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緬甸民主女神 昂山素姬
( 2011-01-02 )



昂山素姬獲釋後發表講話。

      被軟禁多年的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今年11月13日獲釋的消息,使緬甸民主運動再次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哈珀總理邀請昂山素姬來加拿大,親自接受榮譽公民的殊榮。楊紫瓊主演的其生平故事《The Lady》也即將殺青。極權主義者永遠不可理解,像昂山素姬這樣溫文爾雅、清秀麗、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 何以得來如此強大的影響力,獲得如此廣泛的支持?

      昂山素姬2010年11月13日被釋放。緬甸政府已被開放在昂山素季住所外設置的禁區,大批支持者涌入到其住所周圍。昂山素姬走出被軟禁的住所,與在門口等待的媒體和支持者揮手並進行了簡短的講話。
      現年65歲的昂山素姬,有15年的歲月差不多都在緬甸的監獄或軟禁中度過。在這段時間裏,她被當局關了又放,放了又關,不是關進牢獄裏,就是關在其寓所裏。作為緬甸獨立運動之父昂山將軍的後代、海外教育背景、出眾的演講能力和旺盛的精力、聖女般美麗的臉龐和身材,使昂山素姬成為埋葬軍人獨裁統治的強有力政治人物。


      “緬甸國父”的女兒


      昂山素姬之所以在國內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主要是因為她的父親昂山將軍是緬甸在40年代爭取獨立時的民族英雄,在二戰中奮起反抗日本軍隊在緬甸的暴虐統治,戰後繼續為緬甸的獨立而戰鬥,在緬甸人民當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被譽為“緬甸國父”。但是昂山將軍在1947年7月就緬甸獨立與英國談判的過渡時期遭到政敵暗殺,當時距離國家獨立只有6個月時間,而昂山素姬只有兩歲。
      1960年,昂山素姬的母親被緬甸政府任命為駐印度大使,于是,昂山素姬隨母親去了印度。在印度中學畢業以後,昂山素姬進入英國牛津大學留學,學習政治、經濟和哲學,還曾在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學習。
      1972年,她在27歲時與英國亞洲學學者、牛津大學教授阿裏斯(Michael Aris)結婚,婚後育有兩個兒子。1980年代她在日本和不丹工作一段時間後,大部份時間裏,她都在英國牛津與丈夫、兒子共享家庭生活的歡樂。雖然昂山素姬多年沒有回過緬甸,但是她的心從來也沒有離開過她的祖國。


      成為民主運動領袖


      1988年3月,當昂山素姬匆匆告別丈夫與兩個兒子,回到仰光照顧因中風病危的母親時,正值緬甸人民發起反抗軍政權的游行示威,遭到軍隊和警察的殘酷鎮壓,共有兩百多名無辜民眾死亡,舉國彌漫恐怖氣氛。很多受害者、激進分子和退役高級軍官,要求她出來領導民主運動。
      同年8月26日,仰光近百萬群眾在瑞德貢大金塔西門外廣場集會,昂山素姬第一次面對這麼多的民眾發表演說。在她首次公開發表重要演講的前夕,政府散播有關要刺殺她的謠言,但她對威脅表現得鎮定自若。
      “作為我父親的女兒,我不能對這裏發生的事情無動于衷,緬甸正在發生的民族危機,完全可以被看作是緬甸正在爭取第二次獨立。”她說。在集會上,她一身雪白的長裙,宛如一隻從仙境飛來的白天鵝。
      她那慷慨激昂的神態、鏗鏘有力的聲調、擲地有聲的言詞,令所有在場的民眾印象深刻,並讓他們想起了她的父親昂山,“父女兩人如同一個模子塑造出來的”,緬甸人民發現,他們盼望已久的領袖誕生了。從此,昂山素姬,這個外表柔弱、身材單薄的女子,成了軍政府最頭疼的人物。她沒有權力、沒有金錢、沒有官銜,卻擁有了緬甸人民的心。
      昂山素姬在緬甸很快贏得了人們的尊敬,成為緬甸最大的政治反對派組織“全國民主聯盟”總書記,開始在緬甸巡迴演講,宣傳民主。 她深受到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和印度聖雄甘地非暴力理論影響,在全國各地組織集會,呼籲以和平方式實現民主改革和自由選舉。
      但是,1988年9月18日緬甸發生軍事政變,群眾示威遭到軍隊的血腥鎮壓,新的軍政府隨後掌權。昂山素姬1989年遭到軟禁,她拒絕了將她驅逐出境而獲自由的條件。


