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移民兒童好學 升大學率高於土生
( 2011-01-28 )



有調查報告指出,移民子女升讀大學的比率,比土生學生為高。圖為學生正在西門菲沙大學(SFU)溫習。本報資料圖片

加拿大統計局指出,兒童期已經移民加國的人士,長大成人之後,擁有大學學位的數字高於土生同輩加拿大人。

      統計數據同時顯示,兩者的差距,因60年代至80年代的發展而相應擴大。
      1月25日公布的研究報告,是以1971年到2006年間共6次的加拿大人口普查資料,作為依據。兒童期移民的定義,是指在加拿大以外地區出生、移民加國時年齡在12歲或以下的孩童。
      該報告發現,80年代到加國的男孩移民,在25歲到34歲期間,當中近32%擁有大學學位,至於擁有大學學位的土生同輩加人,則僅超過20%。
v60年代來到加國的男孩移民,完成大學的比率,較同輩土生加人多出6%。

      女性大學畢業人數增長速
      加拿大統計局指出,女性方面也出現類似模式。然而擁有大學學位的女性數目較男性增長快,不論來到加國的女孩移民還是土生加國女性,都是如此。
      60年代前來加國的移民當中,兒童約佔26%,70年代則佔24%,到了80年代就佔21%。工作收入方面,60年代來到加國的男孩移民投身社會後,周薪較社會階層相近的土生同輩加人少2%;接的70年代和80年代,兩者差距都已消失。
     

      80年代兒童移民亞洲佔42.2%
      至於60年代和70年代前來加國的女孩移民投身社會後,周薪跟社會階層相近的土生同輩不相伯仲,80年代的收入,更高於土生的同輩女性。
      加拿大統計局還表示,這種教育水平差距跟加國移民來源地的變化,關係密切,由60年代到80年代,兒童移民的父母中,擁有高教育水平的越來越多。 
      60年代的兒童移民中,來自歐洲地區的佔71.4%;在70年代則佔40.8%,來到80年代只佔28.6%;相反,來自亞洲地區的兒童移民則由60年代只佔9.7%,飆升至80年代的42.2%。

      新移民重教育 盼子女覓優職
      由於缺乏本地工作經驗,移民收入較加國土生低是不爭的事實。為此,不少移民家長都為子女作好安排升讀大學,期望畢業後能夠覓得一份好工,日後有較佳的入息。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2006年人口普查報告指出,新移民和土生加國人口的收入有差距。在1980年,男性新移民的收入是土生男性收入的85%;在2005年,只有63%。此外,女性新移民情況更差,1980年,她們的收入是土生女性的85%,到2005年,只有56%。
      統計局在2009年12月公布的一項統計報告更指出,因為文化、語言和風俗的差異,新移民收入和本地人有差距。其次職場的整體工資下降和外地工作經驗及移民特征等因素,均影響收入。

      薪酬與本地人仍有差距
      不過根據多倫多就業資料行動(Toronto Immigrant Employment Data Initiative,簡稱TIEDI)在2010年1月公布的?珔移民收入是否取決於工作機構大小?珝為題的研究報告內容指出,移民要賺取較高時薪,不論男女,都要加入有100至500人之間的大機構。也有早期研究顯示,大公司本身有一套用人標準,也有能力以高薪聘請優才。

      移民童雖學習佳 學歷成就非正比
      對於加拿大統計局的報告,本地教育界認為雖然該報告不能完全反映現狀,但總體來說,移民學生確實比本地出生的學生更重視教育。不過現時已是21世紀,移民學生逐漸瞭解分數和學歷不是一切。在職場中,個人表現及團隊合作比高學歷更重要。
      溫哥華學務委員黃偉倫認為,報告所指的學生是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移民至本國的,如果按當時情況來說,確實很多移民學生都以分數和學歷論成就。因為在某些文化中,讀書是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
      不過,隨本國教育系統更新變化,學校也不僅以分數來錄取學生。黃偉倫說,即使在溫哥華教育局的小學精英班中,錄取學生時經過面試,考核是否有良好價值觀和個人修養。
      他認為,因為文化原因,有些族裔不能改變對高學歷的熱衷,不過移民家長和學生也在學習改變,以面對21世紀人才的要求。
      據烈治文學務委員區澤光分析,很多移民家長移民本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子女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而上大學則是獲得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區澤光認為,由於在本地出生和長大,本地學生有更多機會在社會立足。



選擇移民加國的家長,一般都很重視下一代的教育環境。圖為小朋友上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