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百年一遇 三文魚大洄游
( 2010-10-10 )





踏入10月,成千上萬的三文魚將由太平洋重返自己的出生地河流,逆流而上,循水道回到河流的源頭產卵、繁殖,然後相繼死亡,結束一生的“壯烈旅程”,而三文魚 洄遊也成為許多人“追逐”的對象,或為其命運嘆息,或受其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感動。尤其今年是百年一遇的三文魚洄游盛況,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本刊將全面為讀者報道這一大奇自然奇觀。

      要觀賞三文魚大洄游,在2小時車程之內,就可以抵達低陸平原菲沙河谷(Fraser Valley)的河流區及分布各處的三文魚養殖場。而全北美最著名的亞當斯河(Adams River),更是No.1的觀賞大洄游勝地。10月2日當地開始舉行“向三文魚致敬”(Salute to the Sockeye)的大節日,直至10月24日。而觀賞大洄游奇觀有遠有近,大溫居民可看個痛快。

      每年秋季,生活在太平洋的三文魚就會洄游至出生河流的上游產卵,繁殖下一代,卑詩省各處河流都會吸引大批遊客觀看,而大洄游每隔4年才有一次,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據加拿大漁業部(Fisheries and Oceans Canada)最新估計,今年卑詩省菲沙河的紅鱒三文魚(sockeye salmon)洄游數量高達3,500萬條,是1913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就算今年開放捕魚,到達源頭的三文魚也會比過往超過10倍,成為了今年觀三文魚大洄游最佳一年!

      欲想一睹這個自然奇觀,《星島日報》記者日前走訪了多個低陸平原觀賞三文魚熱點,為各位讀者打頭陣,介紹各觀賞點的情況。

三文魚奇妙旅程

如何處理死魚?
      大量洄游產卵後自然死亡的三文魚怎樣處理?Carl教授說,牠們會留在河裏成為其他魚類的食物,而岸上動物如黑熊、禿鷹和其他鳥類等也依靠三文魚的豐富營養。實際上,三文魚是太平洋西岸大自然食物鏈最關鍵的一環。

卑大教授:亞當斯河觀魚首選
      據卑詩大學的漁業中心(Fisheries Centre,UBC)教授Dr. Carl Walters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加拿大的卑詩省是觀賞Sockeye三文魚洄游勝地,如內陸的亞當斯河(Adams River)和奎尼爾(Quesnel)都是著名的三文魚產卵地。但因為Quesnel的河道不容易扺達,所以現時只有亞當斯河成為全北美,甚至是世界最容易到達及觀賞的河道。當然北美的阿拉斯加是三文魚洄游量最多,包括著名的Bristol Bay,但很多都是交通不便、不容易到達的河流,很多也需要飛去(Fly - In)才能夠觀看,實在極不方便。當然其他的菲沙河谷河流也有不少美麗的觀賞地帶,但論數量,位於甘碌市(Kamloops)以東的亞當斯河,始終是最大型產卵及繁殖河源!其實俄羅斯、日本、中國和西伯利亞都有野生三文魚洄游,反而大西洋的三文魚是人工飼養的居多。阿拉斯加的三文魚數量排行第一,卑詩省則排行第二。”

今年洄游料達3,500萬條
      Carl教授研究三文魚生態超過40年,他表示,紅鱒三文魚大洄游每隔4年才一次。今年被公認為野生紅鱒三文魚大洄游最壯觀一年,估計有超過3,500萬條野生紅鱒三文魚返回卑詩河道,洄游到出生地產卵,完成延續下一代的責任。這些三文魚由大海返回河源,足足經歷一個多月不停逆水游向上游,挑戰河水和岩石的大自然難關,完成使命之後,力竭而死。三文魚的獨特天性是能夠認路游回出生河流,非常奇妙。
      Carl教授解釋,這是基於多個因素,包括環境氣味、河水味道及三文魚本身的強勁導航能力,其實大自然界也有不少動物擁有這樣的天生本能。

