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傳播福音的人們
( 2010-12-23 )



唱詩班在歌唱。

      華裔新移民來到溫哥華的一個新鮮的經驗,就是遇到傳福音的基督徒。有些新移民還在基督徒的帶領下,第一次走進了教堂。
      即使是沒信基督的新移民,很多人也去過教會。他們有的是因為好奇,過去只是在電影裏看到過教堂,來加拿大後,想聽聽唱詩班的歌唱;有的是因為想參加感恩節或是春節的派對,在吃火雞或餃子的時候,就第一次聽到了基督徒禱告;有的人是為了認識新朋友,就參加了教會的小組。
      在教會裏,新移民會遇到熱心向他們傳道的人。分享自己信主的經驗,送他們聖經,義務接送他們來教會。在溫哥華,可以說到處可以得到關于耶穌的信息。
      傳福音的是些什麼樣的人?他們為什麼對信上帝如此充滿熱忱?在聖誕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傳播基督教的人們,請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路歷程。

      從理化博士後到基督教牧師
      洪予健是大溫地區一位頗有影響的牧師,他的主日講道,激情洋溢,邏輯嚴謹,充滿了感染力。特別是他自2003年起所開設的信仰文化講座,一年四次,從基督教信仰立場,深入探討各種文化現象背後的價值定位,吸引了很多華裔移民瞭解基督教,不少後來還成了基督徒。洪予健所牧養的信友堂,從當年只有三四十人的規模,到如今成了包括素裏分堂在內,成人、孩子達550多人的教會。
      洪予健的影響並不限于本地、加拿大,在美國各地、東南亞、香港、臺灣的華人教會和大學校園裏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在洪予健的家裏,記者訪問了他。

      改革開放後首批大學生
      作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大學生,洪予健在1978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1985年入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研究的領域為“高真空裏分子束的微觀動力學行為”。1991年春獲物理化學博士學位。1991年12月在UBC做博士後研究時在信友堂受洗信教,並且在一年後就放下了所學的專業,入讀溫哥華的維真神學院,走上了一條全時間事奉神的道路。
      “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加拿大都市報》記者帶好奇問道。
      洪予健承認他自己是個理想氣息相當濃厚的人,曾經信仰共產主義,但在很年輕時就體會到了專制社會的可怕,在極權下,人變成了不能講真心話的奴隸。
      他想,既然在社會科學上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于是他就轉向追求自然科學。他認為在科學的嚴格方程裏,任誰都無法顛倒黑白。後來,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洪予健發現,在真正的科學精神裏就得承認,人並不能發現絕對的真理,在這條路上越走心越涼。
      他說:“對純科學的執一直是我的生命、我的宗教、我內在不可或缺的動力。”科學理想的幻滅,使他人生沒有了目標。
      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他又全情投入到海外留學生的校園民主運動中,以救國自許,但發現也走入了死胡同。

      理想破滅後遇見神
      在理想一一破滅,失望至極的情況下,他參加了賓大的國際學生查經班,希望從宗教的角度認識這個世界。他回憶道,最初參加查經班時,腦子裏根深蒂固的無神論思想還是揮之不去,覺得熱情向他傳道的基督徒“心地善良但腦筋不清爽”。
      1991年,洪予健從美國移民溫哥華後,妻子一莉先信了基督教,他于是重新來到查經班,進入了信友堂。在經過一番折騰後,他的心已不再剛硬,讀《聖經》猶如久旱逢甘霖。
      他告訴《加拿大都市報》記者,在好長的一段日子裏,他都是整夜整夜地閱讀《聖經》等書籍,終于明白,世人包括他自己所受的一切痛苦,都是源于人對上帝的反叛。從此,他不僅成為了基督徒,還讀了神學院,成為全職牧師。

