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畫出心中融融暖意
( 2010-12-17 )



張靄維在最近舉辦的個人油畫展上。

在張靄維畫展看她的油畫作品,記者感覺到滿眼的陽光和溫情。這次畫展取材多是溫馨美好的情景,有海邊沙灘上的一家四口、依偎在母親懷里的幼兒,有專心玩耍的小女孩,還有捉迷藏的兩姊妹。從畫中,可以感受到畫家滿滿的愛心和對生活的激情。

      油畫家張靄維是那種看不出年齡的女人,歲月如水般靜靜流過,在她身上似乎不留痕跡。雖然曾經歷艱難,但依舊單純感性,充滿愛心,用畫筆表達自己的感受,將美好和溫暖傳達給受眾。

      表達真實的自己
      張靄維熱愛畫畫,在創作時充滿激情。她在溫哥華的生活很簡單,除了游泳、偶爾與好朋友聚會,就是從早到晚地畫畫。“我一天畫畫13個小時。”她說。
      從她的畫作中可以感受到她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最近在烈治文舉辦的張靄維畫展是幫助卑詩兒童醫院籌款的。展出的作品,除了一些表現溫馨親情的外,還有風景、靜物、肖像畫等。肖像畫在張靄維的作品中占有較大比例,她表現的人物有血有肉,形神兼備。芭蕾舞演員的嫵媚多姿,女牙醫的健康活力,藏族小女孩的天真快樂、原位民酋長的堅韌權威、年輕女律師的外柔內剛都被她刻劃得栩栩如生。
      張靄維這樣表述自己的風格:“造型嚴謹,色彩濃烈,用筆瀟灑。”她說,如果畫家絕對坦白地通過繪畫語言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詮釋、價值觀以及審美觀,畫出心中的真實感受,不跟風,不做作,畫如其人,其作品必然就有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張靄維追求的是:在造型上充分刻劃但忌煩膩;色彩上鮮豔濃烈明朗但忌俗,並力求協調;筆觸上輕鬆舒暢而切忌漂浮筆下無物。她喜歡用這種繪畫語言去表達心中所思,並稱之為“擦邊球”。她說:“超過一點就完了。”
      當張靄維在廣州美院當老師時就讀該校的學生、為英女王和王夫畫過肖像畫的美國著名油畫家陳衍寧這樣評價張靄維的畫作:“她的油畫在寫實中有一種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本來就是重客觀、重想像。她的油畫在造型上重客觀,在色彩上則重主觀,這就形成了造型嚴謹而色彩又偏于冷暖對比跳躍的特點。這種在對比中求得和諧的音樂感正是其油畫的動人之處。”

      從兩岸三地畫到溫哥華
      張靄維是多產畫家,從香港、臺灣到溫哥華,舉辦了十多次個人油畫展。
      出生于澳門的張靄維,是廣東梅縣人,在香港上完小學后,回到國內上中學和大學。她上的美術學院附中,每一屆從中國5個省份選拔出來40個學生,重點培養的,教職員的數量和學生人數差不多。上午學高中課程,下午畫畫。1958年從廣州美術學院附中畢業后,考上廣州美術學院,畫的一直是油畫。畢業后,留校做過老師,也曾在《廣東畫報》、廣東人民出版社做美術編輯,曾負責廣東全省的宣傳畫。
      在廣州工作時,她曾到五七干校挑糞,干了幾個月就被抽調畫毛主席像了。她還創作了《懷念周總理》等宣傳畫,華國鋒出任主席時,還畫了當時五位領導人的肖像。
      1979年,張靄維回到香港,開了張靄維畫院,教了100多位學生,每隔一年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油畫展,有個人畫展,也有師生展。1987年,她移居到臺灣,找她畫肖像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有臺灣的前副總統謝東閔、參謀總長郝柏村、臺塑總裁王永慶和夫人等。張靄維的肖像作品,不僅形似,還畫出了人的神韻。她畫一個人,會對其身份、經歷、個性深入了解,反應其精神面貌。謝東閔對張靄維為自己畫的肖像非常滿意,他說:“這是我一生最喜歡的肖像畫。”他讓兒子將畫拍成照片,分發給子孫后代。
      除了畫肖像,她還到處旅行,戶外寫生,畫了很多臺灣風景。她深深地體會到,擁抱在大自然的美景,是何等的幸福與享受。從1987年到1994年,她每年都在臺灣舉辦畫展。

      外表溫婉內心強大
      像文如其人一樣,畫也如其人。張靄維的畫在溫暖美好中,有一種力量感。這大概與她做單親媽媽,獨立撫養一子一女長大不無關系。她曾經走過一段非常艱苦的路,但并沒有影響她對生活的熱愛,反而造就了她堅強獨立的性格。
      現在,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人,女兒在美國的一所大學任副教授,兒子在日本做英文老師。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靄維發覺人生承受苦難從另一角度講,確也給自己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收獲。她常心懷感恩地回憶起在藝術道路上曾支持她的親人、老師、同學、學生和朋友。
      “工作能與興趣結合,是人生最大的幸運。”張靄維為此感謝上帝對自己的厚愛。



張靄維在香港時與兒女在自己的畫展上,墻上是她的作品朱玲玲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