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做有能力影響社會的人
( 2010-10-29 )



王冠的理想是做個有能力影響社會的人。

      王冠(Linda Wang)的名字響亮又好聽,帶與生俱來的豪氣和魄力。
      王冠一詞指的是由君主配戴的象征至高權力的一種帽子,一般都由貴重金屬製作,鑲有寶石。而冠字的基本意思一是指戴在頭上的帽子,二是指超出眾人,位居第一,比如各種比賽的冠軍。
      在父母給王冠取名時,也許他們當時就預料到了今日王冠的卓越才幹和超群能力。王冠來加拿大後給自己取了一個非正式的英文名字Linda,只是為了叫方便。事實上Linda是王冠兒時在中國最好朋友的英文名,重友情的她叫這個名字一是為了彌補和好友必須分離的遺憾,另外也查過西班牙文的“Linda”意為美麗。不過,王冠依然保留了父母給的這個給自己“帶來些壓力”的中文名字。
      那麼,王冠,這個不滿19歲、重視友情、能歌善舞、不甘落後、不願平庸的漂亮女孩,是怎樣一步步努力,走進美國的名校——號稱“南方哈佛”的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呢?
      “海底小蝦米”不甘寂寂無名
      2002年,10歲的王冠隨父母從山東濟南移民來到溫哥華。在濟南時,王冠的爸爸做房地產生意,媽媽是醫院的新生兒護士。從幼兒園時開始,王冠就是父母的驕傲和學校老師的得意學生,她3歲開始學跳舞,7歲開始學鋼琴、學唱歌,年年當三好學生和班幹部,只有一個學期沒有當上班長——為此還哭了。那個時候的王冠真的就覺得自己是“王冠上最亮麗的明珠”。
      來到溫哥華後,王冠家住在溫西,但她上的第一個小學卻在溫東,因為住家附近學校沒有空位了。在陌生的學校里,英語不好、不能和小朋友們很好溝通的王冠感到沮喪極了。
      來自有豐富海產的山東的王冠告訴《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說:“由于我的英語不好,同學們都看不起我,我就覺得自己一下子成了一個海底的小蝦米,默默無聞,毫不起眼。我心裏很難受,于是,我就對自己說,看吧,我會很快地學好英語,我會讓你們對我刮目相看的。”
      從那個插班的溫東小學、到溫西的Sir Wilfred Laurier Elementary School小學、到Maple Grove中學、再到Magee中學,最後畢業於丘吉爾中學(Sir Winston Churchill Secondary School)的IB班,王冠的中小學時期總共在7個學校呆過。
      頻繁的轉學是許多新移民的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很多孩子面臨的是交友難、適應環境慢等等,而王冠卻認為正是不停轉學,鍛煉了社交能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她說:“我的理想是做個有能力影響這個社會的人,增強社交能力和快速適應環境的轉換,對我都是最基本的素質磨練,我一點也不怕轉學,我總是期待在新的學校裡,接受挑戰和贏得榮譽。”
      不甘心當“海底小蝦米”的王冠用了三年的時間讓英語過關,這種過關不只是英語的聽說能力,而是英文文學的扎實功底。當然,這需要大量的閱讀、寫作的練習。王冠說:“我不是個聰明的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說取得了一點成績的話,只有一分是靠天賦,九十九分是靠的努力。”
      從8年級開始,王冠手準備向美國的名牌大學進軍。
      王冠是去年被美國萊斯大學錄取的,現在回顧從初中開始的準備過程,她認為有三點很重要:穩定上升的優异成績、與眾不同的才藝和卓越的領導才能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一般來說,華裔同學要做到第一點和第二點都不太困難。比方說成績,只要不會遭遇大的挫折和家庭變故,比如身體疾病等,華裔學生的考試成績基本都能符合美國大學的要求,王冠的SAT1成績是2100分(滿分是2400),SAT2成績是800分(滿分是800),相信這個成績是很多華裔學生都可以輕易考到的。但是,王冠為了更有利于考進美國的大學,于11年級時,考進了丘吉爾中學的IB班,就是因為她知道美國大學喜歡IB班和上AP課程的學生。
