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哈佛女孩 秦霈瓊
( 2010-01-22 )



秦霈瓊

      與哈佛一年級學生秦霈瓊(Paige Qin)談話,不像是面對一個18歲的孩子,而儼然是跟一位成年人交流。懂事、平和、成熟、大氣,是記者對她的印象。

      眼前的秦霈瓊沒有名牌大學生的驕傲,顯得謙遜而有禮貌。記者采訪她時,她剛剛在哈佛生活了幾個月,正回到大溫的家里過圣誕假期。她向記者講述了大學新生活的興奮、初次真正獨立生活的挑戰,還有“你是什么樣的人?”的角色思考。

 除了是好學生你是誰

      在小學到高中,秦霈瓊一直成績優秀。9年級移民加拿大后,不用經過ESL,直接進入正常班學習。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加拿大,人群中她的定位,都是“好學生”。但到了哈佛,人人都是好學生,那么“你是誰”的問題就值得思考了。她的室友,在參加醫學院的活動時被問及“除了學習你還做些什么”時,啞口無言。這讓秦霈瓊意識到功課以外事情的重要。現在她有意識地發掘自己興趣愛好,比如,每星期都抽出時間去跳舞。她從六歲就開始學民族舞了,跳舞是她的愛好。現在參加舞會,不是為了成為好的舞者,而是為了社交和減壓。
      對于一直以來“好學生”的稱號,秦霈瓊也很清醒。在中國讀初中時,她曾參加奧數競賽,她發現:“比我強的人很多很多,我學會了了解自己,不會讓別人有多高的想法把自己打倒。”她也由此明白,奧數之外有更廣闊的天空,應該讓自己有更全面的發展。通過學習奧數,也讓她更踏實,知道山高水深,不會自大。她對自己的要求,只是“做最好的自己。”
      到哈佛后,秦霈瓊覺得每位同學都有閃光點,很多同學都質樸真誠,感到與他們交朋友,對自己的發展有益處。她說,哈佛的學習環境很積極,同學間的競爭不是有你沒他,而是良性的競爭;教授、助教會為學生提供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學校圖書館、課外活動會為學生們提供豐富的資源和發揮的舞臺。

對生活心存感恩

      在記者采訪秦霈瓊的時候,一個小女孩時不時到房間裏探頭探腦,做可愛的鬼臉,有時她干脆就坐到了秦霈瓊的腿上。秦霈瓊告訴記者,這是她妹妹,叫Ivy,名字是她起的,也代表了她的常春藤夢想。妹妹是在她家登陸加拿大不久出生的。媽媽為生妹妹,差點丟了性命。這段故事還被她寫在大學的申請文章中。
      能成為哈佛的學生,除了人人知道的要成績好以外,秦霈瓊的兩篇申請文章應該也為她的申請加了分。通過閱讀她的文章,可以看出她的生活態度和觀察世界的角度。
      一篇文章講的是來加拿大不久,媽媽生妹妹時大出血,進入了危重病人監護室,一個星期后才蘇醒過來,兩個星期后才恢復意識。爸爸在醫院陪媽媽,14歲的她在家照顧自己,夜晚因為害怕而哭泣。后來,她放學后擔起了照顧妹妹的任務,喂牛奶,換尿布。還買菜煮飯,為父親分擔家務。
      后來,媽媽出院了,全家人重新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經歷這番風雨后,她感到擁有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曾經可能失去而又再次擁有的幸福是額外的恩賜。因此,她很感恩。
      另一篇文章寫的是爺爺的故事。爺爺是中國農村的一位木匠,是她數學的啟蒙者。爺爺用不同材質木料的花紋拼出幾何圖形,做出來的是美觀的立體圖,引起了她對數學的興趣。在社會上,爺爺是被一些人看不起的民工,在家里他是一家之主。每天,他一大早就起來掃院子;秦霈瓊在北京的家里,精美的家具都是爺爺親手打的。秦霈瓊告訴記者,她用的是將人物放大10倍,再放大10倍,看他在國家、社會中的位置;然後縮小10倍,再縮小10倍,描述他生活中的細節。爺爺的手很粗糙,但打出來的家具很細膩,有藝術感,秦霈瓊對數學的概念,從看爺爺打家具而來。從秦霈瓊的視角寫爺爺,讓人看到親情和社會。“了解家人,就是了解自己。”秦霈瓊說。

課外活動助她成長

      在秦霈瓊看來,申請到好的大學,成績只是入門的條件,審查官在眾多好成績的學生中,看的是其他的閃光點和申請人對生活的認識。
      精力充沛的她是個閑不住的人,積極參與課外活動使她受益非淺。她參加環保俱樂部,在學校里組織模擬聯合國,教社區里的老人學電腦,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在烈治文區報Richmond Review做小記者,參加卑詩心臟學會舉辦的高中生夏令營。她說,到老人院陪老人,一開始讓她很不適應,有些老人患了失智癥,每次見面都會一次又一次問她的名字。后來,她從老人見到她時欣喜的笑臉中獲得了滿足感,也從老人的生活中了解到人生不同階段的狀態,使她受益。周末花幾個小時推老人在花園里轉轉,談一談天氣和花,對于她也變成了一項愉快的任務。
      卑詩心臟學會舉辦的高中生夏令營是讓秦霈瓊獲益匪淺的活動,這個活動是從全省的眾多申請人中選出10個參加的。這10位高中生在UBC的實驗室與教授、博士們一起研究心血管疾病。對于秦霈瓊來說,參加這項研究使她獲得了寶貴的經驗,也與實驗室建立了良好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