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以人為本 和解任重道遠
( 2010-11-26 )



林思齊在1988至1995年期間,擔任卑詩省督。圖為他攝於維多利亞市省督官邸。

      10月20日晚,加和會主辦和解宴,以慶祝新西敏市就歧視華裔的歷史向華裔社區道歉。一段糾纏百多年的歷史恩怨,就在主辦方和三級政府代表、原住民等的見證之下,化怨氣為喜氣。
      華裔與加國多級政府的和解早就拉開了序幕,至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如取消人頭稅,聯邦政府在國會就《排華法案》道歉等,華裔地位也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這並不是說,華裔社區已經與相關政府完成了全面和解,事實上,要達成全面和解,華裔社區仍然任重道遠。
      令人欣慰的是,在和解的過程中,各方都真正體現了和平和理性的精神。誠如加和會主席朱偉光所說:這是人性的勝利。
      如果能借鑑加國華裔社區和加國三級政府的和平理性方式,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相信將容易得多。
      然而,最近的一宗法庭判決,卻令外界質疑“和諧”不過是一句空話。
      “結石寶寶之家”發起人、三聚氰胺毒奶粉受害人之父趙連海,一年前因維權被捕,11月10日被北京市大興法院以尋釁滋事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半。
      該案判決之荒謬,香港各界一片嘩然。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也怒不可遏,在港報登全版廣告,斥為“非法之法,無罪之罪”,直指中國司法黑暗至已連一個痛愛自己兒女的好父親、一個見義勇為的好市民都容不下的地步。
      在港台和國外輿論的壓力之下,中國官方見勢不對,表現出欲與趙連海“和解”的態度,擬讓趙連海申請保外就醫。但令人更加搖頭不止的是,當局先不容許律師見趙連海,後又威逼利透趙連海解除辯護律師。
      “和解”最重要的是程序正義,當局卻偏偏視程序(法律)如無物,試圖以新錯掩舊錯,其結果只可能是錯上加錯。
      趙連海案雖然觸目驚心,但比起朝韓“不共戴天”的仇恨來說,趙連海等維權分子其實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只要當局不要凌駕在法律之上,在“以人為本”和法治的原則下,就不會出現這樣低級的鬧劇。
      至於韓朝矛盾,則是不折不扣的敵我矛盾。月前偷襲天安艦事件血尚未冷,朝鮮周二又公然向韓國軍營和居民區發射數百發炮彈,致4死數十傷(詳見頁24)。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韓朝矛盾仍然是一個死結。
      另外,前省督林思齊日前因病不幸逝世,這位傳奇的華裔移民,一直是後來者的學習榜樣。本期封面故事詳細報道了他的生前故事,並向他致以崇高敬意。

      前省督林思齊基督教儀式舉殯
      深受各方敬重的前卑詩省省督林思齊,11月22日(星期一)凌晨在家中因前列腺癌末期而逝世,終年87歲。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省長金寶爾(Gordon Campbell)和省督波因特(Steven Ponte)均發出聲明,讚揚林生前的貢獻。這位加國首位華裔省督的告別儀式,11月27日(周六)在烈治文殯儀館舉行,採基督教家庭崇拜儀式。
      林思齊的家人22日發表聲明,證實林思齊由於前列腺癌復發,於當天凌晨零時20分,在家中與世長辭。林思齊臨終時,3個女兒陪侍在側。林的告別儀式定於11月27日下午2時,在烈治文殯儀館舉行。

      告別儀式明舉行
      林思齊的秘書麥小姐(Winnie Mak)表示,告別儀式採基督教儀式,遺體將會火化,但私人火葬儀式時間另行訂定。
      Winnie還提到,林思齊病發後不願住醫院,跟醫生要求在家裏養病,他看得很開,希望一切“順其自然”。目前,林思齊的3個女兒也都陪伴在身邊。
      2004年聖誕節前後的例行健康檢查中,由醫生發現他的前列腺有肥大現象,經介紹給卑詩本拿比綜合醫院泌尿科專家沃納(John Warner)醫生,確診為前列腺癌。林當時罹患的前列腺癌屬於早期階段,沃納在考慮到林思齊年紀和身體狀況,決定以每3個月注射一次荷爾蒙方式來治療。