      另外,王冠還特別強調,自己與高中的輔導員(Counselor)有良好的互動也很重要,她說:“很幸運的是,我碰到了一個很棒的輔導員,他總是耐心傾聽我的問題,給出非常好的建議和幫助。當然,我也盡量地讓輔導員知道我想達到的目標、我所作出的努力、我所遇到的困難和我面臨的困惑等等。有的時候告訴輔導員,自己做過些什麼,為什麼這麼做等也非常重要。因為輔導員經驗豐富,他可以從你的行為和想法中,得知你所面臨的困擾,從而給出非常實際的指點和幫助。”
      從自己申請大學的過程中,王冠也悟到了“要想成功,就必須‘特別’”的道理。怎樣使自己“特別”地“脫穎而出”,被大學的錄取官員慧眼識中,她也有很好的心得。
      比如在才藝方面,彈鋼琴、唱歌、跳舞等等都是太普通的才藝,很難被關注;做志願者是很多中學生的選擇,但是如何做,也大有不同。單純地為了湊夠時間,參加許多俱樂部和志願者活動的做法也“吃力不討好”,因為這樣只能說明你參與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興趣,並無法表達你卓越的領導才能。所以,王冠的做法是“有的放矢”,她從8年級開始就參加了十幾個俱樂部,如Model United Nations Club、Vancouver youth parliament Club(青年領導才能俱樂部)、Volunteer Club(志願者俱樂部)等,但是就把重點放在一個俱樂部身上,她的重點是志願者俱樂部,一做好幾年。由于確實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她最後競選當上了志願者俱樂部的總裁(President),該俱樂部成功地參與了2007年在溫哥華舉辦的BOCCIA WORLD CUP(殘疾人硬地滾球)比賽,受到了比賽舉辦機構的表揚和肯定。而這一次經歷在王冠的個人簡歷上,就是一個可以吸引大學錄取官員眼球的“亮點”。
      “豎起耳朵來,早規劃”
      進入8年級,王冠開始規劃自己的大學之路。而如何能得到相關的資訊呢?就是在學校裏“起耳朵”捕捉有用的資訊;到相應的補習機構,瞭解基本的過程和要求。
      王冠在8年級的暑假去了一個補習SAT的機構,她並沒有每天去上課,而是周二、周四去上課,周六參加測試練習,三個月下來,對SAT的考試要求就很清楚了,以後可以自己找資料在家裏做練習,最主要的其實還是在學校裏,時時做個有心人,不放過任何有用的資訊。還有,主要的精力還是要放在功課上,以保持一貫的好成績。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學校裏,想去美國讀大學的同學不止一個,大家互相都知道,在一起聊一聊,或是起耳朵聽,就能知道很多消息。主要是自己要有這個去美國讀書的強烈願望,有些同學是在父母的壓力下勉強去做的,就會感到不知如何下手,因為不是自己興趣所在,所以對有用的資訊也往往會‘左耳進,右耳出’。因此,做父母的想要孩子上好大學,關鍵是要讓孩子自己有需求,而不是主動地提供很多有用和無用的資訊,讓孩子被動地接受,效果就難以理想。”王冠分析說。
      已經讀完大學一年級的王冠,並沒有驕傲自滿。通過MSN接受《加拿大都市報》記者的采訪時,她正在英國倫敦的劍橋大學修讀一個暑期課程,並且還讓媽媽帶5歲的弟弟和10歲的妹妹也去劍橋大學旅行和參觀,使弟弟和妹妹從小有一些對名牌大學的感性認識。
      而大學一年級取得平均3.7分(滿分為4分)的成績、聯系劍橋的暑期課程、辦理簽證、安排行程等等事宜,都是王冠自己搞定的,可見她獨立生活能力之強。
      為了要“活出自己的光彩,有與眾不同的人生”,王冠追求向上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
      今年的9月份,她轉學去了紐約大學商學院,“和現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做校友。”王冠很開心地說:“接下來,我還會去讀個MBA,然後會在美國工作幾年,積累經驗,最後會選擇去中國或香港發展,在上海或北京開創自己的公司,做個經商的職業女性。”