      理解新移民理想破滅之痛
      信教後,洪予健有一種很強烈的願望,要把這種可貴的福音真理完全、徹底搞清楚。這願望強烈到使他無法再專注于原來的研究,過去的追求黯然失色。這是他剛成為基督徒後就去讀神學的最主要原因。
      洪予健剛進維真神學院時,是想研究基督教信仰和民主的關系。他認為,中國經過100多年的探索奮鬥,仍然沒有步入民主的正途,就是因為沒有信仰。不知道民主價值的核心是保證尊重個人的自由權力。他說,五四以來最大的盲點是,中國一流的知識分子都以科學為偶像,以民族主義為圖騰,看不起甚至反對基督教。洪予健說:“我領悟到,只有在神的啟示中,民主的最高涵義才能得到最好的彰顯。”

      向大陸知識分子傳福音
      可是就在洪予健在神學院讀了半年後,一位香港來的學長邀請他到UBC大學的查經班工作。他負責帶領福音組的查經,用在神學院所學的和自己親身經歷回答大家的疑問。來聽道的學者、學生越來越多,決志信主的也不少。在事奉中,洪予健才明白,神裝備他是為了讓他將福音傳給廣大的中國知識分子。
      “我從小有很多夢想,但從來沒想過成為牧師。”洪予健說,當年他在校園傳福音給學人時,並沒有牧會的想法。他看到了許多人信了主,並不知在教會裏成長的重要時,神才將牧會的門向他打開。1995年洪予健從神學院畢業後,1996年就成了信友堂的牧師。“我的事奉生涯完全放在神的手上,整個過程都是極大的神跡。”
      洪予健說,神讓他成為典型的知識分子,經歷這一代知識分子共同經歷的理想破滅的過程,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他知道他們的掙扎是什麼,需要是什麼,渴求是什麼。他先是領悟到,神給他的使命是,把福音傳給這些在心靈的黑暗中摸索的知識分子。但是如今更大的挑戰,卻是如何使一群得到上帝恩典的弟兄姊妹生命能扎根在上帝的真理上,在神的恩典裏共同被建造。
      他認為,教會不只是一個讓信徒在主日裏做禮拜的地方,教會更是一個信徒在神裏學習彼此相愛,一同成長的地方。為此,信友堂又按地區組成了33個信友之家,約有400個成員。信友之家小組每月有兩次活動,其中心是共同查經,互相分享關懷。

      “信自己帶來無窮災難”
      康德曾說:“有兩件事我越想越敬畏,一是天上的星空,一是內心的良知。”洪予健認為,這兩件事其實每一普通人都會有同感,康德只是將其表達出來而已,因為這是神用來呼招人的兩大途徑。
      洪予健說,不信上帝的世界,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用槍桿子發言,用權力說話。最近流傳的“我爸是李剛”的故事,就是權大于法的例子。
      他最大的體會是,當人把自己的價值放到最高位置時,就會帶來無窮的災難。在中國強調“人定勝天”時,人們連基本生活都維持不了。大躍進時,中國曾流行一首詩歌:“天上沒有天皇,海裏沒有龍王,我就是天皇,我就是龍王,喝令三山五岳開道,我來了!”大家高呼“重新安排河山”,把自己當成神,就是自大。
      大家高唱的《國際歌》,說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只能靠我們自己。“人們很快發現,靠自己是不行的,需要一個頭兒,就推出了偉大領袖,搞個人崇拜。” 他說,很多人把迷信的反義詞說成是科學,實際上,迷信的反義詞是“正信”。“真理是從上帝而來的,人不可能尋找到真理,是真理來尋找我們。”

