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反移民不得人心
( 2009-11-06 )



每年的華埠夜市,都吸引了不同族裔人士前往。圖為夜市裏人頭湧湧。

聯邦政府平反人頭稅的“道歉”聲仍言猶在耳,而人頭稅後代仍在為爭取第二代賠償努力之時,加拿大右翼智庫卻出版書籍主張限制移民,不僅勾起了移民社區的舊痛,也引起了移民是否有利加國的大辯論。

      借屍還魂 “種族移民”論挨批
      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最近並被聯合國開發署譽為在接收新移民和外籍勞工方面的世界典範。然而,近年出現反對大量移民聲音,質疑過去20年進入加國移民的人數與質量俱不佳,甚至形容數以百萬計的移民,正妨礙本國經濟社會發展。尤其以保守派智囊組織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剛出版的新書,對移民社群提出了頗具敵意觀點,甚至主張每年大削移民額逾五分之四,引起議論。
      菲沙研究所日前出版了一本新書,批評大量新移民成了加國納稅人的經濟包袱,建議大削移民數量、取消家庭團聚移民等(重點見附表)。儘管聯邦公民及移民部長康尼(Jason Kenney)已經強調不同意這份報告,還是有人擔心,這可能屬於聯邦保守黨的秘密議程(hidden agenda)。而大溫不同族裔社群代表,就駁斥這本書的主要觀點,並且肯定了移民有功於加國社會發展。
      新書名為《大量移民對加拿大生活水平及社會的影響》(The Effects of Mass Immigration on Canadian Living Standards and Society),作者有多位,內容基於去年在滿地可舉行的一移民論壇的內容撰寫。而該書的主編,正是菲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格魯伯(Herbert G. Grubel),他在1993到1997年,是聯邦改革黨(Reform Party)國會議員。

      主編曾擔任改革黨國會議員
      格魯伯日前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強調,自己是經濟學者,從科學化的專業立場探討移民問題。他強調,並沒有政黨介入這份分析移民問題的報告,並否認該書結論為聯邦保守黨的秘密議程。
      該書作者指出,加拿大近年大量吸收移民,不但無助經濟的發展,還普遍拉低加國生活水平,對國家的主體、文化和社會結構,都造成負面影響。又主張徹底修改現行移民政策,包括改變移民篩選機制,以限制移民數量。

      政客借學術醜化移民
      本地學者專家對此持批評意見的不少,有分析更指出,該書是披上了學術外衣的政治報告。
      針對書中頁103、105和113等處用上net burden(淨負擔)、fiscal burden(財政負擔)等字眼,加華歷史協會理事兼卑詩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余全毅指出,“負擔”並非學術用字,這份所謂的學術報告,真正目的是可能催生以白色人種至上的反有色族裔的“種族移民”政策:“這個報告結論真正的心聲,其實是不歡迎近年數目大增的中國及印度移民,只是換上另一方式表達罷了!”他認為,這本新書擺明想排拒近年上升的亞裔移民大趨勢,而為了擔心被人視為種族歧視,借助“大量移民”這個詞匯加以包裝。

