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落葉難歸根 孤葬淘金鎮
( 2010-09-05 )



■一個早期來自廣東的移民墓碑,上世紀40年代末豎立在內陸利魯厄特墳場內。 

      墓碑詳刻家鄉地址 後人下落不明

    一般傳統華人都抱有落葉歸根的觀念,以致早期華裔移民,在去世後,都會經由後人或鄉里安排,將遺體運回家鄉安葬。不過,也不是每個人能得償所願,部分人因經濟或其他原因,要在本省下葬。部分更被葬在原住民的保留地內。

      葬在原住民保留區


      在卑詩內陸,當年淘金重鎮利魯厄特(Lillooet)附近原住民墳場的一角,孤零零地豎立一塊早期華裔移民的墓碑,這個墓碑的刻功十分粗糙,上面寫上:“廣東恩平縣第三區虎骨草坑村人氏梁公如雙墳墓”,日期是“民國卅六年九月廿四日”。
      帶領記者尋找這個墓碑的加和會創辦人朱偉光稱,這是在這個墳場唯一的華人墳墓,從墓碑的刻功,可見不是專業工匠所造,很可能是死者的同鄉替他刻上。他指在墓碑說,特地刻上死者家鄉的詳細地址,就可以知道,死者生前是極希望能將遺體送回家鄉,就算未能如願,也把地址刻在墓碑上,精神上滿足了他這個願望。
      朱偉光表示,發現這個墓碑後,他曾經與一個熟悉虎骨草坑村的人,取得聯絡,更收集到一些有關死者梁如雙後人的資料,原來現在虎骨坑村只剩下數十位村民,在查問後,有村民表示認識梁如雙,更知他有兩個孫輩,但已經搬離該村。
      朱偉光對查到有關資料表示欣喜,更希望能得到中國政府的協助,找到梁如雙兩位孫兒的下落,從而得悉多些有關梁如雙的身世,包括他何時到達卑詩省,在利魯厄特從事哪種工作,他的後人有沒有到加國找過他,以及他為何會葬在利魯厄特等。
圖文:馮瑞熊

      鍥而不舍 內陸小鎮華人發現金礦

    曾經是卑詩淘金重鎮的利魯厄特,在卑詩省第一次的淘金熱潮中,曾被譽為在三藩市以北、芝加哥以西的第一大鎮。它也是當地淘金運輸要道卡里埔商道的起點。
    1858年,當時英國總督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下令在菲沙河谷興建一條小路,由哈里遜湖(Harrison Lake)的道格拉斯堡(Fort Douglas)到利魯厄特,皇家工程師聯同尋金礦工,以人手開鑿這條小路;到1863年,16,000個淘金者在利魯厄特整裝待發,前往尋金。   
    而早在1862年,利魯厄特居民卡布里(John Callbreath)突發奇想,以300元由三藩市買了23隻駱駝,帶返利魯厄特,希望使用牠們作為淘金的運輸工具,誰料運返後才發現, 駱駝的腳太軟不適應崎嶇山路,脾氣又大,而且身有惡臭。
不過,雖然駱駝計劃未能成功,當地居民為紀念此事,仍把當地橫跨菲沙河的橋(現稱為舊橋)名為“23駱駝橋”。
    卑詩內陸淘金熱在1880年開始式微後,但仍有華人淘金客不肯死心,輾轉來到利魯厄特,並在1885年在附近發現金礦,掘出了價值700萬元黃金,成為一時佳話。
    位處菲沙河畔的利魯厄特,距離溫哥華約240公里,是一個平靜小鎮,目前總人口2,779人,外圍人口則有4,500人,包括大量原住民。以前,當地有不少華人及美國淘金者定居,現已所剩無幾。不過,沿河邊仍有淘金者遺留下的多個石堆(rockpile),作為歷史見證。
本報記者



■最多華人淘金者使用的水力淘金法。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