      基督教精髓是愛神愛人
      回顧自己從信自己到信上帝的過程,洪予健說:“靠自己永遠信不了神。是否上天堂不在于人的行為,而在于上帝的憐憫。”有一些中國人,過去求菩薩,聽說上帝的能力更大,就改求上帝了。但是這種信仍然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不是真的信仰。
      洪予健說,信了上帝,並不會一切順利,穩賺不賠。有人認為信上帝是找精神寄托,他認為這是錯誤理解。他說,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沒上帝”,信上帝其實就是不被欺騙了。信上帝是照上帝的話做,將上帝當做上帝來尊崇,來信靠。
      耶穌說,上帝律法的精髓第一是盡性盡力盡心愛主,你的神;第二是愛鄰舍如同自己。真正的信徒能愛是因為先感受了上帝的愛,才會願意為上帝受苦和獻身的。
      信友堂的兄弟姊妹雖然在加拿大得到了信仰的自由,但他們常常在禱告中支持國內家庭教會的弟兄姊妹。四川地震的消息傳來後,信友堂弟兄姊妹的為災民的奉獻數額在華人教會中相當突出。
      洪予健提到一件令他感到欣慰的事,那就是,信友堂所屬總部在美國芝加哥的北美浸信會總幹事告知,為海地災民捐款,信友堂的捐款數量在北美浸信會中排第一。
      “榮耀歸給神。”洪予健強調說,這是神恩典的激勵,因為只有在基督的愛裏,原先根本不懂何為奉獻的中國移民,才會對發生在南美海地這樣一個小國居民身上的災難表達出如此的關切。

      商場街頭傳福音獲3490電話號碼
      在商場街頭,有人會遇到傳福音的一位老阿姨。她見到素不相識的華人,會上前問候,並邀請人們到教會。她還問對方要電話號碼,晚上打電話傳福音,這就是Katy。
      很多基督徒都會因為感恩,或是責任感傳福音,但像Katy這樣從早到晚為傳福音義務忙碌的還是比較與眾不同。記者跟她表達了要采訪的願望時,她開始時不同意,說:“我做的事神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人贊揚。”記者告訴她,向更多的人分享她傳福音的故事,或許對傳福音有幫助時,她才欣然講述她的故事。
      Katy習慣坐在教堂的一角,陽光透過彩色的玻璃窗,照在她身上。每個星期日,她往往在崇拜儀式開始之前就早早到了。
      她高興地告訴記者,從1998年開始傳福音以來,她已經拿到了3490多個電話。經常會有人在她的邀請下來到教會,她滿意地說:“每年我都會結果子。”結果子指的是帶來教會的人受洗。

      曾被商場趕出去
      如果是向認識的人傳福音,人家不願意來教會一般都會委婉拒絕。但在街頭向陌生人傳福音的過程卻不是牧歌般的,被粗暴拒絕的機會很多。Katy經常去的一個大型商場,就把她列入了黑名單。她在傳福音時,幾次被保安請出店外。保安跟她說:“買東西可以,傳福音不行。”為了避開保安,她就戴上帽子,還用圍巾把臉遮起來。
      剛開始傳福音時,Katy 拿到人家給的電話就很高興,晚上打過去,時不時遇到假號碼。明明是中國人給的電話,卻是西人接的,告訴她是錯的號碼。遇到不耐煩的,如果她再打一遍,人家就罵她:“神經病(Crazy)。”
      不知打了多少假號碼後,有經驗了,Katy就跟在商場遇到的華人說:“你如果不想給我電話號碼就別給,要給就給真的。”
      Katy每天都像上班一樣出去傳福音,有時一天都要不到一個電話號碼,她就很失望。跟神禱告,求神幫助。有時很順利,拿到了五六個電話,她就開心得唱歌回家去。有時路人會對她側目:“瘋了。”

      傳福音是最大的喜樂
      每天晚上,她都很忙碌,不斷地給這些新認識的人打電話。常常打到夜裏11點。有人不喜歡她這麼晚打來,就說:“你這人是不是有毛病?”後來她知道了哪些人要早打電話,哪些人要晚打電話。
      有的人回國了,Katy不知道,有時在白天給他打電話,在中國卻正是深夜,人家說:“老太太有毛病,我正在睡覺。”後來,Katy就跟她經常聯絡的人說好,回國一定要告訴她,免得半夜接到電話。
      一般來說,Katy不跟人在電話上講太多,只是請他們去教會聽福音。“講太多對方會辯駁,我時間不夠,要打的電話太多了。”Katy希望這些人去教會,漸漸瞭解神,慢慢入門。
      因為有些電話她經常打,現在有300個電話是她記得住的。