      欲排拒近年中印移民大趨勢
      余全毅認為,格魯伯也許只是個政客,通過學術用語包裝政治議程,以便為特定政客或政黨製造話題,達到某種政治目的。他說,無法同意書中結論,他指科學計算方式僅屬藉口,企圖利用學術之名誤導大眾、醜化移民。
      他還強調,該書建議提高移民申請人的英語要求,明顯為獨尊英語鳴鑼開道。他說,就算移民英語不好也沒關係,只要能使用其他語言在加國生存,也是移民各自本事。加國既然提倡“世界公民”,如果新移民能用母語在國際間做生意,為本國經濟創造貢獻,並無不可。
      對於書中有學者建議廢除加國多元文化政策,余全毅更抨擊為大開倒車。他強調,上世紀20年代,加拿大一度按移民族裔所來自國家作為考量,優先考慮英國人、美國人及西北歐人,而中歐、東歐人其次,更限制意大利、希臘、猶太人及亞洲人。直到1976年聯邦《移民法》實施之後,才採行計分制的公平開放移民政策。
      此外,加拿大亞太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張康清表示,新書的結論與事實不符。僅以收入、繳稅情況這樣的單一指標,就對移民的貢獻下結論,明顯有失偏頗。他指格魯伯的研究結論科學證據不足,光以2002年的收入資料計算不夠全面,畢竟許多退休或投資移民僅在本地消費,不用出來打工,這些對本國經濟的貢獻都未計算在內。
      張康清說,以2006年人口普查為例,移民及非移民的就業收入只差2%,而兩者失業率也僅差0.5%(移民失業率為6.9%,非移民失業率為6.4%)。如僅以新移民收入低於本國出生人士,就說成高收入本地人養低收入的新移民,根本是偽邏輯。他表示,加拿大總人口長期呈負增長,加國要吸納移民以補充勞動力資源,如果沒有移民進來,加拿大只是死水一潭。

      檢討配套措施而非移民數量
      張康清認為,在當前經濟第一的大趨勢下,加國正和美國、澳洲等國爭奪資金及人才。他指出,加國應該在兩方面檢討移民政策,一是自身究竟有多大優勢吸收優秀人才,並提供條件使其能夠在加國生根發展;二是一旦移民回流,加國有無辦法保持與他們聯繫,善用他們的特長、人脈、資金等為加國效力。他又強調,其實政府為人道難民付出的社會成本比移民更高。總不能享受了移民好處,又拿移民來說三道四,怪責移民降低本國生活品質,這都是不客觀的說法。

      “大量移民”一書重點
      1.移民變成社會負累
      ‧以1999年當年吸納新移民216,396人計,隨後45年需費621億加元
      ‧在2002年,已抵埠12年移民累計290萬人,加國耗費183億元,等於2000-01年度聯邦開支的16%
      ‧移民雖然可以增加總體國家收益,但無助提高其他加國人收入
      ‧大量移民不利加國生活水平
      ‧需修改移民政策
      ‧大量移民令加國變國際郊區(global suburb),不利國家團結
      ‧移民對加國經濟無補益,也解決不了人口老化及勞動力不足
      2.大幅削減移民數量
      ‧每年削至10萬人以下,以紓緩新移民貧困化
      ‧由目前25萬降至每年只收45,000人
      ‧每年吸納移民人數,須與從加國移出數量掛鉤
      3.修改篩選方式
      ‧大改篩選移民機制,仿照澳洲多從職業、教育和語文考慮申請者
      ‧選取之責由移民官員轉至私人僱主
      ‧不用評分制,由僱主篩選合用技術移民
      ‧技術移民提出具最低薪酬保證加國合約
      ‧移民申請者需英語或法語流利
      ‧移民申請者收入須接近本地人同類工作
      ‧評分系統要為年輕申請人加分,免集中居住大城市
      4.家庭團聚移民(Family Class)
      ‧取消家庭團聚移民類別
      ‧嚴限家庭團聚移民,免添醫療社福開銷

