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海島開發無序 消失速度驚人
( 2011-04-01 )





中國最大規模摸清“海洋家底”行動——908專項海島海岸帶調查工作已全面完成。調查顯示,因無序、粗放式的開發,中國海島尤其是無居民海島正以驚人數量消失並逐年加劇。此外,《中國海島名錄》也將於近期公布,作為中國調查內容最豐富的海島“家譜”,它將為海島法的落實及正在開展的海域海島地名普查奠定基礎。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以海島、海岸帶調查與研究為主題的中國908專項成果第三次學術交流會近日在杭州召開。調查顯示,中國對海岸線利用呈現出多樣化和複雜化的趨勢,如港口建設、油氣開發、水產養殖、濱海旅遊等都成為海岸帶利用的方向,中國海岸帶已處於三度空間的立體化開發狀態。此外,海岸帶侵蝕在中國大陸沿海省市區均存在,砂質海岸的侵蝕災害遠較粉砂淤泥質海岸嚴重,但粉砂淤泥質海岸的侵蝕速度遠大於砂質海岸。

      已消失八百零六個
      尤其引人關注的是,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夏小明指出,中國海島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資料顯示達八百零六個。此外,在中國海島開發利用過程中還存在無序、粗放式開發,以及由人類開發活動導致海島消失等問題,並有逐年加劇的趨勢。
      當海島帶來的愉悅與閒適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中國這個海岸線綿長的古老國度也把目光聚焦到了藍色的海洋。“浙江將邁向海洋經濟強省”、“舟山建立海洋經濟實驗區”,一張張藍圖背後透露出這片海域的潛力與政府的決心。事實上,在海洋經濟引擎拉動之際,一個又一個無人小島淹沒在波濤洶湧的海洋中。
      由於海洋生態的急劇破壞,與1990年代相比,浙江海島消失了兩百多個,遼寧省海島消失四十八個,河北省海島消失六十個,福建省海島消失八十三個,海南省海島消失五十個……浙江海島數量在中國最多,其中大多數是無人島,總數達兩千六百三十九個,由於過度開發、填海等原因,無居民海島消失之多在中國也居榜首。據中新網報道,浙江作為中國海洋島嶼第一大省,2011年開始將加強以無居民海島為重點的海島管理。舉措之一是推出首批可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社會各界人士都可以通過行政審批或招標、拍賣等方式申請海島使用權。

      浙江首推可利用名錄
      無居民海島,是指在中國管轄海域內不作為常住戶口居住地的島嶼、岩礁和低潮高地等。2010年3月1日,中國《海島保護法》出台,明確規定無居民海島屬國家所有,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無居民海島所有權,凡是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都必須報經省級政府或者國務院批准並取得海島使用權、繳納海島使用金。
      目前,浙江已基本完成了《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規劃》的編制,2011年起該省將加強以無居民海島為重點的海島管理,繼續推進該省海島地名普查,啟動部分海島島碑設置工作,並推出第一批可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研究制定海島管理配套制度,建立無居民海島項目審核審批機制。
      浙江海洋與漁業局海洋利用規劃處處長顧子江稱,獲得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後,“島主”需根據海島開發類型和地域位置支付相應海島使用金。另外,在海島使用方面,可用作旅遊業、物流、倉儲等開發,對具有特殊價值的島嶼必須以海島保護、生態修復為主,而嚴重改變海島自然地形、地貌的則不在允許範圍內。顧子江說:“相對於居民海島,無居民海島開發難度較大,島內的基礎設施亟需配套完善。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人們的世外桃源。”

      十萬買島 建設卻成“無底洞”
      浙江舟山蓮花島海防堤上,靜靜地矗立一尊尊怒目而視、神情誇張的羅漢像。在中國最早擁有私人島嶼的朱仁民,看歷經十五載打造的“烏托邦”,心裏五味雜陳——朱仁民從1996年在家鄉舟山買下蓮花島至今已經整整十五年,“當時花了十萬元買島,沒料到建設島是個無底洞,陸陸續續投了五千萬左右”。
      從允許個人開發海島到省級政府緊急叫停,浙江的中國第一代“私人島主”們在政策搖擺的拉鋸戰中,艱難地嘗試與實現自己的島主夢。朱仁民感慨,建島真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資金壓力還不是最大的困難,島上沒有淡水、沒有電,最初也沒有通向海島的路、沒有航線與碼頭。”一點一滴建設的艱苦與無助,逼得他多次想要放棄。作為中國第一位島主,朱仁民購買小島不是用來居住,也不是用來投資,而是用來打造一座大地藝術作品,沒有人理解是他最大的痛苦。朱仁民自喚“蓮花洋人”,十五年中鑿石、塑像、釘樁,幾乎全由他一人完成。
      在這個遠離大陸的島嶼上造建築,還時常遭遇被海浪吞沒的危險。朱仁民戲稱,島上的房子建得跟碉堡一樣結實,地基打向海裏十二米深。“我和島的關係就像《老人與海》中老人與鯊魚的關係,這裏希望與殺機並存,苦難與歡樂同在,海島養育了我,我也在那裏受過挫折,同樣也是海島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如今,有了海堤、廣場、美術館、也有了村落、佛像羅漢群,還不時有遊人上島遊玩。朱仁民卻說自己是個異類,真正要投資開發或者居住在海島,真的不容易。
據悉,2010年中國開始施行國家《海島保護法》,明確個人可購買無人海島的使用權。浙江首批推向社會的無居民海島,散布於舟山、寧波、台州、溫州四個市的沿海地區,面積在五百平方米到一百萬平方米之間,多數無居民海島面積和一個標準足球場不相上下。租期最短三十年。
 未來的島主們拿到海島使用權後,需要請專家編制詳細的海島開發規劃,並把這個規劃交給政府審批,若獲得通過,則可依照施工圖紙在海島上建設。

