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中西碰撞中的罌粟花
( 2010-11-14 )



      “在佛蘭德斯戰場上,罌粟花隨風飄蕩,十字架林立的墓地,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珥?珥”在歐美居住或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相信對《佛蘭德斯戰場》吟誦罌粟花的詩句不會太陌生。
      每到11月,人人佩戴大紅胸飾,卻令初來乍到的新移民大為好奇。而當得知佩飾竟是罌粟花時,更是令許多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合不攏嘴。
      因為在中國人的印象中,罌粟花就等於鴉片,就等於鴉片戰爭,就等於帝國主義在十九世紀中後期和二十世紀初的野蠻侵華史!
      所以,中西對罌粟花認知的差異,遲早是會產生碰撞的。果然,日前就鬧出了個不大不小的笑話。
      英國首相卡梅倫日前訪華。據報道,一位隨行官員向傳媒透露,中國人告訴他們,戴上這些絲質罌粟花,將因150年前的鴉片戰爭關係而顯得不得體。由於此罌粟非彼罌粟,英方人員沒有順從地主國官員的“好意”。
      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近年來在國際事務上頗有發言權。但這次罌粟花風波是大國式善意的“提醒”,還是小官員自以為是的民族情結,又或者是認知上的欠缺,外界不得而知。
      但東西方之所以會有這樣那樣的碰撞,很多時候是歷史造成的。尤其是中國,除了對外的歷史傷口太多,經常都會碰到之外,其本身的歷史記敘也大有問題,以致產生認知差距。
      據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徐友漁回憶,1986年他到英國牛津大學留學時,中國大使館發給留學人員人手一書,並對他們說,你們以前學習的歷史不完全代表真實的歷史,許多歷史上發生的事實你們都不知道,但是現在國門打開了,如果你們和外國人說話,是會鬧大笑話的。
      中國國門已打開三十多年,但現在學生學的歷史是否就是“真實的歷史”呢?不見得。
如果中國有關官員瞭解英國訪問團佩戴罌粟花,與鴉片戰爭毫無關係,而是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的英國士兵的話,也許就不會要求英國摘下罌粟花佩飾了。
      作為移民,入鄉問俗也是必須做的功課。尤其是要補當地的政治歷史課,瞭解當地習俗。不然,可能在鬧了笑話時還不自知。所以,本報在“節日大解碼”欄目(頁48)中,就詳細介紹了國殤日的由來,也解釋了人們佩戴罌粟花的來龍去脈。
      本報數年來,不間斷地推出新移民安家立業、就業創業的故事,受到讀者好評。溫哥華是移民城市,在烈治文等市,移民族裔更已成為“多數派”,除了有數十萬華裔在這里打拼之外,還有來自各地的其他族裔移民。他們有什麼樣的故事呢?本期通過三個來自巴基斯坦、南非和津巴布韋的移民,以瞭解其他族裔移民在加國成功創業的故事。
另外,本期還推出了“大溫夜生活”系列,為讀者搜羅天黑之後的好去處,希望讀者喜歡。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