      作者批華裔移民拖累加國
      這本“反移民”新書的主編格魯伯,日前接受本報總編輯何良懋(下圖左)專訪時說,他雖然居在北溫柏文大樓,但反對大溫各城鎮近年逐漸升高住宅區的人口密度。他表示:“我去過香港許多次,但我不希望溫哥華香港化。”他認為現在這裏移民太多,不僅“污染”本地的好山好水,也不斷推高樓價,降低了他現在享有的高生活品質。
      1956年自德國遷居美國然後移民至加國的格魯伯,靠在高級柏文12樓的皮沙發上,用手指窗外的無敵海景說,這些年來大量移民進入卑詩,逐漸侵害加國人以及像他這樣早期抵達的移民生活質量。他表示,自己在上世紀70年代放棄美歐著名大學邀請前往教書,就是看中溫哥華的好山好水。如今移民炒樓推高房價,甚至導致他兒子買不起溫哥華房子而要住在本拿比。
      格魯伯問道:華裔移民是否都希望自己親戚也移民加國?他說,他佩服中國人勤奮,也愛吃中國菜,但無法接受部份華裔的自私心態,既然移民加國,卻對加國經濟沒大幫助,反帶來財政負擔。
      他在該書頁103至107討論到,採個人收入累進稅制的加拿大實施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制度,剛抵埠的移民收入偏低自然繳稅較少,同時可即享如同一般加國公民的社會福利,無形中,新移民可以大吃新國家的好處——格魯伯暗示這等同“劫富濟貧”,長期之下已造成加國財政負擔日重。但他多次向本報強調,自己絕不是個種族主義者。
      據格魯伯表示,從統計得知,新移民與加國本地出生的人在收入方面的差距愈來愈大,生活在貧窮線下,已經成為加國一個不可忽視的財政負累了。
      他接受專訪時再三聲明:“我不是種族主義者,也沒有反移民情結,僅是就事論事。”他提議加國政府可研究仿效荷蘭、德國和日本的移民緊縮政策,在維持人民生活品質的前提下,甚至可犧牲經濟成長。
      他又抨擊現行移民政策過度重視學歷而忽視專業資歷,造成不少新移民雖然高學歷卻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困境。
      記者質疑格魯伯曾經在上世紀90年代擔任聯邦改革黨國會議員,新書的結論,是否屬聯邦保守黨支持的政策?他否認在保守黨授意下寫成報告,反而批評保守黨政府每年輸入25萬移民的做法。
      本報進一步向格魯伯提問:“難道第二代移民也對加國經濟沒有貢獻?”他說,第二代移民的付出與回報已經整體與本地出生的一起計算,他們的付出,並不能彌補政府對第一代移民的支出。
他強調,自己計算時不僅計入新移民入息稅,也計入了所繳交的物業稅及貨勞稅。
      “錯誤論證得錯誤結論”包括華裔在內的多個族裔社區代表,均對格魯伯主編的《大量移民對加拿大生活水平及社會的影響》一書結論,不表贊同,並且批評這是加國保守派智囊組織反移民的政治宣傳。
      溫市南區自由黨國會議員杜新志(Ujjal Dosanjh)表示,菲沙研究所根本是聯邦保守黨的智囊,他們彼此大概會互通聲氣,再由聯邦改革黨前國會議員提出結論,這一點不令他意外。他說,書中結論使用了錯誤論證,事實上,大量研究指移民對加國經濟的貢獻是正數。
      杜新志指聯邦保守黨兩年來增收臨時外國勞工(temporary foreign workers),已經變相減少吸納移民數量。
      此外,最近代表聯邦自由黨競選二埠高貴林(New Westminster-Coquitlam)選區國會議員補選的韓裔候選人李根伯(Ken Beck Lee)表示,他在1975年與祖母、妻子及3子女移民加國,當初只帶了1200元來加,如今自己擁有多家公司,3個子女都成為專業人士,各自成家買房,難道他們對加國經濟沒有貢獻?
      李根伯又說,自己是環境工程師,瞭解許多技術移民來了之後學歷不獲承認,政府應加速資歷認證。他強調,完全無法同意菲沙研究所該書的結論,如果當年加國不准他的祖母以家庭團聚移民來加,相信他難以全力發展事業,也就無法對加國經濟作出更多貢獻。