      海島開發盲目 缺乏統一規劃
      目前在中國大陸,海島特別是無居民海島開發存在的問題比較多。一方面,無居民海島開發得非常盲目,缺乏統一的區劃和規劃,開發利用方式粗放,結構布局不合理,部分海島開採資源浪費嚴重。另一方面還缺乏海島開發統籌協調機制,綜合控制力較弱。海島開發次序混亂,環境資源破壞嚴重。一些單位和個人缺乏海島保護意識,污染和損壞海島生態環境的事件頻繁發生。
      海島矛盾糾紛事件時有發生,有的衍生成械鬥事件,影響社會穩定。擅自圍島、連島、挖沙、採石、養殖等行為破壞了海島資源的開發次序。“中國人的海島意識比較差。”這是一個各界頗有共識的觀點。一位攝影師說,“這和我們受的教育有關係,我上學的時候,我就講的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我們卻忽略了海洋的面積。地理課告訴我們,曾母暗沙是中國的最南端,我說曾母暗沙是什麼樣啊,能不能住人啊,是個什麼樣?不知道。” 
      據官方人士表示,從環境系統方面來說,海島資源非常脆弱:由於海島開發面積比較小,海島土壤本身比較貧瘠,大多是低產的氧化土,水土流失嚴重,使一些肥沃的表層被侵蝕,同時受海流和海風侵蝕影響的情況遠比陸域土地大的多。
      另外,由於海島面積小,結構簡單,植物群落多樣性程度低,穩定性差,有植被才能有水,無植被就不能有效的保存水,一旦植被受到破壞,整個海島的存在就要受到威脅;海島的水資源也比較寶貴,一旦水源受到人為破壞,將會使整個海島的水源難以恢復。

      海南“燕窩島” 燕洞難覓
      海南省的大洲島又稱“燕窩島”,位於海南省東部沿海城市萬寧市(古稱萬州),是海南省最大的無人海島,也是中國首批五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之一。它是中國唯一純正的燕窩產地,島內的金絲燕是中國唯一可以營造白色可食燕窩的珍稀鳥類。然而如今,島上卻僅有南羅一處燕洞殘存。
      每年3月和4月間,金絲燕鑽進南羅洞,吐出膠狀的唾液,將唾液粘於絕壁上築成巢,這就是“燕窩”。金絲燕一年結巢三次,第一次結巢厚而潔白,由於經過冬季的休養生息,體內儲存了足夠的養分,唾液質量較優,所以巢較優較厚,是燕窩中之極品。目前市面上估價一克賣到一千多元,比黃金價格高出好幾倍。
      從1980年代開始,採燕窩的方式改為萬寧東澳鎮新群村各生產隊按年輪流包幹。一些生產隊為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一年內輪番多次進洞採窩、搗窩、砸卵、殺幼燕、驚母燕——這樣連續數年掠奪式的採摘,造成大洲金絲燕種群數量急劇減少。據統計,1980年代僅採摘到六十至七十個巢;2002年8月僅採到兩個燕窩;2003年起又封洞禁採燕窩至今;2009年的監測表明,南羅洞一個點有個體活動與繁殖。按估算,目前大洲島金絲燕的種群數量僅為三十至四十隻。 
      金絲燕的遭遇並非偶然,在中國各海島的物種同樣受到類似遭遇:青島的黃島長吻柱頭蟲、廈門的文昌魚、遼寧蛤蜊島的“中華蜆庫”都遭受了毀滅式的捕撈。2005年,在海南島東部的珊瑚礁海岸,原始的海洋捕撈活動對珊瑚礁生態系統影響嚴重。
      《中國國家地理》的圖片編輯馬宏傑說:“我們去南海的時候,從西沙過去,第一站是北礁。北礁的珊瑚還是挺好的,但是我們到了甘泉島,到了七連嶼的時候,那個地方的島嶼保護的情況就不容樂觀。我潛水下去以後,看到的情形像一片廢墟,可以這麼說,就像整個樓被摧毀的一片廢墟一樣,所有的珊瑚都是死的……”他稱,那種拖網漁船的破壞力是非常大的,它在前面走,底下的海域里拉一張網,前進中,漁網會把整個珊瑚都能打碎,這一片海域拖過去以後,完全就是一片瓦礫。



有“北部灣第一大島”之稱的廣西潿洲島上的部分陸地如今已被海水吞噬。據悉,氣候變暖被認為是海島部分陸地消失的原因。圖為一名遊客在潿洲島滴水丹屏沙灘枯死的木麻黃樹樁旁經過。新華社

相較私人來說,政府出資干預的海島開發與建設更容易成功。圖為遊客在威海海驢島上遊玩。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