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戰友!我們接您回家!
( 2010-01-22 )



中國國際救援隊在海地太子港地震現場挖掘出中方失蹤人員遺體後,舉行簡短的現場默哀儀式。

八維和隊員追授烈士

      在海地地震中遇難的八個中國維和人員的靈柩1月17日由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一架包機運送回國,20日在北京八寶山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8位烈士是48歲的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局長朱曉平,60歲的公安部國際合作局副局長郭寶山,58歲的公安部裝備財務局調研員王樹林,35歲的公安部國際合作局維和警察工作處主任科員,38歲的公安部警務保障局政府採購工作處副處長、駐海地民事警察隊隊長趙化宇,47歲的雲南公安邊防總隊司令部參謀長李欽,35歲的雲南公安邊防總隊宣傳處幹事鐘薦勤,和35歲的云南公安邊防總隊昆明邊防檢查站執勤業務二科教導員和志虹。

百萬網友網上獻花

      八人的遺體19日上午由專機接運回國,靈柩運經長安大街時,就有一千個民眾夾道致意。
      1月20日,在八寶山殯儀館路口,沿途民眾手舉黃白兩色菊花,在路旁打出“迎接烈士回家”、“維和英烈一路走好”等字樣。而超過百萬網友,則通過公安部網站上的網上靈堂,向死者獻花。
      在找到八位烈士的遺體後,1月17日晨,中國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營地內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隨後,運送靈柩的車隊前往太子港機場。
      新華社報道,抵達機場後,中國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隊員在八位遇難者的靈柩上分別蓋上了五星紅旗和聯合國會旗,並致以三鞠躬。
      公安部盛讚這八位維和人員是“200萬公安民警的傑出代表”,稱他們身上體現了“中國維和警察紀律嚴明、作風過硬、業務精湛、不畏犧牲、不辱使命的崇高精神和優秀品質,是全國公安機關學習的榜樣”。遇難的中國維和英雄都被追授為“革命烈士”。在找到八人遺體後,中國公安部網站的頁面17日上午起調整為黑白色,對他們表達哀悼之情。網站首頁,也掛出了八人的照片,並打出“維和英雄 浩氣長存”的標語。

試圖逃生   未能成功

      經過中國國際救援隊兩天三夜不停的搜救行動,在海地大地震中罹難的八個中國維和人員遺體15日終於被全部發現。據參與救援的有關負責人推測,在地震發生後,維和隊員試圖逃生,但未能成功。
      自當地時間14日下午3時抵達,中國國際救援隊在海地地震災區展開兩天三夜的醫療和搜救行動。整整60小時,他們不眠不休;整整60小時,他們與死神賽跑。
      據救援隊首席醫療官侯世科介紹,醫療分隊由15人組成,其中包括11名男隊員和4名女隊員,專業涉及骨科、心內科、腦外科等,“這些隊員都是經歷過多次救援的老隊員,有豐富的救援經驗。”
      由於中國救援隊負責的聯合國駐海地代表團總部大樓廢墟的地理位置特殊,背靠山體,建築物在半山腰上,讓救援作業面變得相當狹窄,大型機械難以展開工作。廢墟中垮塌的樓板只能經過切割後,再用唯一的一架吊車吊起。大量的挖掘工作只能依靠人的雙手來完成。
      凌晨1時左右,現場挖掘到一隻“老兵”牌皮鞋,並因此推斷是挖掘到正在開會的402會議室的原址。3時30分左右挖掘出第一具中方失蹤人員、公安部裝備財務局調研員王樹林遺體及遺物。在醫療隊員為遺體進行簡單整理和嚴格防疫後,遺體被放入屍袋中。隨後,相繼發現鍾薦勤、李欽、郭寶山、和志虹(女)、李曉明、趙化宇和朱曉平的遺體。
      救援隊有關負責人透露,有的遺體在房間內,有的在樓道裏。推測地震發生後,維和隊員反應機警試圖逃生,但未能成功。救援隊總指揮黃建發介紹,聯海團總部大樓是粉碎性坍塌,廢墟下幾無生存空間,即使有空間,也充斥大量粉塵,而且該樓建在半山腰,地基不如平地樓房穩固,地震破壞力得以放大。該樓原為一家酒店,改為工作大樓後幾經翻修改造,結構複雜,使得搜尋工作更加困難。

10年維和路 “亮劍”在海地

      中國公安部2000年1月12日向東帝汶派遣13名維和警察,揭開中國警察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序幕。公安部資料顯示,此後10年,中國共向東帝汶、阿富汗、海地等7個任務區,派遣維和警察1569人次。其中,駐海地維和警隊共有8批1000人次,為所有任務區中最多者。
      中國第八支赴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是以雲南公安邊防部隊為主抽組而成的,其中來自雲南邊防的官兵有96名,全國邊防總隊抽組的官兵有29名,合計125人。另外,維和部隊還有維和民事警察17人,另有公安部維和工作組6人。
      2004年10月17日,中國第一次向外派駐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的警察防暴隊。至此,中國維和警察由以民事警察為主的任務,轉為真槍實彈的“亮劍”,而這支隊伍就是被派往海地。尚未徹底告別戰火的海地,治安狀況不佳。據曾派駐海地的中國維和警察介紹,他們在當地買菜,都得戴鋼盔、穿防彈背心。



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中國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的官兵在等候運送被埋戰友遺體車輛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