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3.27登記行動 拔一毫而利天下
( 2010-03-26 )



應屆溫哥華華裔小姐岑麗香示範登記干細胞。

      “人同此心”,指每個人都有同情心。“拔一毫而利天下”,指的是只要你付出一點點,就能使許多人獲得利益。登記干細胞,就是以極少的付出,就可能收獲“救人一命”的大功德。

      同胞患血癌 急待伸援手
     
多倫多出生的約克大學物理系華裔學生Jason Cheung,23歲,去年7月初被診斷出不幸患上血癌,目前正等候獲得配對的幹細胞移植戰勝癌魔。
      相較Jason的漫長等待,Margaret算得上是幸運兒。她告訴《加拿大都市報》記者,在1991年,她在上高中時,患了白血病(即血癌)。那時她剛移民加拿大一年。幸運的是,哥哥的骨髓剛好與她的配對,就為她提供了骨髓。她記得移植很像輸血,將哥哥的一包骨髓輸過來,大約用了一個小時。一個月後,她出院了。一年後,恢復了讀書。
      她的哥哥比她大14個月,兄妹感情很好。用自己的骨髓救了妹妹,哥哥很高興,他的健康也沒有因為捐骨髓而受到影響。Margaret說,如果自己的親人不能提供配對的骨髓,就需要求助他人。如果能幫助別人,自己健康也不受損害,為什麼不做呢?施比受更有福。
      Margaret現在的生活很忙碌,她在讀書,還做兼職工作,業余時間還在為加拿大防癌協會做義工。她參加探訪白血病患者,與患者電話交談,解答他們的問題。旁人很難看出來,她曾經患過白血病。
      據瞭解,現在加國至少仍有超過20個華裔血癌病人,正在尋找沒有親屬關係的合適幹細胞。
      然而,華裔社區對登記干細胞並不踴躍。據瞭解,加拿大幹細胞捐贈者數據庫中,目前82%是白種人,華人只佔2%;白種人找到合適幹細胞比率是80%,華人僅10%。不少華裔病人缺乏足夠數量作配對,無法續命。
      而在全球數據庫中,也是白種人佔絕大多數:75%是白種人,華人只有4%。
只有華裔踴躍捐贈,才能拯救嗷嗷待“救”的同胞。

      移植干細胞續命 回饋社會
      “我真的好幸運,如果沒有找到成功配對的幹細胞,我可能已經得了白血病,搞不好的話已經死掉了!”
      現年60歲、來自香港的華裔移民鄧子儀,3年前罹患罕見的mylod plastic syndrome血液疾病,他的骨髓無法製造健康血液。2007年4月,他在多倫多瑪嘉烈公主醫院(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完成幹細胞移植手術,如今幾乎完全康復。

      骨髓無法製造健康血液
      鄧子儀回憶說,手術前,醫生告訴他只找到80%配對的幹細胞,問他要不要,他一口答應要。“沒想到,天主聽了我的祈禱”,因為就在手術進行之前,竟然奇跡般找到100%成功配對的幹細胞,令他喜出望外。手術期間,他接受放射性及化療,身體非常虛弱,休息半年後,體力逐漸恢復,手術後沒有出現併發症。
      鄧子儀從事社工職業,幫助過無數小孩、青年甚至受到家庭暴力的婦女。
      如今他每天早上,都會定時開車到離家5分鐘車程的天主教堂參加彌撒。
      他說,這家天主教會,也有一個接受骨髓移植痊癒的教友,每次遇到他,兩人都會關心對方的健康近況,同時鼓勵參與幹細胞捐贈的公益活動。
      為了回饋社區,鄧子儀經常以幹細胞捐贈受惠者身份,現身說法,鼓勵華裔踴躍加入捐贈者行列。
據統計,每年超過1.2萬個加拿大人確診罹患血癌,當中很多都亟需幹細胞移植才可活命。在加國幹細胞及骨髓數據庫中,華裔比率偏低。而鄧子儀是其中一個幸運者,得到合適配對。

