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新西敏道歉證公義
( 2010-09-24 )



新西敏市市議會全體議員與一手促成和解的朱偉光(右4)在儀式後合照。左一為市長賴特。

又一個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4年前加拿大總理哈珀平反人頭稅,為《排華法》在國會用廣府話向華裔鄭重道歉。4年後,卑詩省新西敏市也在市議會,正式與華裔社區和解,為該市歷史曾經歧視華人而道歉。

首個城市與華社和解
      卑詩省新西敏市(New Westminster,老一代華裔移民多稱二埠)市長賴特(Wayne Wright)9月20日代表市政府,確認該市曾經歧視華裔社群,並正式向華社道歉。這是加國首個城市就過往歧視華人歷史與華社和解。賴特指道歉聲明希望傳達出的訊息是,新西敏市市民想如何生活及如何受到對待,並且歡迎所有族裔加入新西敏市,共建強大的加拿大。
      道歉儀式9月20日晚上6時15分,在新西敏市市府大會議室舉行,除市議會全體議員及大批記者出席外,更有逾80個華裔及其他族裔人士,見證這個歷史時刻。
      賴特宣讀聲明時說:“根據回顧涵蓋1860至1926年這段時間的市政府記錄,新西敏市政府確認,曾以歧視的態度對待其華裔社群。”他表示:“在新西敏市的發展、興起和繁榮方面,華裔社群曾經並且繼續起非常重要的作要。”並“為過往導致了歧視和排斥的舉動,正式向華裔社群道歉。”
      道歉過程以英語進行,以普通話即時傳譯。賴特宣讀完畢,全體站立拍掌逾一分鐘,以示慶祝及支持。
      特地參加道歉儀式的87歲退役華裔加國空軍軍人黃金煥,激動地上前與賴特握手說:“身為加拿大人,我是110%驕傲,我今天以身為華人而自豪。”
      賴特解釋這次道歉的意義,是希望向所有人展示新西敏市的價值觀,更對作為一個小城市而能夠作出類似行動而自豪。他說,過去造成的創傷難以補償,現可做的是承認錯誤,再繼續向前走。除道歉外,他透露市府正在落實和解建議(見附表)。
      新西敏市市議員麥克沃伊(Jaimie McEvoy)表示,新西敏市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再沒有“二等公民”,因為大家都有強烈信念,就是人人平等。他希望各級政府,可以看看他們今天所做的事。
      去年動議和解方案的新西敏市市議員哈珀(Bill Harper)說,當天對於新西敏市來說是個嶄新日子,因為能夠承認錯誤。他希望和解可令新西敏市與華社建立更好關係。
      新西敏市市府與華社和解過程,由加和會創辦人朱偉光去年6月提出,市議會去年7月13日通過啟動和解。今年6月28日市議會通過10點和解方案,包括承認過去對華社的不公及歧視行為,及以中英文向華人道歉。

      曾祖是鐵路工 市長對華裔感同身受
      “歷史不能改變;歷史應以真誠的態度去對待。”新西敏市成為首個就過去歧視華人的歷史,而向華社正式道歉及進行和解的加拿大城市。新西敏市市長賴特(Wayne Wright)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以他曾祖父也是早年鐵路工人的處境,表示對新西敏市華人當年遭到歧視的不公對待,感同身受。他指出,要走出歷史暗角,真誠面對過去才能締造和諧社會,建立美好的城市。
      “早期華人來到這裏(新西敏市),付出很多辛勞,但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當我們真誠地研究歷史,證實這是真實的,所以要有所行動,作出道歉,我們是第一個城市做這樣的事,我想其他城市也會跟隨這樣做。”他說。
      賴特在2002年12月當選市長,到了2008年11月蟬聯,第三度出任新西敏市市長。有烏克蘭血統的賴特稱,與早期華人相似,他曾祖父由烏克蘭到了加拿大時,也不會說英語,從事修建鐵路工作。賴特憶述,他曾祖父有11個子女,由於要穿州過省修建鐵路,當中只有兩個,在同一城市出生。所以他對卑詩早期華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對於新西敏市成為北美第一個與華社和解的城市,賴特表示並不感到意外,他指早在和解過程前,他們已與華社共同蒐集該市華社的歷史,在新西敏市博物館裝修重開時,首個展出活動,就是有關該市華社的展覽。有了這基礎,當加和會創辦人朱偉光在去年向新西敏市市議會提和和解建議時,所有事情就十分簡單。

