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小學受欺凌經歷改變人生路
( 2011-04-29 )



楊蕭慧儀說:“投票給我的人,不是因為我是華人。” 夏鎮權攝

每個投身政壇的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如果你問聯邦保守黨溫哥華南(Vancouver South)候選人楊蕭慧儀,她會告訴你8歲時的一段經歷,而這段經歷,令她最後建立助人以至從政的信念——“每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現狀的”。文:馮瑞熊

      楊蕭慧儀在香港出生,4歲時移民溫市,住東區基蘭尼區(Killarney)。能講簡單廣府話的她,以英語向記者憶述:“當年住在我那一路段,只有我們一戶是華人,這點很重要,這令我知道自己是華人。”

      8歲放學後被罵辱華字句
      8歲時,她放學步行回家時,一群白人同學突然把她包圍,並向她扔石頭,又講出各種辱罵華人的語句,楊蕭慧儀說,當時十分驚慌,但沒有告發他們。但她學校的校長見她神色有異,請她到校長室,問她發生什麼事。當她講出經過之後,校長給她看校內所有學生的照片;她指出那些向她扔石的學生後,校長向她說:“我保證這些事不會再發生。”
      果然,欺凌事情沒有再在楊蕭慧儀身上發生。她說這件事令她明白,每個人都可以改變現狀(one person can make a difference),她更說:“如果你問我為何投身政治,這是(影響我)其中一件事情。”
      這事件發生後,楊蕭慧儀的人生態度大為改變,她在學校熱衷參與各種活動,更獲老師挑選為教學助理,教導一些新移民學生英文,在校外也積極參與不同的義務工作。
      18歲時,她開始接觸溫市華埠,發現華埠不只是個“買(飯菜)的地方”(她小時候父母經常帶她到華埠買),而是個很活躍的社區,她更成為士達孔拿社區中心(Strathcona Community Centre)理事會成員,負責制訂發展政策。任內,她發現社區中心十分破舊,建議修葺,但其他人都認為政府不撥款,她沒氣餒,爭取了10年,最後籌得130萬修葺社區中心。
      同時,她又發現該區不少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童,上學前都沒有吃早餐,於是創辦一個早餐計劃(Breakfast Programme),為學童提供早餐。楊蕭慧儀說,她最近會見一群青年人時,其中一個在卑詩大學(UBC)畢業的青年,就表示他自己參加過早餐計劃,並表達他的謝意。

      曾任移民部政策顧問
      自UBC社會系畢業後,楊蕭慧儀任職省兒童及家庭事務廳,並成為聯邦移民部高級政策顧問,1993年成立個人顧問公司,協助不同機構爭取政府撥款,包括推動免費ELSA新移民英文班,協助新移民融入社會。
      期間,不少人邀請她加入政壇,但她以政治是很困難的工作為由婉拒,直至有次她往渥太華開會,遇上相識已很久,並且十分敬重的中僑互助會首任行政總裁陶黃彥斌(人稱陶太),就在渥太華的一個星期中,陶太向她說,加拿大政壇很需要她這種有理想及有抱負的專業人才。
      返回溫哥華數星期後,陶太因心臟病逝世。楊蕭慧儀在傷感之余,決定完成陶太遺願,以自己的經驗來貢獻社會,也得到家人支持。2008年,她在自己長大的地方溫市南選區,角逐聯邦國會議席,但以20票之差,敗給今屆也爭取連任的自由黨候選人杜新志(Ujjal Dosanjh)。
      早前有報道指楊蕭慧儀要在今屆贏回2,000票,問她可有此事?她笑說:“這只是我們定下的合理目標,有了目標,才可以朝這目標努力。”
      至於選區內有另一位華裔候選人、代表新民主黨的王璐,有人擔心會分薄楊蕭慧儀的華裔票源,但她不擔心:“投票給我的人,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是他們希望振興經濟或創造工作機會。”吸取上屆經驗,她今次的策略是呼籲多些選民出來投票、向選民自我介紹、解釋為何要成為國會議員,並動員更多義工助選。

      爭取撥款建長者中心
      對於移民問題,楊蕭慧儀指在過去,移民最大的問題是語言問題,但隨移民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現時移民面對的是資歷認證問題。她指保守黨已宣布,把貸款給等候資歷認證的新移民,接受相關培訓。
      問她如果當選,首個會在國會推出的議案是什麼?楊蕭慧儀稱,溫哥華南有很多長者,他們都渴望有一個長者中心,故此在當選後,她會尋求撥款,在當區興建一個長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