      來自亞洲不知捐贈者是誰
     
鄧子儀說:“直到現在,我仍不知捐贈者是誰。我問過主治醫生,他也不清楚,只知捐贈者是個中國人,來自亞洲地區。”
      鄧子儀記得當初,罹患這種奇怪的血液疾病後,經常讓他在開會或駕車時累至突然睡,體力差得驚人。2006年,還需要接受半年捐血,才讓自己撐過來。最後經過家庭醫生轉介,才到多倫多專科醫院接受治療。
      單身的鄧子儀說,自己在加國無親無故,當發病時也無法自香港家族成員中,找到能成功配對的幹細胞。如今康復,他發願在有生之年,繼續從事社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捐贈幹細胞 無痛無損失
      “華人比較懼怕捐出自己的器官,但捐幹細胞,與捐器官完全不同。”卑詩癌症中心血液學家、溫哥華綜合醫院(VGH)血液專科醫生李慶祥醫生指出,身體的幹細胞其實每秒中都在製造,捐出去的幹細胞,很快便會重新補充,而且捐贈的過程非常簡單,人們“何樂而不為”呢?
      李慶祥表示,華人可能從電影中,得到錯誤的觀念,以為捐幹細胞“好緊張和好痲煩”,但實情並非如此。“捐贈幹細胞其實很方便,過程也很簡單。”
      捐贈者只須花數小時去到醫院,躺在床上,接上細胞分離機,就可以抽取血液中的幹細胞,這個捐贈的過程完全沒有痛楚;而且捐出的幹細胞在數天之後就會自動補充。
      李慶祥呼籲更多華人,在3月27日前往烈治文時代坊(Aberdeen Centre),參與“327全國華人幹細胞登記行動”,令更多血癌病人得以看見生機。
      “幹細胞又稱為‘母細胞’,是血液中最年輕的細胞,功能是繁殖其他血液細胞,在我們的血液裏面,幹細胞有幾百萬個。如果肯捐贈救人,過程其實十分簡單。”李慶祥並介紹了捐贈幹細胞的程序。

      把血液抽進細胞分離機
      李慶祥說,捐贈者只須抽空用一天,去到溫哥華綜合醫院百周年大樓(Centennial Pavilion)的細胞分離科(Cell Separation Unit),舒服地躺在床上,由經驗豐富的專科護士在他左手手臂插上喉管,把血液抽進細胞分離機。分離機一條“膠帶”把血液中的幹細胞分離,其他血液則輸回右手手臂。他又表示,除了不能走動以外,在捐贈時還可以休息或者看書看電視。
      “幹細胞是可以在體內自力更生,幾天後就回復正常數目。”李慶祥續說,他們在捐贈之後的3天內,每天都會為捐贈者注射幹細胞生長滋生素,刺激身體的幹細胞重新生長,過程十分簡單。捐贈者如果懂得打針,更可以把藥物帶回家自行注射。
      李慶祥解釋說,血癌戰場是病人的整個身體,所以血癌病者接受化療時,用藥比其他癌症所需重10倍,這不但殺死癌細胞,同時殺死造血的幹細胞,病者就要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幹細胞進行移植,否則生命有危險。
      他指出,由於目前華人登記捐贈幹細胞的人數比率極低,不少華裔血癌病者發現患病時,才開始到處尋覓合適幹細胞,那往往太遲;縱使找到了,病者也可能因身體太衰弱,而無法移植。
      目前,溫哥華綜合醫院細胞分離科總共設有8部細胞分離機,但限於人手,醫院每星期只能處理4宗捐贈個案。

      時間是真正殺手
      幹細胞捐贈工作可以說是與時間競賽,救人之事宜早不宜遲;而且,血癌也不是真正“絕症”。
      劉慕平的女兒譚家宜年前患上血癌,可惜太遲找到合適的幹細胞(Stem cells)移植,去年帶遺憾病逝。劉慕平說:“(延續血癌病人生命的)幹細胞並非難求,時間才是真正殺手。”
      劉慕平女兒譚家宜2006年底例行檢查身體時,無意中發現患了血癌,只屬初期,經過化療,2007年5月治癒。

     
譚家宜血癌復發病逝
      醫生說,必須當年7月之前要找到合適幹細胞替她移植。劉慕平立即為女兒發起尋找合適幹細胞行動,直到2009月2月才找到,可惜譚家宜因身體太弱,無法進行移植手術,不幸於當年4月與世長辭。
      臨終前,譚家宜對母親說:“幹細胞也不是絕對難求,血癌也非絕對的絕症,如果我死,時間就是我的殺手。”
      她要求母親,在她去世後呼籲更多華人登記為幹細胞捐贈者,令更多像她的病人短時間內找到合適幹細胞,得以續命。
      為了女兒的遺願,劉慕平日前站出來,協助呼籲民眾到3月27日,加入加華幹細胞協會與幹細胞及骨髓網絡(OneMatch Stem Cell and Marrow Network)主辦的全國華人幹細胞登記行動,希望更多華人以具體行動,登記為幹細胞捐贈者,讓發生在她愛女身上的遺憾,不致重現。