      欲建中國特色賓館
      賴特還表示,在向華社作出道歉後,除了要把華人歷史加進學校教材裏,更希望大家可以把目光放在未來。他說新西敏市將會成為商業中心.很需要與中國進行多方面合作。事實上,當他訪問中國時,見到每一個青年人時,都會邀請他們到加國旅遊、讀書或居住。
      賴特指他有一個構思,就是由新西敏市撥地,中國方面建築,在新西敏市建立一座具有中國特色的賓館,作為中國人進入加國後的落腳點。不過,他指這純粹是個構思,如何具體落實,還須與中國方面商議。

      朱偉光:消除痛苦須族裔和解
      主力促成新西敏市府為歧視華人史向華社道歉的加和會創辦人朱偉光透露,2009年他向新西敏市市議會提出和解建議前,並不看好結果,因沒有先例,也不知市府哪些人肯正視殖民歧視的史實。但去年6月向市議會陳情後,他獲得回應,衍生市府與華社道歉決定。他讚賞市府領導具氣魄,認為“整件事就是個奇跡”。
      說朱偉光是“老華僑”恐不為過。身為專業工程師的他,1974年已由香港移居溫哥華,一直參與社區服務;2006年提早退休,更致力為加國早年華裔歷史尋根而奔走。
他說,參與社區事務,往往讓他感受到現今華裔一些痛苦根源,都源自歷史上具殖民色彩的歧視措施。尤其香港人,過去在港受英國殖民體制之苦,來到卑詩又“跌進”百年前英國殖民者賤視華人痛史。他認為如果希望消除這些痛苦,絕非依靠金錢賠償,而需要族裔和解。
      2008年,朱偉光參與保留新西敏市中學地下華人墳場遺址的討論。
      翌年5月21日,他向新西敏市市府發出一通電郵,列舉卑詩及新西敏市政府歧視華人史資料;6月1日,他向新西敏市市議會作出了陳述,建議市府應與華社和解;7月13日,市議會通過從事歷史研究,踏出和解進程第一步。

      找出歧視史料 職員為和解定調
      新西敏市市府高級規劃師謝維爾(Stephen Scheving)和新西敏市參考圖書館管理員特恩布爾(Wendy Turnbull),正是正是他們從歷史記載,包括市議會會議紀錄、當年報紙及各類書籍中,把涉及新西敏市市府歧視華人的證據輯錄下來,寫成長達93頁的歷史考察報告書,呈交市議會,成為這次和解的有力文獻依據。
      謝維爾對新西敏市歷史瞭如指掌,他花上數月,翻閱1860年至1926年間新西敏市市議會的會議記錄,找出259段與華人有相關記載,不少涉及歧視華人的討論或議案。
      特恩布爾,則花了100個小時翻閱報紙及的書刊。她指出,20世紀初,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新西敏市英文報紙的排華論調趨向明顯,隨後對華人採敵對輿論情況更是一面倒。市府當時是排擠市內華人的急先鋒。

      動議和解議員:糾正過去迎未來
      動議新西敏市與華社和解的市議員兼多元文化諮詢委員會主席哈珀(Bill Harper)表示,在建構多元文化社會、歡迎各族裔到來的同時,絕不能逃避過去的歷史問題(包括歧視華人史),只有糾正過去,才能夠迎向未來。他承認,過去的新西敏市對華人偏見無處不在,在非華裔居民中根深蒂固。他認為,糾正過去的過錯才能讓過去與今天接軌,得以在新西敏市建立多元文化的社會。

