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藉金融危機千人計劃引海歸
( 2009-10-30 )





中國今年推出聲勢浩大的旨在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在結束第二批名單的申報後,即9、10月份,馬上將展開下一批申報和評審工作。這一中國迄今為止最高規格的人才引進計劃,甫一推出即贏得很多讚譽。但第一批“千人計劃”名單出爐後,卻被轟吸引不到出類拔萃的人才。為此,由組織部牽頭,近日委託歐美同學會組織和邀請了美、英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四十多位“海歸”商談對策。

      寧若拉博士是“千人計劃”首批122名入選者中的一員,2009年3月30日,他正在為轉天返回美國做準備工作,“我常年往返於中國和美國,過去的一年中就有六次,已是家常便飯了。現階段天津公司的業務只是美國總部的一小部份,不過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生產出來的新一代醫學影像設備將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上大顯身手,到時候天津將成為我的工作重心。”

      高科技專家優先入選
      寧博士所說的“新一代醫學影像設備”是錐光束三維成像系統,他所在的公司是從事醫學圖像技術設備研發和生產的高科技企業。寧若拉1984年留學美國猶他大學,其後一直在羅徹斯特大學裏從事醫學圖像以及錐光束CT技術的研究。寧若拉先後在會議和同行審議的期刊上發表過一百余篇論文,國際會議大會(特邀)報告二十余次,主持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資助項目十一項,並獲得了累計超過110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2002年,寧博士在美國創建了Koning(科寧)公司,並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拿到265萬美元的小企業創新基金,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商業化高解析度三維錐光束乳腺和成像系統。在2006年北美放射年會上他進行了產品發布,該產品獲得國際權威專家的高度首肯。
      因為寧博士是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放射、放射治療、腫瘤中心、生物醫學工程、電子電腦工程的終身教授,且在美國創辦了公司,有豐富的海外自主創業經驗,符合此次“計劃”的在海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擔任相當於教授職務的專家學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掌握核心技術,熟悉相關產業領域和國際規則的條件,所以他成功入選。
      與寧若拉經歷相似的人還有很多,比如留美博士洪浩;英國布魯內爾大學教授宋永華等。除符合上述兩個條件外,在國際知名企業和金融機構擔任高級職務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中國急需緊缺的其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也可入選“千人計劃”。

      抄底海外金融人才
      早在“千人計劃”之前,中科院於1994年就提出建設高水準人才隊伍的戰略構想,並啟動了“百人計劃”。中國政府看到了吸引人才對本國科技界的巨大推動作用,加上歐美遭遇金融危機,使大批留學人才選擇回國發展,所以相關政府於2008年12月對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作出部署。此次計劃與“百人計劃”有所不同:一是“千人計劃”涉及到科技部、教育部和科學院等多個部門,規模宏大;二是“千人計劃”招攬的不僅是科學創新類人才,還包括企業、金融等眾多領域的管理人才。
      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08年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當前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到4246萬,略高於美國的4200萬,已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資源第一大國。但中國還遠遠不是一個人力資源強國,高層次科技人才嚴重不足。因而,中國政府利用金融危機之時,抄底拉攏海外人才,此舉頗被看好,遺傳學、免疫學科學工作者楊海濤還希望政府出台“萬人計劃”,為中國發展尋找真正的人才。
但計劃進行至今並不順利,受到多方質疑,有人認為吸引的海外人才雖多,但很少有業內“出類拔萃”的尖端人才,且引入機制不透明。還有人質疑“計劃”沒有說清楚海歸們回國後的工作環境是否自由寬鬆。