      推廣不夠 華人少登記
      為協助華裔血癌病者找到合適幹細胞以續命,本周六(3月27日)溫哥華和多倫多兩市同步舉行“327全國華人幹細胞登記行動”。
      加華幹細胞協會與幹細胞及骨髓網絡溫哥華共同主席何晏齡表示,在卑詩,很多人得悉3月27日舉行幹細胞登記行動,都說極有意義,甚至表明動員家庭成員支持。她說,目前華人登記為幹細胞捐贈者,比率偏低,但這不表示華人自私,皆因過去推廣訊息不足,缺乏渠道讓華人明瞭捐幹細胞的相關知識;不少人不了了之,談何捐贈救人呢。
      華人向來懷有“血濃於水”情懷。何晏齡又指出,今次推動大規模捐贈幹細胞,必須要由“華人幫華人”,因只有華人幹細胞才適合移植予華裔病者。
      她說,必須身體健康的人才能捐幹細胞。整個捐贈過程也絕不複雜:“這麼簡單就可以救到別人性命,何樂而不為?”

      茫茫人海中的尋覓
      人與人的相互扶持,不僅限於親友之間。
      一些讀者可能會對很多中文媒體3年前報道過的一個新聞記憶猶新:一對華裔養父母為了醫治養女小靜儀,到處尋找配對的骨髓,還回大陸尋找她的生父母。配對骨髓沒找到,孩子離世。這樣的故事屢屢發生,找到了配對骨髓,病人獲得新生;沒找到,或是未移植成功,患者生命黯然隕落。
      茫茫人海中的尋覓,充滿了人間的悲喜苦樂。

      兒子已登記捐幹細胞
      李女士的兒子是在溫哥華長大的,上高中12年級時,生物老師就告訴他們,捐血和捐幹細胞可以挽救別人的生命,而且對自己的健康無害。老師帶學生們去捐了血。這是她兒子第一次捐血。從此他就定期去捐血,三四個月捐一次。
      “我覺得兒子願意幫助別人是應該鼓勵的。”李女士說。她在中國是做醫生的,知道獻血和捐幹細胞對身體無害。捐幹細胞的登記,是她陪兒子去的。她本來想自己也捐,但接受捐幹細胞的慈善機構拒絕了,因為她年齡太大,而且有高血壓。
      她說,沒血緣關系的人中,幹細胞配對的比例低于萬分之一。如果真的遇到了,就像中了649彩票一樣。
      多年前,李女士一位朋友的兒子得了白血病。生病的孩子在上中學,很有畫畫的天份。因為找不到配對骨髓,孩子去世了。那對父母年齡大了,想再生孩子都不行了。朋友的傷心經歷讓李女士很同情。她覺得如果能幫助患者,就要盡力而為。
      
      本地義務獻血讓人感動

      兒子每年獻幾次血,從高中12年級開始,到現在大學畢業了,一直沒停止過。收集血源的機構會隔一段時間打電話給他預約。每次回來,李女士會問兒子有沒有不舒服,兒子都說沒有。她還是會為兒子做點好吃的,補充一下營養。在加拿大獻血沒有營養費,也不會給金錢補助,純屬義務。從兒子和他的老師、同學的情況看,他們覺得獻血是很平常的事,是為社會應盡的義務。
      有一次,她陪兒子去獻血,拿出相機給兒子拍照留紀念,兒子很不高興。他覺得獻血不值得大驚小怪。
      中國的情況是不同的。因為有一些人靠賣血賺錢,還有些“血霸”操縱他人賣血。血的質量和健康狀況讓人懷疑。
      李女士就認識一個人,在輸血後,得了乙肝。他們醫院的一位護士,生孩子時大出血,堅決不同意為自己輸血,寧可用血液代用品。
      在中國的獻血,也被看作是英雄行為,因為大家都覺得獻血傷身體。“一滴血要幾個雞蛋才能補回來”,這種想法很常見。李女士說,她給病人檢查身體,抽點血病人都會很在意,生怕抽多了。

      不知幹細胞為何物
      當記者問周先生,會不會登記捐獻幹細胞時,他說:“我沒有幹細胞。”
      當記者告訴他,幹細胞捐贈相當于過去講的骨髓捐贈時,他說他不瞭解幹細胞,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不能亂捐。他還擔心捐幹細胞會很疼。“太疼我就不捐了。”他說。
      周先生的這種想法,代表了不少華裔的想法,不瞭解,擔心對自己有害。如果獻血就願意。過去在國內時,他獻過血,是一位校友的弟弟出了車禍。他跟那位校友也不熟,但還是捐了血。捐完血之後,他得了一次重感冒。不知道,這是不是和捐血後身體虛弱了有關系。
      雖然對捐血是否有害身體還有所懷疑,如果能幫助別人,他還是願意捐血的。但幹細胞,他就不敢承諾了。而且,他也不知道去哪兒捐。