      統籌者:證華人貢獻
      過去18個月以來,統籌新西敏市和解過程的市府高級規劃師斯塔克(John Stark)表示,他們集合市府、圖書館及歷史檔案館職員的力量,花時間翻閱1860年至1926年間的市議會記錄、報紙、書籍及其他資料,證實市府過去在就業、市政措施及公共事務等多方面長期歧視華人。“這次研究的重要性,是可以讓公眾看到早期華人受歧視史實,以及華人所作出的貢獻。”

      華人遺址 今已面目全非
      新西敏市自1859年建市至今已151年,這裏是大溫首個唐人街所在地,全盛時期有超過100間華人開設的雜貨店、裁縫店及洗衣店,反映華人社區十分蓬勃。經過1898年一場大火,唐人街變成頹垣敗瓦,後經重建,但建築物不斷遭市府及消防當局下令拆除,最終整個唐人街消失。
      20世紀40年代,當時的文獻記錄:“唐人街基本上消失了。”《星島日報》記者到新西敏市實地考察,尋找昔日華人社區遺址,發現大部分已是“人面全非”。
      消失了的新西敏市唐人街,在不同時期曾出現於三處地方:第一處是在弗龍特街(Front St.),在1880年代,華裔居民聚居菲沙河邊弗龍特街一帶房屋,當年的唐人街現為停車場。

      最早期唐人街 現為停車場
      弗龍特街唐人街在1898年9月大火中焚毀,後西移至哥倫比亞街(Columbia St)和皇家路(Royal Ave)一帶重建。1888年創業的英泰(Ying Tai)公司,在哥倫比亞街901號開設百貨店,由於英泰代理合約華工,在10街47號建有勞工宿舍(Bunkhouse)。現在該處成為交通迴旋處及停車場,旁邊已建成大型商場,由雷氏家族管理。

      中華慈善會淪蹓狗公園
      本位新西敏市於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826號的中華慈善會(CBA),1904年建成,該處曾是華人的醫院、老人屋、社團聚會地方及中文學校,可容 200人聚會,是華人的政治及社交中心。 1979年,中華慈善會把物業捐贈給市政府,市府把建築物拆卸,原址年前闢為蹓狗公園。

      新西敏曾為加西最大城市
      建市逾150年的新西敏市(老僑多稱二埠*)是一座歷史名城、19世紀中葉加西第一大城。英屬卑詩殖民地成立於1858年,1859年總督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宣布新西敏市成立,隨後多年是省會,1869年才由維多利亞市取代。新西敏市乃當年前往菲沙河谷淘金熱點的必經地,發展成淘金潮中的主要補給站。
      暱稱:皇家城市(Royal City)
      位置:菲沙河北岸、離溫哥華東南約19公里
      總面積:15.3平方公里
      總人口:目前約7萬人
      華人變化:20世紀初近萬,至1941年剩                    400人;今天超過4,500人
      與中國姐妹城市:雲南省麗江
      與中國友好城市:廣東省雲浮、江蘇省鎮江
      現任市長:賴特(Wayne Wright)

