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曾向明:追尋田園牧歌般的意境
( 2010-06-11 )



曾向明

兩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5年就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曾向明,現在居住在高貴林,過平淡自在的日子。他的畫,總是與水有關,或與古舊建築有關。優美和諧的畫面中,透淡泊從容的瀟灑。

      曾向明算是幸運的,機遇一直在光顧他。小時候他體弱,兩歲半都不會說話,光是悶頭畫畫,家里的一面墻都被他的畫貼滿了。12歲時因為在廣州街上畫牆報,被一位美術學院畢業的畫家李萬益欣賞,自願免費教他畫畫。那位畫家在當時是紅人,到處畫毛主席像,是要搭棚子畫的那種巨像。曾向明就幫他畫個紐扣,畫片樹葉。一開始就參與大制作,所以比起一般學畫的孩子,他超前很多。
      在感謝恩師之余,曾向明覺得做事也要靠緣份,他也喜歡音樂,但就無緣做音樂家。

      34歲進入中國美協
      與很多同時代的人一樣,曾向明16歲就上山下鄉了。他去的是老家廣東順德。愛畫畫的他,如魚得水。他畫當地的風土人情,畫裡有老太太背孩子、滿臉滄桑的老農等,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前的淳樸鄉情。畫作入選鄉下的畫展,然后參加縣里的畫展,最后,被送到廣東省、全國的畫展,作品還參加了國際巡回展。
      曾向明主要畫水彩畫,也畫油畫。當時家里沒錢,父親當掉了僅有的外套和皮鞋給他買油畫顏料。
      “我是畫毛主席像起家的。”他半開玩笑地說。當時順德每家門口都要貼毛主席像,“就在時下貼福字的位置。”他解釋說。他就幫大家畫,不用下田了。他也跟老師李萬益一起畫大型的毛主席像。
      在整條村子的農民推薦下,曾向明進入廣州美術學院,成為工農兵大學生。在學校里,他以素描和透視出類拔萃而聞名,被同學們稱為“曾大師”。
      1975年他從美院畢業后,被分配到廣州市建筑工程局,遇到了命中另一個貴人張仁周。
      張仁周是局長、黨委書記,是個抗戰負過傷的老軍人。他欣賞曾向明的才華,下令讓全局支持曾向明畫畫。曾向明于是獲得了讓在其他單位工作的同學們羨慕的待遇:畫畫材料報銷,到北京參觀、到外地寫生費用報銷。在這個公司他的主業是畫宣傳畫、建筑效果圖,都得了廣州市的優秀獎。另外,這期間,他畫下了廣東古老的民房、橋梁,這些建筑后來都被拆毀了。
      從1981年起,他的畫就開始獲得各種重要獎項。1985年,他畫的《蠶繭豐收》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在《人民日報》刊登出來;同年,《放鴨》入選全國青年美展,再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接,又被中國展覽總公司買了兩幅畫,送到俄國、泰國、墨西哥進行文化交流。

      北美的另一種人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1987年邀請曾向明到美國辦畫展的邀請函中,稱他是“地球上水彩畫畫得最好的畫家”。他的畫中有很多的古典建築,觀察角度冷靜、和平。
      1988年,他受《星島日報》邀請,到多倫多辦畫展。後來,在多倫多《星島日報》的邀請下,他以畫家身份移民到加拿大。
      記得辦移民時,在美國與加拿大領事見面。領事對他說:“你在中國和美國這樣受歡迎,在加拿大未必有這樣的待遇,希望你不後悔。”他喜歡加拿大,而且不相信領事的話,就舉家遷到多倫多。
      剛到多倫多時,一切都正常。但不到一年,安省經濟衰退,很多畫廊倒閉,很多朋友離開加拿大。記得1990年時,每星期都要聚餐送走一個朋友。無奈之下,他們一家就利用這段時間,開車在加拿大和美國旅行。在加拿大跑了6個省份、在美國走了36個州。邊旅遊邊做速寫、拍照片。
      1994年,曾向明認識了維多利亞市一畫廊的華裔老闆。他的畫開始為卑詩人所認識。隨後,曾向明一家在高貴林買了房子,就在大溫安居樂業了。

      水鄉畫派畫家
    熟悉曾向明風格的人,不用看簽名,就能認出他的畫。曾向明的作品,雖然題材各異,但都透一種與世無爭的意境。
    曾向明的畫,幾乎每幅都有水。《清明上河圖》和《桃花源》是他最喜歡的意境。他說:“我受《清明上河圖》影響很深。”他畫現代的《清明上河圖》,裡面的人物是古代的,意境是古代的,但材料、技巧是現代的。他畫的《桃花源》,流露出與世無爭的情懷。
    畫中也常出現中國及世界古典建築。“我畫亭台樓閣是不用起草稿的。”曾向明說,他喜歡畫古老的東西,如帆船、拱橋。一位中國畫界老前輩對他的古典建築畫做了高度評價,說他記錄了建築的田園牧歌。



有水有桃花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