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將門虎孫 — 美華裔少將黃民德
( 2010-08-01 )



■黃民德(左二)在同僚舉辦的派對中。網上圖片

      美軍德克薩斯州博蒙特陸軍醫療中心(William Beaumont Army Medical Center)8月6日將迎來新的老闆,他就是華裔黃民德(Ted Wong),他將比前任負有更多的責任,而級別也比前任為高。黃民德在7月下旬獲晉升為少將(Major General)。
      黃民德的祖父是“12.8”淞滬抗戰時,十九路軍參謀長黃強。黃強中將是與日本軍方簽訂?珔淞滬停戰協定?珝的簽字人之一。
      對於陞職,黃民德表示這是對他20多年軍隊生涯以及多年服務的肯定,也是莫大的榮譽。
身為為數不多的華裔軍隊高官,他說,他沒有感受到因族裔而造成的提升困難,他認為抱一顆服務士兵組織的心態,以真誠、正直態度工作,憑專業的能力,是一路走到今天的原因;此外,同時以追求卓越的態度面對工作,也更容易獲得肯定。
黃民德表示,工作中表現出的風貌,更像是展現美國華人的風貌,因此以積極的狀態、辛勤的工作貢獻社會,同樣為華裔增添光彩。
      黃民德之前是設在聖安東尼奧的美國陸軍司令部牙醫司令官,負責美國軍隊在全球的牙醫和牙科診所。陞任少將後,黃民德不僅管理陸軍位於德州Fort Bliss的醫療服務系統與Beaumont醫療中心,同時統領美國陸軍的牙科軍團(Dental Corps),還是陸軍西部地區醫療司令部的副司令、陸軍牙醫部隊參謀長。
      博蒙特陸軍醫療中心自2008年來,一直由上校詹姆斯.邦恰克(James Baunchalk)領導,他在早前接受訪問時指出:“不同之處是,黃少將將比我戴上更多的帽子。”
      而黃民德在升少將後才接任博蒙特陸軍醫療中心的職務,意味他是越級提升,也意味醫療中心的角色和任務也提升了一級。當黃到博蒙特陸軍醫療中心上任時,首先遇到的挑戰,將是當地軍人數量倍增後,其醫療能力能否跟上發展。2006年,布利斯堡約有9,700現役士兵,目前則已接近2.5萬人,而預計到2013年將有34,000士兵。而該職位最大的挑戰,可能是裝甲和步兵部隊將定期誰被部署到世界各地的作戰區,如何治療創傷後壓力失調和創傷性腦損傷。

      父子牙醫

      黃民德是美國軍隊中牙醫的最高指揮官,而他牙醫的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黃保平。黃保平是在美國執業39年的資深牙醫師。
      黃保平1930年在香港出生並接受教育,兄弟姐妹中,二哥是空軍,曾駐守新疆伊犁。
      黃保平1949年以留學生身份到美國就讀高中,在舊金山完成高中學業後,希望能夠學成回國的他,選擇愛達荷大學的農學專業,一口氣拿下學士與碩士學位。由于國內政治變化,黃保平最終留美,並在南加的河濱加大(UC Riverside)做了五年研究員。 後來黃保平決定攻讀牙科,拿到行醫執照後,在加州橙縣(Orange County)園林市(Garden Grove)做牙醫師,一做就是39年,目前退休定居在聖伯納丁諾縣(San Bernardino)。
      即使從醫,黃保平從小耳濡目染,生活、工作細節中流露出的軍人氣質,成就他在軍人世家中承前啟後的角色,引導後輩開拓以醫療事業為特長的軍旅生涯。華裔在美國人口比例較小,立志參軍的人就更少。不過,黃保平三個兒子均曾經或正在美國軍隊服役,兩個孫子一在陸軍服役,一人則拿到軍隊預備役獎學金即將進入大學,在華裔家庭中顯得尤為特別。

