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加拿大臂太空站的萬能手
( 2010-09-25 )



赫菲特將在兩年後再上太空站,並擔任指揮員。

      在人類征服太空的努力中,現在的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加拿大資深太空人赫菲特(Chris Hadfield)將在兩年後,前往國際太空站並擔任指揮官。這是赫菲特的榮譽,也是加拿大的榮譽。而加拿大對國際太空站的貢獻,除了赫菲特等太空人之外,加拿大臂(Canadarm)也是中堅力量。
      在太空間站的裝配和保養上扮演著關鍵角色的是移動維修系統(Mobile Servicing System 簡稱MSS),其主要部件就是加拿大臂,是連接在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個機器人系統。它在空間站的周圍搬運設備和補給,幫助宇航員在太空中工作,在空間站上安裝設備和其他載荷,還可以幫助太空梭停靠國際空間站。
      目前在太空站服役的稱為加拿大臂2,是前一代的升級版,在2001年4月升空。加拿大臂2最大伸展時連同7個機動化關節,總長17.6米,總重1,800公斤,直徑35厘米,最大負荷超過116,000公斤。
      加拿大臂2的官方名稱是空間站遠距離機械手系統(Space Station Remote Manipulator System)簡稱SSRMS。它可以自我重定位,能用像蠕蟲一樣的動作,點對點的移動至空間站的許多部分。
      加國研製的加拿大臂,早在1981年11月就隨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穿梭機首次進入太空,協助修理軌道衛星,疏通太空人的廁所,以及協助興建國際太空站。首隻加拿大臂由安省賓頓市(Brampton)斯帕宇航公司(Spar Aerospace)研製,長15米,重量411公斤。
      另外,據加拿大太空總署(Canadian Space Agency, CSA)網站介紹,1981年4月至1993年8月,加拿大一共為美國太空總署(NASA)產制了5只供穿梭機使用的加拿大臂,不幸的是,其中2只在“哥倫比亞”號及“挑戰者”號穿梭機爆炸時被毀。現役3架美國太空穿梭機仍使用加拿大臂,包括發現號(Discovery)、阿特蘭蒂斯(Atlantis)號及奮進號(Endeavour)。
      由於3架穿梭機將于今秋退役,加拿大太空總署表示,該3隻加拿大臂也將于今年秋天回歸加國。
      位于多倫多的加拿大航空航太博物館(Canadian Air and Space Museum),有意收藏加拿大臂,作為航太歷史文物。

      加資深太空人   憂行星撞地球
      加拿大資深太空人赫菲特將在2012年底上太空執行6個月任務,並成為第一位擔任國際太空站指揮官的加拿大人。 1992年6月成為宇航員的赫菲特,將領導其他5名太空站成員。他呼籲人們要注意來自外太空的威脅。
      現年51歲的赫菲特說,他從9歲起就在等待這個機會,不只想上太空,還要指揮太空船。有18年宇航經驗的赫菲特在2001年4月首次前往太空站,協助運送並安裝加拿大臂2,11天任務期間曾兩度太空漫步。
      赫菲特1995年首次執行太空任務時,在俄羅斯和平號太空站(Mir)曾經看見一顆隕石撞向地球。這顆隕石最終在大氣層焚毀,但哈費德承認這經驗叫他感到發抖。他說:“如果它高一點,它將會對正我們(太空站)衝來。”
      美國前任太空人施韋卡特(Russell "Rusty" Schweickart)預料,未來百年將有約300顆小行星有機會撞擊地球。阿波羅號(Apollo)退休太空人施韋卡特指出,令威脅性天體偏移的基本科技目前已存在,即以太空船撞擊天體,改變其速率,從而避開地球。
      2011年3月加拿大太空總署希望能發射近地天體監察人造衛星(NEOSSat),而這將會是首枚專門為全球各地守望太空的望遠鏡。該造價1,500萬元、體積如行李箱的衛星,將會在約700公里的高度環繞地球,掃描太陽周圍並確定一些未知的小行星的位置。



工作人員在控制室內操作加拿大臂。

加拿大臂是太空站的手,功能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