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腰鼓震天 舞出春節高潮
( 2011-01-28 )



楊小芬(前排左一)與伙伴們參加中華會館組織的腰鼓表演。

      恍然之間回故鄉
      又到了中國傳統的春節,如果你呆在家裏,或是只是逛大型商場,會對春節氣氛的淡薄而失望。但如果來到華埠,或是多參加華裔社區的活動,就發現國粹在加拿大還是開枝散葉,生機勃勃。
      如果是在中國,春節前的節日氣氛已很濃鬱。火車站、飛機場擁擠回鄉的人流,商場裏滿是搶購年貨的市民。節日期間到處張燈結彩,訪親拜友,尾牙春茗,互送禮物,迎來送往……很多中國人來到加拿大後,覺得春節過得有點冷清,沒有氣氛,頂多是幾位朋友聚聚,喝點小酒。
      其實近年來,隨中國移民的增多,春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春節大游行非常熱鬧,華人社團的春茗也很有人氣,老僑千人宴、新僑千人宴,很有規模,各個社團一般都有春節聚會,甚至春節晚會。
      華裔春節活動中表演的節目,有舞獅、腰鼓、秧歌、武術,也有京劇、粵劇、民族舞。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在大溫地區欣欣向榮,頗有生命力。

      從聖誕開始,楊小芬就很忙碌,最近她參加了好幾場演出。每年從聖誕到春節,楊小芬都會參加一些演出活動。她的電腦中儲存大量她和同伴們演出的照片,場面活躍而精彩。看得出,她在溫哥華的生活很充實快樂。

      腰鼓游行曾遇傾盆大雨
  在中國做房地產開發的她,在溫哥華生活5年了。在中國沒有打過腰鼓的她,學會了打腰鼓;從小喜歡舞蹈的她還學會了扭秧歌。平時的社區活動,她和同伴們會一起表演節目,到了節日季節,表演就更多了。
      她參加過溫哥華的春節大游行,背腰鼓並不覺得累,而是興奮快樂。在2008年春節大游行時,遇到傾盆大雨,薄薄的表演服都濕透了。“就像剛游過泳一樣。”她笑道。參加這些文娛活動,使她整個人精神煥發,心態很年輕。
      除了腰鼓和秧歌,她還表演大頭娃娃舞、新疆舞。她編排的舞劇《母親》,伴舞的歌詞很感人,令臺下很多人流淚,有的觀眾的衣袖都哭濕了。
      去年新年,楊小芬與同伴們還表演了歌舞喜劇,裏面有白求恩,還有喜兒,情節搞笑,惹得觀眾捧腹大笑。在這個節目中,楊小芬演喜兒。
      為了準備節目,她和同伴們每星期會一起練習。農歷新年華裔社區的拜年活動,每次要半天時間,表演加上聯歡,氣氛非常熱烈。

      生活進入另一階段
      在中國時,楊小芬的工作非常忙碌,經常要到不同城市出差。她曾經48小時不休息地工作。來到溫哥華後,她的生活節奏慢下來了,5年來一直在做義工。她在中僑的楓華會、溫哥華華人老人協會做義工,也參加中華會館的活動。在老人協會,她幫老人做心理輔導,教他們做點心和一些菜。每年,她都得到政府頒發的義工獎狀。上次回中國,她花幾萬元人民幣買了中國民族服裝和演出道具,捐贈給一起演出的團隊。
      在做義工的過程中,她感到很大的滿足。參與華裔社區的文娛活動,既為觀眾帶來了快樂,也使自己的生活更豐富,還體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
      “生活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她說。服務社會的過程,也漸漸醫治了丈夫10年前離世帶來的傷痛。
      因為參加的活動多,楊小芬在溫哥華交了很多共同愛好的朋友。她給記者看她和朋友們身穿旗袍拍的集體照,大家都有一定年齡了,但依然很美麗。更重要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寫在他們充滿笑容的臉上。

      武術和氣功 中國文化橋
      在溫市華埠的武館,記者見到了正在教一群人高馬大武術學生的嬌小的梁好。她告訴記者,學生中,中國人和西人大約各占一半。西人學生學武術很認真,還帶了文化、哲學方面的很多問題。武術、氣功涉及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西人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嗎?“向他們傳播中華文化沒障礙。”她說。

