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放水”四萬億 “國進民退”
( 2009-10-23 )



國企在近期的投地中屢屢得手,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地王神話。國慶長假購房休閒兩不誤,成都市民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看樓盤模型。中新社

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政府救市行動已持續了將近一年。為抵禦金融海嘯,四萬億政府資金如開閘放水,大規模地湧入企業,湧入土地,也湧入股市。巨額政府資金的投放,決定了國有企業當仁不讓地成為這一波經濟振興的弄潮兒,私營企業則在隨波逐流中更多地成為“裸泳者”。一時間,“國進民退”的驚呼清晰可辨,朝野上下的質疑聲也依稀可聞,隨之引發出對中國市場經濟進程倒退的擔憂。 時勢弄人。這一波“國進民退”誘發的“市”態炎涼,以一種微妙的方式作用在北京的地產大腕潘石屹身上。

      今年夏天,在房地產仍未走出低迷氣氛之時,潘石屹的SOHO中國物業就出現逆市熱銷。以北京SOHO現代城為例,“一個山西煤老闆買下十幾套房子,用一輛卡車運來的現金,光是點票子就使壞了一部點鈔機。”北京的一位經濟學者這樣形容。

      山西煤老闆 風光不再
      這些“煤老闆”集體捲囊進京一擲千金的背景是,山西煤炭產業正在經受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政府併購重組。
根據當地政府的統一規劃,至明年底,山西全省煤炭企業數量將從目前的2200個銳減至100個左右,這意味山西省的煤炭資源將重新回歸並牢牢掌握在國有企業手中,同時也意味叱風雲一時的山西暴富階層──“煤老闆”現象的終結。
      他們私營的大大小小數千座礦井中,目前已經有七成按照規定被和盤計價收編,余下的部份也正在按部就班參與到政府主導的整合之中。根據煤炭產量以及礦井關閉數量,業內估計這些煤老闆手中將驟然持有3,000億元閑置資金,而這股資金的順流而下,部份成為了北京樓市水漲船高的動力。
      “國進民退”的浪潮從四面八方拍打來。煤炭的國有化行動固然無意中令潘石屹“肥”了一把,但他自己又很快成為地產行業國進民退的“受害者”。作為北京最大的民營地產商,SOHO中國盈利能力曾連續名列全國地產商的前三名,但在最近的土地競價中,潘石屹卻連連敗北,眼睜睜看一幅幅黃金地段被“不差錢”的國企大鱷收入囊中。
      以新產生的“北京地王”廣渠路15號地為例,潘石屹在最後一輪競價中敗給國企背景的中化集團,看著對方一筆過拍出超過40億元的現金。“當時參與競價的十一家企業,只有我們一家是沒有國資背景的企業。”潘石屹事後回憶說。
      “這也是金融危機特殊時期的特殊性──(既然是)政府救市,總不可能把錢交給我這樣的私營企業吧?”作為一個識時務者,潘石屹作此表示。
      金融海嘯之後湧現的“國進民退”的大潮令人歎為觀止,除了煤炭行業,在石油石化、能源、航空、鋼鐵等眾多基礎性行業中都掀起浪花。

      天生二奶身 民企難爭鋒
       十多年前瀕臨倒閉而不得不進行改制的國企,如今大有捲土重來之勢,私營企業則受到擠壓,根本無法與之爭鋒。
      “改革開放改什麼、開什麼,不就是改革原來的僵化體制、開放民營經濟嗎?”河北省億萬富豪孫大午說。他創立的大午農牧集團早在1990年代就躋身私營企業五百強,但在2003年卻因企業融資難,試水民間集資而被判刑入獄,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風雲人物。
      但最近就有傳言,說大午集團這個蒸蒸日上的私營企業,已經被納入了當地政府的統一規劃,甚至孫大午已經被“招安”、“收編”了。

      競爭欠公平融資困難
      “我怎麼能被招安了呢?”一向直來直去的孫大午對記者表示。除去孫大午本人執個性的主觀因素,他提出的一個客觀理由也極富說服力:“我主營的是第一產業,不是資本可以迅速擴張的高利潤行業,不會是誰人眼中的肥肉吧。”
      但目睹新的一輪“國進民退”,以敢言著稱的孫大午還是直呼“競爭不平等”,為他所代表的私營企業抱不平。“(全國)三分之二的就業都在私營企業身上,但是政策配套跟不上去。”雖然孫大午本人涉足的農牧業免於金融海嘯衝擊,去年企業營收仍超過三個億,“但是我們談論的話題是一般的私營企業,仍然還是缺乏合法融資的渠道,銀行把這些(服務網)點都撤了。對銀行來說嫌貧愛富這很正常,但是你不做,又不讓民間做,這就不對了。”談到浙江溫州民營經濟的發展,孫大午認為地下錢莊功不可沒,覺得應該放開。
      孫大午強調,問題不在於企業姓國還是姓私,關鍵要看“哪個馬兒跑得快”,各類資本可以各顯神通,但如果無視市場經濟的效率與公平,那麼長期的效果將證明是不明智的。

      鼓勵民間投資成新增長點
      私營企業生存環境的惡化已經引起國務院及研究部門的關注,鼓勵民間投資被視為下一輪經濟刺激計劃的重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最近強調,金融海嘯後實行的擴大投資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規手段”,因此在經濟復甦過後不能持續採用。
      夏斌指出,國進民退對刺激消費和防止腐敗現象不利,未來應進一步擴大國企分紅範圍,有計劃地減少國有企業的政府持股比例,同時加快組織和擴大民間資本進入投資領域,提高投資中的民營資本佔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者金三林也建議,從經濟的中長期發展計議,亟需創新準公共產品的融資方式,節省政府相關投資。一些準公共產品和服務,如基礎設施,應盡可能吸收民營資本投入。

      年底出台 擴大準入範圍
      為繼續鼓勵民間投資,國家各部委受命擬定鼓勵民間投資“二十條”,已於八月上報國務院,內容包括擴大民營資本的市場準入範圍、改進對私營企業的金融服務、減稅等,年內有望出台細則。據知情人士透露,草案的第一部份內容是提出進一步打破行業壟斷,放寬股比限制,降低民間投資準入門檻。至於民資的市場準入範圍,“二十條”劃定基礎產業、基礎設施、金融保險、文教衛生和公共服務領域五大領域。
對此清華大學企業研究中心專家常修澤表示,競爭市場領域不是不可以重組一些大型國有集團,但是絕對不能搞成國有資本的“一統天下、一股獨大”。常修澤表示,國務院已經在文件上、制度上允許民營資本進入,但在客觀上有很多體制性障礙,是亟待切實解決問題。對中國來說,在競爭性領域堅持鼓勵民營化,還是大勢所趨。



民營企業家孫大午秉性直言,稱民企受到不公平對待。