洄游量增減 20年一循環
     記者好奇問:“為何今年洄游量會突然增加?”
Carl教授解釋:“因為三文魚在大海生活的生命周期要面對不同環境變數,對三文魚生存或死亡,構成一個很複雜的生態關係。洄游量突增或突減現象,其實每20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1958年及1900年初就有超級洄游數量。每年三文魚產下百億計的魚卵,但只有不到1%能夠生存下來,變為魚苗。因為當中的數量可以變化很大,增減1至2%都會影響4年後洄游產卵的數目,因此實在很難預估,情況相等於預測天氣一樣,只是估計,不一定準確。”

繁殖後即死亡
      Carl教授詳述雌性三文魚“重任”,說:“每條雌性三文魚可以產下2,000至3,000粒卵子,當中只有一半被受精,但受精卵子又只有200粒能存活,而長成魚苗之後游入大海的只有約50條。直至4年之後,成功返回出生地產卵繁殖下一代的只有5至10條。三文魚苗在淡水河流和湖泊成長期為1至2年,然後才游出大海生活,在海洋居住2年後,就返回河流產卵,這些三文魚由太平洋沿菲沙河洄游,需經過長達600公里的河道,入冬之前要完成產卵繁殖,完成一生。”至于雄性三文魚,Carl說,雄性三文魚洄游出生地完成交配責任後就死亡。

亞當斯河
欣賞全球最大型  三文魚洄游奇景

      觀賞紅鱒三文魚(Sockye)洄游的最佳地點,內陸甘碌市附近的亞當斯河(Adams River)當之無愧,在那裏即可以看到三文魚跳“龍門”,也可以看見“紅色河流”奇景——成千上萬的紅鱒三文魚,把整條河道染得通紅。《星島日報》記者9月底前往亞當斯河採訪時,已經見到不少遊客前往觀光遊覽,其中有不少人是華裔遊客。而當地社區,也從10月2日起,就展開一連串活動,迎接三文魚的回歸,也迎接各地遠道而來的遊客。
到亞當斯河看三文魚洄遊,你可能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型的紅鱒三文魚洄游!

向三文魚致敬
慶祝三星期

      由10月2日至24日,加拿大海洋與漁業部、卑詩公園局(BC Parks)和亞當斯河三文魚協會(Adams River Salmon Society)將在羅德里克黑格布朗公園(Roderick Haig Brown Park)主辦觀賞三文魚節,稱為“Salute to the Sockeye”,向這些偉大的三文魚致敬。

       海洋漁業部傳訊聯絡主任Jeremy Heighton表示:“節日期間大會安排20至30個分別由漁業部、卑詩公園局和當地社區人員聯手安排生態專家講解三文魚,為遊客介紹及解答問題,每天平均有8至10個當值人員在場。逢星期一至五由早上10時至下午4時,星期六、日則到6時。公園內另設有8至10個展覽攤位,包括Pacific Salmon Foundation、Pacific Salmon Commission、Fisheries and Oceans Canada、City of Kamloops、UBC Genome Project和Fraser Watershed Program,由早上10時至下午5時擺設展覽,售賣紀念品等,讓市民和遊客認識這種特別的三文魚類,成為全北美最大的觀三文洄游勝地。”

存活率四千分之一
      Jeremy笑言:“每4千粒魚卵當中,只有平均一條可以在4年之後重返回阿當斯河。旅程為期17天,經過600公里河道,由太平洋游往菲沙河(Fraser Rivers)及湯普森河(Thompson Rivers)。遊客可以在亞當斯河流及支流觀賞,參與協會舉辦三文魚觀賞活動。10月中是產卵高峰周期的開始,魚量最多,因為三文魚魚身轉變成紅色,把大小河道染得通紅,仿似一片紅海。期間也會看到不少三文魚跳出水面、逆水而游,飛躍河道等壯觀奇景。10月的最後三個星期為高潮,因為產卵周期開始,大家只需沿河道觀看,或甚至河旁邊的停車場,就可清楚看見三文魚產卵。”
     他又補充說:“今年的三文魚量相信是百年來最大的一次洄游,預料吸引85,000至120,000個遊客!現在已經有海外的日本NHK電視台、本地CBC電視台及各大小傳媒開始爭相報道。”

