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原住民掌先僑遺址線索
( 2010-09-05 )



■諾曼講述原住民與華人的交往,他後面的是正在風干的三文魚。 

      卑詩華人史跡待保護 省府不願承擔

     期華人淘金者及鐵路華工在卑詩省內陸遺址,線索都是先由原住民透露,顯示華人與本地原住民關係密切。    
      有華裔團體呼籲卑詩省府,正視華人參與開拓卑詩的歷史,及設法保護這些具歷史價值的遺址。有學者指出,在決定是否保護這些遺址前須仔細考證,以證實真的具有歷史價值。有專家曾要求省政府確認承擔保護及研究這些遺址,但當局迄未答應。
      《星島日報》過去兩天,連續刊登了記者日前在卑詩省內陸,追蹤早期華裔淘金者及鐵路工人遺址的報道,包括在百年前淘金重鎮之一利魯厄特(Lillooet)附近,找到華人墳地及菲沙河畔的華人淘金地點;另在利頓(Lytton)附近,找到最大的華人淘金場及一條當年華人參與開鑿、其後棄用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PR)隧道。這些遺址多未曝光,基本保留原狀,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現代人大可用來認識百年前,華裔參與開拓卑詩的生活和貢獻。


      先從原住民口中得知


    帶領記者到遺址考察的加和會創辦人朱偉光指出,華人要在本地安身立命,就必須加強認識華裔在加國的歷史。他說,華人社會一直有這樣的訴求,但主流社會對華人歷史的研究不多。多年前,他就開始在卑詩省各處追訪早期華人足跡,期間認識不少原住民,由他們口中得悉,不少與早期華人相關事跡及歷史遺址,好像今次內陸考察到過的最大華人淘金場、華人墳地及荒廢的火車隧道等,都是從原住民口中得知的。這從側面說明了,過去百多年來,卑詩原住民與華人一直都有往來。
朱偉光認為,這些涉及華人的遺址,亟需當局考古調查。他呼籲當局應先設法保護這些遺址,避免人為破壞。他透露,曾經要求省政府確認承擔保護及研究這些遺址,但未獲答應。


      蒐集實質證據 確認重要性


    而從事卑詩省華人歷史研究多年的維多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榮休教授黎全恩指出,決定是否保護這些遺址之前,應該首先展開考證,蒐集實質證據,證明它的重要性,及是否值得保留。他指原住民的口述歷史雖重要,但只能作為線索,輔以其他考證,證明口述歷史的真確性。
      黎全恩舉例說,當年他為溫島沙尼治(Saanich)天鵝湖(Swan Lake)中華會館的一片土地做研究時,老華僑眾口一詞,指該處是華人墳場;後經考證,才知中華會館購入該土地,雖希望作為華人墳場,但由於當地居民反對,最後還是把土地出售了,改在而哈寧角(Harling Point)購入另一土地闢作華人墳場。



卑詩內陸菲沙河畔淘金場附近,留下華人淘金者居住過的石砌庇護所。 馮瑞熊攝

1860年代卡里埔商道北端的淘金首都巴克圍(Barkerville),可見華人所開的商店(右上角招牌)。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