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國考”擠破頭 只為不失業
( 2011-03-11 )



有人把考公務員比喻成“千行軍萬馬過獨木橋”。圖為大陸考生在等待進場。新華社

網絡近日熱傳一個段子:“1990年代到美國、到一切不說中國話的地方去;2000年代到外企、到年薪百萬的地方去;2010年代到公務員隊伍中、到一輩子不失業的地方去。”穩定、高福利、有保障……這些眼下倍顯金貴的收益,正在指引一代中國年輕人向體制內大量回流,甚至有人不惜備考八次,只為考得一個公務員職位。

      據《南方周末》報道,2月14日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這一天是情人節;但對於三十一歲的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沈娜來說,這只是她備戰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簡稱“國考”)的漫長經歷中的普通一天。2003年大學畢業後,她連續參加了八次國考,她的目標簡單而明確:考上公務員。每天下班後,如果沒有任何邀約安排,就是她復習《申論》與《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的時間——其實每一頁她都很熟悉了,這兩本加起來不到八百頁的公務員考試復習資料,她周而復始地精讀了八年。

      部分職位比例達3,000比1
      除了運氣欠佳外,沈娜連續八年國考失利的原因,只能解釋為競爭激烈程度的逐年攀升。2011年,國考報名者再次刷新三項紀錄:人數逾一百四十萬,也是繼2009年以來第三次超過百萬;出現年齡最大的考生三十五歲,這是報考年齡的上限;考錄比擴大至87.5比1,競爭最激烈的前六個職位,比例則達到3,000比1以上。
      沈娜的“同路人”數量正在爆炸性增長,這是社會資源、財富與機遇優先配置與向局部傾斜刺激下的反應。二十年前,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體制外的空間充滿活力與機會,大批年輕人紛紛走出“體制”,進入外企或下海淘金;二十年後,這支悄然轉向的隱形指揮棒開始朝反方向指引——年輕人,到“體制內”去。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自己的人生希望寄託在擠進公家的單位。2008年時,中國青年報社調查中心的一份調研資料顯示,想進國企的畢業生由2007年的14.6%增至19.2%,想進外企的畢業生則由50.2%降為42.4%。
      清華本科,人大碩士,現供職於北京某金融機構下屬企業——生於1981年的李鴻君顯然屬於大有可為的青年精英,儘管他並不這麼認為。在連續四年參加國考落榜後,李鴻君總結自己人生前三十年最大的敗筆是2004年本科畢業時沒參加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