      傳播中華文化沒障礙
      每年新年、春節期間,梁好都會帶領學生們到處表演武術。前幾年還曾參加溫哥華的春節大游行。參加春節大游行時,他們的表演隊伍有近百人,包括雙劍隊、大刀隊、長棍隊、花轎隊。平時,他們的表演活動也很多。今年大年三十,他們將在華裔社區辦的春節晚會上表演武術。
      梁好的父親是溫哥華有名的武術大師梁守渝,梁守渝退休後,把自己開了多年的梁守渝武術氣功學院傳給大女兒梁好。梁好4歲開始學武術,13歲曾入四川體校專業隊。來加拿大後,得過4次國際武術比賽冠軍。在卑詩大學(UBC)學的是經濟,畢業後在銀行工作多年,邊工作邊做武術教練。在銀行做到經理後,她辭職專門做武術教練。
      她還在溫哥華當地主流電視臺做了180集的英語武術講座,到現在八九年了,電視臺一直在播。她邊講解,邊做示範,講解從歷史哲學到健身的實用功能,從太極陰陽到宇宙關系,五行的相生相剋,還涉及到易經、道德經。在北溫,梁好曾做過一個武術、太極、氣功的英文講座,她和先生還現場表演,來參加的有很多專業人士,一些醫生、教授問的問題很深,談到量子力學和氣功的關系。
  她教的學生中,有很多專業人士,他們學武術很認真,經常主動問一些問題。梁好覺得向他們解釋一點也不難,她覺得中華文化的道理是簡單道理,可以深入淺出地表達。

      帶學生表演功夫
      梁好說,武術有傳統武術和現代武術的分別,傳統武術更講究規範和實用性,現代武術更講究優美和難度,花樣更多,適合表演。她們學院兩種風格的武術都教。在春節的表演中,既有現代武術,也有傳統武術,將兩者結合起來。
      每年,他們學院都會有多次武術表演。學生們穿上中式表演服,或是學院的校服,外出表演。
      梁好經常帶學生回中國參加國際武術比賽,很多學生都得了獎。去年11月在中國的武術比賽,她的學生得了兩個金牌。看到中國運動員高強度的訓練,她的學生回來會有一段時間很努力。不久,又只是把武術作為愛好,比較放鬆了。除了比賽,梁好會帶學生們參觀峨眉山、武當山、少林寺、孔子故鄉,向他們講解儒家、道家思想。

      感悟中華文化精髓
      記者面前的梁好,顯得健康而敏捷。但在11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她曾被診斷為淋巴癌晚期,醫生說她只有兩個星期的壽命了。後來,是中國傳統的氣功、中藥、太極將她的生命挽救回來了。她告訴記者,那段時間她經常打坐,體會人與宇宙的關系,有種頓悟的感覺。這種感覺可以用“空”來形容。她體會到,一切都是變動的過程,福禍相依。讀《易經》,讓她學會坦然和麵對,放鬆自己,不要太執,能放下就放下。“很多人說要與癌癥鬥爭,我覺得是接受疾病,與疾病交朋友了。疾病來了就來了,就讓它成為你的一部分吧。”她說:“這是一種哲學。”
      現在,梁好的各項指標都正常了。這段經歷使她對人生有了新的體會,對武術方面的進步也有幫助。
她說,中國的哲學講的是很簡單的道理,不復雜,不高深。陰陽無處不在,陰裏面有陰和陽,陽裏面也有陰和陽,沒有絕對的。除了教學生動作,她也講理論。談到武術表演,梁守渝武術氣功學院教的武術屬于蜀山峨嵋派,有表現陰柔美的內家拳,也有表現陽剛美的外家拳。
      她十幾歲剛來加拿大時,中國人還不多,春節氣氛不濃,這些年來,春節活動越來越多,像在中國一樣。越來越多的西人學生開始對春節產生了興趣,會問很多問題。