      前外交官挺削移民主張
      長期研究移民政策的前加國外交官柯勒考(Martin Collacott),高度評價格魯伯的報告,認為是公正客觀研究結果,他也支持大削移民數額主張。
      現年76歲的柯勒考曾發表《加拿大移民政策:亟需大幅改革》報告,指加國移民政策充滿漏洞,已威脅到加拿大作為多元文化社會的“容忍力”。他曾任加拿大駐亞洲及中東國家大使,並且是1960年加中建交時能講華語的談判成員。
      柯勒考指出,加拿大移民數量居全球之首,跡象顯示大量“沒有生產力”(unproductive)的移民,若干時日之後就會造成嚴重社會問題。
      他指移民政策中的家庭團聚類別,讓大量缺乏合適教育和語文水平的人移民加國,必須重新檢討。他強調自己的父母是英國移民,妻子是越南移民,他絕對不是反移民;他強調大量移民阻礙本國經濟成長,加重了政府負擔。

      爭奪移民何罪之有
      更多的研究結論指出,吸納移民對一國經濟具有積極影響。根據聯邦財政部估計,以1990至2004年的平均勞動力增長預測,到2050年加國將每年要輸入90萬移民才足以應付所需,約等於目前每年25萬人的四倍。
      而在1995年,DRI-McGraw Hill Inc研究機構曾對渥太華當局計劃減低吸納移民提出警告。該機構強調,移民短期付出成本,但長期對加國經濟及補充勞動力有幫助;1991年,加拿大經濟理事會(Economic       Council of Canada)發表詳細分析移民政策的研究報告,建議加國加大引入移民的力度,令加國人口達到一億人。該報告指出,增加移民不僅對移民本身有利,也有利加國整體經濟成長;2005年,加拿大皇家銀行建議把本國每年接納移民大幅增加30%,達到每年40萬人,以確保促進加國經濟成長。
      最近也有專家出書分析加國競爭力,認為國際上正展開人才爭奪戰。例如,加國的政治經濟分析師克勞利(Brian Lee Crowley),在他2009年新著《可怕的對稱:加拿大基本價值的興衰》(Fearful Symmetry, The Fall and Rise of Canada's Founding Values)說到,加國所吸收的移民數字上升,目前“我們進入了一個時代,更多國家正積極羅致最優質的移民”(頁294)。克勞利還分析道,家庭日益重要,皆因國家的局限越來越明顯,根本難以取代家庭的作用。
      菲沙研究所的研究員格魯伯表示,自1990年以來,加拿大每年的移民比率一直為世界各國之冠,迄今吸納了390萬個新移民。他指官方數字顯示,新移民收入遠低於本國出生人士,結果是高收入人士通過稅制補助低收入人士。他又說,據2006年人口普查數字,新移民收入與本國出生人士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
      此外,書中指新移民低收入的比例,遠遠高於本國出生人士,其中抵埠3年之內的新移民當中,低收入比例平均超過30%(見附表)。該書作者因而提出,新移民貧困化的比例愈大,對現行加國社會和福利的需求就愈高,進而逐漸蠶食既有的財富資源。
      格魯伯更建議,加國應該取消家庭團聚移民類別,因為這類移民對加國缺乏貢獻,只會消耗社會成本。
      廣儲人才備他日之需聯邦公民及移民部長康尼表示,他並不同意菲沙研究所剛出新書對移民所作的負面結論,並肯定了移民對本國經濟的貢獻。本國明年不會削減接納新移民的目標人數,也無意改動計分制(point system)、不會取消家庭團聚移民,更加反對放棄多元文化國策。
      聯邦移民部長康尼重申,維持接納高額移民數量是負責任的做法,因為回復景氣時,會有勞工短缺,所以應維持高數額移民。康尼也承認,新近移民的就業條件惡化,需要推行技術移民計劃的多項改革,希望數年內能見成效。    
      剛上任移民部長滿一年的康尼提到,在技術移民中,只有兩成人是涉及需要學歷認證,加入本國專業註冊的行業,而總理和各省長在年初商量如何精簡化學歷認證的機制,並已投入5千萬元推動,相信快有公布。