千萬魚群 映紅河水

     在羅德里克黑格布朗公園,搭建了長長的觀魚平台(Viewing Platform),令遊客較容易觀看血紅色的三文魚。只見三文魚在河流上一群群聚集,有些休息,有些找配偶交配,蔚為奇觀。由停車場步行往觀魚平台只需5至10分鐘,當然要視乎閣下的汽車停泊在近處還是遠處。平台四周也擺設了很多三文魚圖片和資料,還有詳細地圖介紹。

     游觀賞地點,羅德里克黑格布朗公園(Roderick Haig Brown Park)位於亞當斯河兩旁,坐落於亞當斯湖(Adams Lake)和舒斯韋普湖(Shuswap Lake)之間。
         Huihill Creek支河最近更被列入為公園範圍,整個公園佔地1076公頃,擁有12公里河道,65公頃河床,是北美最大天然的三文魚產卵流域。因為這裏是冰河地貌,在腳下擁有很多地底河流,所以形成一個非常特別的三文魚繁殖河流系統。古時原住民就已經為這些洄游的三文魚慶祝,也是他們的傳統習俗。
不屈不撓游回河床產卵
       Jeremy介紹說:“每4年一度的大洄游季節,10月初開始有數以百萬計的亞當斯河三文魚會湧回到河床產卵!以往平均有1500萬條三文魚洄游菲沙河,但今年則超過3500萬條。相信在12公里長的亞當斯河將會多達1000萬條,但事實上每年的三文魚洄游量都不同,2002年曾錄得360萬條。三文魚完成產卵交配,入冬之後魚卵慢慢孵化,直至4和5月魚苗成長就游往下游的舒斯韋普湖。在湖中居住一年時間成長,然後在第二年的5、6月再沿河道游下湯普森和菲沙河直出太平洋。到了第4年的秋天,大約有百分之十能重返家鄉。當三文魚返回菲沙河口,美國和加拿大漁民都會大量捕捉,只留下半數,但在河中也會有不少受傷和死亡,實際能抵達源頭的三文魚只有少數。所以卑詩省漁業部每年都限制捕捉三文魚數目,是要保持有足夠三文魚洄游產卵。”
       亞當斯河其實是一條全天然的河道,能夠看到珍貴的三文魚交配和繁殖過程,交配完成之後就會自然死亡,身體成為了其他動物的食糧,維持大自然的生態。

魚屍遍布河口
驚心動魄

      羅德里克黑格布朗公園的東面就是亞當斯的河口,所有三文魚將由舒斯韋普湖進入亞當斯河。很多遊客都會在觀魚平台觀看完魚群之後,就沿下遠足徑前往resting pool及碎石灘觀看逆流而上的紅鱒三文魚,然後就折返回停車場,較少人會一直走到河口的石灘區觀看。

      Jeremy帶領記者到達亞當斯河口,由停車場步行至河口需要30分鐘至45分鐘,視乎步行速度而定。抵達河口,眼前就是翻滾的巨浪,捲起的大浪,把大批三文魚屍體打到岸上,叫人毛骨悚然。
筋疲力盡而死
  Jeremy解釋,很多未曾進入亞當斯的三文魚,早已在游往菲沙河途中死掉,可能是筋疲力盡,或與水流搏鬥時嚴重受傷導致死亡,每次大洄游之後在河岸底部都會發現超過數十甚至百萬條死魚。其實大約只有百分之十預計能重返家鄉,但實際數目都要真正回到出生地產卵才作計算。
熊吃腦 鷹吃卵
   Jeremy表示,這些三文魚屍體當中,有部分遭黑熊和白頭鷹覓食時捕殺。“原來黑熊只會挖空魚的頭顱,吃掉魚腦。而白頭鷹多是想吃魚肚中的魚卵,所以攻擊雌性三文魚,然後挖開魚肚,吃掉魚卵,所以很多三文魚的死狀很恐怖。”
  記者在河口的石灘上看見不少華裔專程而來遊覽,有些還是拖兒帶女,涉水跳石經過淺淺的河道。在沙灘上除了發現人的鞋印外,也有黑熊的腳印,證明了這裏經常有黑熊到此覓食。但Jeremy強調,黑熊白天很少出沒,而是在天黑之後才出來尋找食物和水源。
潛水看魚群
  記者在河口的石灘上還遇上一群業余的潛水人士,他們帶備了充足裝備,還有水底攝影機,穿上保暖的潛水衣,打算潛入水中拍攝。他們表示,想一睹驚人的三文魚量,因為今年預料數目很多,在水底觀賞應該會非常刺激。

