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被歷史遺忘的黃興
( 2011-01-21 )



  “文似東坡,字工北魏,詩尤豪邁清逸。”這是當年武昌知府、兩湖書院院長梁鼎芬對其學生黃興的評語。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規劃,22歲即考上晚清秀才的黃興,相信可以在官場或做學問之間,成就一番事業。
      然而,在大時代的召喚下,黃興沒有成為學究,也沒有成為官僚,而是成為了終結中國兩千多年皇朝的超級戰將,成為了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橫刀勒馬的大將軍,成為“革命黨中唯一之實行家”。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上世紀三十年代有詩云:“開國之功未可忘,國人猶自說孫黃”。“孫黃”被民國初期尊為開國二傑,但後來兩人的命運卻天差地別。
  孫中山被後人尊之為國父,為其樹碑立傳者不知凡幾,即使兩岸勢若水火,卻共奉孫文於廟堂。另一邊廂,黃興卻僅在史書之中的辛亥革命前後曇花一現,便隱在重重的迷霧之中,不僅其東坡之文、北魏之字難覓蹤影,其“起義家”的功勞也為他人所竊取。
  本來,要忘記黃興這樣的偉人,並不容易。但歷史的吊詭就在於,在黃興去世後不到20年,黃興便僅存在於其生前戰友的唱和之間,“空余岳麓草蓁蓁”(黃興葬於長沙岳麓山)。
  有研究認為,這是後來蔣介石為了塑造“孫中山-陳其美-蔣介石”的國民黨正統史觀,有意把黃興棄之而不顧。
  然而,讓黃興在正統中“消失”,與其說是蔣介石的自作主張(目前的史料中,尚未見到與黃興有任何交集),不如說這是來自孫中山的訓誨。一方面,孫中山可能並不想有人與他分享“國父”的榮耀,當年咸認為孫乃“孫大炮”(空想家),而黃興則是公認的實干家;另一方面,孫黃雖都是革命者和民族主義者,但兩人對民主的認知卻有根本的不同:孫中山在二次革命後兌變成“專制大佬”,而黃興則始終都擁抱民主。而為了堅持自己的民主理念,黃興不惜與孫中山分道揚鑣。
  民主主義者的黃興“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自然就易為權勢者“揮之即去”。
  本報自11月12日起連載刊出《辛亥革命100周年》,本期即專章介紹一個有血有肉的黃興。
  另外,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近日訪美,不期然令人想起39年前的中美建交往事。其於事過境遷,加上許多事件仍然屬於“秘密”,仍然留下許多謎團。本報讀者張亮先生投稿,分享了他當年作為工程師接待尼克松訪華團先遣隊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