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開墾成耕地濕地逐年萎縮
( 2011-02-18 )





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數千年來形成的土地格局和糧食生產格局如今正發生變化:大量的城市擴容、高速公路興建等都有可能佔用大量耕地,更多的濕地被開墾成耕地。在這樣的形勢中,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和“物種的基因庫”的濕地,劣勢難扳。

      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楊邦傑,農業專家和生態專家,這些年來,他一直關注中國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濕地是他長期關注的一個重點。楊邦傑近期從祁連山調研回來,那裏的情況很不樂觀:作為敦煌最後一道綠色屏障的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六十六萬公頃區域中僅存11.35萬公頃濕地,且因水資源匱乏逐年萎縮,庫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四米的速度向這塊濕地逼近。

      沼澤濕地消失上千
      而位於甘肅省甘南州瑪曲縣的高寒沼澤濕地,是黃河的天然蓄水池,這塊濕地正逐步萎縮並沙化。瑪曲縣沙化面積達八十萬畝,並以每年3.1%的速度遞增,黃河沿岸已形成二百二十公里的沙化帶。這樣的情形所釋放的信號並不如突發的災難那樣引人注目,然而這一切倘若被忽略,也許就是災難之前的信號。
      祁連山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的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交界處,跨越甘肅、青海兩省;涵養輸送年徑流量約一百五十八億立方米的近千條河流,是西北干旱地區最重要的水源地,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同時那裏也是整個大西北生態最脆弱的地方。楊邦傑說:“一邊是水源地,另一邊都是沙漠,如果濕地消失了,對西北的生態環境乃至東部的影響都是不可想象的。”
      祁連山是中國濕地現狀的一個縮影。事實上,整個中國的濕地所面臨的形勢都不太樂觀。“東北大片的濕地變成了耕地;長三角、珠三角的濕地一直在減少;整個黃河源頭、長江源頭都在荒漠化;很多湖泊濕地都在消失……”濕地的減少和破壞觸目驚心——這是楊邦傑這些年最深刻的感受。
      據不完全統計,從1950年代以來,中國濕地開墾面積達一千萬公頃,沿海灘塗面積已削減過半,黑龍江三江平原的原有沼澤失去近八成,“千湖之省”湖北省的湖泊銳減了三分之二,56%以上的紅樹林喪失。在中國大陸,各類大小湖泊消失了上千,眾多濕地水質逐年惡化,不少濕地生物瀕臨滅絕,約三分之一的天然濕地存在消失的危險。

      濕地消失毀滅物種
      根據官方的資料描述,中國現存自然或半自然濕地僅佔國土面積的3.77%,遠低於世界6%的平均水準,且面積下降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而由楊邦傑提供的資料顯示,中國有部分國際重要濕地由於缺水,面臨被列入國際《濕地公約》“蒙特勒記錄”的風險。
      “濕地消失了很多物種就沒了,這個生態系統也將不復存在。”雲南省林業廳副廳長郭輝軍舉例,尤其像雲南高原濕地生態系統,是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只能在這個系統裏自我循環,帶來它的脆弱性,很容易遭到破壞,破壞之後很難恢復。
      “像滇池,已經投入了兩百多個億,花了很大力氣,但真正恢復很困難。”滇池是雲貴高原上的重要濕地,近些年滇池環境品質不斷惡化,藍藻事件頻發,嚴重地破壞了滇池濕地的生態功能。從很早以前中國就開始投巨資進行滇池“藍藻”治理,雖然增加了一些人工濕地,但其生態功能顯然無法比擬天然濕地。
      “濕地是水源地以及維護生物的多樣性,這兩點是毫無疑問的,所有河流的源頭都是一片濕地,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地方一定是濕地,這麼多濕地消失了,影響我們的生存環境那是肯定的。”楊邦傑在調研報告中直言,2010年西南地區遭受的嚴重旱災,與該地區濕地受到破壞有直接的關係。

      填海擴地 肆無忌憚破壞紅樹林
      “地方政府往往會把它(指濕地)當做後備資源,而沒有意識到保護它的重要性。”專家楊邦傑說,現在很多地方官員的心目當中都是將濕地作為一種後備資源來對待,“看到濕地就會想,放在這裏不利用會多麼地可惜。”
      “最典型的就是海岸,海岸本來有很多紅樹林,對海岸的保護很重要,但這幾年大量填海、圍海造田,破壞了很多濕地。灘塗既是生物多樣性的保障也是漁民生存的資本,但大量的灘塗正在消失。”在中國一萬八千公里長的海岸線上,這樣一些直接甚至帶有些強暴的經濟力量並不罕見:填海工程、房地產開發、旅遊開發。“你看天津渤海灣、曹妃甸、遼寧營口填了多少地……再看福建、浙江、江蘇,都在消滅灘塗。”
      以浙江為例,根據《浙江省灘塗圍墾管理條例》,灘塗的宜農、宜漁、宜水、宜建開發被明確鼓勵。在2010年初的浙江省圍墾工作會議上,當地官方這樣總結:“圍墾的貢獻在浙江是可歌可泣的。僅2006年至2010年間,我省就圈圍了四十七萬畝……”
      事實上,不只是浙江,《福建省沿海灘塗圍墾辦法》、《江蘇省灘塗開發利用管理辦法》等都有這樣的規定;有時甚至規定開墾一畝灘塗給予高達六千元的補助。在中國這條漫長的海岸線上,湧動的是發展的衝動與欲望,濱海濕地則成為了經濟思維下滿足欲望的犧牲品。
      問題的關鍵還是地方政府對濕地保護重視不夠,甚至沒有意識。“他們覺得濕地的保護對他們影響不大。從發展的角度看,這塊地是保留還是開發,完全根據它的需要。比如,有些城市,它想搞生態城,它就有保護濕地的意識,將濕地作為旅遊景點開發和保護;但如果它想要發展工業的時候,就會把濕地填掉搞開發區。”某地林業系統的一位官員說,這種隨意性在很多城市都存在。
      在廣西有一些紅樹林濕地,但地方政府申報各類濕地保護區的積極性並不高,知情者說,“他們擔心報了保護區之後,國家投入的錢太少,他們反而沒有自主權了,他們想用的時候沒得用”。



如果一再地“以耕養濕”,素有“華北之腎”之稱的河北白洋淀濕地也將難逃厄運。圖為在河北安新縣趙北口村,一位漁民在淀裏捕魚。新華社

由於棲息的濕地被人類大量開發,丹頂鶴的數目正不斷減少,估計全球僅余不足二千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