      揚帆學海 夢想成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重視子女的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更是許多新移民來加拿大的初衷。學海中,既有迎風逐浪、弄潮爭先的快樂,也有全面發展、徹底融入、不知不覺中的收獲……
      據不完全統計,“為了孩子的教育而移民”的華裔移民占40%以上。雖然不能說現在的移民都是為了孩子而移民,但是移民後的生活中,孩子的教育,絕對是每個新移民家庭中注意力最高、經濟投資最多、精力付出最大的。誠然,關注下一代的教育,是為人父母的最基本的社會責任。但同時,在北美優良的教育系統和體制下,移民子女們的奮鬥和成才過程,也是新移民們實現移民夢的一個重要體現。

      讀麻省理工 回報最高
      一項由美國在線工資及薪酬資訊公司PayScale進行的研究表明,近年來,本科學位的投資回報率下滑,學歷貶值,不過碩士或博士學位以及專業學位則回報更高。
      研究還證實了人們長期以來所持的就讀名牌大學確實很重要的觀點——常春藤學校在前10位中占了五位。研究對852所公立和私立院校的140萬名大學畢業生自我申報的薪酬資料進行了考察。投資回報率是根據大學費用、畢業生的薪酬中值估計值,以及四到六年的在校時間計算出來的;其中大學費用包括學雜費、住宿費、教材和文具用品。費用沒有將獎學金計算在內。30年回報是扣除了物價因素的結果,年投資回報率還包括了4.3%的年度工資漲幅。
      研究結果顯示,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12.6%的年投資回報率位居榜首,30年總回報達168.8萬美元。下表列出了年投資回報率排名前10名學校的詳細資料。資料來源於互聯網

      學校生活就是 快樂成長
      外形甜美、身材嬌小的劉愷悌(Kaidi Liu)在今年9月份進入UBC學習。無論是從長相、還是看氣質都頗有明星范兒的Kaidi,報讀的專業卻是Human  Kinetic(運動醫學)——一個動感與嚴謹相結合的行業。
      4歲就跟隨父母從北京移民來到溫哥華的Kaidi,回顧自己的求學之路,感覺到的是父母的殷切關愛、學校的優良環境、朋友的真誠友誼和自己快樂無憂的成長。
      1996年秋,剛來溫哥華一個月,媽媽就帶Kaidi去參加一個本地社團舉辦的“天才兒童表演大賽”,大賽中,Kaidi唱歌、跳舞、朗誦兒歌,一點兒也不怯場,可愛的模樣、甜美的笑容,讓大賽的評委們和觀眾都驚為“天使“,給了Kaidi大賽冠軍和最受歡迎新星兩個大獎的榮譽,以及一張100元的購買玩具的獎券。
      這次獲獎的經歷,是小小的Kaidi對加拿大生活的第一個印象,對她來說,這個印象美好而難忘,讓她感覺到加拿大這個新家園,到處都是友善的人們和漂亮的風景。
      Kaidi的父母都是行醫的,他爸爸劉曉寧先留學美國,後移民加拿大。而劉媽媽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在草地上打滾、去沙灘上築城堡、去公園裏看百花盛開……所以Kaidi的童年生活充滿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記憶,也使她和在加拿大出生的弟弟都沒有沾染有些華裔移民子弟瘋狂玩網絡游戲的不良習慣。
      在學校裏,Kaidi有一些固定的好朋友,幾乎都是從小一起玩到大的。他們都是學習優良、愛好健康生活的一群。由于沒有語言的適應問題,Kaidi在學校一直都是成績好的學生,而且學習的過程也很輕松和快樂,所學的課程基本上都是自己感興趣的,而不是像她在北京的表姐表哥們,必須為了考試而去學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
      大約每兩年回一次中國探親的Kaidi,目睹了表哥表姐們枯燥的學校生活和同樣緊張的暑期。Kaidi滿懷欣慰的對《加拿大都市報》的記者說:“我每次回中國探親時,看到表姐表哥們總有做也做不完的homework,都覺得自己好幸運。他們的青少年生活就是學習再學習,平常每天早出晚歸去上學,周末也要去補習,而我的學校生活卻多姿多彩,學習只是一個部分,另外還可以做很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放學之後,基本不會有作業了,大多數在學校裏就完成了,父母只是給我報了一個奧林匹克數學班,從5歲學到15歲。所以我有很多的空余時間可以自己安排,比如打排球、約朋友逛街看電影等。感覺上,我每天都是快快樂樂的,學習上沒有壓力,朋友的圈子很固定,生活中也比較隨意和舒適。”
      文藝氣息濃厚的Kaidi選擇讀運動醫學,似乎很奇怪。Kaidi的解釋是,她的一個朋友兼學姐去年讀了這個專業,給了她啟發,加上自己的父母都是醫生,她本人愛好運動,而這個專業今後的發展也可以是當醫生——一個比較安穩又可以幫助別人的職業。
      Kaidi今年畢業于烈治文Burnett Secondary School,由于堅持上了十年課外數學補習班,她的數學成績很好,加上英文幾乎是第一語言,所以她整個的學習都很輕松,在Kaidi看來,只要英文和數學成績好,其他的學科就不會差很多。對于很多中學生們頭痛的志願活動時數,她也是在快樂和輕松的過程中完成的,因為酷愛打排球的Kaidi不僅在Burnett Secondary School的排球俱樂部裏打了四年排球,還當了兩年的排球教練(給低年級的學妹們),她大約每周有6到7個小時的時間當教練訓練師妹們,這些時間加起來足夠畢業和報考大學所需的了,當然自己打排球的時間還會多一些。
      朋友圈子較固定的Kaidi,已經有了男朋友。她的男朋友是她的中學同學,是個本地出生的西人,他們相識很多年,正式作為男女朋友交往只有一年。對于男朋友是西人是否會受到父母的“責問”, Kaidi笑道:“我很高興我的父母是很開明的人,他們都是知識分子,知道感情的事情和種族是無關的。他們也瞭解我並不是刻意去找西人或是找華裔做男友,而是順其自然地從好朋友發展成男女朋友。所以他們沒有責難我,包括在報考大學專業時,他們也都是尊重我的選擇的。我相信我們這一代小移民,在找異性朋友時,不太會在意對方的族裔,互相有感覺才是最重要的。”