      從辛亥革命到收復台灣 — 黃強傳奇

      黃氏一家具有傳奇色彩,從戎特質代代相傳,從黃強到孫子黃民德,以及目前在美國軍隊服役的曾孫輩,一家四代人從軍,軍人氣質在家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數代跨越國界的從戎效忠經歷,譜寫出與眾不同的華人篇章。
      出生於1887年的黃強,早在宣統二年(1910年)的“廣州新軍起義”,就已是一位積極的參加者,並因此被捕。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3年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16年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黃強都是積極的革命者。
      黃強先後畢業于法國天主教會所辦的廣州私立聖心中學(今廣州三中)、保定陸軍速成學堂。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法國,進入里昂大學學習農業,並曾到英國學習航空。回國後,成為廣東軍閥陳炯明最信任的高級軍官之一。1920年任粵海關監督。1921年起,先後擔任粵軍各種高級軍職。
      1927年國民黨北伐,黃強任福建漳泉留守處主任。1928年,任廣東南區(海南島、雷州半島等地)善後公署參謀長、瓊崖實業專員等職,領導開發海南島。寧粵合作後,任19路軍參謀長。
      1932年1月,"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5月5日,黃強以陸軍中將、19路軍參謀長的身份,成為《淞滬停戰協定》的簽字人之一。如今位于廣州市的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就是當年黃強為紀念抗日將士而捐出的私人狩獵場基礎上建造。
      1933年與蔡廷楷等人領導“福建事變”,12月13日,身為漳廈警備司令的黃強被任命兼任“廈門特別市”第二任市長。1934年1月9日夜,在廈門被攻陷前夜,黃強逃離廈門,避往香港。
      兩年後黃強復出,1936年被任命為廣東省第九區(海南島)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5年9月28日,以行政院特派員的身份,隨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盧漢在越南河內接受侵越日軍的投降。1946年7月31日退任備役中將。1947年8月2日至1949年5月1日,任臺灣省高雄市市長,並曾任臺灣省政府顧問等職。
      1949年國內政治風雲變幻,黃強選擇退出政壇,輾轉法國,最後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定居。1974年在臺北逝世。
      黃強也是一位社會學學者,著有《五指山問黎記》、《臺灣別府鴻雪錄》等著作,並譯有西人(作者未詳)所著《西沙群島》(收于《海南地方志叢刊:南海諸島三種》一書中)。他還著有《黃莫京將軍自述》一書。

      三子皆從軍 黃父自豪

      時代、境遇不同,黃民德的父親黃保平1949年離開中國土地,在美國開始不同的生活,但家族中的軍人氣質卻留下深深烙印。
黃保平回憶起三個孩子的成長歷程表示,父親黃強對他影響深遠,儘管自己早年的身份沒有條件參軍,但一直對軍隊有深厚感情,他在美國出生的孩子終於有條件繼承家族傳統。
有趣的是,黃保平一家與醫療結緣不淺,除二兒子黃民德擅長牙科外,大兒子黃民豐也是為醫療管理專業出身。黃民德早年獲得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學士學位,後前往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牙科深造,1984年開始進入陸軍的服役任軍醫,先後被派駐韓國、德國等地。
黃保平的大兒子黃民豐曾在陸軍服役17年,負責陸軍醫院的財政與事務管理。黃保平的第三子黃民權則拿到陸軍預備役獎學金,後服役四年,退役後繼續在北加地區的基地中擔任非軍隊僱員。黃保平回憶從前,認為當年父親嚴格的教誨對他受益終身,並影響到下一代。他說,抗日戰爭時期,他曾回老家廣東東江地區居住,幾年下來的吃苦經歷,加之父親的影響,促使他在美國成家立業後,對下一代的教導也頗為嚴格。
      黃保平對孩子的教導在現在看來頗有些軍事化管理的味道,每天都有嚴格的作息時間,強調紀律性與一絲不苟的認真精神。培養服從的同時,也重開發其的領導才能,鼓勵上進。
      黃保平認為,華裔在美國人數不多,在從軍參政方面的比例相對更小,當初鼓勵孩子從戎有家族影響,也從華人在美國發展角度考量。
      談到亞裔在軍隊效勞晉陞,黃保平並不贊同一味追求平等。他教導兒子需要追求自身卓越與優秀,改善不足。黃保平回憶,當時經常告訴孩子,要成為一個領導者,必須努力工作,願意接受命令,同時承擔起責任。



■黃民德(左一)在一次軍隊集會中發表講話。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