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粵語申冤
( 2010-08-01 )



     廣州近日有“捍衛粵語”行動,市民聚眾街頭,大唱粵語流行曲,以示不滿地方政府下令電視台撥出頻道改播普通話,有些小學又禁止學生在校內說廣東話,民眾質疑當局壓制方言。
     閱報獲知,當局“揚普抑粵”,原因很多,其一是粵語粗俗,不及普通話之文雅。
     高清則認為,實際情況恰好相反。憑字面字義來看,普通話開宗明義,標榜“普通”即是通俗尋常之謂也,並無文雅之含意;相反,粵語雖無榜典雅,反而古雅得多,粵語也是保存古雅語文最多的方言,原因是廣東地屬南方,而南人俗稱南蠻子,文化比北方人低,所有優質文化,都來自北方。由於南人不善創作優質文化,只懂照搬照用,更不懂刪改,又不會汰舊,所以古舊的典雅語文,越積越多;反而北方人推陳出新,舊的雅語會被淘汰,不及南人保存得多,高清舉些例子以證明。
    最簡單莫如“飲食”二字,普通話是“吃喝”。表面來看,“食飯飲水’似是通俗,不及“吃飯喝水”之斯文。
    其實,古之行文口語,甚少用吃喝,倒是用飲食二字居多。例如“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民以食為天;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易子而食、食古不化、寒食節;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日食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君之祿,擔君之憂……”
    在在說明,飲食存古雅,吃喝屬新風。若以粵語粗疏為由而廢之,於理不合。即使普通話之“雅”,而今也叫“食經”,仍未改稱“吃經”吧?
    說起食經,粵版食經《飲龢食德》談及油條,本稱“油炸鬼”。秦檜害岳飛,百姓恨之切,把兩根麵粉條合在一起用油炸,象征把秦檜夫婦二人炸死,以洩民憤。油炸鬼本名油炸“檜”,由於南人文化低,粵語檜鬼二字音近,南人誤以鬼作檜。後來,北方文化汰舊添新,改稱油條,南人憑字面,不解其意,沒有辦法聯想到用油炸死秦檜夫婦的含意,所以至今仍用最古的叫法——油炸鬼。
    好了,北人現在看見油炸鬼三個字,當然莫名其妙,如果高清是北方人,也會覺得油炸鬼粗俗得不知所謂,應該改稱油條才對,方便大家知道這種食物是兩根粉條用油炸,意思一清二楚嘛!可是,其背後的那段歷史,卻因抹去“炸鬼”二字而失矣。
    又以“聽”字作例子,聲音入耳是為聽,但粵人所說的“我聽你”,乃是“我等你”的意思。聽解作等,來自聽候差遣,聽候發落,現時法庭用語,仍使用聽候宣判,聽候押解……遣返……
    粵語被人認為最粗俗不文的,是“出恭”二字,意思是“大便”。現時的說法很多,有大解、去洗手間……查實,出恭是最典雅斯文之言,且聽高清道來。
    古之書齋,即今之學校。古之茅廁,其臭無比,必須建於遠離學校之地。上課之時,人有三急,學生要問老師領取許可證才能去茅廁。許可證是兩片木牌,一片寫“出恭”二字,是醒學生步出課室之時,對老師要恭敬行禮,是為“出恭”。另一木牌寫有“入敬”二字,提點學生返入課堂之時,對老師要尊敬,合稱“出恭入敬”。
    查根究底,出恭二字,並無“拉尿屎”之粗義,但今時今日,即使廣東人,為人父母,也不准小孩口吐出恭之“污言”,何其“烏龍”也。
    說起烏龍,全國皆知是“會錯意”的意思,源自詩句中烏龍二字,乃指黑色的狗,曾被人誤解為黑色的龍,但是現在,北方人已甚少用烏龍代表會錯意,倒是廣東人仍古風,並非粗俗。 
    再說“你我他”,粵人講成“你我佢”,以“佢”代他,古時常用,非粵人獨創。
    古之哲人“朱熹”曾有詩《觀書有感》,詩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澄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意思是說,這個池塘清澈無比,反映天上彩雲,真要問一問那個塘,你的水為什麼那樣清澈?池塘回應,因為我有活水自山上源源不絕流入也。
    詩中的“渠”字,是“他”之意,後來渠字簡化,刪去木字,粵人覺得渠字是指“人”,所以刪去三點水,改用人字,成“佢”。
    由此可見,粵語之“粗”,實為“烏龍”,句句粗言,竟是源自典雅,只因北方文化常常汰舊,而粵人都一一保留,現代人要知新,同時不妨也溫故,南人北語之文化衝突,料可消除是盼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