      6年前確診患前列腺癌
      2006年初,林思齊接受《星島日報》採訪時表示:“在獲知自己患了前列腺癌的剎那,並不感到害怕或怨天尤人,當時只是想,一切由上天來安排。”
      患癌之後,林思齊依然維持種花的習慣,人前人後也不忌諱談罹癌事,更不忌諱談死亡:“一個人要知道如何死,才能學到如何活。很多人不知死,會怕,但也不懂得如何活,所以很‘急’,汽車一部大過一部,又要出名,又要有權力,房子要豪華,這樣的追求完全沒用。”
      2009年初林思齊又感到氣喘,原以為肺部呼吸系統問題。後來發現心瓣膜功能異常,要動手術切除,再移植人工心瓣膜。由於此項心臟手術只適合年齡不超過60歲的人,他已超出這個限制,因此動手術必須承擔高風險。
      權衡之下,林思齊決定做這項由加國心臟專家研發的尖端人工心瓣膜移植手術,成為加國接受同類手術者中最年長者。當時,他已經86歲高齡。

      86歲做心瓣膜移植手術
      據悉,林思齊8個月前開始接受化療,近期病情惡化,他並停止接受醫院治療,選擇留在家裏度過最後日子。
      林思齊還說:“當我想念一個故去的朋友時,我不是想他的錢有多少、官做多大……而是,想他跟我的關係有沒有‘愛’的成分,如果有,這才是永恆的關係。”
      林思齊的“愛”,不僅用於衡量與朋友間關係,也用在慈善工作上,且他把愛的發揮超越了宗教。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篤信基督教的他曾向慈濟功德會加拿大分會捐出10萬加元。當時林思齊向記者表示,捐款時,他只針對救災,從不想到政治和宗教。
      最近一年來,有關林思齊健康欠佳消息流傳,縱使如此,他沒有避開傳媒。2009年10月5日,林思齊在烈治文市參加捐贈烈治文速滑館的儀式,當中部分用來綠化場館,包括播種櫻花樹,這是他最近一次出席公開活動。林更即場演唱歌曲《樹》,他認為櫻花是上帝送給人們的禮物,無論溫哥華氣候如何變化,櫻花每年總會盛放,決不讓市民失望的。

      妻子離世後 參透生死
      林思齊1923年出生於香港,為嘉華銀行創辦人林子豐的次子,1947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1948年在美國取得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後,他又到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攻讀經濟學博士,1950年返回香港,從事教育、工商、金融事業,曾任嘉華銀行總經理。
      1954年與陳坤儀結婚,1967年因香港暴動,舉家移民本國,最初全家租住在溫哥華一棟只有一個睡房的房子,重建他在金融方面的事業,在短短的十多年裏,他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地產王國,他個人的財富達到10億多元。在事業成功後,林思齊一直熱心慈善公益活動。從1983年起,他每年捐贈超過100萬元的善款給各項慈善事業。
      1988年,林思齊成為第25任省督,也是第一位華人省督,至1995年卸任;在任6年期間,有三任省長在他的監督下領導省政府,並且與其超人的才華與毅力,使卑詩省政通人和、績效卓著,深受加拿大聯邦政府的盛讚和卑詩省人民的愛戴和敬佩。

      當年勸退省長溫德心
      1995年,由高山青撰寫的《林思齊傳》出版,對他的一生及人生哲學都有很詳細的描述;特別的是,書中還提到林思齊與當今反統一銷售稅(HST)陣營領袖、前省長溫德心(Bill Vander Zalm)的一段角力。
      當年溫德心因出售烈治文夢幻花園(Fantasy Garden),以1,500萬元賣給台灣富商鄭周敏而鬧得滿城風雨,溫德心當時宣布只擁有花園的小股,後來查出他擁有的是80%的股份,經司法調查,證明溫德心確是違反利益衝突。林思齊就召集了一些法律專家,討論省督在此案中的角色,他們一致認為,如果溫德心不辭職,或省府內閣不強迫他辭職,最後採取行動的只有省督一人。在林思齊的強烈要求下,溫德心最終自動請辭。
      妻子陳坤儀於1997年因肺癌辭世後的半年,林思齊一度感到很痛苦說:“那半年,我每天都會問上帝:‘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妻子?”我時常失眠,後來逐漸體會到這就是人生,才慢慢想通。”
      2004年聖誕節前後的例行健康檢查中,被確診為前列腺癌,2009年,發現心瓣膜功能異常,要動手術切除,再移植人工心瓣膜。在仔細考慮之後,林思齊決定做這項由加國心臟專家研發的尖端移植手術,成為加國接受同類手術者中最年長者。
      87歲的林思齊所患前列腺癌惡化後,不願住醫院,跟醫生要求在家裏養病,他看得很開,希望一切“順其自然”,到周一凌晨,與世長辭,遺下3個女兒與7個外孫。
      林思齊曾獲三級政府的勳章,而溫哥華市中心耶魯鎮(Yaletown)的林思齊公園和道格拉斯學院(Douglas College)位於高貴林的林思齊校園,乃至西門菲沙大學(SFU)市中心校區的林思齊國際交流中心都是為他命名。