      能記住300個常用電話
      有人在電話答應了Katy會去教會,但到了星期天卻又不去了。Katy說,沒車的還好,接他們去教會就去了,有些有車的,說是自己開車來,結果自己開車出去玩了。
      每次自己帶入教會的人受洗,Katy都非常高興,請他們全家到家裏吃飯,親手做10樣菜給他們吃。“每樣菜的味道都非常好。”她說。
      作為一個全職義務傳教的基督徒,Katy覺得自己傳道有優勢。她是大陸出生的,父母在臺灣,自己又是從香港來的,有中港臺的背景,和大多數華人都說得上話。為了傳福音,她還學會了簡單的日本話和韓國話,也曾介紹日本、韓國來的移民去講他們母語的教堂。
      從早到晚地傳福音,Katy很享受。她說:“傳福音是我最大的喜樂。”

      打三份工送兒子留學美國
      Katy年輕時剛到香港時,在一家很大規模的酒樓洗碗。洗碗機壞了,工人們都休息聊天,只有Katy用手洗碗。她想:“機器壞了,手沒壞啊。”
      老闆娘看她這麼勤快,就問她對數學有沒有興趣,Katy 說,我讀的書雖然不多,但每次數學考試都是第一名。于是老闆娘讓她學會計,因為她做得好,後來做了會計部主管。
      Katy有兩個孩子,希望賺多些錢,讓孩子上好學校,就在下午會計部下班後在同一間酒樓做服務員,上晚班。
      因為她不偷懶,工作幹得好,就一路升職,從副部長、部長一直升到餐飲部門的經理。這時點心部的部長要老闆娘加薪,否則跳槽。老闆娘找到Katy,希望她再兼管點心部。
      Katy雖然吃苦耐勞,但還是覺得自己做不了這麼多工作了。老闆娘讓她只管派工,不管技術,于是她又同時成了點心部的頭兒。“那時候,我每天從早幹到晚,同時做了三份工作。”Katy說,工作多報酬也高,所以她的孩子可以讀香港最好的學校,後來還去美國留學了。
      從Katy打工的努力,也可以看出她做事會全情投入,不懂偷懶。這種精神在她後來傳福音時也得到了體現。

      賣房去美國 進退兩難
      到了九七之前,Katy和丈夫去美國探親,就賣了香港的房子去了美國,落地後不久就在洛杉磯買了房子,希望在美國定居。兒子很為難,因為身份很難辦,這時候回香港也沒地方住了。Katy和丈夫的處境就有點進退兩難了。
      Katy的鄰居是臺灣大學前校長,是基督徒,就把Katy帶到了教會。本來全家信佛的Katy,到了教會感覺很溫暖,當天就決志信主了,第二天就受洗了。“我做事不婆媽。”她這樣解釋自己為什麼這麼快受洗。
      當時Katy一家禱告的內容主要是:“沒身份怎樣留下來。”大兒子和兒媳,為了幫兩老解決身份問題,就申請了加拿大移民。申請遞出去後,Katy就向神禱告:“如果移民加拿大能夠被批準,我以後一定會傳福音。”
      一個星期後,加拿大移民就批下來了。本來Katy擔心丈夫的憂郁癥在體檢時會遇到問題,結果體檢也順利通過了。Katy流淚了,她真心感謝神。一到溫哥華,她就開始傳福音了。
      讓她高興的是,她的小兒子在加州的伯克利大學讀書時信主了。工作後他受到重用,後來成了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在聽了一場布道會後,他辭去工作,去讀神學院,做過一段時間的傳道後,在休斯敦做牧師。兒媳一家則是幾代的基督徒。
      不過,Katy的大兒子目前還沒信主,Katy一直在為他禱告。

