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卵石堆起 緬淘金舊夢
( 2010-09-05 )





      綿延數公里 料開採時間逾15年

    卑詩省內陸列頓(Lytton)菲沙河谷(Fraser Valley)一個原住民保留區,有一大片石堆綿延數公里,蔚為奇觀,這裏並非自然奇景,石堆全由人手經年累月堆成,“創作者”是百年前的華裔淘金客。據原住民向《星島日報》表示,該處應屬於卑詩省內陸最大的華人淘金場。
      在加和會創辦人朱偉光和原住民保羅(Bill Paul)帶領下,記者等一行人駕車離開列頓,橫越菲沙河,由大路轉入小路,在數分鐘車程駛過之處,路旁盡是大小石塊砌成的石堆。
    記者下車步行一段石路之後,攀上石堆高處,看不到石堆盡頭,而在石堆之中,更留有一些凹陷痕跡,相信是當年礦工所造的引水槽,用來沖掉沙粒。


      借助引水槽沖掉沙粒


    在卑詩省內陸不同地方考察過的保羅說,暫未有專家在該處做正式研究,故不能確定石堆覆蓋範圍,只知長度超過兩公里。周圍還有很多零星的石堆,顯示這裏曾是個很大的淘金場。據他所知,這裏應該是卑詩省內陸最大的華人淘金場。
    據朱偉光解釋,華裔淘金者一百年前來到這裏,從山上及河邊把可能含金的泥石連沙帶石運至,先把石塊扔棄一旁,剩下的沙用水力沖去較輕的沙粒,留下較重的金子;而這些石堆,就是淘金時扔下的石塊堆成。


      或數代華人到此淘金


    他又說,這裏除是最大的華人淘金場,也是淘金者較易到達之處。他指由於淘金場面積大,涉及建築水槽引水到此,相信開採時間至少15年,參與淘金人數目不會少,且該有多過一群華人在此工作,甚至可能幾代人曾到此淘金。保羅指出,早期淘金需要大量的水,而淘金場的位置沒有水源。他估計當時淘金者從附近的施泰因河(Stein River),經搭建的水槽引水使用。圖文:馮瑞熊

      淘金小屋 默默訴說

      除列頓有最大的華人淘金場以外,朱偉光與地理學者肯尼迪(Mike Kennedy)帶領記者,去到昔日淘金重鎮利魯厄特(Lillooet)外圍菲沙河邊一處地方,布滿石堆,也是淘金場。不過無論規模與覆蓋面積,都與列頓淘金場不可同日而語。不過,這個淘金場卻留下早期華人淘金者,以樹木及石塊蓋搭的小屋(cabin),十分簡陋,面積很小,可說僅可容身。而在庇護所附近,記者更發現一些瓷器如碗碟碎片,另有鐵斧頭,可顯示華人當時生活狀況。
    對此有研究的肯尼迪說,他發現這淘金場已有一段時間,在附近找到多個華人淘金者用來住宿的庇護所,通常都很狹小,附近設有爐灶。據他的研究,華人淘金者與原住民也有交往,互通有無。
    這些淘金者數人一組,各有分工,有人負責淘金,有人維修引水的木、煮食或畜養作為食物的雞隻,更有人負責替淘金者寫信,寄回中國故鄉。



■菲沙河畔有淘金者遺留下的石堆,有原住民在上面搭帳棚捉三文魚。

■以樹木搭建的淘金者小屋。

■在菲沙河畔另一淘金場,所找到的碗碟碎片和鐵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