      在地球走了一圈 最愛是京劇
      郭大夫過去在臺灣做醫生,所以被朋友們稱為郭大夫。雖然90歲了,但精神非常好,還能自己開車。每星期的一個下午,他都和愛好京劇的朋友們都有一次聚會:有人演奏樂器,有人唱歌。不為表演,只是樂在其中。
      他告訴記者,1948年在山東讀完大學後,他去臺灣看表哥,順路旅游。因為戰局變化,回不了中國,就留在臺灣做了內科醫生。1976年移民加拿大,工作了一段時間就退休了。過去他喜歡打網球,後來打不動了,就每天散步兩個小時,走不動了,就改唱歌了。他的一些朋友喜歡京劇,所以從1980年他開始跟朋友學京劇了,也跟電視學。他唱的是老生,喜歡唱《沙橋餞別》、《洪洋洞》、《失空斬》。

      老友相聚樂趣多
      新年期間,記者參加了郭大夫和幾位京劇票友的一次聚會。聚會在溫西一家環境優美的老人院。那天來了7個人,他們說,有些朋友回國了,夏天來的人會更多。
  這幾位票友都學京劇很多年了。郭大夫唱的是老生,蔡太太和周太太唱的是梅派青衣,李女士平時唱的是老旦,記者去的那天她反串老生。演奏樂器的一位是張平安,拉的是京胡;另一位是94歲的石先生,演奏的是月琴。
  張平安坐下來,在膝蓋上放一塊小毛巾,在他拉京胡的時候,不斷有白色的粉末落在小毛巾上。他在香港曾做過琴師,拉得非常專業。在需要別的樂器,例如鑼鼓的時候,他就用嘴“嚓、嚓、嚓”地唱出節拍。石先生是他已經退休的兒子用輪椅推來的。他老家在北京,曾經在西安工作,後來去了臺灣。在朋友們唱歌的時候,石先生就用手撥月琴,朋友唱過幾個曲子後,他覺得累了,就讓兒子推自己上樓休息了。石先生的兒子說,老人院去年辦的慶祝中國春節活動上,石先生還表演樂器呢。
  那天郭大夫唱的是《沙橋餞別》,蔡太太和周太太唱的是《生死恨》,李女士唱的是《讓徐州》。她們都學了多年京劇,雖說唱戲不是為表演,而是自娛自樂,大家都非常認真,唱得有板有眼,頗有水準。
  說到自己的家鄉,他們有北京人、上海人、山東人。後來有的去了臺灣,有的去了香港。石先生過去在北京的家是手帕胡同、張平安的家在喜鵲胡同。即使在地球走了一圈,喜歡的還是地道的國粹京劇。

      中國春節習俗多 團年飯最重要
      春聯 早在節日降臨前一個月,一般華人家庭都開始忙碌,準備一番。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裏裏外外,打掃得干干淨淨。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
      春聯的習俗據說起源于漢代。那時候,人們是把神仙“神荼”和“鬱壘” 的畫像貼在兩扇門上。傳說這兩個神仙是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人們把他們貼在門上可以消災避難。宋朝的春聯已演變為在對聯上寫吉利聯語的習俗。傳統的對聯是在紅紙上寫上黑色或金色的聯語,常見的有“財源廣進”“步步高升”“富貴滿堂”等。
  春聯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挂在門上或墻上,有的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送灶神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節日,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事情。人們都希望灶神上天說好話,特別準備了豐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節前夕,一般家庭都忙製作糕餅等食品,既可當禮品,也可用來款待到訪的親友。年糕(又稱粘糕)是一種象征吉利的春節必備佳品。這種用糯米製成、帶褐色、粘性大的糕品,因名稱與“年高”諧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義。
  送禮 送禮是向親戚朋友表示敬意與愛意的表現,根據華人尊老敬賢的傳統,幼輩應送禮物給年長者。為了吉利,禮品都是雙數的,在傳統禮節上,受禮人都要回禮,以表示謝意。
  團年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祭祖 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華人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拜年 傳統上,拜年的習俗是晚輩向長輩跪拜、祝福。現在已經簡化成說“過年好”就可以了。廣東等省份的做法是,雙手捧一對橘子向長輩祝福,表示大吉大利。
  壓歲錢 給壓歲錢也是華人新年的另一種習俗。北方一般是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南方一些地方是長輩給未成年的孩子壓歲錢,成年的晚輩給長輩壓歲錢。結婚的人要給沒結婚的人紅包。


 



梁好在舞劍。

彈月琴的石先生已經94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