,說:“你幫我把孩子搞定。”就走了。她說,如果孩子出了問題,母親一起介入很重要。媽媽也需要瞭解孩子的情形,改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媽媽們需要知道,母子關系的改善是雙方面的,媽媽有責任也有能力把事情變得更好。”Mary說。
      Mary告訴記者,找他們做夫妻關系輔導的不多,跟中國人不願“家醜外揚”的心理有關。孩子成長是母親最關心的,也是最可以說的。自己的事情就不好意思說了。夫妻分居兩地,留守媽媽的感情需要不能滿足,又擔心丈夫在國內有別的女人。丈夫打電話越來越少了,自己打電話回去,還聽到了別的女人的聲音。國內的親朋也會告訴她一些風言風語。有些女士心情太焦慮,就來尋求輔導。在原居地的丈夫是不能一起接受輔導的,即使他們在加拿大,一般也不願意來,對輔導員說:“我沒事,是她亂想,你們幫幫她吧。”Mary說,丈夫應該來,瞭解妻子的焦慮,正視這個問題,並一起探討解決的辦法。
      對于留守媽媽遇到的親子教育和夫妻問題,Mary說:“有危才有機,重視困難才能面對和解決它。”



留守5年後婚姻結束的李迎,在加拿大開始了新的事業。

岳群(右)與丈夫(中)和兒子(左)在奧運聖火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