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陳光標:大好人還是神經病?
( 2011-03-25 )



陳光標

被質疑為“暴力慈善”
從在南京用8700萬元築起的“錢牆”,到直奔日本為地震災民組成“民間救援隊”,並在微博全方位地展示救援日本女長者的過程,再到雲南盈江災區,讓災民舉著發放的慈善款合照留念,他的行為被希望工程發起人徐永光評論為“暴力慈善”。陳光標回應是:“中國需要這樣的暴力慈善!”
徐永光所謂的“暴力慈善”是指,他做慈善的方式容易對受捐對象造成傷害,無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種暴力,侵犯了受捐者的尊嚴。比如,他趕到雲南盈江地震災區,向兩個寨的群眾發放了23萬救災款,每人200元,在派錢後,他與村民舉錢合影的場景,讓很多人看了不舒服。
有人質疑,這位“首善”是否覺得這樣的“暴力慈善”,對於那些被救助的人們來說,又會是什麼樣的感覺?鼓動大家舉錢合影,對那些尚未從家園受損、親人受難的苦痛中恢復過來的受災群眾,這非但不會有太多實質上的幫助,更像是在被迫幫助他完成一次被他稱之為慈善的個人行為藝術。
贊成者則說,陳光標的“暴力慈善”用心良苦,其深層次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一種公開、透明的慈善。
還有人評論說,陳光標確實需要考慮捐贈方式,確實需要考慮受捐物件的尊嚴。不必簡單給陳式慈善貼上“暴力慈善”的標籤,與其貼標籤,不如把陳式慈善當作一個具有特別現實指向性的標本,戒絕其不妥之處,發揚其良善之處,以推動慈善事業良性發展。

      傳媒近年稱為中國首善的陳光標,不但捐出了累計14億人民幣(約2億1250萬美元)的資金,還聲明自己死後將“裸捐”,即把財產全部捐出。他不但在中國大陸捐錢,還將善事做到了海地、臺灣、美國、日本。他的為人有人激賞,也被一些人譏諷為“神經病”。有人說他慈善是“暴力慈善”,不尊重受助對象,還有人說他為了做秀,為了拉生意。這位高調行善的人物,沖擊了中國“做好事不留名”的傳統,也刺激了不願意“散錢”的富豪。
      陳光標的慈善行為,挑戰了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也給其他富豪造成了壓力。社會對他的評論有贊有彈,一些網站還有把他妖魔化的傾向。比如他最近冒核輻射的風險,到日本救災,由自己帶的攝影人員拍了一些照片,就被稱為擺拍。一張他在日本廢墟前面的照片,被網友指為背景本來就是垃圾場。因為慈善,他贏得了無數榮譽;也因為慈善,他被一些人視為“神經病”、作秀的小丑,借慈善達到個人目的的機會主義者。

      戴上“中國首善”眩目光環
      陳光標常常與人分享他對財富的認識,即:財富如水。他認為,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獨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如果你有一條河,你就要學會與他人分享。
      據報道,陳光標從30歲開始慈善事業,截至2010年10月累計捐獻款物約14億元人民幣(約合2億1250萬美元),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出錢出力救災,被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稱為“有良知、有感情、心繫災區的企業家”,被中國網民稱為“常山趙子龍”。陳光標在2007年全年共捐出1.81億人民幣,在由《公益時報》舉辦的“2008中國慈善排行榜”(表揚2007年捐款者)中居首,自此而有了“中國首善”的稱號。2010年,他再次蟬聯“中國首善”稱號。
      2009年1月20日,陳光標再次盛譽加身,榮獲2008年CCTV年度經濟人物首榜大獎,成為最引人注目的年度經濟人物之一。頒獎詞所言,“他是民間發起抗震救災的第一人,同時向災區捐贈款物過億元。他奮戰在災區一線的身影成為一個標志、一個符號,讓人們看到了中國企業家的責任感,看到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凝聚力。”
      2010年陳光標也在第六屆“中國最佳商業領袖獎”評為低碳公益人物。

      高調救災為“做秀”?
      陳光標,自稱陳低碳,1968年出生于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天崗湖鄉,現任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董事長。
      汶川地震發生後,陳光標帶領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機械組成的救援隊千里救災,救回131個生命,其中他親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還向地震災區捐贈款物過億元。溫家寶總理稱贊他是“有良知、有靈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災區的企業家”,並向他表示致敬。2009年,陳光標又捐資1億多元在南京建設成立了“黃埔防災減災培訓中心”,免費向公眾提供服務。
      他在南京進行捐款活動時,以一捆捆的現鈔堆成的錢磚,搭建起總計人民幣8700萬元(折合美金1320萬元)的“錢墻”,四處又擺滿了欲捐贈的太陽能熱水器、雪衣、電腦等,因他行善時,每每必大力宣傳,與中國傳統的“為善不欲人知”相違背,引發了不少爭議,對他的行為,有贊有彈。
      高調募集善款4000多萬元向大西部等貧困地區發放紅包,被網友指責作秀成分大于義舉。
      面對質疑,陳光標表示,作秀是為了拋磚引玉。他希望更多的人像他那樣拿真金白銀來作秀,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及時得到幫助。

