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藥店賣化妝品 消費者期望高
( 2010-11-05 )





      藥店銷售化妝品近年大熱,“中國藥妝著名品牌”、“中國第一家藥妝”……在2010年舉辦的中國美容博覽會上,藥妝這個詞頻頻出現在眾多商家的宣傳標語上。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上海市區八成藥房都有藥妝銷售,但在中國的化妝品定義中卻沒有藥妝概念,藥房出售的大部分化妝品都是“衛妝准字”或“衛妝特字”,是名副其實的化妝品。

      據《信息時報》報道,消費者許小姐表示,她在消費咨詢時發現,不少藥妝品牌都標榜“藥”的專業性,有些自稱是製藥公司生產的:“我的皮膚經常過敏,聽說藥房裏賣的化妝品特別適合敏感肌膚使用,於是就去藥房咨詢。在一家藥房,導購員推薦了一個牌子的藥妝,說生產商是有製藥背景的,所以主要在各大藥房出售,甚至一些醫生還將這些產品推薦給皮膚有問題的人使用。藥妝到底是藥還是化妝品?”
      與藥品混售 誤導消費者
      在廣州的一家藥店,貨架上的化妝品佔了不小的比例,細數一下,有將近二十多個品牌、四十多個種類。一款清痘乳液上標註“快速祛除粉刺、防止痤瘡的形成、針對異位性皮炎”等字樣。一名導購員稱,這款護膚品是純中藥藥妝,但該產品的瓶身上標註的是“衛妝准字”。
      面對“藥妝有什麼標識”的問題,導購員們的回答不一,有的說“藥妝是製藥公司生產的”,有的說“藥妝含有藥物成分”。前來在藥房挑選化妝品的顧客,大都認為藥店銷售的化妝品對於解決斑點、痘痘等皮膚問題比較專業。
      業內人士稱,化妝品與藥品混售,在某種程度上有誤導消費者之嫌,“藥店銷售的化妝品對眾多消費者而言,無疑有專業的形象。比如一種祛斑產品,正因為在藥店出售,消費者對其祛斑效果就可能超越對化妝品的期望”。
      為獲利潤 打藥妝噱頭
      藥妝概念源自歐美,是指介於藥品和美容品之間的產品,如含氟化物牙膏、去頭屑洗髮水、有助睡眠的芳香油等。
      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在藥店購買化妝品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其化妝品的銷售甚至佔到銷售總額的40%至60%。據資料顯示,日本的藥妝店已有1.6萬家,其中藥品類銷售所佔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美國每年的藥妝銷售額達十億多美元,約有三千多萬人在使用藥妝類的臉部保養品。
      在中國,隨藥店銷售化妝品這一模式的逐漸發展,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化妝品甚至一般用途化妝品也被商家打出了藥妝的名號。衛生部化妝品衛生標準委員會一位人士指出,中國並不存在藥妝的提法,目前國家對化妝品的管理規範中,對用於染髮、燙髮、脫毛、美乳等化妝品統稱為特殊用途化妝品,而生產特殊用途的化妝品,必須經過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批准,取得批准文號後方可生產,“一些進口的化妝品或許在海外可以稱作是藥妝,但是在中國要麼是藥,要麼是化妝品,是不能把兩者混合的,正如把藥品及化妝品混合一起銷售一樣,都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
      而對於導購員說的“醫生還會開給皮膚患者使用”的說法,業內人士陳霞(化名)透露:“僅有?珖國藥准字?玼批號的藥品才能通過醫院藥房的渠道銷售,護膚品、化妝品、保健品等,無論被宣稱有何種特殊功效,都不可以在醫院藥房銷售,所以這種說法只是商家的噱頭。”下轉頁58

      商家“不知” 標註成分
      根據《消費品使用說明化妝品通用標籤》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規定,從2010年6月17日開始,所有國產和進口化妝品都需要在產品包裝上真實標註產品配方中全部成分的名稱。這一新規,讓一直標榜醫學護膚品的藥妝產品非常尷尬,部分藥妝產品因添加藥物成分將不能再使用“化妝品”的身份。不過迄今,許多商家表示對這一新規“一無所知”。
      據《城市快報》報道,在天津一家藥店內,一位促銷員向顧客推薦了一套油脂調護系列產品: “我們的產品叫醫學護膚品,但產品中不含任何藥物成分。”她表示,產品中含有辛醯水楊酸、水楊酸、控油複合物等有效成分,能夠去除多余的油脂,疏通毛囊,緩解紅腫,快速消除小痘痘,但對於為什麼不含藥物還能治療青春痘,這名促銷員並沒有給出答案。
      業內人士表示,藥妝產品一直標榜區別於普通化妝品,不排除部分藥妝生產企業擅自添加藥物成分,因為之前沒有明確的規定要求標註,所以一直打擦邊球。而《消費品使用說明——化妝品通用標籤》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規定下發後,一連鎖藥店的店長稱,如果這個規定在藥店強制實施,他所在的藥店裏90%以上的化妝品都要重新下架換包裝。
      據知情者表示,早在2008年,國家質檢總局與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的《化妝品通用標籤》中就有相關規定,只是當時給了兩年時間消化庫存,“事實上這個過渡期限早就到了,現在國家又再次頒布了相關的規定,可見國家是非常重視的,而且這也是國際化妝品市場的趨勢,理應引起藥店重視”。
      藥店經營管理者也認為,新規定對於藥店用專業服務拉動藥妝銷售是一個好消息,但他們普遍擔心的是,新規是會影響銷售或者給企業增加成本。