      哲人其萎
      前省督林思齊病逝,加國三級政府分別發表聲明表示哀悼,同時讚揚林思齊生前的貢獻。
      哈珀:為加國作出偉大建樹
      總理(Stephen Harper)表示,林思齊是加國首位華裔省督,也是一位熱心的慈善家,為加國作出偉大建樹。同時,林思齊生前致力推動移民融入加國社區及保留原有文化。
      金寶爾:讚關心新移民難民
      卑詩省省長金寶爾(Gordon Campbell)對林思齊的離世深表遺憾,並向他的家人致以慰問。他讚揚林思齊在任省督時對卑詩省的貢獻,尤其關心新移民和難民的狀況。“他的離世,令到本省失去一位偉大的省民,也令到全國失去一位偉大的國民。”
      波因特:慷慨、仁慈、溫文品格
      卑詩省省督波因特(Steven Point)則讚揚林思齊這位前省督,熱愛園藝,把省督府內的花園和草地打理得生機再現。他形容林思齊的慷慨、仁慈、溫文品格,令到人人都愛戴和仰慕他。“大家都會懷念他。”
      維多利亞省督府會由現在至11月27日止,擺放吊唁冊供省民簽名。
      溫德心:加拿大人都會懷念他
      前省長溫德心(Bill Vander Zalm)表示,他在1988年向前總理穆朗尼(Brian Mulroney)推薦林思齊出任省督。主因是林思齊不僅是個成功的商人,更是體現加拿大多元文化精神的傑出加拿大人。作為加國史上第一位華裔省督,林思齊表現可圈可點,相信是所有華裔加人的典範,所有加拿大人都會懷念他。
      溫德心回憶,他是在80年代在溫哥華認識林思齊的,自己擔任省長期間,與林共事多年,後來也曾受邀與他們夫婦和家人私下共進晚餐,對他們夫婦都留下深刻印象。他說:“林思齊是個好人,非常慷慨、又有愛心。能與他共事,自己非常光榮。”他表示,自從林思齊罹患癌症後,他們就沒有見過面,僅透過電話,幾次私下閒聊,但都與政治無關。溫德心說一定會出席林思齊的追思會,親自向其家人致哀。
      羅品信:對溫市貢獻良多
      而溫哥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右圖)在悼念聲明中,特別提到林思齊對領導溫市和卑詩省的多元文化工作上,建樹良多。其中在80年代,林思齊為溫市的華裔移民與社區之間建立了一條無形橋樑。政要齊悼

      首位華人省督
      1923年 出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揭陽
      1947年 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
      1948年 獲得美國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1949年 赴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讀博士
      1950年 因父親生病,返回香港
      1954年 與陳坤儀結婚
      1967年 移民加拿大,在溫哥華定居
      1972年 入籍成為加拿大公民?釴
      1988年 成為卑詩省第25任省督,是加拿大史上首位華人省督
      1995年 卸任省督
      1997年 陳坤儀因肺癌辭世
      2004年 確診患前列腺癌
      2009年 完成人工心瓣膜移植手術,為加國同類手術者中最年長者
      2010年 前列腺癌惡化,11月22日逝世,享年87歲

      燒橋論勉新移民落地生根
      由香港移民卑詩省、後擔任加國首位華裔省督的林思齊,生前不僅出錢出力,積極投身本地社會事務,更不斷提醒新移民既勿忘本,又要把自已最好的東西投放到本國,他提出的“燒橋論”和“百樂餐論”,都旨在提倡新移民認真投入加國生活,鼓勵新來者切實融入本地社會。
      相識20多年、一向都暱稱林思齊為Uncle David的前中僑互助會行政總裁陳志動,對於林的去世表示十分難過。他指林一直是他做人的榜樣,也希望華裔移民可從林的教誨中,學習怎樣身體力行融入社會,並繼承發揚林與其他華人所辛苦經營的華人好形象。
      林思齊所提出“燒橋論”,亦即是譬喻移民一選擇移民加拿大後,就要“燒”了返回原居地的橋”,不要緬懷過去,改而在新天地落地生根。