      *註:由於華裔當年抵埠時最先聚居維多利亞市,華裔就稱維市為“大埠”,新西敏成了“二埠”。

      新西敏市道歉了 省府怎麼辦?
      新西敏市創先河對過去就歧視華人的歷史作出道歉,雖然未有像四年前總理哈珀“加拿大道歉”那樣引起外界的重視,但無論如何,對於曾飽受歧視的華裔先僑來說,遲來的公義仍然是公義;對於在《排華法》廢除之後移民加國的華裔來說,新西敏市的道歉值得讚賞和肯定,在一個公義的國家生活正是他們移民的初衷之一。
      然而,曾經作惡的又何止新西敏市?事實上,在歷史上曾歧視華人的城市,除了新西敏市,至少還有溫哥華市、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市、那乃磨市(Nanaimo)、坎伯蘭市(Cumberland)及甘碌市(Kamloops)等。
      新西敏市長賴特認為,該市正式向華人道歉後,加國的一些城市也會效法。
      真的會效法嗎?且看有關議員的看法,就會發現也許這只是一廂情願。
      溫市議員周炯華表示,曾經咨詢過各界人士溫市有否通過針對華人的歧視性條文,要說出政府是否有歧視性條文十分困難。另一溫市華裔市議員鄭文宇也表示,市府職員曾主動檢視溫市附例,未有找到有歧視性條文。他認為:“沒有特別的事要作出道歉。”要溫市效法?看來不容樂觀。
      另一方面,現在聯邦和市一級的政府都能直面歷史,在三級政府中任樞紐位置的省級政府呢?且看華裔省議員李燦明怎麼說。
      李燦明引述省長金寶爾的話表示,聯邦政府在2006年已就人頭稅公開道歉,而聯邦的態度代表了加國各省態度,因此卑詩省不必另行道歉。他表示,曾多次當面向省長金寶爾(Gordon Campbell)反映華社要求道歉心聲,同時寫信給多位相關廳長,要求正視華裔過去不公平歷史並納入教材,但未獲有接受。
      要省府道歉,看來更不容易。至少溫市還曾檢視市府附例,尋找有無歧視條文。省府則干脆把自身等同於聯邦,不擬採取任何行動。
      新移民來到卑詩省,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加拿大“居不易”,一登陸即面對找工難、資歷認證難、重操舊業難等問題,更無法融入所謂的“主流社會”。事實上,諸多原因的背後正是“身份”在作怪——你還不是真正的加拿大人。怎樣消除這些鴻溝?一手促成新西敏市道歉的加和會會長朱偉光指出:“沒有歷史的民族是沒有根基的,不能安身立命。華人要自強,爭取新身份。”
      所以,新移民來加拿大尋求新身份,首先要尋求安身立命的根基,把公義進行到底。因此,省府和其他曾經歧視先僑的城市也需要向歷史負責,為不光彩的過去鄭重向華裔社區道歉。

      先僑易欺 歧視滾雪球
      回顧新西敏市歧視華人的歷史,可發現歧視並非一開始就出現,而像雪球般越滾越大。首先是取消華人投票權,跟不准華人參與政府工程,人頭稅與《排華法》也接踵而至。據參與這次新西敏市和解過程的歷史研究員指出,第一次大戰後經濟下滑時,新西敏市的排華言論更加猖獗。
      歷史記載,1858年華工抵卑詩後,跟其他族裔同享投票權,新西敏市建市早期,華裔居民曾在數次選舉中參與投票,直至1885年這種權利才被剝奪。此外,當年華人也有房產擁有權及買賣權。不過,歧視魔掌不久伸出。1865年開始,新西敏市有人提出向華人收取投票稅(Poll Tax)與人頭稅(Head Tax)。1885年,聯邦政府通過法案,向每個入境華人收取50元人頭稅。
      從此,針對華人聲音此起彼落。1898年一場沖天大火,把新西敏市市中心連唐人街都焚毀。隨後市府以衛生條件不合,先不准華人在原址重建,須改在別處重建唐人街;後市府和消防部門以建築不合防火規格為由,在1912年至1919年間陸續清拆唐人街。1930年代,唐人街建築物幾無一倖存。
      參與編寫早年當局歧視華人史報告的新西敏市參考圖書館管理員特恩布爾(Wendy Turnbull)指出,她看過當年報紙,從新西敏市開埠(1859年)至1892年,即新西敏市第一次出現經濟衰退之前,主流報紙對華人的言論雖間有批評,整體上仍以正面報道居多。
      到20世紀初,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新西敏市英文報紙的排華言論漸趨明顯,跟對華人採敵對的輿論更一面倒。1913年,新西敏市通過市府不僱用華人勞工法案,也不准政府向僱請華人勞工的公司購物。
      不久之後,新西敏市選區國會議員麥夸理(W.G. McQuarrie)提出《排華法》,於1923年獲國會通過,1924年1月1日實施。新西敏市市議會曾通過決議,支持麥夸理所作“努力”。
      在歧視目光下,不少華人搬往溫哥華。缺乏新移民到達,新西敏市華裔銳減。1931年人口普查,新西敏市華人由1921年的792人跌至561人;1941年剩下400人。



賴特(右)與87歲退役華裔空軍黃金煥握手。

市長賴特特選上海世博的和諧塔合照,寓意把新西敏市發展成加國和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