      夫唱婦隨向海員傳教
      記者找林楚基不容易,他白天晚上都非常忙碌,到他有空回電話往往已經是深夜了。林楚基和妻子來自香港,都是傳道人,他們的工作是向來溫哥華的國際海員傳播福音。他們服務的的機構叫燈塔港灣福音事工(( Lighthouse  Harbour  Ministries )。
     

      和風細雨傳福音
      林楚基的工作是傳道,他稱自己要做的是“撒種子”。他並不會急于求成地推動(Push)海員信教,“傳道是溫和地,而不是硬邦邦地。”他說。
      白天,他和太太到船上拜訪海員,晚上在海員中心與海員輕松交流,跟他們談工作、家庭、信仰,將一些福音資料發給海員們。有時,一些海員會決定信主,他們就會介紹教會為海員受洗。
      今年12月,就有兩位中國海員受洗。林楚基高興地說,12月初,他上船與一位輪機長姜先生和他的同事李先生交談,他們表示想受洗。林楚基就聯系了聖道堂,第二天就為他們舉行了洗禮。姜先生的母親和妻子都是基督徒,李先生過去也聽過講道。不是一下子就信了,而是經過播種和結果的過程。林楚基說,有人做過調查,平均來講,聽過17到18次傳道,才會信主。

      為海員提供方便
      林楚基工作的燈塔港灣福音事工在素裏和北溫有兩間海員中心。為國際海員提供很多免費服務:專車接送海員們來回海員中心,請他們使用各種康樂設施,如桌球、乒乓球、滑板球、撞球、飛鏢板,還可以下棋,做其他遊戲。海員們可以在這裏使用電話,享用免費的咖啡和茶點,看書刊雜誌。在海員中心,還放映《耶穌傳》和福音影片,有事工與海員們討論人生和信仰問題。
      他介紹說,“燈塔港灣福音事工”在溫哥華已有30年的歷史。在此期間,數以萬計的聖經和各種基督教的書籍、單張、刊物等, 不斷免費派送到各國海員的手中。每天早上各同工與義工都會到船上探望海員,介紹海員中心的設施,邀請他們在晚上到訪海員中心;同時也找機會傳福音給他們。每個晚上,海員中心都歡迎海員們的到來。
      “來溫哥華的海員,菲律賓人數量第一,中國海員數量第二。”林楚基說。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無神論教育,但中國海員對基督教還是感興趣,願意瞭解的。

      向大陸移民傳道難度高
      人口普查顯示,2001年時大溫哥華有352,900 名華裔移民。到2017年最保守估計是增加至513,400人,最高會增至729,500人。新增華裔移民半數以上來自中國大陸。中國大陸近年已取代了香港、印度、南韓和臺灣,成為移民加拿大最多的來源地。所以,基督教會很重視對大陸移民的傳道工作。

      原居地信主比例低
      據基督教媒體發布的一份資料顯示,大陸來的移民與香港移民信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比例差別較大。大部分大陸移民均來自城市背景,他們在原居地信主的比例極低,不到2%;香港的移民中在原居地就信基督教的估計18%。
      因為大陸移民在很多年來接受的都是無神論教育,所以基督教徒們認為,向他們傳福音最大的難點是打破他們固有思維定勢。很多人認為信神是迷信,一切都要靠個人奮斗;也有些人從前信的是亞洲人普遍信的佛,一時難以接受基督教;還有很多移民,不能接受認罪的觀念,覺得自己不偷不搶,是無罪的。
      在傳道人士的努力下,很多新移民第一次走進了教堂,開始了認識基督教的歷程。據不完全統計,大溫目前信基督教的華裔移民已達3萬人以上。



洪予健在講道。

基督教會有很多華裔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