      內含中草藥 號稱有秘方
       “我們是中國第一家註冊的藥妝店,已經做了五六年了。”一家來自廣州的化妝品銷售商在其產品的宣傳資料上寫到,這款藥妝能解決所有皮膚問題,因為添加了來自神農架原始大森林的秘方。其中一瓶化妝品的成分一欄中寫,這款產品含有紫蘇、山楂、杏仁、甘草等。銷售人員說,這些中醫原材料正是組成秘方的原料。
      據《新民晚報》報道,另一家原本只生產治痘產品的企業,近年來新推出了去黑頭、美白、抗皺等多款藥妝。銷售人員稱:“新推出的幾款藥妝裏都有藥的成分,在上海的藥店、商店同步銷售。”其中一款產品的說明書中寫:“精工萃取純天然珍珠粉、桃仁、當歸、柿葉等精華。”
      一家藥妝企業的銷售人員坦言:“推出藥妝的企業越來越多,藥妝市場競爭激烈起來了。”在一家藥妝店的宣傳冊後附有這樣一句話:“據國家權威機構統計,到2012年,中國日化市場規模將達到兩千億元每年的銷售規模,藥妝產品將佔40%的比例,這一比例還將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增長。”
      如今中國人對藥妝並不陌生,在南京一間知名藥店內,一樓顯著位置已經被五六家海外藥妝品牌瓜分,藥品多擺到了二樓。據藥店的經營者介紹,該公司旗下的大部分連鎖店都有藥妝銷售,每家店有差不多五六個品牌,除了一個國產藥妝品牌外,其余全是海外品牌。其實很多中國廠家目前都有自家的藥妝產品出售,大多打中藥藥妝、植物藥妝、中藥天然草本的旗號。
      中華全國工商聯美容化妝品業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楊志剛表示,目前一些藥店內非藥品的銷售額已佔據了很高的比例,其中化妝品佔大頭,有的化妝品只是把進藥店銷售視為一個行銷策略。有業內人士直言:“藥妝在中國法律上並沒有定義,這是一個盲點、空白點。”
      有食藥監專家指出,日化產品到底是否具有功效,從產品外包裝上就可辨認,如果只有“妝字號”,那麼就證明和普通日化產品無差別。

      處萌芽階段 眾企業仍嘗試
      在外企工作的藍小姐是一名資深藥妝使用者,她說:“藥妝讓我有一種安全感,在藥店裏出售的化妝品,感覺上總會有安全保障吧。”愛美女性的這種微妙心理,無疑對藥店銷售藥妝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業內人士稱,藥妝概念在大陸尚處於萌芽階段,大多數企業對此還在進行嘗試,還談不上“向藥妝店轉型”,因為行業內對於藥妝店的定義還不統一。
      “並不是說能夠買到幾種護手霜、唇膏或洗髮水的藥店就可以稱為藥妝店,否則別說上海了,就連一些二三級城市也可以號稱有藥妝店。”上海一家藥店負責人說,從著名的藥妝店的基本情況來看,光是經營面積就達到三百至六百平方米,而且擁有上萬個經營品種,消費者到此就能一站購足,其經營模式也與藥店完全不同。
      目前上海的藥店對藥妝的熱衷更多源於新醫改及社區基本藥物銷售零差率壓力下的多元化嘗試,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大多數已經開設的藥妝店及藥妝專櫃並沒有帶來預期中的收益,有部分藥房正在計劃縮減店內藥妝經營面積。上海一家大藥房楊浦店引進藥妝後銷售也不如預期,2009年銷售額超過三億元的第一醫藥商店,藥妝銷售情況也在下滑。據當地另一家藥店經理介紹,藥妝銷售額佔比約10%左右,相比而言蔘茸的銷售佔比超過30%,綜合考慮之下決定調減藥妝經營面積,適度增加藥品和蔘茸的品種。
      對此,業內專家認為,藥妝店的發展應建立在有充足貨源的基礎上,而制約藥妝店發展的瓶頸之一就是藥妝種類和數量太少,上海藥妝市場上較活躍的藥妝只有來自法國、美國、日本等為數不多的品牌。大陸雖然也有不少企業宣布進軍藥妝市場,但總體而言生產企業還沒有進入狀態。藥妝品牌都在各自為戰,還沒有在藥店渠道內形成力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有一百七十多家企業涉足藥妝市場,其中有不少是大陸著名醫藥企業。
      實際上,自1998年至今,大陸藥妝市場一直是外資品牌的天下,現在大陸市場上銷售的外資藥妝數量已從原來的十幾種增加到目前的百來個品種,這表明外資藥妝品牌已逐漸佔領大部分江山。一般看來,國際品牌的藥妝價格都不便宜,普通消費者很難承受,另外大陸藥妝店在經營方面還不具有專業水準。



2009年4月23日,中國第六十一屆藥品交易會在鄭州開幕。有專家贊同,藥店嘗試差異化經營,補充化妝品等銷售種類。圖為參展企業打出的廣告招牌。中新社

幾名年輕女子在上海一家百貨公司前選購化妝品。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