      常春藤名校青睞的IB課程
      移民來到溫哥華的華裔家長,大多都知道一所排名並不是很突出的公立中學——丘吉爾中學(Sir Winston Churchill Secondary School),雖然排名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甚至進前20名,但事實上,很多家長(尤其是華裔新移民家長)卻對該學校十分青睞,原因就是丘吉爾中學提供一個特殊的高中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課程(國際學位證書課程),簡稱IB。
      IB課程創建于1968年的瑞士日內瓦,當時二戰剛剛結束,一群日內瓦國際學校的老師本建立更加進步及和平的世界的想法,而開始推廣一系列的大學前期課程。創建之初,該課程的服務對象是年齡在16-19歲的高中學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該課程逐步完善並推廣到全世界許多的國家。目前,超過775000名學生在全世界138個國家的2816所學校中接受IB課程的教育。
      該課程選拔及教育方式都很獨特而且科學,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被全世界的各所名牌大學所歡迎。從而,導致申請進入該課程的難度也增加了很多,以丘吉爾中學為例,每年可以最終進入IB課程學習的學生只占申請學生的1/4左右,占全校總人數的比例就更少了。不過,並非只有該校的學生可以申請IB課程,全溫哥華中學的學生都可以報名申請和參加考試。
      IB班的學生會定期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例如短途旅行、野營以及海外旅行,還有每年一度的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IB學生共同參加的會議,各種活動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進入IB班需要參加考試,但是能否被錄取,並不是完全由考生的考試成績來決定的。一個很重要的決定錄取的因素是學校考試委員會對考生的面試(Interview)結果,面試的問題很多,大約有以下幾類:一、你是否認為自己真心地喜歡學習。二、你是否有獨立學習的能力。 三、你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否足夠強。四、你對這個社會的關注程度。
      正式的IB課程只有11年級、12年級兩年,不過絕大多數設有IB課程的學校,都在10年級開始IB預備班(Pre IB)。
      一般來說,進入了Pre-IB,大半條腿就算進入了IB,因此想進入IB班的學生大都會先通過考試進入Pre-IB。