      獲諾貝爾和平獎


      1990年5月,緬甸舉行大選,在軍政府不允許昂山素姬參加選舉的情況下,全國民主聯盟在選舉中贏得了絕對優勢。在正常情況下,她應該成為國家總理,但選舉結果被作廢,軍政府拒絕交出政權。國際產生巨大迴響,間接造就她獲得薩哈羅夫獎和諾貝爾和平獎。1991年諾貝爾頒獎詞贊譽昂山為 “亞洲近數十年來公民勇氣的最非凡榜樣”。
      她無法親自前往挪威領獎,只好讓兒子代替自己發表了答詞。這份答詞中引述了昂山素姬的名言:“在緬甸追求民主,是一國國民作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與平等的成員,過一種充實全面、富有意義的生活的鬥爭。它是永不停止的人類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證明人的精神能夠超越他自然屬性的瑕疵。”她用諾貝爾和平獎的130萬美金獎金成立了信托,為緬甸人民的健康與教育出力。
      昂山素姬曾于1995年7月被釋放。她很清楚如她離開緬甸赴英探訪家人,她將不能夠再次入境。結果她選擇留下,並且再沒有見過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于1999年因癌癥去世。
      她被多次阻止會見她的政黨支持者,並在2000年9月再次被軟禁。2002年5月6日,她在一次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由聯合國主持的秘密協商後被釋放。政府發言人說她是由于“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彼此信任”而重獲自由。昂山素姬隨後表示這是“國家新的黎明”。然而,她在2003年5月底再次被捕。經歷一段時間的關押和9月的一次手術之後,她繼續在仰光遭到軟禁。
      2009年8月11日,緬甸一家法院稱昂山素姬違法了緬甸國內安全法律,裁決昂山素姬入獄服刑3年,但隨後根據軍政府的命令,改為在家軟禁18個月。此事在國際社會引起巨大反響,人們普遍將這場審判視為緬甸軍政府的一個蓄意陰謀,意在把昂山素姬關押到預定于2010年舉行的大選之後。直到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姬才再次獲釋。


      唯美色彩的政治理想


      昂山素姬希冀的政治、社會狀態,是一個灑滿愛心、眾生平等的秩序和規範的世界。儘管政治被人們賦于過多的利益工具、交易手段、黑幕外衣等等判定而顯得醜陋無信,昂山的政治理想在世人眼中亦無疑顯得充滿唯美浪漫的空想色彩,但昂山的政治見解卻比任何現世政治理論更為真實地接近政治的本質。政治關乎人的現實利益,同時也關乎人的精神價值。許多偉大的政治家都具有堅韌的人道信念和精神追求,甘地、曼德拉、昂山素姬無疑都是這種大仁大智的政治家。
      她在《恐懼與自由》說:“導致腐敗的不是權力而是恐懼。那些掌權者恐懼喪失權力及無權者恐懼權力的蹂躪,都導致了腐敗……”她認為:“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民主政治, 一個有同情心和愛心的民主政治, 我們不應羞于在政治上談論同情和愛心,同情和愛的價值應成為政治的一部份,因為正義需要寬恕來緩和。”一位記者曾問她,為什麼總是對宗教談論得很多,她回答:“因為政治是關于人的, 我不能將人和他的精神價值分離開。”

      十多年軟禁生涯

1964-1967年  留學英國
1969-1971年 在紐約聯合國辦事處任職助理秘書
1972年  在英國與阿裏斯結婚
1985-1986年  在日本京都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從事
   訪問學者
1988年9月  因母中風回國,成全國民主聯盟聯
   席創辦人兼總書記
1989年7月  被軍政府軟禁6年
1990年5月  全國民主聯盟大選大勝,但遭軍政
   府否決
1991年7月  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95年7月  獲釋。丈夫到緬甸相見,竟成永訣
1999年3月  丈夫因病逝世,她拒絕出國奔喪
2000年5月  官方報章指她或因叛國罪被判死刑
2000年10月  與軍政府秘密展開對話
2002年5月  遭軟禁19個月獲釋
2003年5月底  再遭軟禁
2010年11月  獲釋

      家國之間的抉擇

      對比她坎坷的政治經歷,更讓人感到扼腕嘆息的是她和那位英國丈夫之間凄美的愛情。
      1972年,昂山素姬與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國學者、牛津大學教授邁克.阿裏斯(Michael Aris)結婚。在婚後的頭15年生活中,她在牛津照顧家庭,生養孩子,靜靜地過日子,避免跟流亡的緬甸异見人士接觸,未顯示任何直接捲入緬甸政治的跡象。
      實際上,兩人在牛津訂下婚姻盟誓前,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國學者邁克.阿裏斯已經知道,有一天命運會叫他們在家與國之間作出抉擇。他清楚知道,眼前這個容貌清麗的妻子絕非一般緬甸女子,她體內流的是緬甸獨立運動領袖昂山的血,生來就跟國家人民扣連一起。她內心明白,當人民需要她,她必會毫不猶豫付出自己。
      婚後十多年,昂山素姬在牛津照顧家庭,讓他專心學術研究,那是他們婚姻中最美好祥和的時光。直至1988年3月,昂山素姬獲悉母親中風病危,便匆匆告別丈夫與兩個兒子,趕返緬甸侍母,想不到此一去,卻是夫妻天涯相隔的開始。
      此後,阿裏斯多次要求到緬甸探妻,均遭到軍政府拒絕。幾經爭取,幾年間兩人只短暫會面五次。夫妻最後的相聚是在1995年底,可是此後他便不再獲准進入緬甸。1999年3月,阿裏斯因癌症在牛津逝世,在軍政府多番阻撓下,昂山素姬最終也無法赴英奔喪。
      “我永遠不會站在你和你的祖國之間。”當年阿裏斯這句愛的承諾,最後通過死亡來體現。他的愛,是別在昂山素姬發上的那朵白花,素淨而堅貞。而今,則化作她孤獨長路上的一盞溫柔的燈,靜靜為她照亮前路。昂山素姬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絕。她在日記中寫道:“我的家庭的分離,是我爭取一個自由的緬甸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之一。”



昂山素姬在父親的遺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