歸家繁衍生息
結束壯烈一生

     隨Jeremy由觀魚平台沿下遠足徑(Lower Trails)漫遊,沿河岸可以欣賞亞當斯河景色。不少遊客都沿小徑進入沙灘或石灘上,以近距離觀看三文魚群。到達了Resting Pools的休息河床,記者發現一群群紅鱒三文魚在水中停留,形成一個魚團,蔚為奇觀。

      Jeremy表示,這個天然的產卵水道水流很急,有足夠的氧氣供應受精後的魚卵成長。當然也有少部分魚卵會被沖走,但三文魚在產卵前都會把河床挖一個淺洞,然後讓魚子誕下。雄魚就會立即射下精液,令魚卵受精,排卵受精整個過程都是緊接一起,數十秒內完成,而受精後的卵子就留在洞裏成長。
排隊等交配產卵
  “由於理想的天然產卵區域有限,於是有魚在產卵時,另外數十條魚形成魚團就在旁等候,就像等巴士一樣,有空位就上車,一對一對的排隊等等到產卵地帶生產,很有秩序。”Jeremy這樣說。
  此外,亞當河支流Groundwater Spawning Channel河道產卵區,也有三文魚挑選在那裏交配。Park Pool是另一個觀賞區,建有橋樑和支流河道小徑,遊客可環小徑參觀,近距離欣賞三文魚。
挑選強壯配偶
  雄、雌三文魚先在水中互相追蹤,挑選了配偶之後就會進行交配。如何選擇配偶呢?Jeremy說,每當雌三文魚排卵之後,雄三文魚就會進行交配,但有時最後關頭發現這條雌三文魚並非太強壯時,牠們可以放棄,然後由其他雄三文魚代替交配,所以有時最終都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其實大自然和動物世界之中,強配強、弱配弱,維持適者生存的道理。

變色變身遍體鱗傷
  洄游中的三文魚身體產生變化,由原來的深海藍灰色魚身,逐漸轉變為淡粉紅,然後再變成血紅色。雄性三文魚背部更形成一個怪異扭曲的尖銳雙峰,頭部分變了鷹鉤鼻子並呈灰綠顏色。只管向上游,經過最少數百公里甚至數千公里的路程,弄致遍體鱗傷也不在乎,目標是趕快返回出生地產卵繁殖,然後交配、產卵和死亡。交配後的一星期雙雙就會自然死亡,魚屍體給了禿鷹和黑熊當食物,完成這偉大傳宗接代使命。

卡普蘭奴養殖場
認識生態

     卡普蘭奴三文魚養殖場(Capilano Salmon Hatchery)是最近溫哥華市區的三文魚養殖場,由溫市中心前往只需15至20分鐘車程。當中建有一個展覽館,分為戶外室內,介紹三文魚變化和生態過程,又有模型展示,圖文並茂,十分詳盡。

      1954年因為興建Cleveland Dam水壩供應溫哥華的食水,導致三文魚未能洄游到上游產卵,三文魚量持續下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加拿大漁業部就興建了這個三文魚養殖場,超過300萬元的建造費,於1971年落成。每年養殖場都會孵化三文魚苗,然後放回河流出海,以保存三文魚的數量。這個魚場主要是coho及steelhead三文魚,後來也開始養殖Chinook。

