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敦煌莫高窟修復進行時
( 2010-12-30 )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第九十八窟的修復手術早已啟動,壁畫除塵後,巨型經變圖的絢爛色彩將被固定在牆壁上,再不會像麵包屑一樣脫落。在冷光燈照耀下,半張僧人的蒼白面孔在膠水的溫潤下漸次明亮。接下來的工程是由修復技師用修復刀、大棉球和木板頂著薄薄的綿紙,分三次把溫潤部分壓緊,類似技術已用於修復第八十五窟。

      壁畫修復師的工作類似於外科手術,所有形狀奇特的工具都放在一個架子上,且均為莫高窟修復技師的原創出品。喬海已在窟中工作十一年,對洞窟的種種病痛以及如何對症下刀非常瞭解,氣象萬千的佛國勝景和瑰麗奪目的線條藝術倒時常視而不見了。喬海深知眼前之物的脆弱,舉手投足間的每一個動作都呵護備至。據悉,在壁畫病害集中的牆面,一位修復師的日工作量不過0.3平方米。

      九十八窟集中所有病害
      據《南方周末》報道,正在搶救的第九十八窟是莫高窟中的一個巨窟,壁畫面積近七百平方米。一個叫作西披天王的壁畫人物同時經受幾種“病痛”的侵害,一些細部因鎧甲脫落殘缺不全,另一些地方則長出了暗紅的結晶體。總體而言,第九十八窟集中了莫高窟所有種類的病害,靠近地面五十厘米的部分基本脫落了。
      動手修復之前,壁畫的病害已經得到了全面的評估。它們被微縮印刷在紙張上,像一張地圖,隆起的空鼓好比湖泊,而裂縫則像河流。鹽、水、風沙等是對莫高窟傷害最大的天敵,比如牆壁的結構是有好幾層的,其深處存在不盡的鹽份和水,它們使得每兩層牆壁之間都會產生物理或化學反應,來侵蝕壁畫。有時候,飛鳥誤入窟內也會在某位菩薩端莊的臉上留下抓痕。
      洞窟內外都豎腳手架,崖體外部圍牆是1949年後建起的,但現在已經出現了裂縫,建築工人們正在用泥漿填充。在第九十八窟內,四層腳手架撐滿了長十五米、寬十三米、最高點十米的龐大空間。一位女技師手中的機器正緩緩噴出一種冷蒸汽,牆壁溫潤之後她再貼上一張三厘米見方的纖薄棉紙——這項新技術被稱為二次脫堿:重復吸取令壁畫脫落和隆起的鹽。

      壁畫脫落 引人擔憂
      十二年前,幾場大雨後,第九十八窟內一片壁畫脫落,引發了保護者的擔憂。如今其隆起和脫落部分已經得到了完美的處理,一些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新技術正在讓保護者變得樂觀。第九十八窟的修復術已開展了兩年,就速度而言已經相當快了。如果一切順利,該窟將在2012年全面“治癒”。
      敦煌莫高窟四百九十二個洞窟中,需要搶救修復者過半。在古老的文明面前,人類最終選擇了共同珍惜,但需要對抗時間和自然的傷蝕。壁畫修容手術尤其體現了這一點,因而修復技師不敢樂觀:“不出意外,我們只能說修復後維持十年。”
      秋冬時節每當大風驟起,莫高窟西面戈壁灘上風塵瀰漫,在莫高窟至鳴沙山之間製造出了一公里長的渾濁世界,連一隻鳥也看不到。過去,1.8米高的風沙防護網兩年內就被沙塵積滿。而今可以看到,近處是以合理密度堆積的礫石,再遠一些是草方格,防沙工程正步步緊逼鳴沙山——人類工程遍布這數公里的狹長區域,這就是莫高窟手術的整體規模。據莫高窟防沙站邱飛介紹,保護莫高窟外自然環境的“外科手術”中,他們取得了沙量減少七至八成的勝利。!

