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見證中美關系堅冰融化
( 2011-01-21 )



張亮

中國成為世界強國的步子越邁越大,越邁越快。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18日至21日訪問美國,也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這不禁令人想到,從29年前中國的一窮二白,到目前的“財大氣粗”,這一切的變化,都源於29年前中美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一位旅居加拿大的華裔,投書本報《長城上的美國人》(詳見頁12,16),回顧了他在當年參與接待的所見所聞。本報也抓住機會,訪問了這位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獻出“一隻眼睛”的工程師。

      現居加拿大卡加利的76歲退休汽車工程師張亮,現在有27位親屬居住在海外,他與妻子隨女兒、女婿移居加拿大卡加利,二弟弟在美國,小弟弟在德國,小妹妹全家在加拿大,他們幾兄妹的子女很多都是醫生、教授、科學家。他覺得這一切都得益于中國的開放。讓他感到有意義的是,自己因為工作的原因曾親歷了中國打開國門的關鍵一步——中美建交。
      記者電話采訪了這位老工程師。帶濃重的上海口音,他向記者回憶起國門剛剛打開時的往事。

      負責尼克松訪華車隊安全
      張亮退休前一直在上海汽車集團工作,該集團的前身是上海拖拉機汽車公司。按照外交慣例,任何外國政府代表團訪華,一定要坐中國製造的轎車,尼克松總統也不能例外。車隊主車鐵定是紅旗牌轎車,隨車的一定是一串上海牌轎車。上海牌轎車的安全性能無法和國外車輛相提並論,因此保障車輛安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尼克松訪華前,為保障接待汽車的安全,張亮作為技術保障人員被派到北京。他曾跟美國客人一起登上長城,偷偷拍下了一組珍貴的照片。在胡錦濤訪美之際,他把這些發黃的舊照片發給本報,還寫下《長城上的美國人》的回憶文章。
      張亮告訴記者,當時即使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外國人都很少見,一出現就會引起圍觀。他即使是隨美國人上長城,也不能跟他們講話,不能跟他們合影。
      那是在1972年,家裏有高級相機的中國人不多,張亮用的是公家的普通相機,國產海鷗牌。那時候,拍這種照片是違禁的,被舉報可能有嚴重後果。他不敢拿到照相館沖洗底片,好在他是攝影愛好者,就自己悄悄地在家裏閣樓上把照片沖洗出來了。
      當兵出身的張亮是上海人,在上海拖拉機汽車公司工作了幾十年,從描圖員做到工程師,1972年前已當上中心實驗室主任,後來做了該公司研究室副主任。他的自我評價是,好探索,不迷信。他也愛學習,業余時間在夜大讀書。
      1958年開始,他參加了國產吉普、三輪卡車、四輪卡車、鳳凰牌轎車(後改名為上海牌汽車)的試制工作。
      在做汽車試驗的過程中,他出過兩次意外。一次是在第一輛鳳凰牌轎車的道路試驗,因為鋼圈質量問題,開到半路上,輪子跑了,車輛側滾翻360度,翻到河裏。車裏當時坐了6個工程師,好在大家都活回來了。
      另外一次事故,就沒那麼幸運了。在為尼克松到來研製防彈車時,零件爆炸,張亮右眼的視網膜被破壞了,從此右眼失明。好在從外形上看不出來。

      美方建議遊好萊塢 團員發抖
      隨改革開放,1980年,上海市政府向美國派出了第一個汽車考察代表團。張亮是7位成員之一。考察團有上海市計劃委員會、經濟委員會的領導擔任正副團長。美方非常重視他們的到訪,安排了一架中型專機供他們使用,希望他們多參觀他們的工廠。
      參觀的間隙,美方想帶他們到好萊塢游覽,他們嚇得發抖。張亮說,中國當時用好萊塢形容美國的腐敗,在大家看來,好萊塢是“黃色”的代名詞,去那裏絕對是犯大錯誤。美國人很不理解他們為什麼不去。張亮建議去迪斯尼樂園,他知道不會有問題,因為鄧小平已經去過了。
      張亮還回憶起一些趣事,當時出國人員可以得到500元的置裝費,規定做一件西裝、一件中山裝。當時西裝在國內還沒人穿,穿完回國就浪費了。有一位去日本公幹的先生,去友誼商店做西裝時,要求在領子上多加一些布,這樣回來後把衣服改成中山裝比較容易。可以想像,這樣的西裝會好看嗎?還有一位出國人士,做了兩套西裝都不合身,一套很大,另一套很小。原來,他想回國後,把西裝一套給大兒子,一套給小兒子,按他們的身材做的。
      “1980年出國時,我的工資是70元,一條領帶是10元。”張亮說,如果出國一個月,每天戴同樣的領帶不合適,他們7個人就買了7款不同的領帶,他們輪換戴。

      胡耀邦親批弟弟赴美留學
      談到當時國門剛剛打開時的情形,張亮給記者講了弟弟赴美留學的故事。張亮的弟弟張操畢業于復旦大學,學原子能,在北京通縣的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79 年中美建交,張操才能夠把多年業余研究相對論的心得,寄到美國科技雜志發表,得到了美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1981年,張操向工作單位原子能研究所提出赴美國深造,被拒絕,有三點理由:一是出國政治審查無法進行;二是原子能研究所自費出國沒有先例;三是業余研究與本研究所無關。
      “當時,出國比上月球都難。”張亮說,張操出國留學的要求被拒絕了,很沮喪。張亮寫了一篇文章,名叫《我愛祖國,祖國愛不愛我?》,講述弟弟的遭遇,寄到了《光明日報》。該報的一位編輯專門到原子能研究所調查采訪,寫成內參送上去,胡耀邦親自在上面批示:“像這種人不送出去培養,還選什麼人才?”張操順利地去美國留學了。現在,這份批件還被張操珍藏。後來,這個故事被發表在《光明日報》頭版。
      張操是他們家族第一個出國留學的人,後來,幾兄妹陸續到國外定居。
      張亮退休後,很多公司向他發出了聘請的邀請。他曾在通用公司的上海代理處做高級顧問。隨女兒女婿移民到了加拿大後,也沒有停止工作,還曾被多倫多一家汽車零件公司派到上海開辦事處。張亮的女婿在卡加利大學做教授,在加拿大、美國有自己的實驗室,女兒也在大學實驗室工作。
      張亮曾經得過兩次癌癥,一次腫瘤被切除了,又發現了另一個腫瘤。但他不僅活,而且活得充實而健康。他每天游泳、上網、打桌球、打乒乓球。上網的時間有兩小時,瞭解國際新聞、中國新聞,也看臺灣、香港新聞。他特別關心中美關系。他說,中美關系搞好了,對世界有好處。



張亮在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