肩負實驗教育工作
  現在養殖場對三文魚進行不同的實驗工作,數據有助政府制定計劃去保護三文魚。內設有教育展覽室,以圖片、模型和圖表展示,教育公眾。遊客可以由三文魚的魚子孵化成魚苗的過程,然後認識的成長和洄游後身體的變紅等變化,成為了不少學校的戶外教育中心,養殖場每日開放供市民遊覽。

威化溪人工水道
研究基地

      卑詩省的野生紅鱒三文魚(Sockeye salmon)歷史悠久,早於1885年已經發現聚居於威化溪(Weaver Creek),1800年代後期,因為發展漁業而在菲沙河口捕捉三文魚,導致魚量減少,後來每年10月,多達800萬魚卵就由威化溪移植到其他河道生產繁殖,以保持魚量。

      由1943年統計,每年平均約有2萬條三文魚洄游到威化溪產卵,但自1960至1968年期間,魚量大減至每年12,000條,主要原因是菲沙河流受到污染,三文魚洄游數目大幅下降。為了繼續保護三文魚,加拿大漁業與海洋部(Fisheries and Oceans Canada)於1965年就在威化溪建設了一條3,000米長的產卵水道,現在魚量比起1965年激增。

種滿樹木環境優美
     這個始建於1965年的人工開鑿三文魚產卵水道,全長2,932米,底層鋪上碎石,形成一個接近天然環境給魚群產卵。這條接近3,000米的彎曲人工水道,兩旁均種植樹木,環境優美,近10年已經成為大溫地區首選觀紅鱒三文魚勝地。記者發現漁場有不少中文告示牌和標誌,相信是方便大批的華裔前來觀看。漁場因為面積廣闊和平坦,方便長者和小朋友沿河道觀看,而且設有大空地和野餐區,方便大家泊車及享用午餐。
      記者訪問了在這裏工作已經超過35年的漁場助理Wayne Charlie,他直言,近十年由於海洋環境污染、溫室效應及海水溫度上升(約2、3℃),再加上漁民濫捕,種種因素造成三文魚洄游量近年大減。“記得35年前大約有20萬條三文魚於河流產卵,後來的幾年洄游三文數目就多達60萬。但現在情況不同,每10萬條三文魚只有5萬條可以回到原居地,減少了75%,現在大部分以紅鱒三文魚為主。人工繁殖場開掘出4米寬的溪流,彎曲環繞,當中還建有分魚區,把魚種分類。現在這條水道也為卑詩大學學生及生物學家作為研究三文魚基地。”

高峰期10月中
      追問今年三文魚數量激增,原因何在?Wayne表示不能預測:“no ideas!”Wayne又說:“但對於市民和遊客來說,今年將會是最佳觀魚年份,過往感恩節前後都是最多遊客遊覽的,試過有超過1萬人參觀,擠得水泄不通。我們將會在9月尾正式引河水入水道,10月6日才正式開放,直至11月1日,但洄游高峰期將會是10月10日至20日左右,相信遊客會更多!”

奇黑利斯養殖場
培育魚苗

      位於威化溪不遠的奇黑利斯河(Chehalis River)三文魚養殖場,是前往威化溪三文魚產卵水道的必經魚場,不少遊客都會順道參觀,看看三文魚魚苗的培養過程。養殖場經理Reid Schrul表示:“每年漁場將會繁殖高達6至8百萬條三文魚,主要是Chum和Coho,到了11月就是觀賞的最佳季節,這個漁場並不會繁殖紅鱒三文魚,因為紅鱒三文魚將會洄游到威化溪。”

     Reid說,每年4月左右,當Chum魚苗孵化後,飼養大約1克重量才會放回奇黑利斯河繼續成長。秋季由夏里遜河(Harrison River)取出的的Chinook魚卵就會送到養殖場孵化,魚苗長至2克左右,於4月釋放回奇黑利斯河。

