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合家團聚的日子
( 2010-10-10 )



溫哥華國際機場人流不斷,許多人都是前來探親訪友。

      華裔講究盡孝,也有爺爺奶奶帶孫子孫女的傳統,所以申請父母來加拿大探親的特別多。探親帶來了濃濃的親情,也帶來了一些不大不小的煩惱。記者:董清霞

      溫哥華的機場,總是上演家庭團圓的一幕。頭髮花白的父母從國際到達通道走出來,子女一家趕緊迎上去幫拿旅行箱。好久沒見面的親人相聚,一下子似乎忘了旅途的勞累,一片歡聲笑語。
      父母探親,有些純屬探親,與長久離別的子女小聚幾個月,享受天倫之樂;有的則是為了幫子女照顧孫子孫女,在街上常看到推嬰兒車的老人;有的則是兒女為盡孝心,為父母安排的旅遊活動。
      老人來探親,家裏就有人做可口的飯菜了。Elaine的父母下月要來了,電話裏告訴女兒在準備羽絨服。Elaine說,用不穿那麼多。父母說,冬天出去買菜,不是需要穿多嗎。Elaine很高興,告訴也不喜歡煮飯的先生說:“做飯的人要到了。”在公司裏吃飯,忽然看到誰帶的飯菜比以往豐富了,就可以猜得出大概是父母探親來了。
      帶孩子也是父母探親的一個重要主題。愛帶孩子的父母,在探親時享受了兒孫之樂;也有不喜歡帶孩子,但在子女的懇求下,不得不免為其難照顧孫子的,感到度日如年。一位老先生就跟記者訴苦,女兒生了兩個孩子,他帶得很累。加拿大的物價很貴,手裡沒有零用錢覺得很難受。買什麼都得跟女兒要。很難找到談得來的朋友。他盼簽證到期,趕緊回中國。
      不管經濟條件怎樣,華裔們都會讓來探親的父母到處走走。所以兒女來溫哥華幾年都沒去過的地方,父母都去過了。有些人在移民幾年後,經濟稍微寬鬆一些,才申請父母探親。也有的父母是自己出機票來的,在加拿大旅游也靠自己的積蓄。看到兒女在加拿大生活拮据,他們還能幫上一把。
      提起探親的話題,總能引出一串有意思的故事。請看以下幾位華裔移民的分享。

      祖孫同堂 其樂融融

      Vincent和王晴夫婦剛剛生了第二個孩子,是女兒,快三個月了。
      因為王晴的父母來了,夫妻倆沒有因為嬰兒的誕生忙得天昏地暗,而是非常輕鬆愉快。Vincent整天外出忙自己的工作,王晴不但有好菜好飯吃,還有時間上網。


      父母來了問題就解決了


      王晴說,父母是按孩子的預產期來的,但王晴的女兒比預產期早到了17天,可把他們兩個忙壞了。兒子小虎12歲了,Vincent要照顧兒子,又要照顧王晴和剛出生的女兒,天天煮飯。王晴剛生完孩子,脾氣挺大。Vincent天天盼父母來。她開玩笑說:“要不是我父母來,我和老公天天吵架,關係早破裂好幾次了。”她跟醫生說自己不太舒服,在醫院耗了5天,再熬一段時間,父母終于來了。
      父母來了,問題就解決了。飯有人做,孩子有人哄,王晴過上了有父母寵愛的日子,Vincent也忙得整天不見影了。
兒子小虎更高興了,雖然姥姥、姥爺來了,他得睡廳裏,但他非常喜歡小妹妹。平時讓他彈琴他不一定同意,但現在打妹妹的旗號,他馬上就彈了。
      本來,如果放假,家裏沒人,他會像個小流浪漢一樣到處晃悠,吃飯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現在,他每天都有美餐吃了。
      父母幫他們煮飯,不但煮得好,而且還想辦法幫他們省錢,整天按1:6算菜錢值多少人民幣,還大老遠去唐人街買便宜的菜,很沉地背回家,雖然累,但是很高興,覺得有功勞。
      有父母在,王晴什麼都不操心,連碗都不用洗。
      王晴雖然可以拿一年的EI,但她在讀博士後,希望早出成果,就希望早點上班了。她希望父母能不斷續簽,呆上1年半,如果孩子不上托兒所,就讓Vincent的父母再來接班。


