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繁華都市角落 貧困戶艱辛度日
( 2010-01-07 )



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溢彩流光的寬闊街道,宛若公園的住宅小區……中國的城市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在繁華都市中的另外一群人——城市低收入群體,他們生活窘迫,僅有的收入只能維持溫飽,常常為看不起病而犯愁,買房安家更是“黃粱一夢”。當局現有的救助力度有限,給的補助杯水車薪。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今年49歲的喬洪傑住在天津市河西區,他與妻子原本都是天津市棉紡廠的職工,現在夫妻雙雙失業。平時,喬洪傑在天津一所高校的浴室做清潔工,月薪360元;兒子在超市打工,月薪900元;妻子有病不能工作;當地民政當局每月給他們458元的住房補貼。


一家三口 擠住二十平方米


     如今,喬洪傑一家三口就擠在二十多平方米的破房子裏,廚房是兒子的臥室,兩平方米的涼台則成了灶台。家裏沒有什麼值錢的傢具,唯一一台舊空調還是工友送的,年久失修,漏水了,不能用。喬洪傑說:“像我這樣還有收入的,比起吃低保(即最低生活保障)的困難戶還要好一些。”
     今年50歲的張順起在天津市一家工廠的安置辦工作,每天就和失業者打交道。據他介紹,廠子沒有效益,工人們都沒有醫保,拿看病的條子到廠裏來也沒法報銷,所以工人失業後什麼都沒有。
     華延友原來在天津市河西區一家食品廠做裝卸工,1994年時因工傷損傷了頸椎,由於當時工廠怕上報到相關部門會賠償很多,於是沒有報工傷,而是把他送到了醫院治療,後來廠裏拿不出錢,他只能回家養病。企業改制時,廠裏給他補償了7千元就不再管了。由於頸椎的傷勢嚴重,華延友已經失去了勞動能力,全家就靠妻子開間理髮店、一個月一千多元的收入勉強度日。
     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總隊長董順榮表示,目前在天津,60%的人低於1.9萬元的天津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標準;仍有17萬戶居民的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他們靠吃低保來維持生計。2009年,天津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為430元。天津市河西區秀峰裏小區是天津市低收入群體主要聚居區,居委會主任張茹說,小區居民共有2200多戶,其中843人沒有工作,78人殘疾,80多戶享受低保。


棚戶區生活 收支相抵


     在上海,貧困者只能住在棚戶區。棚戶區大部分是兩三層的居民樓,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十分破舊,屋簷用石棉瓦搭建,上面壓磚頭瓦塊。
     范浩然的家住在一樓,十分潮濕,有一股明顯的霉味。臥室裏有一張大床,是范浩然睡的;床的旁邊,兩張凳子撐起一塊小小的木板,這就是他媽媽的“床”。范浩然說,冬天媽媽和他就擠在大床上。屋子裏唯一顯得較新的就是一副柺杖和一部輪椅。
     范浩然今年22歲,8歲時,父親去世。2006年,他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需要人工置換髖關節,家裏拿不出錢給他治病,結果他在床上躺了近三年。2008年,在上海市民幫扶資金會出資8萬元的幫扶下,范浩然做了手術,現在他已經能站起來了。
     范浩然的媽媽李繼梅說,現在家庭收入有三方面,一是每個月一千元的退休金,二是政府補助給范浩然的520元重殘無業補貼,三是她在上海一間公司做清潔工,一個月有一千元薪水,合計2500多元。而家裏每月的生活開銷主要有四方面,一是500元的租房費,二是500元的藥費,三是100多元的電、水、煤氣費,四是800元左右的飯費。算下來,收入和支出差不多,攢不下什麼錢。李繼梅說,現在最大的困難是住房,“這裏聽說快要拆遷了。儘管房子是差的,但如果換地方,房租就沒有這麼便宜!這樣的話,吃飯都難了!”
下轉頁



■除了棚戶區,筒子樓、破舊不堪的平房也是都市貧困戶居住的主要地點。北京一對老夫婦在酒仙橋居住了五十多年,此處屬於蘇式筒子樓和平房,牆體、市政設施老化嚴重,是北京自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單個拆遷項目。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