      “海歸”人數遞增 質量下降
      金融危機的波及催發了新一輪的“海歸潮”,而由中國政府出台的海外人才千人計劃無疑為這些優秀的海外人才提供了一次新的歷史機遇。可以預見的是,在新的社會經濟形勢下,將會迎來一個全新的海歸時代。不過,隨“海歸人才”的增多,有國有企業發現一些“海歸”並不像想象中的優秀,有人評價他們:“充其量不過是個翻譯。”
      在中國有項目合作經常往返中美的華女士就指出,十年前由於外企優厚的待遇,成為人們擇業的首選單位,可是外企的主要管理者都是外籍人士,因此對英文口語、聽力和書寫能力的要求較高。而因中國英文教育的不實用,即使是名牌大學的高才生,在面試時也會因聽不懂和不能完全表達自己想法失去工作機會。相反那些在海外讀過書的人在這方面就有了絕對優勢。加之外籍人士對自己國家學歷的驕傲,誤以為海外畢業的學生一定能夠勝任工作,所以給了他們較高的待遇。中國為和外企競爭人才,也紛紛抬高價格招賢募士。就這樣把“海歸”市場炒得轟轟烈烈。
      但經過這幾年的僱用和淘汰,中國用人單位慢慢發現了對“海歸人才”在使用和信任上的失誤。首先,就在中國的海外公司來說,管理層發現他們主要面對的客戶還是中國人,對其來說,要想開發中國市場必須遵照中國的市場規矩,這些在海外的教科書裏是沒有的。而“海歸”因長期在海外生活,已不適應中國人際交流的環境。“他們充其量不過是個翻譯而已。可是如果就翻譯而言他們的語言能力還比不上老闆的秘書。”華女士說。
      其次,由於這些人自認為海外文憑很“硬”,且覺得自身能力不差,因此開價很高。而外籍管理者又過分信任了這些,所以“海歸”在做事時暴露出的缺點令他們苦不堪言。中國的國有企業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這些人不僅不能為企業帶來利潤,而且開銷巨大。一位從美國華爾街回國的“海歸”表示,他感覺中國企業的團隊合作很差,對有不錯工作經歷的“海歸”既尊重也排斥,適應過程很痛苦。

      暗箱操作 質疑聲未停
      “千人計劃”引起了海內外的關注,也帶來不少爭議。名單中,出現了已是全職海歸或已在中國創業若干年的精英份子,這令很多人對這項“計劃”的初衷和實際做法的相違背產生疑問。此外,一些人還對該計劃運行程式及低透明性提出質疑。
      入選人員中有施一公、夏建統等人。施一公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他2008年全職回國受聘為清華大學終身教授,並出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夏建統現擔任浙江艾斯弧建築景觀設計有限公司總裁、杭州天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對此,有人質疑,“千人計劃”是用來引進海外人才的,為什麼要在中國現有人才裏面先來個認證。“比如施一公先生,已經是全職海歸了,為什麼還要列入計劃?難道我們非要先對中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著名教授研究員們先來個認證碼?如果不是,那麼究竟有沒有一個時間標準?”對此,施一公表示,如果有人因回國早,或因已進入其他人才計劃,就不能進入更高級別的千人計劃,這對他們不公平。
      還有網友透露,夏建統在哈佛的口碑很差。所說的博士只是在讀,且目前還在因病休學中,至於他本人所說的已通過的博士論文也是謊話。該網友還透露,他的員工幾乎為他當牛做馬做了很多事,最後卻拿到比他承諾的低很多的報酬,然後一個個垂頭喪氣的走掉。“為什麼這樣的人,到現在還是沒有受到任何的懲罰,還能繼續招搖撞騙,繼續用他的假履歷騙人呢?!”
      另一個引起公眾質疑的問題,是評選程序不透明,甚至連入選者名單都不公示。今年4月底,在少有人知情的情況下,“千人計劃”第一批名單悄悄出爐。第二批“千人計劃”名單將確定,在結束第二批的公布後不久,即9、10月份,馬上將展開下一批申報和評審工作,進展之快有如迅雷不及掩耳。有知情人透露,依據到目前為止所公布的信息,第二批、第三批名單很有可能將與第一批一樣,是“暗箱式”評選、出爐的。
      參與“千人”評審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指出,第二批“千人”的評審,主要審核的是申請人所遞交的材料,申請人基本不與評審專家面談,也沒有基本的幻燈片陳述。對此,施一公表示:“出於對人才的保護,此時不公布名單也許會減少入選者不必要的麻煩。”至於今後是否會有形式上的變化,他表示不知道。



一些海歸的英語水平還不如沒有留過學的學生,圖為已受聘於一家法國企業的廣東商學院的畢業生張曉華在2006年的廣交會流花館外與外商交流。新華社

圖為湖北海外人才代表團2008年9月7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海外高層次人才招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