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廢棄希望小學孤獨矗立已八年
( 2010-09-24 )



正面臨無生源、成本高等困境的希望小學,眼下只能艱難維繫。圖為甘肅一所希望小學一年級學生在學習。新華社

在海拔千米、一望無際的武夷山中,一所被廢棄的希望小學格外冷清,它在此安靜地矗立了八年之久。這並不是唯一的被“遺棄者”,不遠的另一所小學也同樣難逃厄運,它們一同被修建,又一同被廢棄。在一些中西部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希望小學遭閒置廢棄的問題。

      望高山小學與之一山之隔的聶家坪希望小學均佔地近三百平米,是於同一時期修建的希望小學,均屬湖北省長陽縣,如今都無生可招。據悉,截至目前,長陽縣原有的76所“希望小學”,已有53所遭廢棄。
      “鼎盛時期,望高山有超過兩百名學生。”曾任教於望高山小學的楊老師說:“漸漸地人就少了,到2002年,望高山只有五六十名學生了。”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當最後一名學生被鄉中心小學接收後,它終於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成為矗立在高山的孤影。如今,望高山小學掩映在荒草之中,日漸傾頹。

      “普九”之下 貧困縣為難
      “當時修望高山希望小學這個學校也是因為‘普九’,縣裏面有要求,村村都在搞,所以當時基本上每個村都修了。”望高山村委會主任說:“我們村有一個在縣農業局工作的人,他直接給縣裏打了報告,局裏贊助我們修的,村裏面還發動所有村民集了資。”
      所謂“普九”,是1990年代中國政府推動的一項教育普及工程,目的是在全國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推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當時,湖北省決定在2000年前全省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而對當地長陽縣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來說,這樣的任務目標顯得格外艱巨。為了能在1999年底通過省裏的驗收檢查,長陽縣催生出了大量新的村小學,它們被統一冠名為“希望小學”,“只要修好了就行,也沒有人來考察或者規劃過。”長陽縣教育局工作人員證實,包括望高山希望小學在內的眾多學校,都集中誕生於“普九”時期。

      教學品質難保證
      隨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近年來農村學齡人口數量開始逐漸降低,許多農村的村小沒有足夠的學生,教育成本居高不下,教學品質難以保證。為此,2002年左右,教育主管部門不得不對學校布局加以調整:撤銷大量鄉村學校,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集中優勢資源辦中心學校。擴張之後的突然收縮,令包括望高山希望小學在內的眾多剛剛興建起來的村級小學“停擺”。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簡稱青基會)秘書長涂猛表示:“不能簡單地把這些廢棄的希望小學定義為資源浪費。”
      正是青基會在1989年創建的“希望工程”項目,使得希望小學為國人所熟知。涂猛認為,這些學校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到了作用,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這麼快,人口的變化如此迅速,這些學校的廢棄也是發展的必然。
      他還強調,現在廢棄的希望小學,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類型:一類是由青基會主持修建“體內循環”的希望小學,另一類則是地方政府繞開青基會自行設立的“體外循環”希望小學。在長陽被廢棄的53所希望小學中,由團組織和民眾自籌資金或接受個人捐資興建的體外循環類希望小學49所,廢棄率達92%,而青基會主持修建的18所希望小學中僅4所被廢棄,廢棄率僅為22%。
      涂猛稱:“現階段廢棄的希望小學主要為體外循環的希望小學,由青基會主辦的希望小學雖也有廢棄現象,但是廢棄比率控制在5%左右,預備撤並的佔4.6%,這些預備撤併的學校現在還在用,也不排除會有變化。”