      “入鄉隨俗,出港循灣”
      陳志動又引述林思齊勸導移民需要“入鄉隨俗,出港循灣”,既不要忘記原居地的文化傳統,但又要融入本地社會,跟循這兒的固有風格生活。林認為新移民該像“百樂餐”(potluck,意即參加聚餐者每人各帶菜餚與眾分享),把自己原居地最好的菜餚帶到加國,然後與別的族裔共享,而不是把“冷飯菜汁”帶來加國。
      陳志動指林思齊言出必行,好像在上世紀60年代,林組織由香港移民加國的商人成立香港僑商會,積極捐款及參與社會事務,自己更捐出大量金錢,支持中僑互助會及其他團體,造福社群的同時又可推動多元文化。林出任卑詩省督期間,每年為應付300多個官方應酬,犧牲與家人共聚時間,可說是華人投入社會的典範。
      陳志動透露,林雖身為富豪且捐款無數,但平日作風節儉。上世紀90年代初陳參選溫哥華市議員時,相約林思齊出外食午餐,結賬時兩人爭付錢;林思齊叫陳志動不要爭,表示自己有半價卡,可以兩人用餐只付一人價錢。陳志動說,這事令他印象十分難忘。

      與岳華夫婦拍新移民短片
      影視人岳華跟林思齊認識逾20年,平日都有來往;就是林思齊患病後,一樣抽空探望。岳華說,他兩周前才從香港拍戲返回溫市,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向林思齊問候,當時林的秘書就告訴他,林思齊多天無法進食,只能喝水,醫生能夠做的都做了,情況很糟很危險,更無法與他談話。
      據岳華對本報回憶,林思齊剛出任卑詩省督時,他們夫婦剛好移民溫市。林於1989年找了岳華和妻子恬妮拍一齣名為《入鄉隨俗》短片,林也在片中現身說法,這短片當年還放在香港的加拿大駐港領事館,所有獲准來加國的人都要看。短片是鼓勵新移民認真瞭解加拿大,“燒掉那條橋”,不要三心二意,而要融入加拿大社會,促進種族和諧。
      岳華說,拍了該短片也如同教育了自己,也影響了全家。去年他返港拍電視劇之前,還特別拜訪林思齊,並且合拍了數張照,沒想到是最後一次,讓他不勝唏噓。
      卑詩西門菲沙大學(SFU)林思齊國際交流中心主任高保羅(Paul Crowe)指出,林思齊極度推崇多元文化,認為加國如要進步須融合不同文化力量,因而20年前在林支持下,SFU成立林思齊國際交流中心,除作為大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樑外,又以不同形式推廣亞洲文化及歷史。不久之前就放映了講述晚清鑑湖女俠的電影《秋瑾》

      花癡種玫瑰 追得校花為妻
      前卑詩省省督林思齊22日病逝,與他相識20多年的園藝好友一下子難以接受死訊。這位好友形容林是“花癡”,望能發揚林思齊熱愛花草及自強不息精神。
      林思齊園藝會創會會長花地羅接受《星島日報》訪問時,對林的病逝感到非常震驚以及很難過,因為他認為林能戰勝任何難關,過往多次傳出病危,都憑信仰和堅毅精神克服。
      花地羅說,林思齊兩周前還致電給他,告知他送給林的蘭花在床頭仍然很美麗,見到蘭花就想起他。花地羅說,想不到這是與林的最後一次對話,當時林思維清晰,聽聲音不覺有問題,但其實他已不能走動而躺在床上。
      他說,園藝會將會商討如何悼念林思齊,希望能夠發揚林熱愛花草、熱愛公益、關心社會、自強不息以及熱愛加國的精神。

      就算坐輪椅都要聽講課
      花地羅又形容林是個不屈不撓的人,就算坐輪椅,都要叫女兒帶他去聽講課,並哽咽地憶述林的講話:“花地羅我對得你住,你每次演講我都來聽你講。”他說,林思齊對他的鞭策不知如何回報,會把林送給他的園藝工具用來教更多學生,這套工具是林思齊官式訪日本時,日本政府送贈的。
      花地羅表示,昔日與林的快樂時刻一一湧現,一下子難以接受死訊。他憶述,林思齊是個“花癡”,做省督時他們已經到維多利亞市探望林,商討如何改造省督府花園,當時就建立深厚感情,並在他的支持下成立林思齊園藝會。
      他說,林思齊會在春天親自開車,帶領他們一群熱愛園藝人士尋找最漂亮的櫻花樹,並且解釋為何喜歡櫻花樹,因為它百折不撓。雖然林是富家子弟,但成長時卻遇到不少風雨,隻身留學美國時,也曾洗碗自力更生。