      過英語關 學人生課
      19歲的Louie Liu來自上海。作一個小移民,並不是Louie最初的選擇。Louie和媽媽Qing女士2005年來溫哥華登陸時,他正在上海讀初中二年級,為考進重點高中而拼搏,所以登陸一個星期後,Louie就回上海了。一年之後,Louie如願考進了一所上海市重點高中,但是他在爸爸的勸說下,還是捨棄了往日的同學和熟悉的上海,于2006年夏季來到了溫哥華,那一年Louie15歲。
      從小品學兼優的Louie,來到加拿大後,學習上也很適應。剛來溫哥華時,Louie的媽媽Qing女士的首要任務就是為兒子選擇一所合適的學校。私立學校學費太貴、學生家庭經濟背景太不一般,所以被Qing女士排除在外;溫西一所歷年排名很靠前的公立學校,由於華裔學生比例太高,也被她Pass掉了,因為她知道Louie的數理化課程都很優秀,唯有英語需要補習和提高,畢竟要在短時間內把非母語變成母語,是需要努力和好的語言環境的。
      最後,Qing女士為Louie選擇了丘吉爾中學,並為此搬家租住在該中學附近的一個獨立屋內,雖然要付出比較昂貴的租金,也義無反顧。
      正如Qing女士估計的那樣,Louie來溫哥華後,在丘吉爾中學直接從十年級讀起,數學成績很拔尖,物理、化學也是A或者B+,只有英語需要補課。按學校的規定,Louie進了ESL班強化英語學習,但一年就從ESL班畢業了,不過他的英語成績卻只能在B、C之間徘徊,特別是英語寫作較差。
      為了如期完成中學課程並進入一流的大學,Louie聽從了媽媽的建議,開始去一所英文補習學校惡補英語。
      在一家由華裔夫婦合辦的語言培訓學校裏,Qing女士為Louie報了一個三個月的英語強化班,繳了大約3600元左右的補習費。Louie每星期的一、三、五從中學放學後,就去補習班上課,然後做大量的習題,星期六也會去半天上課和做作業。
      按照該培訓學校的規則,三個月後還沒有通過英語評估考試Language Proficiency Index(簡稱LPI考試)的學生,可以繼續免費在該校補習。Louie在那個學校陸陸續續補習了5個多月,英語成績進步不甚理想,其他的數、理、化課程都有退步的跡象。Qing女士很急,Louie也很委屈——他為了應付英文補習學校的課程和課後作業,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自然就會占用該用在數、理、化等課程上的學習時間。
      時間不等人。2009年暑假,Louie接到了西門菲莎大學(SFU)的錄取通知書,但必須在大學一年級結束前考過的LPI,還像一堵墻一樣橫在Louie面前。Qing於是下決心改換“跑道”,試圖找一個西人英語家教來一對一地為Louie“對症下藥”。終於在一家西人辦的英語培訓公司裏,選到了一個Sharah女士為Louie補習。在面談和測試後,該公司為Louie制定了一個25小時的學習計劃,每次上課1.5小時,每小時收費45元。
      兩個月過去後,由於Louie開學在即,也由於Sharah個人這樣那樣的原因更換授課時間,所以25個小時的學習計劃並沒有如期完成,為此Qing女士和Sharah還打上了官司。
      而Louie也從中體會到了媽媽的苦心,在9月份開學後,毅然拒絕了媽媽再給他找補習老師的要求,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于12月份順利地通過了LPI考試。
      回顧自己上大學和參加補習班的經歷,Louie對《加拿大都市報》的記者說:“上好大學的強烈願望,讓我媽媽在選擇英語補習班時,表現得很急切。我當然也明白媽媽是為了盡最大的能力幫助我,周圍的朋友也有LPI通不過,而遲一年上大學的例子。還好,我和媽媽都達成了自己的基本願望。補習班裏的大課教學,自然沒有一對一的效果好,但是也對提高英語成績有幫助。單是想到那麼貴的學費,就不好意思不好好學。而上門服務的家教,更是會面對面地督促我,讓我無法偷懶和貪玩。至於促使自己努力的原因成分?猁?猁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願望,則是一半對一半,各佔50%吧。”



王冠正就讀美國萊斯大學。

丘吉爾中學的IB班吸引了很多華裔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