      公益基金不可或缺
      如何避免希望小學廢棄現象重演,使公益基金更好地發揮作用,是當前政府以及NGO(指在特定法律系統下,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組織共同探索的話題。
      其實,這些年來,青基會一直在做嘗試。在援建希望小學方面,其堅持分別與捐贈方和地方政府達成協議,按照捐方與地方政府各出資一半的原則修建希望小學,以此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希望小學的修建與維護中來,並保證學校最少十五年不撤併。
      此外,青基會還開發出一系列新的希望工程配套項目,致力於農村中小學軟硬件設施的提升,項目包括免費的教師培訓項目、希望廚房、希望體育教育等,“這些資金都是專款專用,捐贈人在捐贈之時也會明確地瞭解捐贈款的去處和用處。”而地方政府,尤其是那些受助方的地方政府,也在嘗試一些制度上的改變。以湖北省長陽縣為例,希望小學廢棄潮之後,縣委縣政府於2004年開始啟動“助學啟智計劃”,促使公益資金進入對貧困學生的補助領域。
      然而,政府的巨額投入,並不意味能全方位地滿足農村義務教育的需要。據長陽教育局負責人透露,當地教育仍然存在大量的資金缺口,首先是農村校址安全工程建設的資金“沒有一分到賬”,縣級財政也無力支援農村義務教育所需的技術設備,“更談不上運轉和維護”。
      另一方面,在汶川大地震後,當局提高了中小學校舍的建築標準,致使現在許多的農村中小學校舍不合格。知情者透露,目前青基會正在做這方面的調查,具體資料尚未出爐,但可以預見,中小學校舍改造的規模巨大,需要龐大的配套資金。
      “從目前來看,公益基金仍有必要進入農村基礎教育領域。”有研究教育的學者表示。由此可見,希望小學並非已到“曲終人散”之時,“未來要思考的是如何把這些閒置資產利用起來以繼續發揮作用,以及怎樣使進入農村義務教育領域的公益基金發揮更大的作用。”

      青基會增建校限制條款
      事實上,類似湖北長陽縣出現希望小學遭廢棄的情況,在大陸很多地方都存在,有人爆料稱,在湖北嘉魚、大悟、鶴峰等地,當年為了普九教育建了很多學校,現在也被閒置了十之七八。對此,中國青基會曾於2008年作出過回應說,為了新建希望小學持久穩定發展,避免撤併風險,中國青基會在希望小學建設管理規則中,增加了學校應為鄉村完全小學,在校學生人數不得低於270人的規定,同時,規定新建希望小學的選址務必符合當地農村中小學教育布局調整計劃,十五年內不被撤併。
      “依據《公益事業捐贈法》相關規定,希望小學如確需撤併,要堅持希望小學牌子不丟、希望小學捐贈資產不丟的原則。”青基會的負責人說,由於希望小學全部屬於政府規劃的公立學校,在希望小學建設資金中既有捐贈人的捐款,也有政府的匹配資金,希望小學建成後,其公益財產隨學校管轄權轉移給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因此,政府有義務對這部分公益財產承擔管理責任。
      不過,私人捐助的學校而未通過青基會的,青基會並沒有監督管理權,這樣的學校歸屬於當地教育管理部門。
      在昆明,捐助者李存友出資16800元在昆明尋甸縣河口鎮魯沖村委會水淹田村修建“李存友希望小學”。學校在撤校閒置後,魯沖村委會以27000元的價格將學校賣給當地村民當私宅。作為出資者和學校命名人,李存友被蒙在鼓裏近五年全然不知——在整個賣學校的過程中,沒有一個人想到為學校捐款的李存友,並和他取得聯繫,所有人都以一句“找不人”來搪塞討要說法的李家人。
      對此,尋甸縣教育部門表示,村委會絕對沒有資格變賣學校。但他們也強調,“李存友希望小學”是魯沖村委會自作主張賣掉的,鄉裏面並沒有參與,縣教育局也不知情,而且村委會不歸教育局管理,教育局也沒有什麼辦法。