      人為損壞勝過自然腐蝕
      讓文物保護者擔心的是,源源不斷的遊客可能成為洞窟保護的最大敵人。據專家們介紹,莫高窟申遺成功的短短幾十年間,遭受的人為損壞超過了過去千多年的自然侵蝕。
      據莫高窟接待部的工作人員透露,每年7月、8月和9月,是莫高窟旅遊的旺季,每天的接待量達到三四千人次,“2009年,莫高窟的遊客接待量是三十九萬人左右,前幾年更高一些,達到過五十多萬人。最高的一天,遊客量達到六千八百人次”。而根據估算,莫高窟每天的最佳接待人數是兩千人。
      據《廣州日報》報道,在莫高窟接待部辦公室的牆壁上,懸掛“敦煌莫高窟微氣象監測系統”,即時記錄每個洞窟的濕度、溫度、二氧化碳值和遊客數量,“當監測系統上某個洞窟的二氧化碳值超過一定的警戒線時,我們立即會將這個洞窟關閉,撤出這個洞窟內的全部遊客”。
      為了保護莫高窟,如今,遊客們進入景區後,必須在莫高窟專職講解員的帶領下分批次參觀。每個洞窟都上了鎖,只有在遊客參觀前,講解員才將洞窟的鎖打開,參觀結束後將洞窟門鎖上。拍照和攝像是全程禁止的。
      此外,遊客參觀的時間也有限制,停留在每個洞窟實際時間不超過十分鐘,而且只能參觀數百個窟中的十個左右。實際上,為了保護好這一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的大多數窟是不開放的。一位講解員表示,有三種洞窟不開放:空間太小的、有研究價值的、損壞比較嚴重的。
      “對莫高窟來說,雖然人為破壞已不復存在,但日益增多的遊客進入洞窟,對壁畫的保護構成了威脅。”敦煌研究院第三代傳人樊錦詩如是說。

      為保原跡 建虛擬莫高窟      
      為保護敦煌莫高窟,當地已經開始建設虛擬莫高窟,預計在2011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後將成為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對此,有人指出,虛擬莫高窟並不能增加客流量,反而會讓遊客的旅遊成本增加,是一種短視行為。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描述它並不為過。敦煌之名取盛大輝煌之意,足見其當時的地位。如今的敦煌完全是個旅遊城市,這個甘肅省酒泉市轄的縣級市很早以前就成為中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出租車司機憂生意
      出租車司機於喜說:“敦煌市區人口只有十二萬,但的士數量就有一千多輛,對一個縣級市來說,這個比例相當高。”支撐這個龐大市場需求的,是源源不斷的遊客,而吸引遊客前來的景區,莫高窟無疑排在首位。不過,讓於喜擔心的是,在距離莫高窟十五公里的太陽村,正在興建一個虛擬莫高窟,“聽說這個虛擬莫高窟建好後,真的莫高窟就不對遊客A生意就沒法做了”。
      虛擬莫高窟的工程已經開工,預計在2011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後將稱為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敦煌研究院院長辦公室主任白新中說:“建成後,遊客先到這個服務中心參觀數字化的莫高窟,效果非常好,比看真的洞窟還清楚。看完之後,再去真的洞窟裏面體驗一下。”
      自1970年代末開放以來,莫高窟已經接待遊客六百多萬人次,參觀的遊客從每年的兩萬增加到現在的三十多萬人次,加上莫高窟開鑿年代久遠,自然損壞也十分嚴重,傳統的保護利用方式、方法已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儘管研究人員運用了化學、物理等多種手段對這一世界遺產展開保護,但依然無法阻止參觀對文物所造成的破壞。
      為此,敦煌研究院提出了三條對策:一是改變傳統的粗放方式,確定洞窟合理的遊客承載量,據此主動調整安排進洞窟參觀遊客流量、頻率和時間,使超標洞窟得以休息,把遊客對洞窟的危害降到最低;二是開始對壁畫彩塑實施全面的數字化存貯,永久、真實、完整保存珍貴文物資料,並對壁畫、彩塑的病害進行治理;三是建設先進的數字展示和遊客服務中心,為莫高窟提供一個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新基礎。

      虛擬版上馬 爭議聲四起
      也有人直言,虛擬莫高窟吸引不了遊客,還將面臨人力、物力、財力的沉重包袱,是一種短視行為。
      建立一個虛擬莫高窟得到了決策者的支持。敦煌研究院基建科科長宋明稱,2003年中國“兩會”期間,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向中國政協提交了《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的提案。這份提案獲得了其他二十多位政協委員的聯合署名,最終促成了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設施工程的批復和實施。
      據《廣州日報》報道,對於遊客服務中心建好後莫高窟將不開放的說法,敦煌研究院院長辦公室主任白新中說:“這是謠傳。”不過,他也承認,遊客中心建成後,看洞窟的數量要減少,在洞窟裏停留的時間也要縮短。
      虛擬莫高窟計劃曝光後,爭議之聲四起,並沒有贏得廣泛的認同,其甚至被稱為假莫高窟。有人在網上發帖稱:“敦煌壁畫的美在於它斑駁的痕跡,因歲月的流逝而產生的變化。如果硬把它們用電腦技術恢復,我擔心會失去敦煌本身的味道。”
      有評論指出,虛擬莫高窟計劃之所以引發爭議,不在於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孰輕孰重的爭論,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該計劃流露出的商業化痕跡。首先,虛擬莫高窟建好後,如果不和真實的莫高窟綑綁售票,恐怕很難有多少遊客願意掏錢去看。只有綑綁售票,虛擬莫高窟才能推銷出去。而增加一個去虛擬莫高窟的景點,則需要遊客坐車前往十五公里之外的莫高窟景區,期間產生的費用,最終必會落在遊客身上,而且門票價格很可能因此上漲。