      “愛花愛草的都是好市民”
      花地羅補充道,林思齊自幼熱愛花草,因在香港居住地方有很多花草,中學時已從外國訂種籽嘗試栽種,後更從法國訂回種籽,種了玫瑰花追求陳坤儀,成功把這位校花也追回來成為妻子。
      他續說,林思齊說花草不僅令他放鬆,也使他有正確人生觀,園藝會中有一句林思齊名言:凡是愛花愛草的都是好市民。
      花地羅又說,林思齊生前捐獻給不同教育機構,加上愛好花草的過程,提升華人參與多元文化的形象,這才是最崇高的價值,是省民足以自豪的。

      虔誠教徒 後事早自安排
      前省督林思齊是虔誠基督徒,他熱切投入教會生活,也愛借詩歌頌讚去見證他所相信的上帝。在溫西的活道浸信會主任牧師張榮勝說,林思齊投入教會,帶動教會購堂和外展工作,例如乒乓球活動。他和其他信眾同樣投入,而且平易近人。
      張牧師表示:“林思齊對生死能積極面對,沒有灰心,督信上帝。”他又提到林思齊風趣的一面,當張牧師太太發現丈夫和林思齊太太同屬校友,就告知林思齊這巧合,林思齊坦然回應說:“待他日,就會告訴太太(已故)。”
      林思齊臥病在床時,曾請教會為他祈禱,減輕身體上的痛楚,令他的大腿有力,可以回教會團契聚會。據知,林思齊早前為自己安排後事,曾四出找尋及聯絡殯儀館,又為個人的安息禮,準備內容,其中包括詩歌。
      據一個與林思齊相熟的教友透露,林思齊在妻子去世之後,加入妻子一些舊同學的教會活道浸信會,在患病前,每周除定期崇拜外,又積極參與教會的活動。他雖然貴為前省督,但完全沒有絲毫架子,視所有教友為親人,分批請他們回家吃飯。
      為了令一些非信徒多接觸教會,林思齊特地出資購買兩張專業乒乓球桌,放在教會,又聘請前中國女子冠軍為教練,吸引非信徒到教會打球;當教會舉辦一個維期10周的“啟發課程”時,課程包括有一頓餐,講笑話及錄像播放,林思齊除了負責講笑話項目,該頓餐也由他包辦。
      教友又稱,林思齊甚好學,不僅喜歡種花與烹飪,每日一早聽收音機,聆聽世界的新聞大事;另外,他也十分主動,當見到別人不出聲時,就會主動與他談話,無論是對什麼人,都會一視同仁,好像到餐廳用餐,他會留意服務他待應的名字,就算自己記不到,也叫旁人代為記住,待下次再照顧時,就可以叫出該待應的名字,令對方有一個驚喜。
      教友指林思齊非常樂於助人,當知道其他人有困難時,都會主動幫助,好像曾經有一個想讀神學教友,因為突然被公司裁掉,經濟陷入困境,林思齊得悉後,即主動遞上支票。不過,教友指林思齊雖然家境富有,但生活並不奢華,每次與教友出外用餐,都是各自付款。
      本身也是基督徒的加國與原住民真相及和解聯會(簡稱加和會)創辦人朱偉光,對於林思齊的去世,感到很大的失落。朱偉光表示,像林思齊敢於承擔民族責任的華人並不多,並指他是帶領華人融入加國社會的先驅,希望更多華人可以他為榜樣。
      朱偉光指自己曾多次造訪林思齊,深感他是有心去推廣中華文化,精神上也支持他一直推動的華社與其他族裔的和解行動。

      家屬懇辭花圈 帛金贈癌症基金會
      林思齊1954年與林陳坤儀(1997因肺癌辭世)結婚,育有3個女兒和7個外孫。
      林思齊的告別儀式,定於11月27日(周六)下午2時在烈治文殯儀館舉行。家屬懇辭花圈,如果為悼念林思齊而致贈的帛金,可以捐往卑詩省癌症基金會(BC Cancer Foundation,電話:604-877-6040)、活道浸信會(Living Word Chinese Baptist Church,電話:604-261-1612)、加拿大遠東廣播公司(Far East Broadcasting Canada,電話:604-717-8369)。



林思齊2008年接受《星島日報》採訪,當時精神還不錯。本報資料圖片

病情較輕時,林思齊常使用電腦與遠方的親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