      學校放雜物 院裏養雞鴨
      在湖北省長陽縣黃家坪村大鵬希望小學,一條被鎖的黃狗一看見楊德坤走近,便搖尾巴,甚至在地上打起了滾。而當楊大鵬也試走近時,黃狗卻高聲狂吠、眼露凶光。在黃狗面前,兩人的境遇迥然有別。但這條黃狗不知道,楊大鵬才是它棲身的這棟房子的真正主人。
      據《法制周報》報道,楊大鵬曾自費建成了全縣第一所以農民企業家名字命名的希望小學。楊大鵬的女友孫穎在離開家鄉前,曾在長陽縣黃家坪小學當過一年多的代課教師,由於母親病重需要醫藥費,而代課教師薪水很低,她不得不離開學校南下打工。“當時,她的打工收入有1200元左右,是代課教師薪水的五六倍。”
      楊大鵬說,孫穎非常熱愛教師這個職業,幾次跟他提起,如果將來有錢了,一定要在家鄉建一所希望小學,自己去那裏當教師。但孫穎卻在一次車禍中去世。女友死後,楊大鵬用打工賺來的錢實現了戀人的心願。
      1997年8月,村裏決定將學校推倒重建,苦於無資金,便在全村集資:每個勞動力出大幅度地地道道250元。這令許多貧困山民叫苦不迭。楊大鵬得知此事,專程回到家鄉,將打工七年的所得7.8萬元全部捐獻出來,建起了“大鵬希望小學”,他也成為該校的名譽校長。這個擁有三層樓六間教室、一個操場、粉刷一新的學校建成了,但兩年後,他建的希望小學就成了他人的豬圈。
      楊大鵬說,學校只辦了兩年就被撤銷了,全部學生被遷到鄧家壩小學就讀,“直到現在,也沒有人對我作過這所學校為什麼不辦了的解釋。”
      當這所希望小學廢棄多年後,楊德坤以一千元的價格從村委會租了整座學校,用來堆放雜物。那條黃狗也就是隨楊德坤一起住進了學校,履行它看管財物的職責。
      除此之外,豬、雞、鴨也成為這裏相對獨立的主角,在曾經的希望小學裏,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長陽縣,楊大鵬捐建的希望小學的命運絕非孤例。被稱為長陽第一所希望小學的原黃柏山鄉貓兒沖村希望小學,現在已經養起了豬。
      1995年,宜昌市團委、長陽縣民委共同捐資十萬元,建成了這所希望小學。
      當地村支書劉光臨說,該校原有周圍七個村三百多名小學生在此讀書,而到2000年只有七十多名學生,於是學生就轉到附近的民族小學上學。不久後,當地村民花一萬元買下了這所學校,三畝多的學校操場被重新開墾耕作,村民在上面種下玉米、土豆等農作物,學校廚房則被用來養豬、養雞,教室、教工宿舍,成了村民的住宅和雜物間。

      個人出資建設 不納入青基會
      楊大鵬捐建希望小學的時機,正好與長陽縣大規模籌建希望小學的時間點吻合。但楊大鵬沒有將錢交給團縣委下屬的青基會,而是自己出資建設,最後才在團縣委的指導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掛上了希望小學的牌子。
      十一年後,楊大鵬再次見到當年擔任共青團長陽縣委書記的覃德雙時,感慨不已:“當初如果直接把錢給團委,情況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樣子。”他說,在他知道希望小學要由青基會統一管理的消息時,學校已經建到第三層,接近完工了。
      對於大鵬希望小學是否屬於希望小學性質的說法,覃德雙證實,楊大鵬捐建學校沒有通過各級團委的審批,是自願行為。在命名上,中國青基會曾經發過一個函,稱社會資本捐建學校達到61%的比例的,可以命名為希望小學,但不納入青基會希望小學的系統管理。
      長陽縣教育局官員也承認,1990年代,該縣類似楊大鵬這樣的社會愛心人士主動捐建的希望小學不在少數,但更多的是通過青基會建設的,還有一些是由當地鄉鎮村組自籌資金建設的學校,全縣有440個村級單位都在建學校。
      當時,流行的兩句口號是:“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這種帶有運動式色彩的全民動員下,村辦小學蔚然成風,有的甚至一個村出現了幾所小學。



中西部地區由於經濟相對落後,條件不好,所以才有更多的希望小學建成,但如今卻出現空置的尷尬狀況。圖為陝西省一所希望小學的學生在上課。新華社

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金寨縣希望小學1990年在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落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