設施齊備方便遊客
      記者採訪時發現不少華裔和白人家庭專程前來參觀,漁場設有清楚的遊客指示路線,大家可以按箭嘴自助遊覽,先觀看魚苗池,然後是一些小魚池,引入河水到漁場等操作。為方便遊客,漁場設有洗手間和停車場,而場內也建有孵化區、魚池、實驗室、貯存區和冷凍室,附有不少圖解和資料介紹。通常遊客都會先遊威化溪,然後回程才到漁場參觀,漁場距離威化溪約5分鐘車程。

英奇河養殖場
鱘魚吸客

      另一個位於米遜地區(Mission)的是英奇河三文魚養殖場(Inch Creek),飼養員Evelyn接受記者訪問時說:“這個漁場主要繁殖Coho、Chinook和Chum三文魚,跟紅鱒三文魚四年一次大洄游有點不同,因為每年都可以觀看三文魚洄游,由10月尾開始就可以觀賞,最佳觀魚期為11月。漁場每年都會繁殖75萬條Coho、110萬條Chum。另外也有繁殖300萬紅鱒三文魚放入河流,但這些紅鱒三文魚會洄游到Cultus Lake 和Pitt River河流水道。”

      每年10月至12月,大約2萬條coho及chum三文魚就會洄游返到英奇河,然後自然產卵,誕下數以千計的魚卵,由原住民魚買家購入,等待到秋季和初冬時捕捉成長的三文魚,然後運到魚場孵化魚卵培養。現在漁場對外開放,供遊客參觀遊覽。

每年舉辦禿鷹節
      Evelyn介紹三文魚場附設了一個天然魚池,養殖兩條巨型鱘魚(sturgeon),最重每條達80公斤,其中一條已經100歲了,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另外,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是一年一度的菲沙河禿鷹節(Fraser Valley Bald Eagle Festival),漁場將會成為節日場地之一,擺設展覽品,介紹卑詩的野生動物禿鷹和三文魚生態,大家不容錯過。

芝里華克河養殖場
順道釣魚

      坐落於芝里華克河(Chilliwack River)的養殖場(Hatchery),是底陸平原區路程最遠的一個。因為沿河而上,景色優美,除了觀看急流,也發現很多釣魚朋友在河岸垂釣,享受釣魚樂趣。有興趣的釣友,大可以參觀養殖場兼順便釣魚,玩足一天。

加網保護幼苗
養殖場的主管Bob Stanton表示,這個並非繁殖紅鱒三文魚的漁場,而芝里華克河只有少量的紅鱒三文魚洄游,所以遊客只能欣賞Coho及Chinook品種。下個月就是Coho洄游產卵季節,河道將會全部是三文魚,在水中掙扎的奇觀,漁場全年都開放給遊客參觀。為了保護三文魚幼苗,他們特別加設繩網保護,避免禿鷹吃掉。
漁場技術員Claire表示,每年可以培養100萬Chinook魚苗、120萬Coho魚苗、140萬Steelhead魚苗和200萬Chum魚苗。養殖場前面的一段河都是觀賞河段。

鄰近遊點:
芝里華克湖畔野餐
      參觀完漁場,大家可以繼續沿芝里華克湖路(Chilliwack Lake Road)上山,扺達距離三文魚養殖場約25公里的芝里華克湖國家公園,這裏擁有一個非常美麗的芝里華克湖(Chilliwack Lake),景色可以媲美亞省的露易斯湖(Lake Lousie)。這個湖較為偏遠,但湖水清澈,又有個小沙灘,供遊客暢游和曬日光浴,環境舒適。不少遊客都驅車拖著小船和獨木舟專程來玩耍。湖上經常有人在划艇、玩獨木舟、暢游、釣魚和滑水……,享受各式各樣的水上活動。
      公園佔地9,258公頃,設有一個營地供大家露營,40公里長的遠足徑,給大家欣賞自然界的雀鳥和野生動物。湖是狹長的,四周環繞著高山,山頂上覆蓋著皚皚白雪,記者建議市民可以帶備午餐在湖畔享用,欣賞這個美麗的天然湖泊,真是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