      探親曾被拒簽兩次


      這次王晴父母探親是第二次。
      剛來加拿大時,小虎才4歲,想上幼兒園,沒有空位進不去。Vincent要打工,王晴要讀書,沒空照顧孩子。他們就在來加拿大半年後申請父母探親。當時以為很簡單,也沒問朋友有什麼經驗教訓,就申請了。父母只提供了退休證,沒填退休收入。他們被拒簽了。兩三個月之後,還用原來的材料,再去簽證,又被拒了。
      那段日子對於Vincent夫婦來說,非常艱難。後來小虎可以上幼兒園了,他們就一早把小虎送到幼兒園,好在有房東幫他們把孩子接回來。實在忙不過來了,他們就把小虎送回中國,讓姥姥、姥爺帶了。
      小虎本來不願意回去,吃了姥姥做的炒涼粉後,覺得太好吃了,就安心在中國呆了。
      直到小虎5歲,可以上學前班了,Vincent夫婦才接他回來。
      等到移民滿4年了,他們再次申請父母探親,把所有該準備的文件毫不馬虎地交了。這次順利簽證成功。那是父母第一次來。等到生第二個孩子時,再次簽證,也很順利。
      談到簽證的經驗,王晴說,第一次申請父母探親時,說想念父母,有點說不過去,因為來的時間太短。等來加拿大4年了,再說想念父母,就讓人覺得理由充足了。
      他們跟朋友探討過申請探親的問題。很多中國移民都是想讓父母來幫助帶孩子的,但申請時不能這麼說。加拿大人不理解中國的這種習慣,也不希望父母帶孩子搶了當地保姆的職位。

      準備的材料充分也是非常必要的。2001年時,他們第一次申請父母探親時,記得申請的材料還不像現在這樣,有個清單,可以一項一項對照給。後來申請時,每一項都按要求給齊。“寧可給多,不可給少。”這是王晴的經驗。


      父母岳父母機場交接


      王晴告訴記者,如果父母不來,還是嬰兒的女兒如果在自己住的UBC附近找日托的話,要1500元一個月。父母來幫忙,幫她省了錢,而且,老人帶自己的親孫女,比外人更盡心盡力。
      對于剛來加拿大不久的中國移民來說,照顧孩子是個大問題。王晴拿出一份自己家附近幼兒園的每月托費報價告訴記者,4到8個月的孩子,每月托費1500元,1歲到3歲的孩子,每月托費1300元,3歲到5歲的孩子,每月托費900多元。
王晴還記得幾年前,小虎上幼兒園時,在本拿比的每月托費是750元,夫妻兩人當時收入不高,有政府補貼。
      不管是否能拿到政府補貼,孩子如果上幼兒園,對于父母來說都是不小的經濟壓力。所以,一些中國移民要麼夫妻中有一人留在家裏照顧孩子,要麼就申請父母來探親,幫忙照顧孩子。
      “有的朋友,夫妻兩人的父母輪流來探親,不斷續簽,最多一次可停留1年半到兩年。太太的父母走了,先生的父母再來,因為住房不夠大,雙方父母不能同時來,有朋友的父母和岳父母就在機場上交接。”王晴說。


      不懂英語敢去白石鎮


      父母來探親,對這裡的生活適應嗎?王晴笑道,父母上一次來時,母親很喜歡溫哥華,在住宅小區裏有很多父母都是來探親,帶孫子孫女的,他們推兒童車出去,很快就成了有說有笑的朋友。母親還參加了教會的查經班,朋友更多了。父親不喜歡出去,整天在家上網。剛來幾個月時還很興奮,之後就遇到了雨季,天天下雨讓父親很鬱悶,他呆不下去了,後背也不舒服,就在住了9個月後就回國了。母親則住了1年半才走。
      父母雖然不懂英語,但卻敢自己坐公共汽車。當時王晴家住SFU,父母從那裡坐公共汽車,到鐵道鎮、白石鎮、漁人碼頭。
      在出發前,他們自己查公共汽車的小本子,如果還有什麼不知道,他們會跟司機比比劃劃地問路。有時,他們還帶別的老人一起去玩。
      上一次父母來,Vincent夫婦請老人去了洛磯山,這次來,又讓他們去加拿大東部玩了一趟,都是跟團去的。這次讓他們出去旅行前,王晴在網上發帖子,找同行的中國人,結果為父母找到了背景相似的探親老人一起去,大家成了朋友,旅途不寂寞。
      這次父母來,Vincent夫婦為了讓他們開心,裝了衛星電視,父母在家可以看中文電視,他們還可以在網上打牌,跟國內的朋友用視頻聊天。


 



王晴(右三)夫婦剛生了老二,但由於有父母在旁幫忙,生活仍然可以安排得輕鬆自如。

王晴的父母在多倫多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