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大溫舊高樓 料難抗巨震
( 2011-03-18 )



沒有做足防地震重修的柏文大廈及商業大廈,在大地震中有可能倒塌。圖為溫市中心高樓林立。

      卑詩大學(UBC)的專家指出,卑詩沿岸也須提防隨時爆發大地震。因溫哥華島海岸外200公里的卡迪亞斷層帶(Cascadia subduction zone)板塊移動,平均每500年就會引發一次大地震,強度可達9.3級。海嘯估計對大溫的影響較小,但劇烈搖晃卻可能令烈市及溫市中心一些老舊高樓倒塌。
      卑詩大學地球及海洋科學系教授赫恩(Elizabeth Hearn)表示,上次卑詩的9級地震發生在1700年1月,至今已有310年。研究表明,未來50年溫哥華島沿岸發生9級地震的可能性是22%。她估計,強度約達9.3級,比這次日本仙台的9.0級還強。
      赫恩說:“地震可能將於明天發生,也可能100年後發生,沒有人知道。強烈地震將帶來巨大海嘯,除可能引發海水倒灌外,老舊高樓可能被震毀。”
      她分析,受溫島阻擋,當海嘯抵達喬治亞海灣(Strait of Georgia)內的烈市及溫市時,威力將減弱,估計最高僅一米,但強震產生的劇烈搖晃,對烈市及溫市中心高樓大廈威脅很大。目前大溫建築抗震標準為可抵抗9.0級地震,但一旦強度達9.3級,安全性就很難說。
      赫恩分析本地如發生地震,烈市將比溫市搖晃劇烈,可能令部分房屋發生地層下陷,老舊高層公寓甚至可能倒塌。烈市可能暫時發生淹水,但不致永久性破壞。
她指出,一旦卑詩外海發生地震,震央應在200公里以外,較日本震央位於130公里外海,帶來破壞性較低。
      卑詩大學地球及海洋科學系教授博斯托克(Michael Bostock)也說,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北美洲西北海岸5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機率高達90%,政府及一般民眾應提高警覺。他說,該地區大約每500年到600年就會發生一次大地震,1700年的強震海嘯曾高達9米到12米,巨浪曾橫越太平洋,甚至摧毀了日本的海岸村莊。目前卡迪亞斷層已經休眠了300多年,任何時候都可能重新活躍起來,一旦爆發就是災難性的。不過他指出,去年3月智利發生8.8級地震,許多新建築並未倒塌,原因是所有建築按抗9級地震設計。他相信溫哥華建築法規會較智利更嚴格,就算發生9.3級地震,高樓倒塌情況應不致太嚴重。斯托克認為,雖然卑詩較不用擔心海嘯,但應特別關注地震後的火災。因為大溫木製電線桿上安裝的電纜變壓器暴露在外,如果發生地震,變壓器會發生爆炸,這將引發很多火警。此外,地下天然氣管道也可能斷裂引發火警。