      明年吸納移民24萬至26.5萬
      康尼指出,移民部2010年計劃吸納新移民在24萬至26.5萬之間,其中會增加省提名移民的配額(PNP)。這有別於38種聯邦技術移民計劃,有利於沒有特殊工作技能而在加國有工作安排的人士申請。他說:“政策是以中、長線考慮,不是為短期的執政。故此要維持吸納移民,以備他日經濟復蘇時,有勞工可用。”
      對於新近移民的就業條件劣質化,康尼也承認,近20年來的移民,出現高學歷低待遇情況。
      他強調,加拿大要設法提供高技術又努力的人一個安居樂業的機會,不致遭社會經濟邊緣化。他的對策是:增加撥款三倍予移民安頓及就業服務、強化語言培訓、優先安排38種行業技術勞工移民、加快處理移民申請、擴大省政府的提名移民計劃及提供學歷認證的資訊,減少移民走彎路。
      至於新移民在各省的學歷認證問題,康尼直言沒有保證有答案,但自從今年初,總理哈珀和各省長開會,已有進一步計劃,會在短期內公布。

      加拿大移民政策 曾走彎路
      加拿大是以移民立國,雖然曾經在移民政策上有不光彩的紀錄,例如曾長期實施華人“人頭稅”和《排華法案》等,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不再固守白人至上,而是廣納各國人才。自從1945年以來,加拿大每年接納的移民與難民人數佔總人口0.5%到1%。聯邦政府在1990年代設定每年接納25萬移民,使加國成為全球接納移民比例最高的國家。
      在過去40年,加拿大移民政策有兩大明顯變化:一為移民來源國的組成方面,二為移民者的職業結構上。1920年代,加拿大並未追隨美國實行移民配額制度,但就設立了移民種類的接受優先順序,主要考慮移民所來自的國家。現在,加拿大與美國為全球接受移民的主要兩個大國,均歡迎具技術與資金人才移入。
      1960年代以前,加國來自歐洲的移民佔大多數,之後大幅下降,而亞洲移民在70年代以後取代歐洲裔,成為加國移民的主要來源。1990年代以後,移民多來自香港、印度、中國大陸、台灣以菲律賓。
      加拿大1949年設立移民局(Department of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1952年訂立《移民法》,加拿大才擁有正式的移民政策。然而,歧視與種族偏見的現象仍然存在,直到1962年才修正。加國新的移民政策,是以專業技術、家庭團聚與人道考慮作為吸納移民指標。
      1967年,加拿大實行計分制(point system)以篩選移民。過去的40年,加拿大移民計劃的目標一直放在家庭團聚、保護難民與促進加國經濟發展上。自1967年起,加國政府使用三種政策工具處理移民問題:計分制、年度移民計劃(annual immigration plan)和移民種類(immigrant class)。計分制以教育程度、工作經驗、個人特質、市場需求技能、英法語流利度、年齡、定居地點、預定工作機會作為評量的指標,標準隨著不同時期的經濟需求而作出調整。
      依1976年《移民法》規定,聯邦政府必須每年11月1日向國會提出翌年吸納移民數額,這數目是聯邦政府諮詢加國各省需求後所訂定的。
      1976年《移民法》把移民分為三種:家庭團聚(family class)、獨立移民(independent immigrants)、難民(refugees),以符合加拿大移民計劃的家庭團聚、提升經濟發展與保護難民作為三大主要目標。家庭類移民申請者須有近親為加國國民或永久居民,且能提供足夠財力支援,而這種財政支援責任從一到十年不等。獨立移民申請是否獲批,取決於計分制評量結果。
      聯邦移民部公布2008年移民統計報告顯示,去年來自中國的移民高達29336人,高居首位。其次是印度裔移民,有24549人,菲律賓裔以23724人成為第三。事實上,全國華裔總人口現在超過了120萬,集中居住於大溫哥華和大多倫多地區。
      由於人數眾多,一旦聯邦移民政策有變,華裔移民將成為其中一個最受影響的少數族裔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