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單親父親 辦補習班作育英才
( 2010-07-04 )



袁明用自己的專才,培養出多位精英學生。

      據統計,在北美,有1/3的家庭是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生活的境況自然很難。
      大陸移民袁先生是自己帶兒子過的單親父親家庭。1994年,袁明帶四歲的兒子從澳大利亞移民加拿大,登陸溫哥華。16年過去了,如今兒子20歲了,已經上了加拿大的大學,袁明自己開了個補習社,生活穩定,已經融入了當地生活,有了歸屬感。這16年,袁明帶兒子是怎麼過來的呢?


      留學澳洲 夫妻勞燕分飛


      袁明是浙江人,1978年考入華東石油學院化工系,是大陸“文革”後恢復高考第一屆大學生。1984年,袁明畢業留校任教。1990年兒子出生後,袁明與妻子留學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幾年裏,夫妻鬧矛盾,最後離婚。妻子堅持不要孩子,兒子判給了袁明。
      完成學業後,袁明想留在國外繼續發展,但移民澳洲當時還比較麻煩,辦理移民手續需要在澳洲以外的國土上申請。袁明向往七大工業國,希望在那裏能有所發展。因此,袁明就選擇了相對容易移民的加拿大。1994年,袁明帶四歲的兒子移民加拿大,落地溫哥華。
      因為加拿大移民官不知在什麼地方出了錯,袁明抵達溫哥華的頭半年一直沒有身份,沒有工卡,法律上不允許他工作。袁明帶兒子住在地下室裏,他還病了好長一陣。袁明父子沒有新的生活來源,只有靠積蓄度日。

      既當爸又當媽 做家教維生


      半年後,袁明有了身份,可以找工作了。可是問題又出來了:袁明既沒有錢送兒子上學前班,又不能找人給帶孩子,他無法像別人一樣出去找工作。袁明因為英語基礎好,理科知識基礎扎實,就想起了當家教的工作。袁明當時住在溫東,他晚上把孩子托付給房東,讓兒子跟房東的孩子玩,自己出去上門給學生補課。
      袁明的第一個學生是UBC 的一個大學生,袁明給他補習數學。開始的時候學生不多,除了數學以外,袁明還補習物理、化學和英語。當時,他的學生主要是華人。

      1996年,袁明得了一場病,那一年,他把兒子送回國內交給爺爺奶奶帶。後來袁明回國探親的時候,兒子總是抱他哭。袁明只好又把他帶回了加拿大。
兒子回來後要上學,袁明每天要準備飯,中午的時候還要給兒子送飯,袁明說他當時只能做家教。當家教的收入剛好維持日常開銷。


      做生意學IT均無功


      做了幾年家教後,袁明想嘗試做生意。他就與大陸來的生意人合作,但事情做起來以後,他被排擠出去了。
      他也學過電腦,參加過移民自雇課程培訓。但因為金融危機和IT泡沫,袁明並沒有找到IT工作。那之後,袁明開始苦苦思索,想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在尋找方向的波折中,袁明沒有間斷給學生補習的工作。在移民加拿大近9年後,袁明終于確定了自己的位置和定位。
      2003年前,袁明每一分錢都算計花,買菜都是揀最便宜的買,連速食店也捨不得去一次。他和兒子在地下室一住三四年。
      2003年,袁明認真思考了自己的定位。他這樣分析自己:剛來時,人生地不熟,又自己一個人帶孩子,勉強維持生活,為基本生存而奮鬥,也試過很多事情。開始時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屬于探索階段,不知道什麼適合自己。剛開始做家教時感覺還可以,可是做做,看到做這行的人很多,又覺得沒前途。
      後來他發現,不論什麼事情,只要有人做,就一定有做得好的。實際上,每一件事,總是有人做得好。


      找準定位 業務做精做專


      袁明是教師出身,英語基礎又好,大學時就能用英語記筆記,又留學澳洲,英語比一般移民有優勢。他能很順暢地把教學內容用英語表達出來。他感覺自己有優勢,又有教學的熱情。
      他想,為什麼自己不能在這方面取得成功呢?袁明也想過做移民顧問,有關移民的法律知識他也很有研究。但他發現,他的長處不在于做市場營銷,而在于把業務做精、專上面。
      做家教,老師口碑很重要,即使市場做得再好,而口碑不好,學生即使來了也留不住。如果輔導的學生成績上去了,就等于給自己做了宣傳。袁明想好了自己的定位以後,就注冊了自己的補習社公司,慢慢靠口碑做起來了。
      袁明的補習社采用小班制,同一程度的孩子在一起上課。跟國內教學一樣,袁明的課堂采用滿堂講的方式,而學生只是聽和練。


      敬業樂業 一炮打響


      袁明的補習社做起來時不是靠營銷,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認真負責,靠的是敬業精神。初期周末時備課,袁明有時會工作到凌晨三點。剛開始時,袁明的補習社第一個班從3個12年級的學生開始,上了一個學年,成績卓著,當年就有一位學生取得數學12年級省考滿分,另一位學生12年級數學和物理雙雙99分的優异成績。
      步入正軌後,袁明的補習社成績和聲譽越來越好。他全英語上課,學生除了華人外也有西人、韓裔和其他族裔的學生。這些學生在學校都沒有問題,而是來補習社學習挑戰性的知識。
      目前,袁明的補習社大多為精英學生。繼2008年8位學生獲全國數學競賽滿分後(其中一位為AMC12加拿大唯一滿分),今年又有8位學生9人次獲全國數學競賽滿分,其中一位9年級學生為全國5位金牌學生(Gold Standing)中的唯一滿分金牌。
      同時,在今年UBC舉行的PIMS數學競賽中,袁明的補習社有15位學生名列前25名(top 25),7位學生名列前10名,譽滿大溫補習界。面對如此驕人成績,袁明感到非常的欣慰。


      感覺自己已是加國一員


      在談到歸屬感的問題時,袁明說,剛來時,社會地位低,相當于國內農民工進城,自己的心懸在半空中,還沒有扎根,在加拿大沒有家的感覺。隨時間的推移,一切都穩定下來了,事業也走上了軌道,自己做出點成績了,也得到別人的人可了,才漸漸感覺自己不是外人了,是加拿大的一員了。
      袁明體會到,移民加拿大後,自己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後,要找到適合自己並感興趣的事情做,不能看到哪里賺錢就去做什麼。如果找到自己喜歡的行當,即使難做,也一定要付出努力。只要堅持,總會有收穫。如果生活態度消極,最後什麼事都做不成。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學”教授沙哈爾在幫助學生擇業時,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方法:按照“自己有使命感的工作”、“自己喜歡的工作”和“自己能做的工作”三個分類,按照三個分類的先後順序,在各自的一個圓圈裏寫下相關的所有工作,那麼,交集裏的一個或幾個工作就是你的未來職業方向。
      按照沙哈爾的方法,首先,袁明的教師職業讓他感覺有使命感;其次,教師職業是袁明喜歡的工作;第三,教師職業又是袁明所擅長的工作。因此,袁明找到了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