      我們看日本 世界看我們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民族,其情操和精神,常常需要特殊事件鍛煉和考驗。 
      《中國青年報》的署名文章日前分析道,不管歷史曾經發生過什麼,對于人類來說,所有的事件都只是歷史的一個片段。貫穿人類始終的,應該是對生命的珍惜及對幸福的追求。如果說人類有永恆的敵人,那只有一個,就是災難。在災難面前,無論你是大象還是螻蟻,都有偷生之欲,都有無助之感。曾經的恩怨情仇,在滔天的海嘯和地動山搖中,顯得是那麼的不值一提。這一刻,只有生命值得珍惜,只有生命觸動靈魂。我們應該唱響生命的讚歌,因為,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值得憐惜。
      此時,我們在看鄰國。鄰國發生的一切,有我們不熟悉的,更有我們熟悉的。我們不熟悉,巨浪竟然可以掀起10米高;我們不熟悉,核電站瞬間竟然那麼可怕……我們不熟悉的只是災難的級數,只是一些傷害的物理細節;但我們熟悉:在災難面前那無助的眼神,那空洞的心靈,那對生存無比的熱愛和對溫暖無比的渴望。
      這種眼神和心靈,熱愛和渴望,在汶川大地震,在舟曲特大泥石流,在諸多麼難面前,我們都曾有過。心同此心,情同此情,在投向鄰國的目光裏,我們看到了柔情似水,就在網上,普通人傳遞祝福。“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這一刻,我們在看鄰國,鄰國看我們,世界也在看我們。
      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出現在世界面前?這是每一個走向復興的民族始終無法回避的問題。姿態是一種複合體,很難一言道盡。林肯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民族如果對另一個民族長期懷仇恨或崇拜的心理,這就是一種弱國心態。超越了這樣心態,特別是在災難面前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他人,體現一個民族的成熟。
      在日本強震海嘯剛發,傷亡人數還不明的情況下,就有媒體轉場討論"經濟"影響問題。如果說這樣的重心偏移讓人遺憾的話,那麼隨後民間的糾編,則體現出一種可貴的對生命的尊重。

      環太平洋火山帶屬地震區
      日本11日發生黎克特制9.0級大地震所引致海嘯,也波及北美沿岸,除因海嘯越過太平洋向東影響美加之外,更因日本與北美西岸同屬環太平洋火山帶(Pacific Ring of Fire,又稱環太平洋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或火環)的一部分,彼此都是火山活躍地帶,亦即位於地震帶上。但卑詩所在地殼斷層,倒是該火山帶過去50年以來,唯一沒有出現過地震的火山帶板塊。
      火山帶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盆地(Pacific Basin)經常發生地震及引起火山爆發的地區,全長40,000公里,呈馬蹄形。環太平洋火山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列島和火山,板塊移動劇烈。
      維基百科指出,地球上90%的地震以及81%最強烈的地震,都在環太平洋火山帶(見左上附圖)發生。
      而第二個最猛烈的地震帶,就是從爪哇島(Java)、蘇門答臘島伸延至喜馬拉雅山脈、地中海以及大西洋的阿爾卑斯帶,地球上6%的地震和17%最強烈的地震在這裏發生。第三個最猛烈的地震帶,則是大西洋中洋脊。
      環太平洋火山帶的直接成因是板塊移動和碰撞,東部是由於納斯卡板塊(Nazca Plate)和可可斯板塊(Cocos Plate)潛沒於向西移動的南美洲板塊之下;太平洋板塊一部分及較小的胡安德富卡板塊(Juan de Fuca Plate)則潛沒於北美洲板塊之下。
      美國西岸加利福尼亞非常活躍的聖安德列斯斷層是一轉換斷層,抵銷了一部分在美國和墨西哥西南的東太平洋隆起,該斷層引起許多小型地震,大約一天數起,其中多是無感地震。所以加利福尼亞的房子大都是木構建築。
      而這區較為著名的火山是聖海倫斯火山,在1980年7月曾經爆發,一向以來該火山又有“美國的富士山”的暱稱。 
      卑詩和育空地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個較大的火山活動範圍,卑詩對出的胡安德富卡板塊,是火山帶在過去50年來唯一沒有出現過地震的板塊。
      卑詩與育空地帶火山活動劇烈,是因為當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洲板塊磨擦,岩石廣泛地爆裂並產生斷層,情況與太平洋板塊在日本、菲律賓及印尼潛沒並形成的火山不同。加拿大最大的火山也位於這個地區。
      位於卑詩省西北的埃齊扎山(Mount Edziza)是個大型火山複合體,屬一冰封火山岩荒原,過去數千年曾幾次爆發,形成了一些火山渣錐和溶岩流。其他活躍火山包括胡度山等。



環太平洋火山帶示意圖。有星號者,表示過去50年內曾發生大地震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