      承諾“裸捐”見仁見智
      2010年9月,“世界上最富有的兩個人”──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祇不過來中國辦一場慈善晚宴,但對中國富豪來說,吃不吃這頓飯,似乎成了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這場事先張揚的飯局,在媒體的渲染和誤讀下,在中國富豪或明或暗地拒絕或積極響應中,其引發的討論已遠遠超過一場飯局所能承載的範疇。這就是所謂的“勸捐風波”。
      2010年9月5日,陳光標在公司網站上向蓋茨和巴菲特發出公開信,宣布接受這樣的挑戰,並宣布:“將做第一個回應並支持你們行動的中國企業家。在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將不是捐出一半財富,而是?珖裸捐?玼——向慈善機構捐出自己的全部財產。這也是我給你們兩位先生中國之行的見面禮。”信中提到,死後將捐出自己的全部財產,分文也不留給自己的親人孩子。他認為,與其給自己的家人孩子很多魚,不如給他釣竿,教他釣魚的方法。
      對於不把財產留給子孫的原因,陳光標說,他發現60﹪以上的“富二代”是敗家子。財富並沒有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他們中有的人甚至吃喝嫖賭,危害社會。這些財富事實上是害了他們。他認為,沒有辛勤勞動創造、輕而易舉獲得的財富往往很難珍惜,也很難守得住。
      陳光標是億萬富翁,他的弟弟做保安,妹妹幫人洗菜,收入微薄。有人質疑,一個對家人不好的人,怎麼會對別人好。他的解釋是,希望自己的弟弟妹妹自食其力,靠自己的本領吃飯。弟弟妹妹文化程度不高,他也曾經3次創造機會讓他們到自己公司工作,但後來由于受文化水準限制,他們不能適應企業發展要求,先後又離開了。他說,教育會像釣魚捕魚的本領一樣,可以讓弟弟妹妹和孩子受益終身。所以,他多年來一直堅持不給弟弟妹妹錢,但是每月給他們孩子2000元教育費。
      他的“裸捐”做法,贏得了不少贊譽,但也被質疑是為了作秀,博宣傳。也有不少人質疑“裸捐”是否真的能實現。

      臺灣日本慈善之行
      2011年1月,陳光標帶領中國企業界愛心團成員約五十人,還帶妻子與兒子,來到臺灣進行捐款活動,捐款人民幣1.1億元(折合新臺幣5億元)。
      捐款對像是低收入戶及弱勢族群,並要求以當面發放的方式在臺灣進行捐款。新北市、桃園縣認為過于高調有損受贈者尊嚴且大筆現金有安全疑慮而婉拒,但也有部份地方政府表示相當歡迎其捐款活動,而綠營政治人物認為其帶有統戰意味。
      花蓮縣長傅昆萁則表示,愛心無國界,此舉對兩岸企業傢皆有正面啟發和社會教育意義。也有人評論說,若不考慮陳光標發放的方式與臺灣政治情勢現況,但就濟貧效益而言,以每戶一萬元計算,此次五億元新台幣捐款若排除活動的管銷成本,可以嘉惠50,000戶低收入戶,依據內政部社會司民國九十九年度全臺低收入戶總戶數共約110,055戶的統計資料來看,其受惠戶數佔比近五成。
      日本發生地震海嘯後,陳光標也趕赴現場救災。陳游標在飛赴日本前,自己向日本災區匯款100萬元人民幣。
      一位中國記者在與在日本救災的陳光標通電話中,陳表示,他們身處福島,距離發生事故的核電站有40公里,暫無人身危險。對于福島縣發生的核電站“洩漏事故”, 陳光標說:“不怕,聽天由命吧,現在也沒飛機回去了。剛聽當地說是有200多人受核電站輻射影響,我們現在距離發生事故的第一核電站大約有40公里左右。沒有帶什麼防護的東西,只有口罩。”

      家境貧困年少起家
      陳光標出身于江蘇農村的貧苦農家,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由于家境貧困,從1968年出生到1978年,他幾乎沒吃過肉,甚至沒有吃過一片完整的饃、一塊完整的餅。饑餓奪走了他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的年輕生命。
      “我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一塊多錢的書本費也是東家兩毛、西家三毛錢湊起來的。父母親借了錢之後就常念叨,等雞下蛋後賣掉還債。”陳光標現在雖然身家百億,但至今仍然無法釋懷。從那時起,他便立志“靠自己改變命運。”
      1978年,懵懵懂懂的陳光標看到了一個商機,開始了人生的第一筆生意。當時年僅10歲的他利用中午放學時間,用兩個5公斤重的桶從三四十米深的井中提出水,用小扁擔挑到離家1.5公里的小集鎮上賣,一分錢隨便喝,每天能賺個兩三毛錢。
      三四年過後,陳光標的生意很快升級,17歲成為家鄉遠近聞名的少年萬元戶,28歲創立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公司: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2000年組建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致力于再生資源利用和新型材料製造等朝陽產業,陳光標的事業再上臺階。
      陳光標有兩個兒子。2009年的時候,他給兩個孩子都改了名字,一個叫環保,一個叫環境。這是他除了慈善事業,最注重的兩件事。他也希望孩子能繼承老爸的這份執著。



陳光標背日本災民。

與妻子兒子在臺灣做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