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一家三代人 義務擺渡12 0年
( 2010-12-03 )



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見人工擺渡了。圖為重慶市雲陽縣渠馬小學生乘坐“學生渡船”擺渡過河。

在湖北省建始縣三裏鄉的大沙河渡口,老艄公萬其真來回擺渡已經16年了。而往上追溯到萬其真的祖父開始,萬家祖孫三代人已經義務擺渡了百余年,風霜雨雪從未中斷,也沒有出過一起安全事故。而這一切都緣於1877年,萬家先祖的一個義舉,一個承諾。

      沙河渡口風景如畫,位於湖北省建始縣三裏鄉大沙河村,此處與恩施市交界。從山頂望去,大沙河段水面波平如鏡,彎彎的,仿佛一個臥在群山峽穀之間的翠綠扁豆。
      河灘水面寬約150米,最淺處2至3米,最深處超過50米。68歲的老艄公萬其真一篙撐開,不到6米長的小船輕盈地從水面上劃過,船行平穩。萬其真擺渡一趟用時約10分鐘,而這份輕盈,則完全是技巧和力量完美的結合,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一整天下來,萬其真擺渡超過50趟。從渡口到山腰的家裏,來回超過5公里。而萬其真已經堅持了16年。

      只要沒病倒 從不“缺勤”
      《楚天都市報》報道,在村民崔茂輝的記憶裏,16年間,只要沒有病倒,萬其真從沒“缺勤”。
      他說:“老萬有時候忙得顧不上吃飯,農忙季節,他就在渡口小屋裏燒土豆或紅薯當飯吃。”
      2006年7月,萬其真病了一個多月,他把在外打工的大兒子萬方權召回撐船。如今,萬家人人能撐船。對此,老萬很欣慰:“我病倒了也不怕,家裏人都能頂一段時間。”
      16年裏,萬其真還曾兩次救下落水村民。一次是2004年的深秋,一天傍晚,村民崔南清獨自劃單人木舟到河裏打魚,扯網時不慎翻船遇險。幸好萬其真駕船及時趕來相救。另一次是在1999年,萬其真救下在河中遇險的64歲村民崔茂輝。
      大沙河村村支書崔登碧對萬其真一家十分熟悉。他介紹,1877年夏天,早年從外地逃避水災到大沙河村的萬作柱,發現大沙河渡口全靠幾隻小劃子木船擺渡,村民很容易落水遇險。
      萬作柱與家人商議後,賣掉幾頭肥豬,建造了一隻能載10人的木船,用於擺渡,分文不取。
      鄉親們十分感動,政府撥出將近6畝良田,免收租息稅賦,算是補貼。年輕的萬作柱沒了養家餬口的後顧之憂,便全心義渡。年復一年,一撐就是四十余載。1925年夏天,年邁的萬作柱病逝前將兒孫叫到床前告誡:“義渡是我們家答應鄉親的,你們要繼續。”
      長子萬術材接過磨得發亮的篙桿,默默為鄉親們義渡。後來,萬術材因病將篙桿交給其弟萬術榮。到了1995年,萬其真又從萬術榮手中接過了船槳。說起家族一百多年來撐船義渡的歷史,萬其真說:“有一點讓我感到驕傲,那就是從未出過安全事故。”
      崔登碧介紹,萬其真接手渡船是在1995年初,那時渡口10公里外的橋樑和水壩還沒修好,來往的人特別多。
      船和渡口都是交通部門出資建造的,萬其真剛接手時,每月領取80元補貼,直到前幾年,補貼漲到200元,去年初又漲到了540元。但這筆錢並不能解決萬其真的生活問題,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是靠兒子們打工和務農。不過萬其真對這些問題考慮不多。

      盼渡口小屋安電燈
      擺渡十多年,萬其真也有不順心的時候。曾有村民認為萬其真從中得了好處,不時拋出些冷言冷語。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十餘年間,先後有5位村民接手義渡,但堅持最長的才半年多。
      2001年,大沙河公路修通,靠渡船過河的行人劇減。此後,萬其真義渡的物件大部分是沿河兩岸往返種地農民、學生,以及走親訪友、做生意的外地村民。由於走渡口比走其他路要近10多公里,不少村民還是堅持走這裏。
      萬其真就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候在渡口。每年的大年三十,家裏的團年飯經常是剛吃了一半,渡口上有人喊過河,老萬放下碗就奔過去。大年初一一早,出門走親戚的村民多,老萬更須早早在渡口等候。
      從去年夏天開始,萬其真的左腿開始疼痛,精力也差了很多。當地政府建造了一艘載客30余人的機動客船,交由萬其真的大兒子萬方權管理,遇到洪水季節,萬方權就用機動船來幫村民過渡。
      渡口小屋裏還沒有裝電燈,“下雨天,我一晚上起來在船艙裏舀水好幾趟,不能摸黑。”萬其真說,他現在的心願,就是渡口小屋裏有一盞電燈。



湖北建始縣三裏鄉的大沙河渡口(上圖),老艄公萬其真祖孫三代人義務擺渡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