      霉變腐蝕嚴重 兩成壁畫受損
      在敦煌莫高窟,壁畫霉變、腐蝕、脫落的情況十分普遍。例如第一百五十六窟原有墨書《莫高窟記》,在1960年代仍依稀可見,但現在已經看不到了。敦煌研究院早前的調查結果稱,敦煌莫高窟4.5萬平方米的壁畫中,有20%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而最新的統計顯示,在莫高窟目前存有壁畫、彩塑的四百九十二個洞窟中,一半以上的壁畫和彩塑出現了起甲、空鼓、變色、酥堿、脫落等病害。千年彩繪的褪色、剝落,窟牆的腐蝕、風化,正對莫高窟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有考古學者曾感歎說,莫高窟的衰頹與毀壞速度驚人,正以“比古代快一百倍的速度走向死亡”。一位台灣學者在參觀了敦煌莫高窟後說,莫高窟的神佛們正面臨“毀滅的危機”。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莫高窟於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存洞窟四百九十二個,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兩千四百多座,其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藝術價值最高的就是莫高窟的壁畫。這些用礦物顏料繪製而成的壁畫內容涉及社會生活、音樂舞蹈、佛經故事等,其中最為人們熟悉的是氣韻生動、長袖善舞的唐代飛天。
      敦煌石窟開鑿於石質疏鬆的礫岩之上,因無法精雕細刻,便採用泥塑彩繪和壁畫的藝術形式。彩塑以人工製作的木架為骨,束以葦草、外敷草泥,通過塑造和描繪的結合,表現人體的肌膚,面部的表情,鬚髮的蓬鬆,服飾的質地。壁畫在整治過的石壁上,塗抹二至三層草泥,通過布局定位,起稿、塗色、定型,完成壁畫形象的繪畫。
      敦煌研究院成立之前,由於無人管理,造成煙熏、刻畫、霉變等人為破壞。目前,自然因素的破壞仍呈漸進式發展。研究顯示,在導致壁畫毀壞的諸多因素中,風沙已成為莫高窟石窟長久保存的最大威脅。據介紹,每到風沙肆虐之際,翻飛的粉塵隨氣流湧入石窟。如果用專業儀器觀察,會發現其中80%以上是0.05至0.005毫米大小的棱角狀、次棱角狀的堅硬石英、長石。

      遺產已脆弱開發保護難平衡
      “我愛它,所以不去看它。”油畫家常嘉煌是敦煌研究院創始人,他強烈反對把文化遺產作為景點來開發,因為每增加一名參觀者,都會加速損害脆弱的文物,“把一個很脆弱的文化遺產當做旅遊產品或搖錢樹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
      據《中國文化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李栓科對旅遊破壞文化遺產的現象也深感擔憂,“有錢可以再修一座宮殿,但絕對無法再修一個敦煌”。他建議在擴大旅遊種類的同時,應引入現代化的保護手段,同時也不贊同百分之百的原生態保護文化遺產,“無論是自然遺產還是人文遺產,我們都希望在傳承過程中能夠發揮它的教學、藝術傳播和研究等功能”。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也認為,傳承文化遺產就是要讓後人享用,否則就沒有意義了。

      十年保護大事紀
      2000年藏經洞文物發現暨敦煌學百年”紀念活動在敦煌舉行。
      2001年敦煌研究院與蘭州大學地質系聯合創辦中國第一個文物保護研究中心。
      2002年《甘肅省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被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審議並通過,2003年3月1日正式實施。
      2008年12月29日總投資2.61億元的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獲國家發改委的批復立項開工,這是莫高窟文物保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一項綜合性保護工程。該工程包括保護利用設施、崖體加固及棧道、風沙防護、安防等,將於2011年完工。



圖為2008年9月,在莫高窟98窟內,敦煌研究院保護人員正在向一名遊客講解如何修復壁畫。新華社

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到此觀賞它的遊客絡繹不絕。圖為海內外遊客遊覽莫高窟。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