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洛夫:追尋心靈的家園
( 2011-04-08 )



洛夫在家中樓梯口,墻上是他寫的“雪樓”兩字。

21歲離開家鄉湖南獨自流亡到臺灣時,在著名詩人洛夫的心目中,臺灣不是他的家,他有家難回;等到可以回湖南看看的年代,家鄉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懷鄉病治不好了。”他說。洛夫把去臺灣當成第一次流放,來溫哥華定居看成二度流放。這兩個地方都不是他的家,他只是一位過客,像一棵孤寂的漂木。

      洛夫的家,在烈治文一個寧靜的小區。家里植物繁茂,郁郁蔥蔥。洛夫笑說自己雖然觀念前衛,但卻生活在半農業社會,過一種田園生活。“我是電腦盲,也沒手機,唯一跟現代生活沾邊的,是我還在開車。”他說,每天都開車去游泳。

      80高齡依然活躍文壇
      雖然已經80多歲,洛夫的思路非常清晰,對最新時事也很了解。而且,創作也仍在活躍狀態,除了寫詩歌,他還寫散文。他給記者看新出的散文集:《帶你穿越半個多世紀別樣的家國情懷》,是江蘇文藝出版社剛出版的新作。他每年都回大陸臺灣,做講座,開研討會,做書法展。2007年,湖南鳳凰縣曾舉辦洛夫長詩《漂木》的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洛夫的故鄉湖南衡陽,還舉辦了為期4天的“洛夫國際詩歌節”,約一萬人參加開幕典禮,盛況空前。
      洛夫的家中,掛了多幅書法作品,有些是他寫的。樓梯口的“雪樓”兩字,就出自他手,非常優美瀟灑。他告訴《加拿大都市報》記者,“雪樓”是他這座房子的名字。1996年他定居溫哥華后,就在烈治文購買了這座小樓,當年下了一場50年一遇的大雪,觸景生情為小樓起了這樣雅致的齋名。北美各地的華裔文人常在此小聚,在雪樓產生了不少詩書佳作。
      洛夫近年來潛心于書法,不僅長于魏碑漢隸,尤精于行草,書風靈動瀟灑,境界高遠,多次在北美、東南亞及中國大陸多個城市舉辦展覽。他的家寧靜舒適,但溫哥華安逸的生活仍無法使詩人驛動的心安定下來。洛夫像很多旅居海外的華人一樣,感覺像漂木一樣的漂泊無依和孤獨寂寞。

      才思泉涌寫長詩《漂木》
      2000年,在洛夫72歲這一年,他的詩歌寫作再現新的高峰,歷時一年寫出了震撼性的長詩《漂木》。這首3200多行的長詩在華文詩壇轟動一時,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是他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前一次是因為他創辦及經營《創世紀》詩刊,對現代詩的成長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朵直奔天涯的金色葵花 
      騎著從太陽那裏借來的一匹馬 
      它回頭問我:你的家在哪里? 
      我默默地指向 
      從風景明信片中飄出的那朵雲”
      這是洛夫長詩《漂木》中的句子,從詩里流露的孤寂落寞,可以體會詩人漂泊的經歷,也能看出他對“天涯美學”的追求。洛夫說,“天涯美學”代表的是個人或一個漂泊族群的詩歌美學追求,以詩性為主要內容,也必須具有哲學基礎,那就是悲劇意識和宇宙境界。“我們如果能把創作的心態提升到浩瀚無垠、超越時空的宇宙境界,我們的心靈就可以得到更大的解放。”他說。
      “我是以漂木為象征,不僅寫自己,也在廣義上演繹海外華人的漂泊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孤寂。”他說:“漂木入海后逐浪漂流,有時穿過懸崖峭壁,有時迎來晚霞新月。我和數千萬海外華人就是這樣漂啊漂,漂到自認為理想的地方,就定居下來。究竟家在哪里?我體會到,人在什么地方,家就在上面地方,但根始終在中華。”這部作品是他50多年來心路歷程的一個整體呈現。
      在溫哥華,洛夫還創辦了漂木藝術家協會,聚集了文學家、詩人、音樂家、畫家等藝術家等精英分子,有四五十人,他們定期聚在一起聚會,也舉辦一些藝術活動。

      詩魔的三個創作高峰
      在臺灣,洛夫被譽為“詩魔”。洛夫是臺灣現代詩壇最傑出的詩人,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由於表現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詩壇譽為“詩魔”。臺灣出版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如此評稱洛夫:“從明朗到艱澀,又從艱澀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與肯定的追求中,表現出驚人的韌性,他對語言的錘煉、意象的營造,以及從現實中發掘超現實的詩情,乃得以奠定其獨特的風格,其世界之廣闊、思想之深致、表現手法之繁複多變,可能無出其右者。”
      對“詩魔”這個稱號,洛夫不接受也不否認。他對《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說,自己有三個創作高峰:
      一是三十多歲時的寫的《石室之死亡》。當時發生著名的金門炮戰,他作為一名新聞聯絡官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并做翻譯。雖然新聞采訪的時間原則上是停戰的,但不時還是有炮彈打過來,生命危險隨時可能發生。這首600多行的長詩就是那時候開始寫的,文思泉涌時,就在被稱為“石室”的坑道里寫。當時的他寫得非常投入和癡迷。他想表現的是人在戰爭中,對死亡的態度和認知。詩中表現了愛情、欲望、性、生死等人性中最基本的東西。當時在死亡的威脅中,他并不感到恐懼,體會到的是與死亡的親密接觸,對死亡的擁抱和超越。感到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形態。人們對這首長詩的評論,直到現在都沒有斷,光評論就有四五十萬字。
      第二個創作高潮是在四五十歲的中年。這個階段,他將現代與古典、西洋與民族的風格融合起來,將李白、杜甫等古代詩人的作品進行再創作。比如,在這一時期,他創作的《長恨歌》,改寫白居易的詩,從現代視角看古代故事。
      第三個創作高峰就是古稀之年創作的《漂木》了,這首長詩使他的創作再度出現令人矚目的輝煌。

      碩果累累的詩人
      洛夫原名莫洛夫,出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離鄉去臺灣,1996年移居加拿大。他被譽為臺灣當代十大詩人之首。
      早年從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的洛夫,1973年曾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1954年與張默、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並任總編輯多年。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等文。洛夫寫詩、譯詩、教詩、編詩幾十年,著作甚豐,出版詩集詩集37部、散文集7部、詩論集5部,另有評論集、譯著多部,對臺灣現代詩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