      3.27登記行動
      由一群華人發起的加華幹細胞協會,聯同幹細胞及骨髓網絡(OneMatch Stem Cell and Marrow Network),將於3月27日在加拿大兩個最多華人聚居的城市溫哥華和多倫多,發起全國華人幹細胞登記行動,呼籲華人踴躍登記。
      溫哥華登記行動在烈治文時代坊(Aberdeen Centre)舉行,時間由上午11時至下午5時,現場有專人解答。
      屆時還備有大抽獎活動,以及跆拳道、歌唱及話劇等表演節目,適合全家大小臨場觀賞。
      另外,當天也設有粵語及國語健康講座,題目分別是“幹細胞移植與小兒科病症”和“地中海貧血症”,既可助人,又可取得相關醫療資訊。市民如欲查詢活動詳情,可以上網瀏覽[email protected],或者www.onematch.ca

      小 資 料
     
什麼是血癌
      血癌又稱白血病。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和中國著名政治活動家宋慶齡,均因罹患血癌而逝世。
      血癌的病源是由于細胞內脫氧核糖核酸發生變异,形成骨髓中造血組織的不正常工作。骨髓中的幹細胞過分生產不成熟的白血球,妨害骨髓的其他工作。一般認為,是骨髓幹細胞內的DNA變异導致它們的惡化。血癌有多種類型,臨床上,一般分急性和慢性白血病。
      血癌曾被視為不治之症,現在則可通過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等進行治療。部分高危險病人需進行骨髓移植。由於不斷出現創新治療方式,過去30年來,血癌患者的存活率提高了一倍。

      什麼是干細胞?
     
幹細胞是原始的未特化細胞,它是有潛力保留了特化出其他細胞類型的能力。這一能力使得幹細胞能夠擔當身體的修復系統,只要生物還活,就可補充其他細胞。
      醫學研究者認為幹細胞研究(也稱為再生醫學)有潛力通過用於修復特定的組織或生長器官,改變人類疾病的應對方法。幹細胞的培養成功為許多疾病患者帶來新希望。
      依發育過程出現先後和分布,幹細胞可分兩大類: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在人體胚胎發育早期的囊胚中,可發育為不同的細胞,是所有細胞最初期的形態,初生嬰臍帶中有胚胎幹細胞。另一類是成體幹細胞(adult stem cell),也稱成人幹細胞,醫學常用的包括骨髓幹細胞、臍帶血幹細胞及周邊血幹細胞。它們存在成體特定組織中,具有由幹原細胞形成先驅細胞,分化成具特定功能細胞的能力,例如:骨髓幹細胞、造血幹細胞、神經幹細胞。

      能救人是福也是緣張必立自認是殊榮
      在百萬人之中遇到適合的配對,能夠捐骨髓救人一命,是緣份也是福份。張必立19歲時在母親的鼓勵下登記捐贈骨髓,15年後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告知他的骨髓與一名病人吻合。
      經過進一步的檢驗之後,確定張必立的骨髓適合該名病人,再征詢他是否願意捐贈骨髓。他與妻子商量後決定同意捐贈。他說,當時是2004年,女兒正好一歲半。如果自己的女兒患病,也急切希望獲得別人的幫助。兩人將心比己,等候接受骨髓移植病人的父母和親人,也同樣期待有適合的捐贈者。
      他說:“當知道有人等待救援,自己又有能力,為什麼不伸出援手。就像在馬路上看到有人面臨生命危險,而自己是唯一可以救人的人,每一個人都應該挺身而出。冥冥之中揀選了你,是一項殊榮,又怎可以裹足不前。”
      作為一名藥劑師,張必立明白到捐骨髓的風險。他說,雖然所有手術都存有危險性,但抽骨髓的風險極低。最大的危險是全身麻醉。他拔除智慧齒時就曾經有過接受全身麻醉的經驗,因此不會感到恐懼。
      他說,在星期四早上抽骨髓,在醫院過了一夜就出院,休息了一個周末,星期一照常上班工作;期間完全沒有服食任何止痛藥。他說,只是有有一點酸痛,但與起救人一命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他妻子也隨後也登記捐贈幹細胞。
      張的母親岑展頤則說,中國人講機緣,能夠捐骨髓救人是一個緣份也是一個福份。

 



Margaret現在過著積極樂觀的生活。圖為Margaret手裏拿著自己抓到的大蝦。

來自香港的華裔移民鄧子儀。

李慶祥(左)介紹身旁的細胞分離機,身旁的護士簡先生,拿的就是分離幹細胞的“膠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